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南京(明都)发生了一起大案,以下简称“胡惟庸案”。对中国历史略知一二的读者都知道,胡惟庸案导致“丞相”制度被废除,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皇权。
丞相这一职位起源于战国,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官。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那么问题来了,实行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为什么偏偏在明初终结了呢?众所周知,根本原因是相权过大威胁了皇权。直接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这个国家的主子变了,现在的老大不是前朝的统治者,而是朱元璋;二是胡惟庸太倒霉。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胡惟庸以及胡惟庸案的经过:
百度百科上对胡惟庸的官方介绍是这样的: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倒霉就倒在“被疑”两个字上,开国功臣竟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并且株连九族及其党羽,朱元璋翻脸不认人的本领在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人可以相匹敌。
据说,当年胡惟庸的旧宅子里有一口古井。一连好几天,井里源源不断的涌出醴泉,所有人都认为是吉祥的征兆。胡惟庸借此邀请朱元璋前去观赏,朱元璋欣然应邀前往。当朱元璋的车队走到西华门时,大太监云奇突然紧拉住缰绳,惊恐的说不出话来,用手拼命的指向胡惟庸家。朱元璋心感不安,立即返回。当他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里都藏有士兵。朱元璋一气之下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同时包括举荐胡惟庸为右丞相的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
胡惟庸究竟有没有谋反的意图,现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杀死胡惟庸的时候是没有实质性证据的。开国大臣说杀就杀,必定事出有因,据《明史列传卷16》记载,与诸葛亮齐名的军师刘伯温很不看好胡惟庸,他曾说过胡惟庸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明代和后世的史学家们也普遍认为,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朱元璋的目的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将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
对于整个明代而言,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真的收到成效,为儿孙造福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收到!事实证明,历史的辩证法给朱元璋先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本人“圆寂”以后,他的儿孙们设立了内阁、东厂等机构,照样换汤不换药,内阁大学士、东厂大太监的权力甚至大于前朝的丞相。
下一章,我们先讲发生在胡惟庸案之前同胡惟庸案并称明初四大案的空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