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小学时喜读《水浒》,吕思勉老师听说后问了他《水浒》里面的几段故事,钱穆对答如流。吕思勉笑道,你只读大字不读小字吧?钱穆十分惊讶,回家读了小字之后冷汗直流羞愧不已。
读史也是这样,只是史书没有小字给你读,你得慢慢体会揣摩。从孔老夫子笔削春秋那一刻就注定了正史都是打过马赛克的,只有“骑兵”没有“步兵”,背后删掉的故事需要你在月黑风高的夜晚静静体会才能略微窥知一二。想象力、八卦天分、逻辑推理,三者缺一都无法读出正史的玄妙之处。譬如嵇康给山涛写了一篇绝交书,若据此以为这对基友(基友:本词原指男同性恋,但现在含义有所延伸,还常用于对关系很好的好友的称呼。)就这么掰了,那真是幼稚之极。不过此篇文章讨论的并不是山涛、嵇康这对基友,而是另一对基友:姜维和钟会。
所有的正史都说姜维是假投降。这有证据,也有疑问。证据有二:一,姜维投降钟会后,劝他把手下那些魏国将领都杀了;二,他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密信,让他暂时忍辱负重。站在假投降的立场上,这两点的心理动机都说得通:钟会有反司马昭的心,姜维刚好借机劝他杀掉北来诸将,然后姜维再把钟会干掉,蜀汉就可以恢复了。
但是第二点有个很大的疑问。姜维有这个小算盘为什么要告诉刘禅?当时姜维身在钟会帐下,刘禅已经归降魏朝,两人有没有通信的可能?这点存在很大疑问,吕思勉也指出过:对刘禅那样的人,告诉他不仅没用,反而只会增加泄密的可能。但吕思勉只提出疑问没有给出答案,他说这也可信,毕竟姜维不是轻易降敌的人。
对此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所谓密信,可能是姜维和钟会合演的双簧。
首先,如果是假投降,钟会不可能完全觉察不到,钟会是非常有心机的人。其次,姜维劝钟会杀掉他手下那些北来诸将有点假得过于明显,以钟会的智商,不可能单凭一个降将的建议就把自己手下的人都给弄死。钟会既然这么做了,只能说明他本来就想把北来诸将杀掉,因为他手下那些将领都是司马昭的人。虽然如此,这建议也不该由姜维来提,姜维出面建议钟会杀掉自己手下,那是赤裸裸的反间。而且,姜维也一定知道即便他不建议,钟会自己也会杀掉北来诸将,那么他的建议不仅多此一举还会引起钟会的怀疑。
看看姜维投降的动机。姜维当然是不愿轻易投降的——太丢面子了。但事实上,刘禅对姜维没什么恩典。之前姜维要杀掉太监黄皓,刘禅使劲护着。黄皓在成都爪牙众多,以至于后来姜维都不敢回成都,怕被黄皓陷害。姜维是诸葛亮的学生,诸葛亮对刘禅都很看不惯,在《出师表》中的口气充分表明一切。姜维本不愿投降,是刘禅先投降了,成都的文武百官也都投降了,然后刘禅亲自给姜维写信让他投降,当时姜维手下将士激愤之至,拔刀斫地。所以,姜维在投降钟会之前也算是对蜀汉王朝仁至义尽了。
其实真投降假投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姜维后来做出假投降的姿态钟会是不是知道,这才是关键。正史中明确了三点:一,钟会和姜维“情好欢甚,出则同举,坐则同席”;二,“钟会内有异志,姜维知之”;三,姜维这样劝过钟会:你已经平定蜀汉,功高震主,不如效法陶朱公全身而退,还能保住功绩。这三点明确透露了姜维和钟会非同寻常的亲密伙伴关系。一开始我以为,姜维既然是假投降,明知道钟会要反司马昭,所以就故意劝钟会效法陶朱公以消除钟会疑心,真可谓演技高超,腹黑之极。但是这么推测的话后来的故事就解释得很有疑问,仔细思索后我觉得,姜维说的可能是真心话。
钥匙就是姜维给刘禅的密信。按说这封密信已无必要——刘禅已经投降了,知道这事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关键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姜维和刘禅居然能够秘密通信,而且密信的内容还流传了出来,记入史书,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钟会是知道这事的。再说白一点,钟会和姜维是故意要让别人知道有密信这回事的。
密信之事对姜维有没有什么好处不清楚,可能最大好处就是让刘禅知道姜维还心存汉室。问题是当时蜀汉已经覆亡,刘禅马上就要被送往洛阳,借用那英的一句歌词来说,“只是这样的日子,还剩下多少,已不重要”。那么,密信之事对于钟会有什么影响呢?看似很坏,实则很好。可能有少数密探知道姜维是假投降,潜伏在钟会手下,钟会的脑袋随时就有可能掉。对,钟会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先看背景。司马昭当初派三路人马伐蜀,钟会领十余万人,邓艾和诸葛绪各领三万人,后来诸葛绪被钟会囚车遣返了,邓艾也被钟会羁押起来了,钟会一人独领十多万大军在西南,掌握了魏国兵力的一半。当初钟会还是个小官的时候,司马昭的夫人就说过,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钟会出兵之前,邵悌也对司马昭说:“让钟会带这么多兵伐蜀恐怕有危险,不如换其他人。”司马昭说:“你不用担心,钟会如果作恶只会自己灭族。”言外之意就是,正是因为钟会危险,才派他去伐蜀。不仅钟会如此,司马昭也不喜欢邓艾,所以派他和钟会一起去伐蜀。
邓艾偷袭拿下成都是自己的计谋,并不是上级司马昭的指示。而且当时在江油时邓艾其实已是瓮中之鳖,刘禅若抵抗死守,邓艾极可能会败,邓艾九死一生人品爆发才降了刘禅。刘禅受降之后,司马昭就让钟会囚了邓艾。钟会囚了邓艾之后独领十多万兵马在四川,看似功高天下,实则岌岌可危。所以,姜维假投降的小道消息如果传到司马昭耳朵里,钟会就安全多了——司马昭知道钟会身边有颗定时炸弹,就没那么担心钟会谋反了。我想,这正是姜维要给刘禅密信的最大目的——不是掩人耳目,而是走漏消息。
也许这个消息没有走漏到司马昭那里去,也许司马昭知道了但没有上当。司马昭命钟会收邓艾的时候,自己独领十万兵士从洛阳到长安。邵悌说:“钟会的兵马是邓艾的五六倍,拿下邓艾是必然的,你没有必要亲自到长安。”司马昭说:“你忘了钟会出兵之前你说的话了吗?说过的话心里有数就行,不必声张。”此刻,钟会正打算让降将姜维做先锋领五万兵马出斜谷,自己领大军紧随其后入长安,而后顺渭水下黄河,五日可到孟津,再与骑兵会合洛阳,这样天下可定。突然接到司马昭的来信:“我恐怕邓艾不就征,已经派贾充带了一万步骑兵到斜谷,屯兵乐城,我自己带了十万兵马在长安等候,咱们马上就能相会了。”钟会大惊失色。
此时,钟会只有留守四川,姜维告诉他当务之急是先下手为强,把手下的北来诸将杀掉,那些都是司马昭的人。钟会打算听姜维的,但仍然犹豫不决。姜维是不是小内(内奸)不得而知,但钟会手下却出了一个小内,此人叫丘建,他泄密了,一夜之间北兵尽知钟会要坑杀自己,于是擂鼓攻城,矢下如雨,姜维和钟会冲杀其中,被乱刀砍死。
回看整个故事,司马昭果然在下一盘大棋。西南为坤,坤为夷,夷为伤。钟、邓出兵之前,有人问陈寔:“钟、邓其平蜀乎?”陈寔说:“破蜀必矣,而皆不还。”李太白有诗云:“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姜维和钟会就这么死了。钟会的动机很明确,就是要反司马昭。因为钟会的父亲大书法家钟繇是帮魏武帝曹操镇守关中的,受魏朝恩典很深。司马昭反曹魏,钟会自然要反司马昭。但姜维究竟是否假投降钟会,要伺机取他人头恢复蜀汉江山就是个未知数了。在他的真正行藏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就和钟会一起被砍死了。虽然如此,从刘禅如何对待姜维,以及姜维与钟会各自的行为来看,我想姜维也许心里存在矛盾,或者搞不清楚人生方向,或者计划赶不上变化,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他和钟会之间确实是存在感情的。
我能想象,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营帐中一盏微弱的烛光在吹透帘幕的夜风中闪烁不定。两个人正在低声密谈,他们是姜维和钟会。至于密谈的内容是什么,外人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只有云知道。可惜当时没有云储存,所以今天我们只有透过史笔的马赛克来窥视这段基情。
最后补充一句,马赛克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
胡军版的萧峰太残忍
提到电视剧《天龙八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7年TVB版黄日华饰演萧峰的那部。这可能是我的青春情结,我最早看的《天龙八部》就是这部片子,后来才看原著,而且当时又正好是我最痴迷武侠的年龄。一句话,在合适的时机遇见了合适的剧,所以喜欢得一发不可收拾。
有人是先看2003年张纪中版的,回头再看TVB版,就觉得TVB版太土了。论镜头、画面、特技,TVB版显然不能和张纪中版相比。作为武侠片,武打场景很重要,TVB版在这方面显得没那么好“看”。
似乎金庸说过这样一句话:“武侠”的重点不是“武”,而是“侠”。在诠释侠骨柔情、人物性格方面,我认为TVB版对“武侠”二字的理解远比张纪中版到位。
仅以萧峰这个角色,简单说说为什么张纪中版对“武侠”二字理解逊色。
杏子林那段之前,一群丐帮弟子被人打残了,奄奄一息。这时候胡军版的萧峰飞了过来,抓住一名乞丐的衣领喝道:“快说!是谁干的!人去哪儿了!”
这是萧峰吗?自己的兄弟受伤要挂了,第一句话不问兄弟伤得怎样,而问是谁干的。《论语》中讲过一个故事,孔子听说马厩失火后,只问人怎么样,不问马。胡军版的萧峰第一反应不是想着救人,而是想着报仇,完全不问兄弟的死活,这显得太残忍无情,失去了基本的侠义心肠。
杏子林中,胡军版的萧峰向段誉介绍丐帮的诸位长老,萧峰说:“来,我给你介绍一下我们丐帮的几个重要人物。”
太搞笑了!假如萧峰不是帮主,地位比各位长老低,这么说就没有什么不妥。可萧峰既然是一帮之主,把本帮长老称为“重要人物”,就好比主人对客人说:看看我家的这些名牌家具!显然不太合适。
古代人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妻子时会用“拙荆”一词,以示自谦,并没有贬抑妻子的意思,因为古代一家之主通常是男人。今天男女平等,这么介绍就不合适了。如果一家之主是女人,也可以在闺蜜面前介绍自己老公为“家佣”,调侃之意,并无不可。“拙”意指自己拙,并不是老婆拙,自己写的文章,也叫“拙著”。但是有些人太傻,在向朋友介绍自己老师的时候,说“拙师”,这就闹笑话了。老师是尊长,老师介绍徒弟可以说“顽徒”,但徒弟介绍师父不能说“拙师”。老师可以代表徒弟,但徒弟不能代表老师。
萧峰既然是丐帮之主,把本帮长老叫做“重要人物”,言外之意就是自己是比重要人物还要重要的人物。更搞笑的是,萧峰还对段誉说某长老威震江湖的时候小弟你还没出生呢,这就太不谦逊了。连基本的礼仪问对都不及格,居然能成为丐帮帮主,实在搞笑。
还是杏子林中,萧峰为丐帮兄弟两肋插刀。为什么刀要插在两“肋”上而不能插错地方呢?这是解剖学原理规定的,插错地方失血过多就“嗝屁”了。虽然也可以插到屁股上、大腿上,但那样太有碍观瞻,反倒影响英雄气概。为追求良好的视觉效果又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插到肋上是最佳做法。黄日华版萧峰没有插错地方,胡军版的萧峰却插错了,腰上、小腹上都插了刀,然后血就哗啦啦地往下流——我看得心里都在默默滴血。关键是,血流了半天人还屹立不倒。我不得不感叹胡军版的萧峰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给阿朱讲故事那段。萧峰讲了一个七岁小孩杀郎中的故事,阿朱本能地说未免太残忍。胡军版的萧峰立马就暴跳了起来,怒目圆睁大喝一声:“你说什么!”看到这我都被吓住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平时伪装得对女朋友百般呵护的好男人,可一不小心还是露出了自己狂躁的暴力倾向。这种男人怎么可以托付终身呢?
我印象中,黄日华版的萧峰,听到这里,心里一惊,愀然色变,怔讶不语。这才表演得到位啊。当时萧峰正迷惘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己冤枉但又对诸种谜团疑惑不解,但他始终有一种内省的功夫,凡事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考虑是不是自己的行为出了问题从而招致他人的误会,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必定正确无疑。
胡军版萧峰的表现,透露出了他下意识在时时刻刻提防、戒备别人,无论这个人是谁,哪怕是爱他的弱女子。而黄日华版的萧峰,听到阿朱的那句话,心中受到极大震动,这种内心的震动绝对不是暴跳、咆哮。
暴跳和咆哮,恰恰使之失去了一个“侠之大者”应有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