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3000000010

第10章 生活,翻毛皮鞋换回包谷馕(1)

唯一的理想,就是能让肚子吃饱;夜里从天窗把人放到菜窖下面去;女青年遇到的困难更难克服;一说放电影,整个连队就沸腾了。

以往的年代,在那遥远的地方,许多怀着憧憬和热情踏上团场土地的上海青年,也许多少能够想到战天斗地的苦和累;然而他们当中,有谁为接踵而至的饥饿做好了准备呢?

在阿拉尔的纪念馆里,何百成拿起一双旧的翻毛皮鞋介绍说:“这是冬天发的,这是好东西呀,军用品在当时可是比民品要那个得多……”但是,就是这么好、甚至这么稀缺的军用品,这些曾经激起他们光荣感的军用品,这些在隆冬季节非常需要的翻毛皮鞋,一些年轻人又拿它做了什么呢?

咱每天烧一锅酱油汤行不行

那时身在农一师5团的安康,说出了这翻毛皮鞋的最后用途:“到后来,和我在一起的男生,不说全部,也有百分之九十的人,用发下来的翻毛皮鞋跟老乡换包谷馕吃了。因为太饿了,饿得白天干活两眼冒金花,晚上睡觉睡不着,肚里空,难受。那么就把发下来的东西能换的,都跟老乡换吃的,一双翻毛皮鞋换五六个包谷馕。只要有吃的,管它能换几个,吃了算数。”

至少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边各团场的情况是相似的。到了劳动强度最大、生活最艰苦的时候,想得最多的,或者说本能,就是什么时候能把肚子吃饱了。

有人总结了每天的伙食叫“三拳头”。所谓三拳头,就是三个苞谷馍,像拳头大小的苞谷窝窝头。有的窝窝头,里头是空的,还掺了东西。制糖或作饲料的甜菜疙瘩,剁碎,放锅里熬,熬出来的糖水,熬成糖稀糖浆,剩下的渣子拌到玉米面高粱面里充粮食,就是这样的窝窝头。

伙房把大白菜煮好了,粗盐一放,用勺子舀一点油,在上面一浇,就好了。油是浮在上面的,排队打饭,女青年就排在前面,打上面的油漂漂,有味道。男青年都有意站到后面,为什么?不完全是谦让,因为越等到后面,越好打上那些干的,白菜,一碗满满的,能管饱。

连长程均友是要当家的,他比一般职工更能体会到柴米油盐的难。粮食都是严格定量,浪费不成,吃都不够吃。月月年年,他们连队总超支,粮食超支,因为油水儿少,体力消耗大,孩子们又都是正当饭量大的年龄。团长找他问:“你那连队是咋搞的?咋老超支?”程均友向团长报告说:“大家吃不饱,这些娃正年轻,吃不饱,不能干活,你说不超支咋办?”

他觉着做连长担责任挨批评是小事,上海青年来的时候都是孩子,正长身体的时候,得吃个差不多吧。他天天到伙房去看,要求包谷馍不能小,只能比标准的大一点,不能小一点。有上海青年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连长,咱每天烧一锅酱油汤行不行?”程均友说:“中。”吩咐伙房,烧一锅水,往里倒上点儿酱油,再切点儿葱花,弄这么一锅,开饭的时候谁喝谁舀,结果每顿都舀光。上海学生边啃包谷馍,边喝这个酱油汤,就比较满意了。

当然,在困难的年代,他们就是再吃不饱,全国有很多人比他们还糟。生产建设兵团的粮食产量大都要交上去,由国家统一调配。他们既然是生产性部队,就要专门打粮食上交。要想自己生产的粮食保证足够自己吃,那时没这个道理,计划经济没这回事。比如说上海,在那些全国最大的纺织厂里,布那么多,上海人应该有的是衣服穿了,其实没那回事。都是国家计划,统购统销,纺织大厂的照样要按人发布票,每月几尺就是几尺。总之,谁都别想好到哪儿去。

实际上,兵团延续着历史上屯垦戍边的传统,基本上不靠国家拨粮食,要靠自给自足。团场的人长年付出艰辛繁重的劳动,但是还是难以保证有相应的粮食补充自身的需要。

在34团五连,让王祖炯一想到吃就印象特别深的是,偶尔,连队会想办法搞点油来,炸一回油条,让大家好好解一次馋。一到这样的日子,就会在劳动的时候,从连长到各排长不停地喊:“大家好好干哪,今天晚上改善伙食—吃油条!”在大家眼里,吃油条,可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大家马上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劳动积极性特别高涨,都盼着赶紧完成任务,天一黑好回去吃油条。回去以后,果然从伙房老远就飘出香气,开饭的时候一人分到两根油条。

到了1966年11月,他们去开荒,还私下议论着会不会吃上一次油条,因为吃油条按惯例都和劳动生产上的攻坚有点关系。没想到那个场长听到议论以后,专门宣布说:“文化大革命了,无产阶级是不吃油条的!”就这样,连里也不敢擅自炸油条了,大家也就吃不上油条了。

年三十会餐,只能吃不准带

人在艰苦的时候会很想家,而且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吃食。每当肚子很饿的情况下,上海青年凑在一起就喜欢来个精神会餐。你一言我一语眉飞色舞地说小笼包,说生煎包,说阳春面,说小馄饨,说糍饭糕或者春卷。因为大家以前在上海的时候,都很熟悉这些好吃的东西。

史美云是在农一师5团,和安康一样1963年进疆,分在一个团,后来他们成了夫妻。那个时候她躺着地窝子里,幻想着上海城隍庙的小吃,最想吃的是汤圆。后来,她让家人从上海寄来糯米粉,自己做了汤圆。

这边商店里物品很少,什么都得从上海寄过来。每当有人收到个上海寄来的包裹,一打开全是吃的东西,这是最幸福的事。像上海的那些点心,什么沙琪玛、云片糕,这些东西寄来的比较多。人人都是想办法叫上海家里给寄点东西,所以从上海寄到新疆的邮包特别多,正常情况下邮包在路上要走半个月,大家都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着。有的寄点挂面,大白兔奶糖。有的寄点在信封里夹上三斤五斤全国粮票,这也可以用来解解馋。因为即使跑到团部小食堂吃碗面条改善一下,也要二百克粮票。在新疆都用公斤制,所以讲二百克,在上海叫四两。

新疆当地没有肉松,有人收到从上海寄来的肉松,拿给老职工尝尝的时候,他们一看就说:“这骆驼毛怎么能吃嘛!”皱着眉头一尝,发现就是好。才知道这叫肉松呀,没见过。

但是也有的人家里从没有寄来包裹,比如毛国胜,家庭出身有问题,父亲在50年代初被镇压了,母亲坐牢。别人最起码还有父母关心,他没有;别人高兴的时候,他会挺难受。虽然他也一样做梦都盼望着,但是现实中不会有东西寄来。

关于解馋的事情很多,余加安记着另一种情形,每个礼拜有一次生活会,开这种会讲什么?检讨资产阶级思想。有人就发问了:“你写信回去要饼干了没有?要了别的什么没有?”被问的老实承认:“要了。”不承认也不行。这就是资产阶级思想。一件小事情总要检讨,这次检讨完,下次还得再提起来,再检讨。

在21团,韩培芬经历过的还不止于此。思想生活会上人人要过关,比如轮到谁了,人家就说:“你讲讲,你这一个礼拜做的好事坏事吧,有没有什么资产阶级思想,全部讲出来。”这个人讲了以后,大家还得一一发言,评一下他有哪个好的没讲,哪个坏的没讲,给他指出来,人人监督。

这种饥馑难耐的日子,延续到了“文革”,文斗加武斗,生产瘫痪,就更不得不勒紧裤腰带闹革命了。每人一个月的标准是二两食油,还不能保证。因为上面只下定量指标,但师部并不给发油,要靠自己种棉花,把棉花籽提出来,榨成油,才有油吃,要不然没有。棉籽油如果提炼得好,经过最后的处理,也是不错的,但他们吃的是最粗的棉籽油,把棉籽炒了,榨出油,黑乎乎的就吃了,一炒菜冒很大的烟。当然这样也总比没油好。

农一师13团的人都记得,1970年,他们连续三个月一滴油的分配都没有。而王祖炯在农二师34团经历的情况可能更极端,连续四五年,每年365天没见到过什么油花花,这个团自然条件太差,所以太穷了,没有油,都是盐水煮菜、煮萝卜。

饿得不行也馋得不行了,有的人就想着去偷。把发的床单对折起来,两边一缝,就成个大口袋。然后找一个小个子的,让他背上大口袋,把绳子在腰上一绑,夜里从天窗进到连队菜窖下面,等他把甜菜、萝卜、白菜装满以后,再拉上来。菜窖大得很,储藏着全连要过一个冬天的菜。菜偷回来藏到通铺底下。把口袋拆开,抖抖土,一摊又是床单了,睡觉。偷来的东西抓起来就吃,把通铺底下的吃完了再去偷。

就像刚开始劳动的时候一样,到了生活最艰苦的时候,有人受不了,感到绝望,又想到了逃跑。一有人跑掉,派出听到消息,带枪的人在路上一卡,无处可逃。有的人是往沙漠跑,以为可以从那穿过去。结果等派人去抓到的时候,已经快变成“木乃伊”了。

按照部队化的管理,上海青年到兵团的头三年没有探亲假。那么对于日思夜盼着故乡的他们来说,每逢过新年又能盼来什么呢?

王祖炯说了个真实的故事:要是问一年到头有没有吃饱的时候?回答是,有。每年的春节,也就是大年三十,实际上是在下午天黑前,给大家会餐。到现在他都没搞明白,平时什么吃的也没有,这一天怎么会过的那么丰富。大家把脸盆拿去,一个班十几个人围成一圈等着。

会餐规定了,只能吃,不能带走,还有炊事班的人,在外面站岗的,不让拿走。就在露天操场上,一大群人蹲在那儿,然后上的第一个盆子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大片的肥肉,来了以后,大家一看就要动筷子,多长时间没见过肉了,吃!王祖炯当时马上出了个主意:“先别吃,后面还有好多菜呢,吃一块肥肉不就腻住了,吃不动了嘛。”那就忍住不吃,大家都不吃,守着。

伙房里头,本来可能连队干部的想法也是,要是腻住了,后面的菜可以少上点。结果,一看大家都不动,就僵持在那儿。天又冷,新疆的年三十,天寒地冻,大家硬是蹲在那儿,不动。最后僵持不过了。

没办法了,后面的菜就一盆一盆地上,上来一盆大家就风卷残云啊。开始蹲着,后来蹲不住了,就跪着,最后是有蹲有跪有站着的,七八盆菜都吃完了,塞得肚子满满的,唯独剩那一盆肥肉还没动。不让带走怎么办?最后大家都下筷子,一人夹一大块肥肉叼在嘴里,带走了。

地窝子里好多盏小油灯在闪烁

青年们在团场干的都是农活,但完全按部队编制,实行的是供给制,头三年没工资,每月津贴是三、五、八块,吃集体伙食。一个月发三块钱津贴的时候,买牙刷、牙膏、毛巾、肥皂,买点信纸、信封、邮票,津贴就没了。人家真正的军人应该是第一年每月津贴六块,写信走军邮不用邮票。所以说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半军事化”。衣服是单衣一年一套,棉衣两年一套,翻毛皮鞋两年一双。劳动强度大,这些都磨损得厉害,经常没得换,晚上洗了第二天再穿。特别是男生,穿得更费,不够穿。

这和所谓的“原始共产主义”差不多。为什么说原始?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津贴都是很低,也就没有高低差别,你三块津贴,我也三块,到第二年你五块,我也五块,第三年都是八块。没有人多拿一分,很平等,很原始。所以大家对此倒也没多少心理不平衡。

说起来,那时候有高低之分的,就是虽然都很努力,但是因为体力和能力的差别,干的活总会有多有少。收麦子不可能每个人收得一样多,担土不可能担得一样重,毕竟饭量也不可能都一样的大。

规定一个月休息三天,逢十、二十、三十休息,这休息的一天往往还有半天要做贡献。当时兵团党委提出目标,叫“个十百千万”:要求每人每年利用休息时间,开荒一亩地,上交十块钱,业余打粮一百斤,打草一千斤,制肥一万斤。

至于收工以后所剩不多的业余生活呢,那时没有电灯,都是点的小油灯。收工的时候都好晚了,回到连里,吃过饭就天黑了,人人都是拿个墨水瓶或小药瓶装了煤油,上面弄个牙膏头,弄根线,用火柴点亮。晚上周围漆黑,地窝子里有好多盏小油灯在闪烁着,大家借着这点亮写写信、写写日记什么的。

晚上要走出地窝子就用挂在门口的马灯,最早的时候他们用的马灯是木壳子做的,一面木头,三面玻璃,中间用两个小钉子卡住油灯。提着这种灯,上面有个出烟口,走一趟,手上就全给冒出的烟熏黑了。

因为是“以粮为纲”,副业不发展,交通不方便,副食品和消费品非常紧缺。鱼姗玲所在的第14团地域东西相距二十公里,一共才两个小商店,都只有一间门面。那一年她去买棉鞋,货架上只有两只,但都是一只脚的。

生活环境艰苦,许多地方风沙大,水是咸的。朱静华刚到14团的时候,外面喊开饭了,大家就从地窝子里出去,看到在那边的地上摆着菜盆。蹲下来刚要吃,一阵风沙刮过来,饭菜上全是沙子,馒头上也满是沙子。女生说:“全是沙子,这个怎么吃呀!”当时就哭了。

同类推荐
  • 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1996年到2000年间的一系列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是作者对世纪转折间报告文学发展的追踪、观察和思考,其中既有宏观的报告文学理论及发展流变、创作潮流的梳理、总结,也有对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甚至是微观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的剖析、评论。作为一名新时期文学的参与者,本书作者长期身处报告文学创作、研究的前沿,因此这些文章表现出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其中一些篇章是对报告文学理论建设的丰富、发展和补充。同时,这些研究文章还向读者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具有相当的资料文献性。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既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这几年报告文学理论界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 菊花清

    菊花清

    纵然相隔千百年光阴,只为因缘契合,一本与自己心性相投的旧书落入手中,从此可慢慢聆听作者的心声耳语,泠然秀润,细细抚慰人心,仿佛是回到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静观天地宁旷悠远,全无疆界的禁锢。
  • 爱的竖琴

    爱的竖琴

    这些诗,或以深邃的笔墨纸探索爱的哲理,或以细腻的笔触触及少男少女的相思,或以鲜活的感受吟咏对爱与美的追求,或以缠绵的情调表现失恋的痛苦,失意的孤独和渴望爱的慰藉……
  •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是“文革”前孙犁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集。《白洋淀纪事》即是“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的作品。它从1958年问世迄今已有几个版本,多次印刷,成为新中国以来广为流传的作品集之一。今次新版,除了收入可以收集到的,“文革”前他所创作的所有作品外,还特地将他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合在一起出版。《铁木前传》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要全面了解和认知孙犁的创作风格,不可不读它。读了这本书,读者就会很好地理解孙犁的那些自述和评论文字,同时,对孙犁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的文学创作,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
  • 赵大年卷

    赵大年卷

    古人讲究惜墨如金,大概与刀刻竹简之费力有关。埃及的羊皮书,朝鲜的陶片书,我国的钟鼎铭文,肯定都是短文章。本书收集了作者的151篇小散文、小随笔。小,就是短小,每篇五六百字。一篇一页,每篇配一页插图,文图并茂,更好看。古人讲究惜墨如金,大概与刀刻竹简之费力有关。埃及的羊皮书,朝鲜的陶片书,我国的钟鼎铭文,肯定都是短文章。 一个故事、一点醒悟、一篇文字、一幅图画,互相映衬,蕴涵了生活多彩的色调与悠长的滋味。
热门推荐
  • 也许那些年我没遇见你

    也许那些年我没遇见你

    这是一部以校园初恋为主题的小说。主要:是讲一位女学生与三位男转学生的故事。当女生遇到这三位男生的时候很讨厌他们,因为他们总是给女生制造麻烦。可是,当这位女生渐渐的和他们熟悉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喜欢上他们其中一名男同学。当那位女生鼓起勇气向那位男生表白时,而那位男生却要转到英国读书。就在这位男生离开了没多久,那名男生的好朋友向女生表白了。可是,女生却选择了继续等待着自己所暗恋的那个人回来。其实,女生并不知道自己所暗恋的那个人在他还没离开之前也想向她表白的。可是,正当他要向自己所喜欢的女生表白时,男生的家人去要让他到英国读书,而那个男生只能将爱留在心底。
  • 白日飘行(梦断得克萨斯)

    白日飘行(梦断得克萨斯)

    主人公舒嘉雯在美国生活9年,辛苦奔波创业,拿到美国著名大学的硕士学位,从婚姻中的冷战中走出来与“打工仔”阿瑞之间迸发出患难与共的激情。
  • 穿越位面逍遥游

    穿越位面逍遥游

    屌丝得手环,穿越为正传,初进武侠界,围着丹药转,末世窃异能,组建小兵团,科技搞强化,机甲拿去换,修仙活长命,飞天不用想,次元为怀念,武器升级忙,华夏要崛起,他国俯首让,位面逍遥游,只为中华强。ps:新人新书,求养成!
  • 爱你纯属预谋

    爱你纯属预谋

    第一次见面,她想设计他,结果却被她反设计,拐到民政局,坐实夫妻之名。她小心翼翼的问:“我们都结婚,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他笑:“你不会看结婚证吗?”第二次见面,她羞涩难当的说:“我可以进去吗?”他乐:“当然可以!”他费尽心机,处心积虑的将她圈在身边,当她一头栽进他编织的温柔陷阱,才知道,这一切的背后,是他20年的深爱付出。
  • 小城霸业

    小城霸业

    英雄不问出处,亦不问去路,若有雄心,小城也可成就霸业。金钱、权力乃人生重要坐标,不放手张扬追求,岂不是苟活于世。赚取金钱、掌控权力是本书主旋律。放飞青春梦想,挥洒热血丹心,驰骋自由天地,与您共建金钱帝国、成就权力霸业……
  • 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为189,其中9卷名为《素问》,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 该书非一人一时之作,是集众人智慧编写而成的,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注重整体和谐的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书中强调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阴阳平衡,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反对迷信鬼神。
  • 散仙唐一九

    散仙唐一九

    唐一九,天生拥有一身通天彻底的本领,本欲继续平平淡淡无忧无虑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奈何,与美女明星的一次偶然相遇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轨迹。阴差阳错救了美女明星,而被不明势力暗杀,逼迫,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甚至,在未知势力的强迫压力下,无奈暴露自己强大而惊人的实力。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戏出名门

    戏出名门

    三代恩怨的斗争,一生命运的摆弄。出身豪门、坚毅果断的卲亦君,本以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守护自己的家人和企业。但商场的尔虞我诈,同父异母的妹妹陆静芸的步步紧逼,以及至亲之人的欺骗利用使自己终于看清楚,原来乌云背后依旧是无边的黑暗,自己不过是最亲的人,一生恩怨斗争的棋子而已。面对残忍的现实,坚强决绝的她又能如何让自己化险为夷?待一切终了,是否这才是真正残酷的开始?
  • 机甲神御:全能冥王

    机甲神御:全能冥王

    现代武道世家的三位继承人进入禁地,激发梦之石,来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陆黎大陆。父亲竟然是这个世界第一大宗的宗主!时空穿梭,三人的命运将被改写!在父亲严苛的指导之下,兄妹三人不断进步。且看几人热血闯天涯!
  • 为什么我们走不到一起

    为什么我们走不到一起

    通过80年代两个大学生的书信的方式,作者对青春时的悔悟,对每一封书信的点评,来解读“为什么我们走不到一起”。同时也展示了80年代大学生的恋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