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从岁月的那头到岁月的这头,串起我们所有的人。透过岁月的红尘,我们依稀看到前面似有无数龙钟老人正伴夕阳西下,也有无数初生幼儿正刚呱呱坠地——我们就这样被分割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就是我们“80后”和“90后”流行语中所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撞死在沙滩上”。其中似有莫名其妙的豪迈,有令人费解的冷漠,也有一丝难以言状的淡定!
我们应该怎样活?我们不要上代人给我们的答案!我们从家门——马路——学校的“三点一线”走来,我们从课堂——作业——考试的“书山学海”中走来,走了整整二十年,好不容易冲上了高考的独木桥,却终于也挤破了大学的校门,回头朝门外看,我们忧愁地发现此时的大学早以不复当年之大学:大学生如大白菜一般多,又如大白菜一般不值钱!这竟是怎么搞的?4年大学生涯结束,心里憧憬着那份三四千块钱的工作,却发现这经济危机竟演变成了事关我们每个人的“突发事件”,早不来晚不来正好赶上哥们毕业的时候来。而且谁又知道这经济危机到底怎么回事啊,不管是百业萧条还是百业复兴怎么就房价嗷嗷地涨个不停啊?于是,我们学会了思索,我们学会了抱怨,我们学会了逃避,我们学会了淡定!
好像就这样一不小心我们便变成了“垮掉的一代”、“脑残的一代”!这是谁给我们造的谣?呵呵,是我们在乱阵脚,还是别人在乱弹琴?
父母们都说他们年轻时候苦,吃不饱穿不暖,或者还赶上上山下乡,各种政治运动什么的。觉得我们这一代都是蜜罐里长大的。得了吧!我也承认我小时候日子过得不错,难道这就是我现在必须得这么惨兮兮的理由吗?
其实大家的日子都是这么过的,用现在时下流行的非诚勿扰体来诠释一把,就像这样:
你过,或者不过,
生活就在那里,
不离不弃。
我们无力去教训华尔街的那帮美国佬们,让他们以后学规矩点!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快乐地努力呢?还是浑浑噩噩地终老一生呢?骆宾王当年问得豪气冲天:“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毛主席倒是回答的气定神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有“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是他们的圣经。他们向往绝对的自由,他们热情地生活,他们旅行,他们破坏规则,他们放纵地享乐。当时的老头子们都认为,他们是没有未来的一代;这有点像像父母们教训男孩子收拾房间,女孩子学做饭的时候一样:“不知道将来你一个人咋过!”可是历史告诉我们,垮掉的一代没把美国弄垮;现实也告诉我,一个人做饭之后我终于把在家瘦不下去的那5斤瘦下去了。
当80后“垮掉”的形象被宣讲了近三十年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坏的,只有更坏的。随着90后们频频亮相,这个“垮掉”的封号正在向他们的身上转移,而且还有更损的形容——“脑残”!哈哈,说谁脑残啊?瞎掰!看看打你们眼前跑过的那些“快男”和“超女”,谁又敢说我们不是“脑健”!
一代不像一代是正常无比的现实,因为中国的进步太快,成长环境的差别太大,但是没有人应该像九斤老太一样笃定“一代不如一代”。在那个欲望疯狂滋生的年代,我们成长;在这个看似暗淡无光的时节,我们坚持;在两个年代的轰然碰撞中,我们淡定。我们也坚信,我们必将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对于成长,我们有自己独特的记录,其中以往的沉闷与老套!对于时代,我们有话要说,且听听我们的时代之音:我的生活,我自己做主;我的生活,讨厌被人分类;我的生活,讨厌被人代表;我的生活,观点由我自己书写。我既不是80后,也不是90后,我就是我,我的生活,我就要这么过。一句话:“爱咋地咋地,我们就愿意这样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