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整理总结性发言思路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针对性发言,如果会议上的意见对立性较强,那么可以这样开头:“我发现今天的意见可以分为针锋相对的两派,我先归纳一下吧。”这样先把对立的精彩观点按一个理解性的框架简单整理出来,然后以这样的话语结尾:“我比较同意某一方的意见,因为……”只要你分析得当,归纳清楚,就会使你的结论可靠,发言有力,甚至主导会议决策的流向。二是调和性发言,如果会议的发言比较散漫,没有针对性很强的对立观点,那么不妨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我想要说的意见,刚才大家大致都说了,那么我就简单总结一下,再补充一点自己的想法。”只要总结得到位准确,即使主要说的是他人的意见,补充的部分不太重要,但你的专注力和理解力仍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总结性发言既是你熟悉业务也是你打造形象的最佳策略。
当然,如果你选择总结性发言,那么就要注意分寸,一是要尽量简洁,不要长篇大论;二是要委婉谦和,不要采用高高在上的口气,把自己当作“裁判员”。只有这样,才不会把会议主持人的风头抢走,避免产生越俎代庖的非议。
案例 痛苦的头脑风暴
小琐进公司不久,就发现经理是个很喜欢开会的人。一有点事情就要召集全公司员工开会讨论,还美其名曰“头脑风暴”。老实说,这样的会议大家能畅所欲言,还能想出不少好点子,而且公司里的民主气氛也很浓郁,年轻人只要有才智,很快就能冒尖。
可是小琐很痛苦,因为他刚进公司,对行业情况不了解,公司业务也不熟悉,在开会的时候就没话可说。每次开会对小琐而言都是一次磨难,他总是躲在角落里不吭声,但会上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经理最后也不会放过他:“小琐,别老是‘低头思过’,谈谈你的想法吧!”
于是小琐只好红着脸,吭哧吭哧憋出几句话:“我……我觉得这个项目,很重要,对公司的发展有……有很深远的意义,一定,一定要做好。”
经理有点不甘心:“说完了?”
小琐实在无话可说:“说完了!”
这样几次下来,小锁明显觉得同事看他的眼光都不一样了,工作得非常痛苦。
提示
小琐的问题是大多数职场新人的共同问题,他们想说一些有价值的话,但是由于不熟悉业务,又无话可说,没话找话的结果就是让人感觉既没有口才,也缺少能力,最终失去领导的信任。只要我们学会一些上文中所说的技巧,在会议讨论中就可以使人刮目相看。
五、上下级交流
1.不卑不亢
现代职场,传统的师徒授受的亲密关系早已不复存在,主要人际关系只有两种: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也包含了因同事而发展来的朋友关系)。
上下级的交往最敏感。和上级走近了,别人要说闲话,说你拍马屁;走远了,上司可能又会觉得你不识抬举。反之,和下级走近了,别人会说你扶植亲信,任人唯亲;走远了,别人会说你孤傲清高,自以为是。所以,上下级交往讲究不卑不亢,分寸感最重要,只有把握好尺度,才能进退有节,应付自如。
一般说来,上下级之间即使私交很好,非常熟悉,在工作场合也不宜过分亲昵。需要避免的有以下几项:
(1)称兄道弟。上下级之间的称呼应该庄重严肃,下称上可以用姓+职衔,随便一点可以省称,如“方工”“李处”等,上称下可以直呼其名,随便一点可以用“老×”“小×”或者称呼双名不加姓。称呼语是职衔之间秩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不分大小,一律称兄道弟,呼姐唤妹,上级就容易失去尊严,下级也会忘记尊重,很多工作就会无法顺利进展。
(2)勾肩搭背。公共事务交接,应该保持一米以上的交际距离,不应该有身体接触。下级固然不应该过分靠近上级,上级也不能主动示好。拍肩膀,摸背,撸头发,这些动作都不宜做。
(3)说悄悄话。上下级之间交接公务,应该不避外人,直接干脆。如果有机密事宜,可单独沟通,不宜在公开场合交头接耳低声细语,否则难免有徇情枉法之嫌。
(4)点头哈腰。对上级要保持足够的尊敬,但也犯不着过分谦卑。听指示时不宜频繁点头,更没有必要佝偻着腰,在对方停顿时略略颔首或发出“唔”声应答即可。
案例 老王还是王老师
“老王,现在别催我。下午我就把图表给你,你放心!”实习生赵雯大大咧咧地对工程师王志光说。
王志光皱了皱眉,没说什么。
一边的刘泉看不惯了,说:“小赵啊!对老同志要尊重,年轻人要注意小节。”
“嗯?刘泉,我怎么不尊重老同志了?你倒说说看!”赵雯有点莫名其妙。
“老王是你叫的吗?我还要叫王工呢!”刘泉只好把话点破。
赵雯还是不服气:“名字不就是个代号吗?你们小赵小赵地乱叫都没关系,我叫了声老王就犯天条了?你说是不是?王志光老师!”
王志光被一句“王志光老师”憋得无话可讲。刘泉也只好摇头苦笑。
提示
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关系多么融洽,我们都要保有对上级的基本尊重。赵雯的称呼语确实用错了,试比较以下几个称呼的区别:
王志光老师——非常正式的称呼,尊敬中带着疏远之情。
王老师——适用于一切场合的泛尊称,尊敬中带着亲热之情。
王工——带有职业特点的称呼,不乏尊敬,但主要适用于平等的辈分。
老王——随便而亲昵的称呼,适用于关系融洽的同辈。
这样看来,赵雯对王志光比较恰当的称呼应该是“王老师”。
2.汇报技巧
下级经常要向上级汇报工作,要注意汇报的时机。一是工作进行到中间状态时,必须择机汇报。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并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看看上司有什么意见。二是预计工作可能拖延或不能完成时,必须提前汇报。因为上司胸怀全局,必须对每个环节的运作情况有所了解。也许你以为拖一两天问题不大,但对全局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且上司的能力和关系网都比你强,也许他可以解决麻烦。三是完成工作时,必须及时汇报。让上司对进度胸有成竹,能顺利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同时也让上司了解你的业绩和工作能力。
汇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司的时间宝贵,而且他是被动倾听,如果没有准备就汇报,说不上几句话就卡壳,那就太折腾人了。所以要汇报,一定要想好目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准备充分才能侃侃而谈。另外,汇报不是开新闻发布会,所以一定要言简意赅,工作细节不必汇报。上司不会关心你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只关心你有没有完成任务。在汇报中,上司也许会提出一些问题,你的回答要实事求是。了解的可以细谈,不了解的就直说。既不要贪功,把别人的工作说得好像是你干的一样;也不要谦虚,自己做的事情总是说受到某某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有利于上司全面评价你的业务能力,为你以后的工作带来便利。
3.避免顶牛
上下级之间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在受到上级的无端质疑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一种是针锋相对,寸土不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顶牛,由此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争论不休,冲突升级。
自己没错,上级还要横加批评,当然令人恼火,但是顶牛于事无补,正确的做法是认可上级的部分批评,使对方与自己有相同的认识基础,这是双方能够进一步沟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要辩护,才容易让上级接受。但表达与对方的一致之处,要注意两点,一是先承认部分客观的错误,以缓和对立情绪,但原则问题不能退让。二是在辩护时尽量维护对方的立场,采取温和的语言方式。
所以,对于上级的无端质疑,我们不妨尽量表达与对方的一致之处,然后再针对主要问题进行辩护,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求大同,存小异,先保持和谐的氛围,然后再徐图辩解,只有这样,才能消解纠纷,免除误会。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句云开雾散。
案例 得理要让人
牛照宇受同事中伤,被老板叫去训话。他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他一直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都是他搞定的。有这种工作实绩打底,别人又能搞出什么大花样呢?
老板对牛照宇也颇有好感,只是例行公事,告诫一下了事:“小牛,听说你经常上班时间回家看球赛?”但牛照宇可不是省油的灯:“什么叫经常?一共就回家看了两次,欧洲杯期间多少同事回家看球?干吗要揪住我不放?”
老板有点不悦:“人家回家看球,有证据吗?可你呢,在公司里到处宣扬!”“宣扬怎么了?明人不做暗事。我是回家看球了,可有多少业余时间我义务帮客户解决技术问题,你怎么不算算这个?”
“好了,这事不说了。你上个月报了两千多出租车费,是怎么回事?”“好啊,又有人说我贪污了吧?谁造的谣?老板我问你,上次小李报了四千,怎么没人查他,他一个月业绩多少,我业绩多少,能比吗?要查我的车费,你先让小李造个清单来说说清楚!”
“小李的事情不用你操心。你先把你的问题说清楚。”“什么叫我的问题?我问心无愧,半点问题也没有!小李不查清,我什么也不会说。”
“牛照宇,你不要瞎搅和!”“到底是谁瞎搅和?老板,你不要拎不清!我告诉你,销售部最不爱占小便宜的人就是我了。我看你是老眼昏花,被小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了!”
老板气晕了:“姓牛的,你说话放尊重点。你的问题不说清楚,明天就不要来上班了!”
提示
本来是牛照宇有理,但也不能得理不让人,老板本来有心开脱,结果被弄得肝火上升,小事变成了大事。
牛照宇的情况不妨分三步进行辩护。第一步是承认错误:“我上班时间回家看球不对,大家都这么自由散漫公司就不好管理了,老板你按规章制度处理我吧”“上个月车费我多报了不少,虽然也是为工作,但毕竟超过了限额,明天我就退一部分回来”。第二步是自我辩解:“不过,老板你也知道我也经常义务加班的,看球时公司正好没事,我和主管打过招呼的,算是换休假吧,不过口头说了一下,没有办手续”“有一个客户的设备要求急修,否则要影响到对方几十万的大单子,我买不到火车票,就擅自打车去了,花了八百多。不过客户很满意,答应下次再订购我们的设备”。第三步是绵里藏针:“老板,这些事是谁告诉你的?我都和相关主管解释过了呀?要是什么事都要你出面,你不要忙死了?”
相信这样的解释,任何老板都会接受的吧?而造谣生事者的日子恐怕也不会好过了……
六、同事往来
1.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和同事的交往要坚持独立性,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要轻易开口求人帮忙,别人也有自己的一摊子事要忙活。每个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因而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就需要更多的技巧。儿童时期,父母是万宝全书,爱提问的孩子被夸作“聪明、肯动脑筋”;求学时代,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爱提问的学生被夸为“好学、求知欲旺盛”;但是,步入职场,还是有问题就张嘴,就再也行不通了。如果自己不摸索,凡事都问,就会被认为是“幼稚”“没有工作能力”。
案例 有事别问我
职场新人王雪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学姐,学姐热情地把公司秘诀倾囊相授,最后亲热地说:“有事就来问我,别客气。”
王雪果然一点也不客气。周一,她问学姐工作空闲时可以看小说吗;周二,她问学姐午餐时的水果可以多拿一份吗;周三,她问学姐送公务快递应该找哪家公司;周四,她问学姐到哪里去领文具呢;周五,她问学姐市场总监和总经理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大家说起他都一脸不屑……
现在,学姐一接到王雪的电话就心烦,吃饭的时候也尽量避开她,还隐约听说她每天都问不同的人很多问题,同事们打算联名要求解雇王雪……
问题就在于王雪的问题太多了,没人能帮忙:领导不会回答,他工作繁忙,需要总领大局,无暇关心每个职员的困惑;同事不会回答,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都要独当一面,没时间、没精力也没本事来回答别人的问题。王雪很幸运能遇到学姐,可是只要她还不断地问下去,这个职位很快就会失去。
提示
新人们在职场中遇到问题怎么办?需要分门别类,对症下药。我们把问题分为三类,分别给出各自的处方:
(1)生活类问题
如食堂怎么吃饭?公司的班车停靠在哪里?有没有医务室?有公用的微波炉、冰箱吗?……这些问题事关民生,肯定要搞清楚,可是不宜在工作头几天就问个不停,即使是专职的人事职员也会讨厌的,而且给人一种婆婆妈妈的感觉。很多这类事情,其实不需要问,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到时跟着老员工做,多多观察,不久就能全部搞得一清二楚了。
(2)工作类问题
如办公用具怎么领?文件收发找谁?报表的格式是什么?不同业务的分管领导是谁?……在工作真正上手以前,这些问题会困扰你一段时间。这样的问题就非问不可了,但也要注意问的时机和对象。建议你先花时间仔细阅读能找到的所有公司文件,对公司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再去问,有这样的背景知识打底,别人一点拨你就明白了,还可以举一反三。在进公司的时候,领导一定会为你安排一个带教的师傅,不管他的性格脾气如何,你的首问对象都应该是他,至少要经过他的介绍才能去问别人,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和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