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的开篇,即以“死别”与“生别”相对比,极言“生别”比“死别”还要痛苦。因为“死别”仅“吞声”一哭,痛苦自了;而“生别”却让人“常侧恻”,久思不能断。特别是友人遭遇了人生之大不幸,被“逐客”“江南瘴疠地”,又长久没有消息,相思之苦更是与日俱增。接着,写梦忆李白。但诗人不说自己作梦,而是说李白心里明白“我”对他的“长相忆”,主动入梦。这种写法,更衬托出他们二人相知甚深,友谊笃厚。“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莫非你真的死了,眼前的你不是生者之魂!唉,真是路远难测啊!先写见面的高兴,转而又开始生疑,疑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逼真地展现了诗人的梦幻心理,同时折射出对李白无限的思虑!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写诗人梦中对李白的关切:你来时要穿越南方青葱的千里枫林,归去的时候又要跨越黑沉沉的万里关塞,难得你的一片深情啊!“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写诗人梦中恍惚的感觉:你在流放之中,怎么能有了“羽翼”来到我身边呢?“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残月满屋,诗人梦醒,仍觉李白憔悴容颜依然还在。“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写诗人对李白的告诫和祝愿:长江水深浪阔,中有很多蛟龙,但愿你的魂能安然归去,不要被蛟龙攫去。这里暗喻李白不要再被恶人所残害。
这首诗先叙做梦之前李白的流放;然后再写和他梦中相见,忽疑其是,忽疑其非,紧扣“梦”字,扑朔迷离;最后写梦后的叮嘱,情深意切,感人肺腑。
之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1]。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2]: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3]!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4]!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1]浮云:飘荡无定之云。游子:指李白。[2]告归:辞别。局促:不安貌,形容不愿遽然离去。苦道:再三表示。[3]冠盖:冠冕和车盖,指代达官贵人。京华:京都,京城。斯人:此人,指李白。[4]网恢恢:法网,宽大貌。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说天道无边(宽大),作恶者必受惩,无人能逃脱。
累:同“缧”,被大绳捆绑。
【鉴赏】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这些日子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能看到,而李白我却看不到。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诗人和李白两人的友情深挚。
“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不愿离去,并且再三的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水路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的时候,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产生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描绘出了李白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心情。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让人潸然泪下!
“冠盖”以下六句,是描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长安城里,到处是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走投无路。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还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丢掉了!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切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的盛名,但生前遭遇却如此凄惨,“身后”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1]?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2]。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4]。
【注释】[1]天末:天边。君子:指李白。[2]鸿雁:大雁,喻信使。[3]魑魅:本指山精、怪物,此指奸佞小人。[4]冤魂:指屈原。汨罗:汨罗江,在今湖南湘阴县,屈原自沉处。
【鉴赏】首联:“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凉风,即秋风。因凉风而起悲秋之感,这是古代诗人普遍存在的心态。这联以秋风起兴,说在天边之地的秦州,已经秋风四起,草木稀疏了。人们都有了悲凉的感觉,你(李白)的感觉和心境又是怎样的呢?遥远的问候,真切的情思,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深!
颔联:“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你在被流放途中的情况,什么时候才托鸿雁传到我这里呢?你途经了潇湘洞庭,那里风波险阻,你可要小心啊!诗人苍茫惆怅的感觉,表现出对友人的情谊至深,撼人心魄!
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由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转向对他身世的同情。意思是说“诗能穷人”,李白因为才高而遭遇困厄,仿佛文章憎恶人的命运亨通一般。反过来,命运亨通者的文章一般都不会有名。正如同魑魅喜欢人过而食之一样,奸佞小人总是争着去害君子和有才能的人。这联自述身世,表示同情,寄予感慨,高度概括了古来才智之士屡遭陷害、多舛坎坷的悲剧命运。
尾联:“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犹言凶多吉少,紧承上联,因为李白流放要过江湘。诗人自然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遥想李白定将自己同屈原一样的“冤魂”之语,写成诗句,向他(屈原)一诉曲肠的!满腹冤屈却无人可诉,只好向死去千年的屈原倾吐,这是多么冷峻的“欲说不能”的严酷现实!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
【注释】[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杜甫时在秦州,城楼上有戍兵守夜,定时击鼓。秋边:一作边秋,指秋天边远的地区,秦州远离长安,故言“秋边”。[2]未休兵:指安禄山已死,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洛阳等地,战事激烈。
【鉴赏】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写战时边地秋天凄凉的境况。这个时候史思明叛军已经进犯黄河南北,西南的吐蕃又不时侵扰,秦州战事也显得紧张。报警的戍鼓响起,城里实行夜禁,人行断绝。接着诗人听到一孤雁的叫声,气氛显得更为凄凉。“雁声”既点明秋季,又暗喻“兄弟雁行”、孤雁失群,联想起兄弟失散,引发忆弟的情怀。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思乡之情。
意谓在这白露时节的夜晚,诗人在夜深夜久立,霜繁露重,望月思乡。故乡的月色一定是更加清丽明朗。这种幻中之感更加突出他浓重的思乡之情。“白露”和“明月”增添了诗意的健峻和深稳。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在前两联写“月夜”的基础上,紧扣题目,写“忆舍弟”。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十分自然贴切。杜甫兄弟五人,分散在河南、山东,正是战乱之地。故说兄弟分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料,大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境况,令人伤心断肠。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上联“忆弟”,进一步抒写内心忧虑的感情。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到不了,何况现在战事仍然频繁,生死两茫茫,更难有骨肉的消息。既是写深沉的“忆”,更是对“未休兵”的“愤”!
全诗平易自然,语从口出,亲切感人。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
【注释】[1]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锦官城:今四川成都,蜀汉故都,城外有锦江,故名。又说成都城的西南部,为古时主管织锦官的居所,故称锦官城。[2]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于草庐之中。频烦:屡次劳烦。两朝:指刘备(先主)、刘禅(后主)两朝。开济:开创大业,匡危济时。[3]出师:蜀汉刘禅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师伐魏,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不幸病死军中。英雄:指后代的仁人志士。
【鉴赏】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点出武侯祠所在地是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形容祠堂之蓊蓊郁郁。这是写远望之景。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的塑像,也不写楹联的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经作古,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了。“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的感情。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可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统一天下的大计。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发出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都为他感到惋惜。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1]。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3]。
【注释】[1]缘客扫:因为客人的到来而打扫干净。蓬门:茅草屋门。[2]盘飧:盘中之熟食,指菜肴。兼味:菜肴品类多。旧醅:原来的没有过滤的浊酒。[3]肯与:如果愿意。邻翁:田父野老。呼取:呼唤。余杯:剩余之酒。
【鉴赏】这首诗的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草堂四周的景色及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草堂四周,春水荡漾、群鸥翩飞,境闲景幽。“皆”字展现了川西平原因都江堰自流灌溉,四周稻田蓄满水的情景。“群鸥”写鸥鸟很多,在古人笔下鸥鸟常作为水边隐士的伴侣。“日日来”显示草堂之清幽闲静,没有人打搅,只有群鸥来访。客人正是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到草堂来访诗人。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正写客到。由上联的“鸥来”兴起,引来“客至”。诗人以与客谈话的口吻表白道:庭中院落里长满花草的小路没有因为客来而打扫过,言外之意是过去很少有人来,自己也不轻易的迎客。今天,一向紧闭的家门才特地为崔明府打开,欢迎你的到来。表明了诗人对客人的敬重。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正写诗人殷勤待客。诗人仍以自谦的口吻一边劝酒一边对客人说:“草堂离市街远,买东西不便,盘中的菜肴简单,品类少;因为家穷,买不起好酒,只有用家酿的陈酒来招待你!”家常话语,人间的真情,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困窘,又表现了主客之间的亲密、真诚相待的情谊。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人笔锋陡转,以征求客人意见的口吻:如果愿与邻居老翁饮酒,立刻就请他们过来陪你喝酒。在文字上是峰回路转,在意境上是别开生面。诗人居草堂常与农民交,情谊笃厚。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
【注释】[1]潜:秘密的、悄悄的、偷偷的。润:浸润、滋润。[2]锦官城:指成都。
【鉴赏】这是杜甫的名作。首联开头赞美“雨”,可以唤起人们对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人格化,说它知道时令,懂得满足万物的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正需要雨水,雨就应时而下了,你看它多么“好”啊!
颔联承首联进一步表现“雨”“好”在哪里。春雨一般都是伴随着春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的,狂风暴雨甚至夹杂风雪的“倒春寒”,这种雨只会损坏事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是什么“好雨”。所以,只有伴随着和风的细雨,才使这个“好”字得到了落实,才会令人感到欣喜。全联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明今夜的春雨是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白天下,并且下得声势很大,甚至雷鸣电闪,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