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自认为不是在赌气,但实际上,他的行为已经是赌气的标准了。因为两条争气的标准他一条也没占。从表面上看,胡雪岩是根据市场行情做出了绝不降价脱手生丝,而且还要进一步投入资金的决策,但是,他忽视了其余的重要情况。首先,因为积压大量的丝茧已经致使资金周转不灵;其次,生丝存放的时间不宜过久;再次,洋商资金实力雄厚,若是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胡雪岩,双方僵持不下,到时候吃亏的一定是胡雪岩自己。
天有不测风云,胡雪岩这次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对,洋商果然联合起来挤压他,并且共誓:今年不贩生丝出口。胡雪岩与洋商的对峙只坚持了两个月,到十一月,胡雪岩就因资金周转不灵,决定降价出售自己囤积的生丝,而此时的价格与八月份洋人开出的价钱相比相差较多,仅两个月时间,胡雪岩就损失1百万两以上。
虽然胡雪岩曾经想到过洋商会联合起来杀价,也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即收购倒闭的机器缫丝厂,从事机器缫丝,以此增强与洋商对抗的实力。他自认为这一招能够制敌求胜、死中求生,但是由于他一直反对机器缫丝,所以拖延了计划的实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所以这一招对于局面没有任何影响。到年底,受挤兑风潮的影响,胡雪岩只有彻底破产了。
《孙子兵法》中有云“不以愠怒兴兵”,这是因为愠怒必定会意气用事,往往会在情况不明时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很容易忽视重要的情况,弃大局而不顾。那么,成败在没有开战之前就早已有定数了呢?其实,经商之道与战事之道是一样的,明知道打不过,还跃跃欲试的做法,就是把“赌气”误解为“争气”,其做法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一来,就连赌气都称不上了。个中利害,行商道者,不可不慎察。
要量力而行
胡雪岩从不起眼的钱庄小伙计,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位“红顶商人”。他是中国封建时代商界的杰出代表,不仅本事很大,而且精力充沛,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将小小的阜康钱庄逐步扩展为遍布全国各地,拥有几十家的分号,而且还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家钱庄。
胡雪岩的精力可谓充沛至极,头脑也很灵活,否则他也不可能承担起一个集金融、商贸、实业为一体的庞大的商业帝国。然而,任何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就算是胡雪岩有通天的本事,也总会遇到他挑不起的担子。
当初,胡雪岩要抵制机器缫丝,挑起江浙靠养蚕做丝为生的人家的担子,这个担子可谓是千斤重,因为养蚕是当时许多人家的“饭碗”,所以他们都寄希望于胡雪岩,但是,单凭胡雪岩个人之力是挑不起来的。
江浙一带的养蚕人家多数都是养蚕做丝,采取集产、销为一体的经营方式。虽然有专门收购蚕茧的茧行,但是,一来是价位较低,二来是不还价(因为当时奉行同行公议,其价格没有回旋的余地),所以直接出售蚕茧必受剥削。
一般来说,如果不急于用现钱,或是因为蚕茧丰收,来不及做丝(蚕茧不能存放,一旦被蚕蛾咬破茧子,就没有任何用处),多数人家是不会卖蚕茧的。所以,多数养蚕的人家都是自家缫丝。缫丝的制作程序很复杂,从煮茧开始,步骤依次为“捻丝”、“拍丝”、“练染”、“掉经”、“牵经”,直到“接头”才可以上机织绸。由此可见,做丝非常辛苦,但是,也能获得高额的利润,所以当时做丝赚钱是每家的主要收入。
直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还处于手工业阶段,而国外已经迎来了机器化工业阶段,尤其是英、日机器缫丝业的发展更为显著。同治末年,机器缫丝的技术已经传到了中国,从海外回乡的南海县人陈启源就开办了一家缫丝厂。到光绪年间,苏、浙一带的缫丝厂已经初具规模。
机器缫丝可以大大减少人力,蚕茧从机器这头进去,丝就可以从另一头出来。节省了手工冗长的制作过程,靠这行吃饭的人家都面临着丢饭碗的可能。
所以,浙江一带的人,只要听见机器缫丝的响声,就害怕得心惊肉跳,唯恐自家的纺车成为废物。胡雪岩之所以反对机器缫丝,其原因也在于此。早些时间,就有些靠手工缫丝的人向胡雪岩“陈情”,希望他出面控制机器缫丝的发展。胡雪岩深知养蚕人家的不易,便想依仗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垄断生丝市场,所以,就想承担起拯救这些蚕农的重任。但实际上,胡雪岩挑不起这副重担。
后来,为了垄断生丝市场,控制销往洋庄的价格,胡雪岩不仅囤积了大量蚕茧,还囤积了新丝,想以此切断缫丝厂的原料供给。到他破产倒闭的前一年,他用于囤积生丝、蚕茧的资金已达2千万两之多。
首先,客观规律无法改变。机器缫丝的生产量大,而且产品质量好,所以很受广大顾客的喜爱。重要的是,新技术必然会代替陈旧的手工生产方式,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客观规律的总体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所以,胡雪岩到最后不得不放弃囤积生丝,转而要购买缫丝厂。
其次,以胡雪岩个人的力量而言,无论他的财力有多么雄厚都无法担起这副重担,因为他要独自面对的是由外商洋行紧密联合构成的一个生丝出口市场。毋庸置疑,洋商的实力本来就很强,而且联合起来的洋商就更强大了。正是在洋商的强势联合下,胡雪岩才一步步地陷入危机,而他囤积的生丝、蚕茧也加重了他的重担。
生意人在凭借才智、实力驰骋商场的时候,一定要对自我力量,特别是自我能力的极限做出恰当的判断,这是十分必要且不可缺少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发展方向、规模以及时机的选择,更是决策做和不做的重要界定条件,还是生意人经营成败的关键。
对任何人而言,越是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越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这时候往往是最容易犯迷糊的时候。睿智的人随时都会告诫自己:千斤重担挑不动而非挑不可,那就会把自己压坏。量力而行,这是一切希求成功者都要遵循的法则。
不做无谓的冒险
胡雪岩一心想与洋商、朝廷争气,所以坚决不降价出售囤积的生丝。其实,结合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一种铤而走险的决策。从胡雪岩的内心来讲,他希望最后冒死拼杀一搏,以求死中求生,这很符合胡雪岩的性格和他对经商之道的理解。本来胡雪岩就是一个敢于冒险的生意人,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敢于舔刀头上的血的人。
从本质上讲,任何生意都带有一定的风险,这是商业本质所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投资风险就能获取收益的生意。事实上,一笔投资是否能够获取利益,不仅在于投资者的眼光,还受经济形势、市场状况乃至政治局势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投资效益往往在最后关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有人将投资称之为赌博中的“押一宝”。
正因为投资像赌博中的“押一宝”,所以该不该“押”就成为考验决策者的难题。商人承担风险是一定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计后果,或是明知道是死路一条,还要“一条道走到黑”,这就是胡拼乱撞的表现。
冒险有一个值不值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判断,借用胡雪岩的话就是:“人生在世,不为利,就为名。做生意也是一样,冒险值不值得,就看你两样当中能不能占一样。”
胡雪岩从太平军逃亡兵将那里融资的举措,就是有利可图的“险”;他在杭州城被围时冒死出城筹粮,并运至杭州城下的行动,就是能获名的“险”。有人渴望一箭双雕,即“冒”一险,就能够名利双收,但是,从具体形势来看,很难实现名利两全。所以,是选取名,还是选取利,常常需要决断者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最起码,不能“冒”一险之后,名和利尽失。
商业运作中,一定少不了冒险的问题。很明显,冒险并不是毫无保证地铤而走险,即使是“刀头上舔血”也应该保证不会伤及自己的舌头;反之,如果在舔血时会不小心伤到自己的舌头,那么,这种血即使闪烁着无限的诱惑力,也是不能够舔的。
做生意免不了要承担风险,在承担风险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地预先策划好必要时的“担保”。有人曾经给“风险”两字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风险,就是那些经过周密谋划和安排之后,靠人为力量无法左右的,同时又可能使计划受阻乃至前功尽弃的环节。”
风险虽然是无法预计的,但是我们事先可以尽可能地做好周密的谋划工作,将所要承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值。关于风险的“担保”,自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定,它是因事、因时、因势而变化或者确定的。总体来说,承担风险者在考虑寻求担保时需要注意两个原则:
首先,所承担的风险即使是失败的话,也不会伤及根本,如生命、信用、声誉等。这样的冒险即使失败,也会有机会东山再起,否则,伤到了根本,就必将败得一塌糊涂。
其次,预先谋划好失败之后的退路。凡事都要做好两手准备,给自己留下退路,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一旦事先拟定好了退路,在风险面前就可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即使计划失败受阻,也不会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导致处置失当,使事情越办越糟。
胡雪岩在计划接受太平天国兵将的隐匿存款时,就已经为自己想好了退路,如果官府追查这笔存款,他就会用类似这样的话予以搪塞:“客人来存款的时候,额头上又没有写着‘我是长毛’等字样,都是化名来存的,所以,我哪晓得他们的真实身份?”这个借口无疑是一个为自己开脱的绝好理由。如果,没有想到“退路”这一层,胡雪岩是绝对不会去担这个风险的。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很可惜的是,胡雪岩在与洋商冒险一搏时,恰好遗忘了原本他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在这上面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归根结底,在与洋商的争斗中,他还是因为过于意气用事而误将赌气看成了争气。总而言之,敢于冒险的同时,还要懂得如何去冒险,这是一个成功商人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