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同点反击不同点
我展开并赢得一场议论的方式,是先找到一个共同的赞同点。
——林肯
在论辩过程中,从双方论及的两个不同事物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利用这个共同点反击对方的论据,这就是异中求同的论辩方法。运用此方法应注意,“异”说明有两个事理,一是对方的辩辞;二是自己的答辩辞。
一般情况下,答辩是针对对方的言辞演绎而来。“同”
与“异”也是一对辩证关系,必须灵活运用,相互渗透。
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一位中年男士很想与身边坐着的一位美丽少妇搭上话题。
他见少妇穿一双肉色丝袜,便笑嘻嘻地问道:“请问你这双漂亮的丝袜是从哪儿买的?我也想给我妻子买一双。”
少妇冷冷地看着这位不怀好意的男士,说道:“我奉劝你最好别买,穿上这样的袜子,总有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找机会与你妻子搭腔。”
这个存心不良的男士,找机会搭讪,可是被少妇有力的反驳顶了回去。
运用异中求同的论辩方法,不仅能使你在论辩中摆脱窘境,在日常交往中摆脱纠缠,还能当做攻击对方的武器,又能取到防卫、进击的作用。
有个主妇对刚招进来的佣人说:“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就叫你阿莲,这是我从前那个女佣人的名字。我不喜欢改变我的习惯。”佣人回答说:“我很喜欢你的习惯。这样说来,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尊称你为马先生,因为这是我对以前那个主人的称呼。”
本来双方的交际环境、人物都已变动,主妇却还要保持老习惯,佣人便抓住这点,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只要细致地观察事物的相互联系点,找出它们的连带关系,以相同点反击不同点,你就能取胜,同时也显示出你的机智辩才。
用相同点反击不同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和对方的观点做鲜明的对照,在自己的观点上寻找出更多的证据,做出更有力的证明,更详尽的分析。在论辩时,不能转移视线,歪曲论点,要坚定地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是粗暴地、毫不讲理去争,而是要从不同的方位找出各种理由去争。
鲜明的比较对照是认识事物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如果能这样去论辩,就会显得力度强、层次深。
巧设“陷阱”
不善于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
——甘必大
设置圈套,就是在论辩时让对方不知不觉地随着你设计的路走,以便达到你自己目的的一种技巧。体现在社交场合中,即根据当时的情景设置圈套,在对方毫无戒备和觉察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法国著名演员和颇负盛名的剧作家就“是演技重要还是剧本重要”这件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发生在某宴会席上,由于他俩争执得面红耳赤,使其他宾客亦对这件事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争论双方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真不知道何时才能停下来。
这时,那位著名演员想出一个计策。他说:“你说剧本比演员的演技重要,而我却一直相信演技比剧本重要得多。但是,我们这样争论下去是没有结果的。我看就这样办吧!你不妨利用一张菜单来考验我的演技。”
这么一来,剧作家可高兴了:“哈……菜单上面又没有剧情,想必你是要以一种古怪的方式把它读出来,博得宾客们一笑,以便收场而已。”于是,同意他如此做。
然而,事情出人意料地往下发展。
这位演员,以极悲凄的语调把该菜单朗读了出来。
宴会席上的宾客皆受到深刻的感动,每个人都涕泪满面,忍不住哭出声来。
这个例子中,演员巧设圈套,骗取剧作家的“信任”,从而使剧作家为其提供了一个表演的好机会;演员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演技特长,不战而胜,可谓心机之妙。
设置论辩圈套时,必须根据对方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的情绪反应,不断地调换语言,调节自己的表情、语调、音色、手势,而不能按照预先准备好的话语,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只有精心设置语言环境,在对方思想麻痹时,冷不防地发动攻击,他才会落入圈套之中。
朱元璋命画师周玄素画“天下江山图”。周玄素担心难如圣意,便说:“我未走遍九州,不敢乱画。请陛下来个草图,我再润色一下。”
朱元璋便画草图让他“润色”,周玄素又说:“陛下山河已定,一点儿也动不得!”朱元璋大笑作罢。
周玄素从“不敢乱画”和“一点儿都动不得”为由,让朱元璋作画,而巧妙化解了自己的难题,分两步走巧设圈套,由易到难,顺利脱身。
赋予数字以生命
在论辩中加入数据。有根据的、可信的数据。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谈话结果,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提高。
——卡布斯
数字是一种语言符号,一种语言信息。干巴巴的数字不容易引起对方的兴趣,但与数字相关联的论辩内容却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论辩中巧妙地将所列举的抽象数字形象化,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既可增强说服力,又可增强感染力。
应用数字论辩法的首要原则是将换算的数字形象化,使那些难于感知和认识的数字更加生动;其次是要注意数字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切不可因误差过大而让对方难以接受;再次是形象化的事物是对方所熟悉和了解的,使之在对方的头脑中立即形成深刻鲜明的形象,以达到论辩的目的。
元朝至正年间,海宁一带水路不通,陆路运送军粮只能靠人力肩挑车载,而当地百姓又屡遭战乱,不宜再行征用。将军董搏霄向朝廷建议,改用士兵搬运军粮,遭到朝廷一些大臣的反对,说国家历经战乱,兵力不足,军士疲惫,若再运送军粮,远途劳顿,势必削弱战斗力。
董搏霄说:“军人搬运粮食,可用百里一日运粮之法。其方法是:每人距离10步,36人就是1里,360人就是10里,3600人就是100里。每人每次背米4斗,米用夹布口袋装好,封上印记,由一人传递给另一人,人不停走,米不着地。每人每天走500个来回,单人行程往返为28里,负重14里,空手轻行14里,每天可以运米200石。如果每人每天供应一升米的话,那么这3600人运一天的粮食可供100里之外两万人吃一天。况且,单人行程每天仅28里,每次负重4斗仅行10步,往返劳中有逸,长队传递,类似游戏,决无疲师之虞。”
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果然简便易行,效率很高。
董搏霄提出用士兵运送军粮时,遭到大臣的反对,他将这合理使用人力、提高劳动效率的运送方法,换算成具体数字,而这一连串的数字,通过运筹巧排,化成生动的形象——排成百里长队的士兵,如游戏般地传递军粮的动人场面。其计算之精确,运筹之巧妙,使反对的大臣无法拒绝这一建议。董搏霄轻10步、重10步的百里一日运粮法的建议,终于被朝廷采纳。
战国时,魏王打算修筑一座高耸云天的台坛,许绾背着畚箕,手持铁锹进宫,对魏王说:“听说大王打算修建中天台,我虽然没有力,却能为修筑中天台出主意。”
魏王高兴地说:“你有什么建议?快说出来听听。”
许绾说:“我听说天与地相距15000里,现在大王按天地距离的一半的尺度来计算,就该建起一座7500里高的台了。高如此,它的基础必须是方圆8000里,把大王全国的土地全用上,还不足作中天台的台基。大王一定要修建此中天台,得先用兵讨伐诸侯,占有他们的全部土地,这还不够,还得讨伐四周边鄙之地,才能得方圆8000里土地,这才足够作台基。聚积众多的建材,征召众多的民工,消耗仓库中储备的粮食,数日要以数亿万来计算。另外还得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有种植庄稼的田地,才能够供给修中天台的民夫食用,而且修台的条件齐备,才能动工。”
魏王遂放弃了修筑中天台的打算。
许绾劝谏魏王,先假意出力、出主意,然后设计天台的高度、占地面积,以及筑台的条件。天高15000里是当时普遍流行的说法,修筑中天台就得高7500里,高度确定之后,许绾计算出占地面积,设计筑台的条件。
通过数字论辩,形象地说明修筑中天台是极其荒诞的事,魏王也就无话可说了。许绾的论辩,也可以说是“极端导向”法的运用。他把筑台的事故意导向极端——台基占地连尧舜分封给诸侯的全部土地都还不够,使魏王自己认识到兴修这样的高台荒诞而不可能,从而主动放弃修台的计划。
巧妙地把话题岔开
如果你知道别人所说的是什么,就不要等他说完。
他不如你聪明,为什么要浪费你的时间倾听他的闲聊?
随时插嘴,使他住口。
——拿破仑·希尔
在论辩的过程中,由于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顺着话题进行论辩,有时会使双方陷入僵持,或使论辩变得毫无结果;有时因对方的锋芒所指,单方陷入窘境。
话题转移法是针对上述情况,巧妙地把话题岔开,绕开论辩的锋芒,或者把话题巧妙地转移到适应对方的心境、为对方津津乐道的话题上来,以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
话题转移法作为论辩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一个“巧”字,要善于顺着对方的话锋或抓住对方的心理,巧妙地将论辩的主题转移,在不知不觉中绕开论辩锋芒。
1988年7月22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整个会谈高潮跌宕,扣人心弦。戈尔巴乔夫有一次竟用拳头将桌子敲得砰砰作响。
他声称:“据说,日本居然有人说什么‘今后只要日本持续不断地增强经济力量,苏联便将乖乖地屈服于日本的经济工作’。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苏联决不屈服。”
中曾根也不示弱,他以强硬的口吻批驳道:“尽管如此,两国加深交往也是重要的。阻挠两国关系发展的,正是北方领土问题。铸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斯大林错误地向属于北海道的岛屿派遣了军队。”
中曾根接着又说:“我毕业于东大法律系,你走出的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门槛。我们俩同属法律系毕业生,理应了解国际法、条约和联合声明是何物。国际上都承认日本的主张是正确的。”
这时,戈尔巴乔夫笑容可掬地答道:“我当法律家亏了,所以变成了政治家。”此语一出,巧妙地避开了中曾根话题的锋芒。
在国际事务中,超级大国历来信奉“强权政治”,也善于利用各自的优势为维护本国的利益向对方施加压力,这种压力有时是赤裸裸的,有时是含蓄委婉的。
当时,苏联和日本都是世界强国,一个以军事超级大国自居,一个以经济超级大国面世,在会谈中相互较劲,互不相让,这是很自然的事。特别是会谈内容涉及敏感而尖锐的领土争端问题时,就更容易使会谈陷入僵局,更难维持心平气和的局面。
当中曾根以强硬的口气提到阻挠两国关系发展的北方领土问题时,戈尔巴乔夫巧借他们都学法律的话题,话锋一转,机智地避开了中曾根有关领土问题的锋芒。
对某个问题纠缠不清,或彼此将陷入窘境时,双方都不想再争辩下去,但又不能立即分道扬镳。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便是把话题岔开,谈点别的以缓和气氛。
借力打力
出言不慎,祸机所伏。
——佚名
那些以善辩而闻名的雄辩家在论辩时,事先将语言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声东击西,先顺后转,以顺序为逆序的铺垫,以逆势帮助顺序达到目的。也就是先顺从对方的思路,承接对方的话题或观点,造成一个缓冲地带,然后逆反地转变对方的观点。这种先顺从后逆反的方法在论辩中称为“顺序逆转”。
顺序逆转的论辩,可以避免双方在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而可能出现的谈判僵局,为双方的下一步沟通并最终说服对方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北宋时期,宰相富弼因年事已高,几次向神宗赵顼请求告老还乡休养,没有得到神宗的批准,准备继续委以重任,于是安排邵康节做富弼的思想工作。邵康节来到富弼家中,对富弼说:“听说皇上想用唐代起用斐度斐晋公的礼节起用您。”富弼笑着说:“先生,您看我这个衰老多病的样子能够起用吗?”
邵康节说:“确实也是啊,您身体比以前是差多了。但如果有人说,皇上要授命于您,您却不愿出山;和尚开堂讲法,您却马上就去了,这难道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吗?”富弼大惊,说他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邵康节说服富弼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声东击西,提出皇上挽留的诚意,富弼笑着以自己衰老多病推托。
邵康节话锋突然逆转,指出“皇上要授命于您,您却不愿出山;和尚开堂讲法,您却马上就去了”,委婉地批评富弼这样做不合适。富弼一听大惊,马上承认自己考虑不周,自然也就取消了听高僧说法的决定,邵康节达到了说服富弼的目的。
顺序逆转的关键是逆转,它是先顺从对手进攻自己所借用的常理,然后话锋一转,将对手的观点稍加改动再回击对方,好像让对方自打嘴巴。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顺序逆转”的例子: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放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到3000英镑现金。
夏洛克在契约中规定,如果贷款不付利息或者3个月后逾期不还,那么他将割下安东尼奥胸部上一磅重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