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25200000037

第37章 顺其自然,尽上人事(2)

人生不该无所事事

季老作为文学界的泰斗,到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没有停止过学习和创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让自己的脑筋闲着”,更别提“无所事事”了。曾经谈到老年,谈到养生,季老都提到过“用脑长寿”“不让脑筋闲着”,诸如此类的精神养生法则。可见,其精神力量已经转化成物质能量,进而对生命产生重要作用。在芸芸众生之中,凡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无所作为之人,大都精神颓废,一副怏怏病态。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身体自然没有对抗和行动的活跃细胞,进而没有力量。“无所事事”这个成语一出就为贬义。最早出自归有光的《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事事”,译为无所作为、没有成绩、没有功绩。自古至今,人们用“无所事事”描写一种无为的状态,并一直持有不赞成的意见,将其视为一种令人类嗤之以鼻的行为状态。尤其是老年人对青年,首先是看其是否有作为,这与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祖训是紧密相联的。青年的无所事事会让老年人联想到其一生的无所作为。百丈禅寺建成之后,门徒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寺内僧徒逐渐增多。百丈禅师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翁,但他仍数十年如一日,一如往常地利用余下的闲散时间,到后山已经开垦好的菜地里劳作。虽然他入睡时都会腰酸背痛,干活时会气喘吁吁。对这些,门徒们都看在眼里,心里已有甚多不忍之意,多次劝说师父,但都徒劳无获。百丈禅师依旧如此,无一日休闲。为此,僧徒们经常一起讨论该如何劝阻师父劳作。“以后劳作不要再通知师父了。”但是百丈禅师依然是“凡劳作,必先于众”,没等人通知,都是第一个到菜地里劳作。“咱们不给师父发放劳作农具。”而百丈禅师自备的农具就放在他自己的房里。到后来,终于有人想出个似乎可行的办法,就是把百丈禅师的农具藏到一个他找不到的地方。这天,大伙都没看到师父来劳作,心中颇为欢喜。深感欣慰的是,师父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不用再劳作累坏了身体。可是,没过一会儿,百丈禅师上气不接下气地赶过菜地,说:“我的农具不见了,你们谁拿去用了?”这些僧徒都只是静静地摇头,不做声,也不敢抬起头看他。师父一一看过了他们的农具,结果真的没有他的那些。“奇怪啊!我去别的地方再去找找。”师父又回到屋里四处仔细地又找了一遍,找了很久,还是没找到。但是看到僧徒们稍有喜悦又有点忧虑的表情,百丈禅师明白了其中的缘由。然而,他并没有责问徒弟们。到第二天,他不找农具,不去菜地,也不吃饭了。僧徒送饭过来,百丈禅师却原封未动。僧徒诧异地问:“师父,您从中午到现在一直没吃东西,您要再不吃饭会饿坏身体的。”师父说:“我不饿,你还是把饭拿走吧。”百丈禅师不愿意吃饭,门徒们都很担心,晚上的时候,都到师父的屋里来问候。百丈禅师对众僧徒说:“马祖大师是我的师父,他经常手里拿着一个胡饼问我这是什么。他时刻在提醒我要知道种粮食的辛苦。如今,你们却阻止我去种庄稼、劳作,不是叫我不遵从师父的教导,那是多大的罪责呀!我再次和你们说,我一定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就如今日我没有参加劳动,一定不可以吃饭。”门徒们相对无言,都悄然无声地走出来。第二日,他们又偷偷地把师父的农具送回来了。师父只是感到欣慰,并没有识破他们。百丈禅师依旧是“凡劳作,必先于众”,寺院里又如同往日,日日劳作,和谐欢快。后来,百丈禅师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流传开来,几代禅僧都从中领悟,并身体力行,最终转变成为禅门的一条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实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衍生出来的祖训清规,与“不劳而获”恰恰相反。人们崇尚这些因果之理的同时,也在摒弃“不劳而获”“无所事事”的恶习。古有“废寝忘食”“悬梁刺股”“焚膏继晷”“励精图治”的人间佳话。民国时期的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从军期间,练武勤奋,学习刻苦。他每日在天刚刚破晓之时,就已经在军营外练习喊操了。他那明亮的嗓音,令喜欢睡懒觉的士兵特别厌烦。他们叫冯玉祥“外国点心”,讽刺他早晚会被敌人打死。冯玉祥知道后,一点怨气也没有,反而对他们说:“这正合我的愿望,我正好要让他们打死我呢!保卫祖国,坚决抵抗外来侵略,他们打死我,却是成全了我。”后来,冯玉祥将“外国点心”刻制成了印章,而且还时常会用到。人们不无所事事,人生才会有意义。季老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先行实践者,而且从他“不让脑筋闲着”的历练中,证实了“思考锻炼看似是精神的,其实也是物质的”,老年仍“壮心不已”也是因为如此。

老骥伏枥,志在十里

季羡林在老年之时,谈到过颇多关于年老之事,将由曹操那首名垂千古的《龟虽寿》改编的“老骥伏枥,志在十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季老因自己活动不便,即使是“十里”一时也难以到达,更何况是“千里”呢。老年人体力上的衰弱,让人感觉其行事能力较弱。老年人的心态也是多变不一的。季老“志在十里”,承认年老的事实,即“在战略上服老,在战术上不服老”,也可以说是,时刻动脑,“不让脑筋闲着”,除非遇到疾病,不然是不会变成所谓的“老糊涂”的。纵观季老一生,年老之时是他的写作高峰时期,可见用“老骥伏枥,志在十里”概括他的老年是再恰当不过了。季老的“在战略上服老,在战术上不服老”,在体力上承认年老这一客观事实,在精神上依旧“不坠青云之志”,不输给年轻人。“志在十里”,是说行动上至“千里”是不可能的,但及能所及、至其所至,“脑筋不会闲着”,思想和精神亦不会落后。所谓“智者千虑”,也是多年积累的资本赋予其“志在十里”而不轻狂的处世风格。战国末期,秦国成就了统一中国的伟大基业。在秦国即将吞并楚国之时,秦王召见所有大臣和将领,商议对策。当时的秦国有位年轻将领李信勇猛善战,收复了燕国,因此而立了大功。秦王欲派李信带领军队攻打楚国,问他需要多少士兵。“在大王的英明策略之下,我秦军屡战屡胜的威武之师,只需二十万军队就够了。”年少轻狂的李信说。李信少年的英勇豪气,令秦王甚是欢喜。秦王目光扫过朝中众大臣,想问问其他人的观点。“王将军,对于李信之言,你意下如何?”秦王问年事已高的老将军王翦。王翦在朝为官多年,一生经历大小战争无数,也很了解秦王的脾气性格,看到秦王稍有欢喜的表情,便知秦王很赞成李信的意见。王翦表情严谨地对秦王说:“楚国疆域宽阔,兵力强盛,多年的征战,楚国兵力依然不可小觑;再有,楚国人非常痛恨秦国,战争中,士兵凶猛亦无畏生死,而我秦国用二十万的兵力去攻打楚国,恐怕不宜,依老臣看来,至少需要士兵六十万。”“如此看来,老将军是真的已经老了,魄力已不比当年。还是李将军颇有胆识。”后来,秦王派李将军去攻打楚国,只带了二十万军队。老将军王翦见秦王对自己已不看重,又有此次意见不合的经历,他怕万一不慎丢失性命,就辞官回老家养病去了。不久之后,秦军大败,李信带领余下的残留士兵逃回了秦国。秦王更是非常愤怒,也后悔当时太过草率,当即免去李信官职。他还亲自到王翦老家请老将军再次带兵出征,攻灭楚国。王翦冷静地说:“我深受大王抬爱,应誓死尽忠报国。但是,若我领兵攻打楚国,必需六十万精兵不可。要不然,很难取胜。”于是,秦王征兵六十万交给王翦,出征讨伐当日,秦王亲自率百官来为王翦送行。即将出行之时,王翦稍有踌躇,秦王见状问:“老将军还有什么事吗?”“臣请大王赏赐一些田地、宅院、园所给臣。”王翦故作恐慌地说。秦王窃以为可笑,问:“将军乃国家重臣,对国家至关重要,秦国如此强大,将军怕会穷苦无依吗?”“根据如今大秦的律法,臣功勋卓著也不能被封为诸侯,考虑到臣年岁已高,亦为子孙后代寻个依靠。”秦王连连许诺会一一满足王翦的请求。行军过程中,所有的使者都被王翦派回向秦王多求些赏赐。旁人都认为老将军贪恋财物,没有大的志向。王翦却说:“大王嬴政用人多疑,虽然给了我六十万军队,却对我不够信任。如若他怀疑我,弄不好会剥夺兵权,使我等不能战胜楚军不说,还可能会丢失性命。我向大王求赏赐,就是让他觉得我不过是个贪恋钱财之人,不足为惧,这样,他才会对我深信不疑。”果然,一年后,王翦就俘虏了楚王,收复了楚国。“老骥伏枥,志在十里”,王翦将军就如季老所说,“在战略上服老,在战术上不服老”,考虑问题,心思缜密,方能取得与楚国战争的胜利。王翦精神和头脑都“不服老”,发挥了他过人的智慧。相对于李信的年少轻狂,“志在十里”更为可取。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乐师名为师旷,他教授晋国国君平公。一日,晋平公对乐师师旷说:“如今我已经七十多岁了,若是再想学习,会不会太晚了呢?”师旷听到此话,问道:“是的,晚了,那不快点燃蜡烛?”晋平公便觉得师旷很无礼,稍有怨怒地说:“我正经地和你讨论,你为何还以此开我玩笑?”师旷于是很正经地说道:“我听说的是,勤奋学习的少年,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前途一片光面;努力好学的中年,如午时中日,锐气强盛而不可阻挡;仍旧好学的老年,如夜晚烛光,即使微弱,却远比摸黑要强许多。”听了这些后,晋平公才翻然醒悟。这便是流传甚广的“师旷劝学”的典故。从古至今,“大器晚成”者甚多,年逾古稀依旧“秉烛之明”,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季羡林常说“离那个长满了野百合的地方越来越近了”,却依旧“志在十里”,“在战术上不服老”。对于年老,季老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更具备一个清醒的头脑,接受现实的同时,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作,为社会做出不朽的贡献。老年人尚且这样“不服老”,而年轻人呢?为自己的年少轻狂自觉之时,是否也会有所感悟呢?

同类推荐
  • 学习突破:提升学习力的38个途径

    学习突破:提升学习力的38个途径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总和。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成绩下降,这是父母最揪心的问题,也是孩子最着急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减负的情况下,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感到十分为难。怎么办?让本书告诉你如何赢得最棒的好成绩!本书为家长和孩子分忧:告诉你们一些快速提高学习力的38年途径。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这是一本读起来开心、用起来快乐的书!你定能成为学习的顶尖高手因为学习本身也是可以学习的!
  • 有一种智慧叫糊涂

    有一种智慧叫糊涂

    糊涂是一种境界:一个汲汲于一时一事、戚戚于一得一失的人,做人必 然小气而显得猥琐不堪,而能忍能让、不争长短的人则显得超脱潇洒。糊涂也是一种智慧,因为看似糊涂的人能够树起更广的人脉,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时超然于小事之外的眼光让他于大事上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准确的判断力。《有一种智慧叫糊涂》由张新国编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过于安身立命,而安身立命处处需要智慧!因为人生总有一些坎坷和波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多年的同事突然间反目成仇;昔日的朋友不欢而散;妻子说你不顾家庭,上司不赏识你的才能等诸如此类。每每那一刻,你会从心里发出叹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应对生活中的琐事和难题呢?
  • 现实生活中要懂的人脉操纵术

    现实生活中要懂的人脉操纵术

    本书内容除讲述人脉的建立、深度开发、维护等常识外,还包含心理学、营销学和哲学、礼仪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生动具体的实例,重点阐释了构建人脉的意义、理念、方法和实战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我们结识工作中的亲密挚友,赢得领导的青睐,创造惊人的业绩,最终借助人脉杠杆的力量撬开自己的财富之门。
  • 呵护你的梦想(下)

    呵护你的梦想(下)

    生活就是一个自己动手的项目。谁能比这个说的更明白?你今天的生活就是你过去的生活态度和所选择的结果。你明天的生活就是你今天的生活态度和选择的结果。
  • 礼仪金说3:服务礼仪

    礼仪金说3:服务礼仪

    在我国古代礼仪典籍《礼记》中有道:“礼之以和为贵。”作者也一向认为:讲究礼仪,意在善待别人;推广服务礼仪,意在营造和谐、宽松的社会氛围。
热门推荐
  • 亦人行

    亦人行

    首先本书并不是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大家不要被亦人误导,其实亦人在本书中是一个职业,除了战士魔法师的第三职业,亦人不同于战士合魔法师,他是集战士与法师一身优良一身的新星职业,不同修炼方式,不同的历险故事···
  • 战争游戏和鳖

    战争游戏和鳖

    高小明有一副侠胆,但他更像一个缺少教养的小无赖,仗义却凶狠,大方但也霸道,他身处的江湖不是一个博取生存的地方,而是少年们打架发泄过剩荷尔蒙的场所。高小明最后暴毙街头,死的惨烈悲壮,但也不无荒谬和滑稽。
  • 铁血傲世录

    铁血傲世录

    好男儿的人生篇章以何为墨?唯有沸腾的满腔热血!
  • 修罗神帝

    修罗神帝

    神煌界,万千种族争霸天下,神通术法威震山河!少年陈阳,偶得八卦至宝,废天骄、灭仇敌,以修罗之身,证神帝之位!……喂喂喂,书友群在这里哦,小伙伴们速速进来:215172451
  • 风爵城主

    风爵城主

    【当人类来到一片陌生之地】拼上我们的热血,为的仅仅是那带着尊严的人类生存之处。机缘巧合下回到地球的易岳知道,这最多不过是一段时间不长的喘息,随时随地,下一次的黑色天坑将会来临,而最终……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尸走荒野

    尸走荒野

    一封来自二十年前的邮件,发件人竟然是自己!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林大雄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当中,他一路披荆斩棘、斩妖伏魔,从一个普通人,逐渐变成一代驱魔宗师。
  • 雷皇领域

    雷皇领域

    主人公李穆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收了别人钱财去攻击的电脑,一日他像往常一样接到雇主的电话要他黑掉一家公司。联系他的人十分阔绰。他像往常一样插上了U盘.....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 冥王别逃:召鬼女王

    冥王别逃:召鬼女王

    都说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却不知,这鬼却是怕夏灵槐十分!就连一般的冤魂厉鬼都不敢轻易靠近夏灵槐!但,十八岁生日收到的一份快递——一根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红绳,却彻底打破了她夏灵槐原本的生活!半面女尸、水管女鬼、哭泣的夜莺……这些一件件的灵异事件,开始自夏灵槐的生活中出现!而她,也渐渐的发现自己又有了新的技能——召鬼!以及那只,她召唤出来的万能的鬼……
  • 夫父何求

    夫父何求

    这是一个述说思念之情的故事,上半部分写了一对夫妻的爱情故事,下半部分写的是一对父子的亲情故事。是否是浓浓的思念,得由你慢慢体会。许多人问我说,爱是什么?我回答,对于爱,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对于夫妇来说,爱是执子之手相濡以沫。对于父母来说,爱是快乐成长无尽牵挂。夫何求?不求富贵荣华,不求名利丰收,只求与妻同聚首,睁开眼能看见你的微笑,睡梦中能感受你的呼吸。父何求?不求为国栋梁,不求衣锦还乡,只求与子欢聚堂,有幸见证你的快乐成长,曾经抚摸你的喜乐悲伤。请坐下来,慢慢听我说,夫父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