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经历说“红岩”
2010年10月,我与肖析有幸参加了重庆市文广局组织的文物保护及博物馆管理培训班到意大利学习。在罗马大学培训期间,有一天,中午吃饭时,我和肖析与陪同我们的导游陈先生同桌,边吃边聊起来。陈先生问我们是哪个单位的,没等我们回答,他接着又说:“你们重庆最有名的就是渣滓洞、白公馆了,那两个地方跟你们有什么关系没有?”当时,我们嘴里正包着食物,听到此问,忙不迭地点头答道:“我们就是这个单位的。”由于陈先生问得那么凑巧又那么突然,我们猝然应答,嘴里的食物差点喷了出来,很有些失态。不过在失态之后,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起!后来,协助我们培训的当地翻译也介绍说,他们所接触到的海外华人,知道重庆的,只有渣滓洞、白公馆。听到这样的话,我和肖析就像受到极高的赞美,更是喜不自禁。
在跟陈先生他们对话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之前的一些经历。2009年初的一天,时在四川外国语学院英语部任外教的罗伯特·E.卡邦努(Robert E.Carbonneau)博士(他的正式职业是美国天主教苦难会的神父,并担任设于纽约旁新泽西的苦难会历史档案馆馆长),他是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学家,未到中国以前就看过我们单位的资料,慕名到歌乐山景区参观,走到渣滓洞时,偶遇当时在那里当讲解员的丁颖,两人攀谈起来,由此与单位建立了联系。后来,在罗伯特博士的协助下,当年6、7月份,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第一次赴美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等处征集史料,完成了一次“开拓之旅”,为我馆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扩大和丰富馆藏史料的途径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我们还借此之机,与美国佩斯大学历史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学者进行了初步沟通,搭建了联络渠道,为我馆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播业务进一步加强国际性学术交流和合作做了基础性铺垫。此一事例,是我馆名播四海而产生的类似蝴蝶效应的成果。
还有一事,每每想起都觉得别有趣味。我们在美国征集史料期间,有一次在纽约顺道考察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是要收门票的,每人20美元,但会员免费。我们就琢磨博物馆同行或许也能得到会员待遇,如可,就可以省下好几十美元啦。我们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对方的管理员说,我们来自中国的博物馆,希望能得到该博物馆的会员待遇。但用什么表明我们的身份呢?当时我们都没有带工作证,情急之下,杨明荣摸出了恰巧带在身上的红岩联线饭卡。虽然管理员看不懂卡上写的什么,但他们看到有醒目的单位标识的饭卡后,立即认可了我们的身份,让我们免费参观,还赠送给我们一些纪念册和导游图。“红岩”的饭卡,在美国竟然能当门票用,这个也能“打走”,这是从未料想到的。当今“红岩”博物馆真是太牛了,那一刻,我震憾无比!
杜娟
演红岩、学红岩
1999年10月,《红岩魂》剧组向社会公开招聘演员,我幸运地成为这个剧组的一员,成为红岩文化的传播者。12年来,我在舞台上演了无数场红岩英雄的戏,我愿意当一位传播红岩文化的使者。
在红岩联线,我参加了外出巡回演出和景区夜游表演。表演这项职业,专业性要求很强,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我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初到剧组时,我遇到第一道难关是普通话不标准。我咬字不准,“川普”味很浓,为了尽快通过语言关,白天请教老师和同事,晚上回家跟着《新闻联播》节目学习普通话,对照着语言复读机反复练习。其次需要补红岩历史的课。我不仅买了电影光盘《烈火中永生》、电视连续剧光盘《红岩》,还查阅了大量有关红岩的历史文献资料,加深了对这段革命历史的认识。第三是必须提高表演能力。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广播电台和重庆电视台举办的影视表演培训班,系统学习了表演专业课程。学习期间,我有幸得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张仁里教授及国家话剧院导演吴晓江、国家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任鸣的亲自传教,使自己开拓了视野,提升了知识层面,为自己表演技能的提高打下了较强的基础。
我是在《红岩魂》组剧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名“红岩人”,英雄们的人格力量感动了我,引起我对自己人生追求和价值的思考。我认为自己应该做到演红岩、学红岩。我热爱“红岩”这份事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更加投入地工作,不断挖掘出自身潜力,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红岩人”。
何昕
难忘的西藏之旅
在我的记忆中,孩提时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地方无疑是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当我再次站在这块土地上时,我已是这个单位中的一员。
我于1994年参加工作,一路走来,有不少值得珍藏的片段萦绕脑海,但印象最深的无疑是西藏洽谈项目的那件事情。2008年初春,我接到任务,为西藏某单位设计陈列馆。于是,我与编研室王庆华处长,技术部杨明荣处长踏上了那神秘的高原。西藏的天气变幻莫测,中午到达林芝机场时还艳阳高照,到了傍晚竟飘起鹅毛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由于穿着单薄,第二天,我因感冒发起了高烧。在西藏发烧很容易产生肺积水,是相当危险的病情。但为了不耽误既定行程,经过短暂休息后,第三天我们便坐上了开往拉萨的客车。一路上,因为高原反应,严重缺氧,再加上生了病,我昏昏欲睡,几度出现幻觉。同行的王庆华也出现严重高原反应,我们两人很快吸光了一袋氧气,但都无济于事。在通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时,我已是神志不清,王庆华也是嘴唇发乌,脸青面黑。司机一路狂奔,直接把车开进了拉萨市人民医院……有了这次经历,我才深深体会到江泽民主席表彰西藏部队时说的话“你们就是躺着,也是在为祖国做奉献”的含义。后来,家人知道了这事责备我,我回答:无论怎样,不能因为我耽误了工作。
我深深知道,我成长在红岩这片热土上,先辈们的坚毅品质和崇高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们,作为一名光荣的红岩人,吃的这点苦与先烈们所受的磨难比起来是多么渺小。
何凌
记参加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展
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我参加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布展工作。
陈列布展是项复杂的工程,为了给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首先是查阅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八个民主党派的基本情况以及民主人士的资料,民主人士的生平事迹等。
2010年3月,我们开始外出征集民主人士的文物、资料、照片,音像资料等。这次征集活动到了安徽、浙江、上海、杨州、苏州、南通等地,共征集到民主人士的文物实物类40多件、照片800多张、图书资料103本(份)、声像资料光碟5盘,采访4人。2010年9月,我们又到台湾征集了图书资料及照片。
在文物复制工作中,我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对文物复制的纸张进行做旧处理,使复制文物更加真实;对要复制的文物、资料、照片进行扫描;根据提纲提取文物、照片、资料;最后进行文物摆放工作。
通过参加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布展工作,我的知识面得以增加,并对中国的民主党派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民主革命中有光荣的奋斗历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之日起就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且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关系。
通过参加每次展览,我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工作经验得到了积累,价值观得到了升华,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增强了我工作学习的动力。
何燕
红岩情结绵长恒远
走进红岩,历史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宏伟壮美的画卷,让我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向往。
小时候,母亲在川剧《江姐》中扮演“江姐”,形象生动、逼真感人,让我初识共产党员的坚贞不屈和英勇顽强,那“一片丹心向阳开”,至今历历在目。学生时,老师给我们讲:1949年11月底,国民党反动派逃离重庆前,对关押在渣滓洞的难友下了毒手。他们用机枪扫射,用汽油焚烧,烈士们倒在了黎明来临之前,但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实现了入党时的誓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其中,黄楠材、张光伟、张兆奇、杨云常、云仕镇、朱士均、胡作霖等烈士都是开县人,我是开县人,我因此而感到骄傲。少年时,一部《红岩》小说深深打动着我:先烈们选择了对党的忠诚,为了理想,为了真理,为了后人的幸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们的人生意义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了永生。工作后,我携家人走进了仰慕已久的红岩村,与烈士墓、渣滓洞、白公馆近距离接触,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感悟颇深。
而如今,我已是一名光荣的红岩人,我为此感到自豪和无上荣光。
2007年5月,我调入红岩联线。两月后的7月17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袭击了渣滓洞。整个景点出现大面积垮塌,牢房部分被冲毁,砖墙部分被冲塌,损失惨重。昔日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面目全非、伤痕累累,叫人心痛。
这里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学习,接受心灵的洗礼,故抢险修复重建工作刻不容缓。负责渣滓洞抢险、修复、重建,是我到联线参与的第一项重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抢险修复重建,工作要求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必须采用原来的结构方式,原来的构件质地,原来的制作工艺,还原建筑物的造型,在内外环境上保持历史原貌。
修复中最困难的是必须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修旧如旧。房顶上的小青瓦,围墙的青砖,现在基本都不再生产了,我们四处寻找,多方搜集,最后在潼南订制了一批小青瓦和青砖;刑讯室、特务连房屋及厕所的墙壁原是“灶壁”材质,施工人员用竹条编制墙体,再涂抹上炭渣和石灰加以还原;牢房的地面恢复成原来的“三合土”,施工人员用鹅卵石加上“卤水”进行磨亮,还原原有的光洁和硬度;按原貌对整个渣滓洞进行了全面的修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找到了“越狱工具”和“渣滓洞洞口”。从史料中,我们知道,当年被关押的难友们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想办法争取自救。在修葺江姐牢房地面时,工作人员挖出了难友们当年准备越狱用的铁质工具,这直接证明了江竹筠等革命先烈在监狱中坚持反抗斗争的革命精神。同样可喜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复建男牢房时封堵了的渣滓洞煤窑洞口,此次经洪水冲刷重见天日。通过复原修葺,“越狱工具”和“煤窑洞口”成为景区内新的景点。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修复,渣滓洞景区又重新向公众开放,人们看到的渣滓洞依然是当年的景象,参观的旅客络绎不绝,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看着修复后的渣滓洞,它的一景一物、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让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心中充满无限感慨——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做到求新和发展!
红岩魂,民族魂,中华魂。
我是红岩人,永塑红岩魂。
肖明伟
走红岩路做红岩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红色景区每个岗位,为全年免费参观尽心服务;他们将红岩精神传承,把红岩风吹向祖国大江南北;他们将红岩故事搬上了舞台,展示红岩文化的无穷魅力;他们将历史整理展出,让那段沉痛的记忆警醒着每一个人……是他们倾注心血的付出,迎来了人民的肯定和赞誉,他们原本素不相识,聚集在了一起,却有了一个同样的名字——红岩人。
我,其中的一员,80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红岩,这个陌生而熟悉名词在2006年的6月突然就闯进了我的生命,我进入了红岩联线,从讲解员到编译员,开始了我的“红色旅程”。2009年2月11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前往“特园”参观后,要求建立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随着“09211”工程的启动,提纲编写、展览设计等小组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紧张工作。从未做过展览的我,协助刘和平老师编写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展览提纲。刚接触这项工作时,我实在摸不着头脑,胆怯、惶恐、茫然占据了我的大脑。每次想开口说“放弃”,我就会看见其他同事为一个史料,一件文物,甚至一个人名而花大量时间去佐证,查阅大量资料,只是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渐渐地,被感染的我调整好心态,重新出发……在听取统战部、各党派中央等多方面意见,对提纲的反复修改这一过程中,我学习到了红岩人缜密的思考方式和严谨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