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向各州郡发布檄文,声讨曹操。2月,率10万大军进军黄河北岸重镇黎阳,官渡之战爆发。
面对袁军气势汹汹而来,曹军主力主动后撤,利用官渡有利条件构筑主要防御阵地。为了掩护主力渡河,袁绍令大将颜良为先锋,率部渡过黄河,将曹军刘延部围困于白马。4月,曹操率官渡军主力北上解救白马之围,用荀攸之计,先到延津,佯示渡河袭击袁绍侧后,调动袁军来战。袁绍听说曹兵在延津企图渡河,果然分兵西应,削弱了白马对面黎阳的兵势。曹操分散袁军兵力成功后,率轻兵隐蔽,兼程奔袭白马。颜良发觉时,同曹军相距只有十来里,只得仓促迎战。颜良被曹操部将关羽斩杀,袁军溃败。曹操以获胜之兵迁移百姓,沿河西撤。
5月,袁绍率主力渡河至延津,一面在延津以南构筑营垒,一面派出刘备、文丑追击西撤南下的曹军。曹操下令勒兵安营,使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并将从白马缴获来的辎重运往大路以引诱袁军。文丑、刘备率骑兵五六千先后追到,部众开始争抢曹军丢弃的辎重,阵势顿时混乱。曹操见时机已到,令约600名骑兵全部上马出击,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同时,令于禁、乐进率步骑5000,从延津西渡河奇袭袁军后方,焚毁袁军各处囤积物资库20余处,胜利而回。初战虽胜,但迫于袁军之势,曹操引军退守官渡。
大将颜良、文丑被斩,袁军大为震惊,放慢了前进速度。7月,汝南郡黄巾义军的刘辟倒向袁绍。袁绍利用此有利时机派刘备率兵突击曹军后方,支援刘辟,郡县纷纷响应。曹操派曹仁带骑兵攻击刘备,迅速收复各叛县。袁绍再派刘备带本部兵马到汝南,与当地武装龚都等会合,攻击曹操后方,曹操遣蔡杨攻击刘备不胜。此时,刘备已经想自立门户,不再为袁绍效力,因此其行动并没有达到袭扰曹操后方的目的。袁绍又令偏将韩猛率部切断曹军官渡以西通道,在鸡洛山(今河南密县东北50里)被曹仁击败。从此,袁绍不敢再分兵出击。
根据曹操兵粮少的情况,沮授劝袁绍打持久战,以守为攻,拖延时间以消耗曹军。袁绍不听,挥军进至阳武。8月,各军营齐头并进,以数十里宽的作战正面逼近官渡。面对袁军稳步推进,曹操令部下分别立营对峙。9月,曹操率军出击袁军失败,退回城垒固守,袁军起土山地道实施强攻,激战异常。此时,曹操兵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袁绍。曹操想撤回许都,被谋士荀彧所谏阻。这时荀攸报告说,袁军运粮车将到,运粮将韩猛勇锐而轻敌,如果袭击他的粮车,一定能够获胜。曹操令徐晃、史涣截击。二将在袁军右翼侧后的故市(今河南荥阳东北),烧毁韩猛粮车数千辆,再次获胜。
10月,袁绍又派运粮车大规模运粮,令淳于琼等五将率领万人北上迎接,淳于琼等护送运粮车至袁绍大营以北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以西7公里)宿营。沮授因上次粮草遭到袭击,这次粮草更多,关系到全军安危,建议令蒋奇部赴乌巢外围掩护,袁绍不听。谋士许攸鉴于许都空弱;劝说袁绍留部分军队在官渡相持,率主力绕道袭击许都,使曹操首尾疲于奔命。袁绍又不听并斥责许攸。许攸反叛袁绍,投向曹操,将袁绍粮草辎重屯集地乌巢守军不严的情况告诉曹操,并建议以轻兵出其不意偷袭乌巢,烧掉袁绍粮草和辎重。曹操果断采纳许攸计策,留曹洪、荀攸坚守官渡营垒,亲自率5000精锐步、骑兵前往偷袭。沿途冒用袁军旗帜,骗过袁军盘查。到达乌巢,包围淳于琼营,大肆放火。拂晓,淳于琼出营迎战,见形势不利,退回保营。曹操挥军攻杀,大破淳于琼,烧毁了乌巢全部粮草,并割下袁军千余人的鼻子及牛马唇舌,送到袁军大营,袁军十分恐慌。
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乌巢,采纳郭图建议,命令高览、张邰率重兵攻击曹操本营,仅以轻骑兵增援淳于琼。高览、张郃率重兵攻击曹营,无法攻克。郭图为委过于张郃,向袁绍进谗言。张郃等怕诛,临阵投降曹军。
曹操乌巢得手回营后,根据张郃投降等征候,判断袁军陷入混乱,立即发起全面反攻。袁军听说乌巢粮草被烧,张郃投降,军心混乱,士无斗志,在曹军攻击下全线溃败,袁绍只带领800名骑兵仓皇渡过黄河。
官渡之战,曹操以绝少兵力对抗袁绍绝对优势兵力,最后取得战役的全面胜利,可以说曹操巧妙的战争指导艺术是其赢得战役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的攻守思想对现代作战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作战中究竟是采取攻,还是守,这要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依据,在相对比后做出正确的决策。原则应该是当攻则攻,当守则守;否则,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则均为“败兵”之道。总的看来,孙武在攻与守的作用问题上,特别把防御看作是“自保”的作战形式,把进攻看作是取得胜利的作战形式。但孙武在这里所谋求的胜利不是一般的胜利,而是“全胜”。
防御战,是战略研究的起点。当势劣力单时,就不得不用守法。守与攻一样,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战斗形式。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防御”比喻成盾牌,他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由此看来,这种作战形式的内蕴比进攻形式还要丰富。
孙武描述防守的全胜战略时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是说我军的防御形式如藏于深深的地下,使敌人无法窥其形态。敌人无法探知我方信息,我方尽知敌军信息,胜利之券也就必操我手。
从战术上讲,进攻的利大于弊。进攻战,在中国春秋时代已构成了体系性的战争形式,内容十分丰富。许多古代军事家的著述多谈论到进攻战,这主要是因为从战争的利弊看,进攻几乎总是有利的。因为进攻可以把战祸带到敌国的领土上,消耗敌方资源,使本国免遭破坏,并能提高我方士气而使敌方产生恐惧情绪。然而,主帅必须考虑到,发动的入侵性进攻必然会激起对方抵抗的力量,尤其是关系到对方国家命运的时候。进攻达到入侵程度时,战线虽然在敌国的领土上展开,但却是相当危险的。因为那里的山川要塞必然有利于防御而不利于进攻;那里的民众强烈的反抗入侵者的情绪,也会使进攻者无法安身。
进攻战中所遵循的运动原则为出其不意。在本篇中,孙武形象地描绘了善攻者的形象,“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是说善于进攻的军队的行动如在高不可测的云天之上,使敌方无法探知我方行动的动向,我方则可以寻机而动,出敌不意地取得成功。因此,奇袭式进攻手段令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进攻者爱不释手,发展成为军事艺术中一门独特的学问。
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妥善处理攻和守的问题。孙武认为,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守是有条件的。必须具有防御的基础力量,才可以创造取胜条件,以求全胜。
进攻是与防守相对的战争形式。近代西方有军事家把进攻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所进攻的是一个大国的全部领土或大部领土,即入侵战争;二是所进攻的只有一个省,一道防线,即是一次普通的进攻;三是进攻的只是敌人的一个阵地,即攻击战役或战斗。
进攻的基本条件是能抓住机会。如在敌人恐慌惊惧时,巧妙调集兵力,聚而歼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战果。趁敌退却和调换阵地时,加以进攻,是歼敌最难得的机会。在我军防守严谨时,也要随时注意寻求进攻的机会。可见进攻作为一种战争的指挥原则,并不是随意可为的决策,要在确实把握本军军力充实的基础上,把握战机,依时而动,抓住机会,才能采取进攻行动。
进攻的猛烈性是进攻的主要形式。在进攻战中,“主动”是将士行为的指南。主动常表现为“先发制人”,所以战争中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与否的分水岭。猛攻就是奋力相击的形式,在进攻中,你投入的力量越大,进攻越猛烈,你自己的损失就越小。进攻的猛烈性,决定了进攻战术的连续性。在我方实力雄厚时,在适当的形势和条件下,进攻者应发动连续不断地进攻,可使对方没有喘息的余地。必然能取得胜利。
总结孙武关于攻守相辅相成的军事思想,可作如此概括:有余则攻,不足则守;先稳守势,再谋攻战;立足于攻,胜由攻来;攻中有守,有所防范。
3.大胜无形
未雨绸缪,胜于无形是一种大智慧。只有做事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原文: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译文:
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没有卓异的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
解读:
“胜于无形”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提倡的一种博弈境界。他认为,对领导者指挥打仗而言,预见胜利没有超过普通人的眼界,不算最高明;指挥部队力战获得胜利而天下人都叫好的,也不算最高明。就像举得起毫毛算不上大力士,看得见日月算不上目光特别敏锐,听得见雷声算不上听力特别好一样。真正最高明的人,他取得胜利的局面就是应该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的功劳。
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时,晋军进攻齐国的阿(今山东东阿)、甄(即鄄,在今山东鄄北),燕军在河上(黄河南岸沧、德二州北界)打败了齐军。在这种情况下,齐景公非常忧虑。于是,晏婴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虽然他是田家妾媵所生的。但他文能团结士众,武能威慑敌人,请您试试他吧!”于是,齐景公召见穰苴,和他谈论军事,发现他确实深谙文韬武略,非常赏识,于是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
但是,穰苴要求说:“我一向卑贱,您把我从民间提拔起来,位在大夫之上,士卒尚未拥护,百姓还未信任,人微权轻。我希望您选派一位亲近的大臣,同时在国内享有威信的人作为监军,这样我才可就任!”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庄贾前去担任监军。穰苴辞别了景公,与庄贾约定:“明天中午在营门相会,整师出征。”
到了第二天,穰苴很早赶到军营,安设好日表和漏壶,等待庄贾的到来。庄贾一贯骄傲自大,以为统率的是自己的军队,而自己又是监军,所以不急不忙。因而亲戚同僚为他送行,于是留下饮宴,一直到中午,庄贾还未去。穰苴就命令士兵推倒日表,放掉漏壶里的水。进入军营调遣部署军队,宣布军纪法令,宣布完毕已到黄昏。这时,庄贾才到。穰苴问他:“为什么迟到?”庄贾抱歉地说:“因为官员和亲戚相送,所以被留下了。”穰苴说:“将帅从接受任务那天起,就该忘记自己的家庭;置身军队,受军纪约束,就该忘记亲人;击鼓指挥军队作战时,就该忘记自己。如今敌军深入国境,举国骚动。士卒风餐露宿于边境,国君寝食不安,百姓的命运,都操在你的手里,还谈什么送行呢?”立即叫来军法官问道:“约定了时间而迟到的,军法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该斩首。”庄贾这才感到恐惧,急忙派人飞马急报齐景公,求齐景公解救。但派去的人尚未返回,穰苴就将庄贾斩首,并在军中示众。全军将士大为震惊。
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派使者持符节来赦免庄贾,乘车直接驰入军营。穰苴说:“将帅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又问军法官:“赶着马车在军营奔驰的,该怎么处理?”军法官说:“应当斩首。”听着这话,使者非常害怕,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杀。”于是,就杀掉给他赶车的人,砍断所乘车左边的辅木,又杀了左边的骖马,在全军示众。令使者返回报告齐景公,然后率军出发。他对士卒们的休息、宿营、掘井、修灶、饮食、疾病、医药,均亲自过问并加安抚,把供给将军的全部费用和粮食,都用来犒赏士卒,自己与士卒吃一样的伙食。对体弱士卒特别亲近。三天之后再校阅军队,病兵均要求同行,士卒都争着奋勇参战。
得知这一情况,晋军放弃了侵齐的计划,领兵退走了。接着,燕军也回渡黄河而取消了攻齐计划。于是,齐军跟踪追击,收复全部失地,然后率兵回国。还没到国都时,穰苴就解散军队,废除了军令,与全军将士宣誓结盟,然后进入国都。齐景公和诸大夫都到城郊迎接,举行慰劳部队仪式。随后接见穰苴,提升为大司马。田氏家族在齐国也日益尊贵。
司马穰苴明法令、抚士卒,晋师闻之罢兵,燕师闻之渡河而退,不战而屈人之兵,真可谓“胜于无形”。
所谓“胜于无形”就是独具慧眼,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事先采取对策,以消弭祸患于无形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智者往往能做到这样。
在现代商战中,每个企业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既有全面性的战略决策,也有局部的日常决策。如果不能做到忧患在前,预占先机,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临时抱佛脚应对危机难免不在忙乱中出错。忧患既给人警醒,又给人明智。那么,作为一个企业家又该如何从同行的危机意识中得到借鉴,为我所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