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灵感一闪,成功在眼前
音乐大师莫扎特在一封信中描述了他在乐曲创作时的思维过程。
“当我感觉良好并且很有兴致时,或者当我在美餐后驾车兜风或散步时,或者难以入眠的夜晚,思绪如潮水般涌进我的脑海。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进来的呢?我不知道,而且与我无关。我把那些令我满意的思绪留在脑中,并轻轻地哼唱它们。一旦确定了主旋律,另一个就按照整个乐曲创作的需要连接到主旋律上,其他的配合旋律和每一种乐器以及所有的曲调片断也一一参与进来,最后就产生出完整的作品。”
莫扎特这种创作的思维过程就是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人们长期进行创新思考后出现的一种飞跃,是在逻辑思维遇到困难时发生的一种思维模式。无数事实说明,逻辑思维要达到创新的目的,需要灵感的协助;而灵感思维的闪现,又要以逻辑思维作为前提。灵感之所以能在你百思不得其解时,给你一个意外惊喜,那是因为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独创性、亢奋性等特征。
灵感的出现往往不期而至,突如其来,这就是它的突发性。
人们在苦思之中,一旦受某种启示,灵感就突然而至;而且去又无踪,灵感出现的时间极其短促,稍纵即逝。这要求我们,对突然闯入脑际的灵感及时捕捉,随时记录下来。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天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他读到关于繁殖过剩而引起生存竞争的理论时,头脑中好像电光一闪,不由自主地得出了“在生存竞争的条件下,有利的变异可能被保存,而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这一结论,并由此促成了生物进化论的形成。
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研究提高水稻产量时,陷入了困境。
忽然,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像一道闪电,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改变了原来研究的方向,走上了研究杂交水稻之路,并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同样,数学家高斯也曾结合自己的思维实际,谈到过灵感的这一特征:“两天前,我在求证数学中一个难题时,忽然像闪电一样,谜一般地被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导线把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联结起来的。”
美国的迪斯尼曾一度从事美术设计,但是后来他失业了。本来他和妻子住在一间老鼠日夜横行的公寓里,但失业后,因付不起房租,夫妇俩被迫搬出了公寓。这真是连遭不测,他们不知该去哪里。有一天,二人呆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突然从迪斯尼的行李包中钻出一只小老鼠。望着小老鼠机灵滑稽的面孔,夫妻俩感到非常有趣,心情一下子就变得愉快了,忘记了烦恼和苦闷。这时,迪尔斯头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妻子惊喜地大声说道:“好了!我想到好主意了!世界上有很多人像我们一样穷困潦倒,他们肯定都很苦闷。我要把小老鼠可爱的面孔画成漫画,让千千万万的人从小老鼠的形象中得到安慰和愉快。”风行世界数十年之久的“米老鼠”就这样诞生了。
在失业前,迪斯尼一直住在公寓里,一天到晚都同老鼠生活在一起,却并没有产生这样的设想。他竟然在穷途末路、面临绝境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灵感,其原因何在呢?其实,“米老鼠”就是触发了灵感的产物。他说:“米老鼠带给我的最大礼物,并非金钱和名誉,而是启示我陷入穷途末路时的构想是多么伟大!还有,它告诉我倒霉到极点时,正是捕捉灵感的绝好机会。”
就像迪斯尼夫妇由小老鼠触发灵感一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触发灵感的媒介物。这一点常常使思考者喜出望外,兴奋异常。
“竹篮”触发出内史密斯设计篮球运动的灵感。篮球运动创始人内史密斯早就想发明一种全新的室内项目。开始,他总觉得思路不开阔。有一次,一群人向看门人要几只盒子装东西,看门人找出了装鱼的竹篮给他们用。见到篮子,一下子触动了内史密斯的灵感,他想到了一种可以将球投入其中的球篮,并进而设计出了“打篮球”这一运动项目。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地应力”概念是受到了“小狗”的启发。上世纪40年代的某一天,李四光在陪小女儿玩耍时,忽然看见家里养的一只小猫穿过院墙下的水洞,而随后追来的“阿龙”却怎么也钻不过去,急得汪汪直叫。小女儿跑来赶阿龙,李四光笑着说:“你也可以学学牛顿,在这个洞口旁边,再开一个阿龙可以通过的大一些的门呀!”就在提到牛顿的大名时,李四光忽然想到了牛顿的力学第三定律,即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律。于是地质学理论中的这个关键性概念——“地应力”就这样产生了。
你能想到“拖拉机”和“坦克”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往往防线坚固,碉堡林立,火力密集。英国的一位随军上校记者斯尔顿,目睹英法联军在进攻时伤亡惨重,损失很大,于是“触景生情”,立志要发明一种既能进攻又能有效保护自己的武器或装备,然而一直未能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一天,有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台“霍尔特”牌履带式拖拉机。他一见拖拉机,就立即触发了灵感,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制造一种利用履带前进,并全用厚钢板裹起来的坚固战车。后来,这种能攻能守、威力强大的坦克真的被造出来了。就是在灵感的触动下,坦克被发明出来。
灵感的出现常常是人们始料未及,难以预测的。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出现,但在何时、何地出现,却是随机的。
正如辛弃疾《元夕》一词中所描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是随机的,并不意味着它神秘不可知。灵感的发生,自始至终都有意识的参与,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13.留心生活,处处产生悟性
有位儿童商品生产商,偶然看见一个家长一手抱孩子,一手吃力地拿着一辆小三轮车。他猜想这是因为孩子骑车骑累了要大人抱,才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位生产商想,如果设计一种多用童车,家长们就不用挨这份累了。他首先想像把坐式推车和三轮童车组合起来,在小三轮童车的后面加上一个推把。后来,他又想到加一个连接装置,把童车挂在自行车上作母子车用;接着他又想到,再加上一个摇动部分,便可当安乐椅;而要是前面再装一个把手,还能让孩子当木马骑。经过这些不断地组合想像,他终于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多用童车”。
英国有个叫吉姆的小职员,成天坐在办公室里抄写东西,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他消除疲劳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工作之余去滑冰。冬季很容易就能在室外找个滑冰的地方,而在其他季节,吉姆就没有机会滑冰了。怎样才能在其他季节也能像冬季那样滑冰呢?对滑冰情有独钟的吉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脚上穿的鞋和能滑行的轮子。吉姆在脑海里把这两样东西的形象组合在一起,想像出了一种“能滑行的鞋”。经过反复设计和试验,他终于制成了四季都能用的“旱冰鞋”。
加拿大的多伦多有个制造小汤匙的青年,曾发明过一种叫做“温度匙”的新产品,这种“温度匙”实际上就是把温度计和汤匙组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但是由于它能使大人喂婴幼儿变得很方便,自投放市场后,一直很畅销。后来,就凭这种小小的“温度匙”,这位青年把原来的小厂经营、发展成了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大厂。
英国工程师卡姆斯运用组合发明了一种会飞的汽车。这种汽车在遇到交通阻塞或其他障碍不能正常行驶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装上机翼、机尾和螺旋桨,从障碍物“头顶”飞越而过。据说这种会飞的汽车飞行时速可达二百公里,并能随时随地着陆。从实际设计和制造过程来看,生产这种会飞的汽车肯定是相当复杂的。然而就思考方法而言,它只不过是源自普通汽车与飞机的组合想像。
14.悟性出奇迹
一位外乡人因为找不到失散了的伙伴,心里万分焦急。正在这时,一个当地的牧民走过来。外乡人问牧民:“你看到我的伙伴了吗?”牧民回答说:“你的伙伴是不是个胖胖的瘸子?他的手里拄着手杖,牵着一头瞎了一只眼睛的骆驼,骆驼背上还驮着椰枣。”外乡人听了,高兴地说:“对!对!这正是我的伙伴。他在哪里?请快告诉我。”牧民笑笑说:“请你原谅,我根本没有见到他。”听了牧民的话,外乡人很不高兴地反问他:“你没有见到他,那你怎么知道我的朋友是什么样的?”牧民用手指着地上对外乡人说:“你看,这是人的脚印,左边的脚印比右边的脚印深一些,而且大一些,所以,我想像他是一个瘸子。你再看,他的脚印比我们的脚印要深得多,所以我想像他是一个胖子。”外乡人又问:“你怎么知道他牵的骆驼瞎了一只眼睛,驮的是椰枣呢?”牧民又回答说:“这头骆驼只吃右边的草,这说明它的左眼是瞎的。知道是海枣也很容易,你看,地上聚集了很多蚂蚁,不正是椰枣的浆汁把它们吸引来的吗?”听完牧民的一番话,外乡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你也许会非常羡慕这位牧民如此聪明,认为他善于分析思考。其实这只是他聪明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悟性帮了他的忙。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丞想曹操曾经大兴土木修建相国府,当他看到新修建的大门后,叫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在场的人都不解其意。曹操手下的谋士杨修看了,就叫人把大门拆了重建。有人问杨修为什么要重建大门?杨修说:门上写一个“活”,这不分明是个“阔”字吗?
阔者,宽也,丞相嫌门太宽了,所以要重建。由此可见,杨修是一个善于想像的人。
人们头脑中的思考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想像的过程也同样具有间歇性。牧民并没见到牵骆驼的人,他仅仅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充实、填补,就想像出了外乡人的伙伴是什么模样。杨修没有直接问曹操,却能根据门上写的“活”字,想像出曹操所想的门的形象。
荷兰哲学家哈·劳伦斯在他的《形象思维》一书中写道:
“把不完整的东西补足,乃是理性能力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本领。”
人们看到了桌子的一部分,就能想像出整张桌子的形象和结构;看到了设计蓝图,就能想像出将要耸立的建筑物;听到了目击者提供的某些情况,就能想像出罪犯的模样。凡此种种,都是创新思考者需要具备的本领。
早前,物理学家们只知道原子里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和带负电荷的粒子,却不了解原子的内部是个什么样子。原子太小,以当时的技术手段,用实验的方法还不可能弄清楚它的内部结构。是想像思考法助了物理学家一臂之力,最终研究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通过想像,建立了多种原子结构模型。其中两位物理学家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和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算是两个最合理的模型。汤姆逊对原子的想像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有如葡萄干一般,镶嵌在由带正电荷的粒子所构成的球状实体内,它就像一个没有空隙的面包;卢瑟福把原子想像为:带负电荷的粒子,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带正电荷的、占据原于质量绝大部分的原子核旋转。
在科学研究中,建造“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模型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能形象地体现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内在的性质与结构。当代美国科学家克雷顿说,科学的基本活动就是探索和制造模型。他的这个论点正说明了模型方法已逐步成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一般工作所常用的一种方法,日益体现出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