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7100000168

第168章 新闻表现论(31)

崇高与人性

由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戏曲的作者视角、态度、情感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悲剧和喜剧是最基本的两种戏曲体裁。

悲剧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崇高;社会性崇高,是所有崇高的本质和核心。它来源于人们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崇高在英雄悲剧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悲剧英雄们以堂堂正气,一腔热血,写下了悲壮激越的光辉篇章,充满了感人肺腑的崇高精神。古典悲剧中,伟大的宏壮,构成了悲剧特色,西方也把这种美感形态称为“壮美”。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悲剧的崇高能够使人们“对自己的力量和人的尊严的自豪感,或者肃然拜倒于伟大之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脆弱”。这是一种激励人们振奋向上的精神快感和情感满足。

中国悲剧为了表现这种精神性的崇高,往往以巨大浑厚的景物和大气磅礴的气势构成自己的形象特点。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如高山的体积;一种是力量的,如暴风雨的气势。类似这些壮丽奇特的形象,常常被我国的悲剧作家熔铸到悲剧人物的精神境界中。

现实之中,新闻之所以难以塑造出“动人的崇高”,皆因缺乏独立意识和悲剧精神。新闻往往就事论事,浮光掠影,忽视了将新事物放在大的时空背景下加以认知和思考,陷于肤浅与苍白之中。即使在表现英雄人物时,也常常不能参悟英雄的内心情感。须知,“喊着口号的烈士”,远不如“含着泪花的烈士”更真实,更能动人。

我国悲剧除了阳刚之美外,还有阴柔之美,此外还有“中和之美”。“非和弗美”是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核心。《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矣,万物育矣。”中和对悲剧情感的适当,场面的调剂,艺术的和谐以及乐观主义民族精神的抒发,都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也有其保守调和的一面。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包含着防止下层人民对统治阶级不满的政治意蕴,生怕人们由于不满而引起过渡的情感冲动,做出犯上越轨的行为来。

中国古典悲剧的美感形态,还有一种道德之美。不少优秀悲剧的主人公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悲剧都具有这种美,它们还有巨大的伦理力量,千百年来,一直在陶冶和净化者人们的心灵。

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中说,悲剧,“是对于人类在溃败中的伟大的量度”,“是人们征服悲剧自身的手段”。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去寻找自身溃败的原因。当人类的悲剧意识已经体悟到,悲剧的成因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凶恶,更重要的还有内在世界的残缺时,人类才算真正地觉醒了。

当一个民族遭到了重大的灾难,这种灾难不是来自外部的战争,而是出于民族自身,就不应该将这种悲剧之成因仅仅归咎于几个恶人,而应看作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甚至是罪愆。我们应从广义上,也就是从人类生存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罪愆;而不是狭义的,仅从一些人的不道德行为而造成的恶果上来理解罪愆。如果这样来理解它,罪的概念就会与广大公众连结在一起,从而激起整个民族自省精神的主体自觉。

当今新闻,陷身在一个明知道“危机四伏”大家却都说“形势大好”的怪圈之中。新闻表现的是一个肤浅的、甚至是扭曲的世界图景,缺乏一种悲悯的情怀,缺乏唤醒民族自省的主体自觉的使命担当。人只有看透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自身的不完满之后,才会迸发出自我更新、自我改造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呼唤新闻的“悲剧性主体自觉”回归,是一个沉重而紧迫的社会命题。

我们看《琵琶记》,蔡伯喈的形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在蔡伯喈的身上,集中了数千年来士大夫阶层敏于智而懦于行的双重文化。这种没有自我,缺乏主体自觉,而是一味屈从于皇权和尊者的文化性格,致使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长达两千余年!中华民族成了世界上在封建社会生存时间最长的一个民族!因而,蔡伯喈矛盾的复杂性格,是一个具有广泛的历史涵盖面和现实认识度的典型形象。

在现实世界,我们今天仍然能从新闻身上看到这种“屈从”的影子。

新闻向戏曲学习,不仅是要学其表现技巧,更应学其大无畏的精神。

雅斯贝尔斯说:“悲剧显露了它与人性未经探查的背景之间的纠葛。”苏国荣先生指出,新时期的悲剧创作,有的已经开始接触到具有人类寻求本体之母的命题。董振波作《魂断天波府》,将杨宗英寻母这一偶然事件,升华为一种人类的普遍心理,即扑朔迷离的“寻母意识”,这个“母亲”,就是孕育人类的大地之母。杨宗英在十八年后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母亲,但被母亲再次遗弃了,他在自刎前发出了声振寰宇的发问:“我是谁?这是什么地方?我来这儿干什么?”他向人类的生存世界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和思考,然后绝望地死去。所谓“人类大地之母”,意味着能够孕育具有真人品位的大地。这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在天波府中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中,孕育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半人半兽的怪物。埃及的人面狮身像、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包括杜金娥这个母亲。

杜金娥一半是人,她具有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善良的心;一半非人,她已被封建礼教异化到吃人的地步,甚至不自觉地吃掉了自己的儿子。历史规定了杨宗英的“寻母”,必然是一个悲剧的下场。他好像夸父那样去追逐太阳,等追到了就被太阳烧死。真正的“人类大地之母”,也许将来终有一天会到来。到那时,大地孕育出来的人,才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人,才是从动物的下半身中完全挣脱出来的人。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复归”。

苏国荣先生指出,新时期的悲剧正在由情感的层面,上升到思考的层面;由道德的层面,上升到历史的层面;由生活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并逐渐向人类的自我体认和主体自觉中超越。这也就是“突破”——人类认知和情感的自我突破,是一个何其艰辛的历程!就如花蕾的绽放、蝉蝶的蜕变、江河的入海,突破的过程中,又要经历多少痛楚。一切的更新和突破,其实都有着悲剧的意蕴。

新闻何尝不是充满了悲剧性。新闻本是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和传播。新,一个新字之中包含了多少悲喜交加的意蕴!几乎所有优秀的新闻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悲剧性。其中,不乏无奈的悲哀,更多的是无畏的悲壮。

悲剧、喜剧之外,我国还有“正剧”。正剧又称悲喜剧,它具有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双重情感色彩。悲喜剧是大幅度开拓生活疆域的产物,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人物的设置,冲突的构成,情感的抒发等,都有极大的自由度,这是一种最便于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的戏剧体裁,在整个戏曲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实生活,往往都是一幕幕笑泪相和的悲喜剧。

本色与鲜活

戏曲语言是一种典型的舞台语言,一切围绕着塑造人物而展开。戏曲语言又是一种程式化的语言,按照角色和行当来塑造人物。行当语言毕竟不是个性化语言,而是类型化语言。要使戏曲语言达到个性化,必须使每个人物的语言都体现出其地位、教养、年龄、心情和说话的环境等。

言为心声。用心言来塑造人物,已经成了戏曲语言的一条普遍规律。我国古代的曲论家普遍认为,戏曲语言只要把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把他们因外界变化而引起的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这样的语言就是个性化的语言。金圣叹如此,张琦也如此。他们认为,各种各样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是非常精微的、隐深的、丰富的、活跃的,人物语言应是这种奇妙的内心世界的心曲。作者如能把不同的人物“达其心而言者”,他笔下的人物则无不有其个性。

戏曲语言还得合体,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此外,还须注意“发言之人之地”,即人物的语言环境、规定情景。

“言须本色”,是戏曲语言的一大特色。

所谓本色,一般理解为通俗易懂,自然质朴的意思。戏曲语言崇尚本色,是由于戏曲是一种剧场艺术,观戏者男女老幼有别,文化修养层次不齐,为了使人人都听懂看懂,必须采用易懂的“常谈口语”。即使给文人看戏,也不宜太过于晦涩,戏曲毕竟是一遍即过,而不像案头文学,可以反复玩味。《拜月记》的语言最受称赞。它妙在朴实自然,来自生活;浅近通俗,人人易懂;传神绘心,如在目前;具体生动,可舞可演。元代戏曲,很少有“书袋子”气,都是活的语言。

言本色,不等于无韵味。本色语言并非家常语、生活语的摹拟和照搬,而是这些语言的提炼和加工,并把它们熔铸到戏曲作品特定的情景中去。戏曲作家如能浅处见才,方是高手。

行当的艺术创作,也是戏曲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种程式性的人物塑造,并不是一个行当一套程式,一套程式一个性格,而是“一套程式,万千性格”。行当给人物塑造以规定,但不影响人物塑造的丰富,个性刻画的鲜明。同一行当,人人不同。一切都因人而异,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并不因为同属一个行当而千人一面,百人一腔。

戏曲的情节鲜活的追求与把握,也非常值得新闻人借鉴。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历史范畴之内的社会形态中生活。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决定于人的个性。由不同的个性构成的不同人物的行为方式,就是情节。人物性格在情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愈显得鲜明和深化,在观众面前活了起来。人物的性格,是戏剧情节的源泉。情节从性格中生发,性格在情节中完成。二者是同一事物的源和流。那些违背了人物性格单纯追求复杂情节,使人物听从于情节摆布的戏剧,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不能打动观众,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们的新闻叙事,往往沉浸于叙述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缺少了性格鲜明的人物,终于变成情节和过程的拼凑。在现今的新闻表现中,这是一个通病,绝非个别现象。事件发展过程之中,原本有“情”有“节”。可是我们常常将“情节”抛弃,只剩下一本“流水账”。新闻对象中所有的精华感人之处,统统被剔除干净,事件只剩下过程,人物只剩下姓名,变成一个枯燥的符号和概念。

吸收与创新

苏国荣先生将系统论的原理,引入了对戏曲艺术的研究。他以系统论方法审视戏曲的发展大势,提出了戏曲的“历时态系统”观点。

戏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由大大小小的母子系统所构成。戏曲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由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构成的“历时态系统”。如黑格尔所言,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作为自身具体、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

从历时态系统的观点来看,中国戏曲也是随着时代变迁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的“过程集合体”。在每一个过程集合体的时态系统,一般都经历三个发展步骤:第一步,对本事物的组成要素进行最佳选择,初步综合;第二步,对选入的最佳要素初步综合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对其中不协调的落后因素不断地淘汰、调整,选择一些新的最佳要素进去,使事物进一步协调和谐,与外界相适应,即“系统的动态优化”;第三步,事物的“过程集合体”经过反复调整,达到完美和谐的最高点,就进入凝固阶段。这种“完美的凝固”,表现在与外界(时代、环境)不相适应,如不从整体上突破,进行重新综合,事物将不能发展。这种“重新综合”,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态系统,一个新的“过程集合体”的发展阶段了。

发展到昆曲时代,戏曲的“曲牌体时态系统”的各要素的综合体,已经进入到完美的境界,已经难以通过局部的调整使其不断发展,所以在清初出现停滞、凝固的状态,逐渐走向衰落。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本体的凝固”与时代的发展严重失调,这种形式已不便于反映清朝风起云涌、复杂多变的时代生活了。它那形成形式整体的诸要素,也落后于当时新兴的各种艺术要素之后了。这时,一个新兴的以“板腔体”为核心的时态系统出现了。此后兴起的京剧,则集中体现了“板腔体时态系统”的最高成就。

苏国荣指出,一个戏曲的时态系统,或一个剧种,如果处在初期,它是最为活跃的,对外界的吸收能力也是最强的,一旦到了后期,在艺术上达到了最高成就,达到了饱和状态,它的艺术也就趋于凝固了。当前的京剧似乎又在重复昆曲的历史轨迹。如孟瑶教授《中国戏曲史》中说:

“百余年前,它(皮黄)从昆曲中取得权杖,让一个最精美的艺术做了一场征战中的悲剧主角。不想时换世移,那不可一世的战胜者,今日也面对着一个相同的命运。艺术本身的成熟与精美,并不足以挽救它,……艺术价值越高的,能吸引的观众越少,于是在一种反淘汰的情形下,越是真正优美的东西越无法在舞台上立足,越容易被一般群众所拒绝。”(孟瑶《中国戏剧史》,传记文学出版,1991年04月第一版)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耕耘南广

    耕耘南广

    辑录了几十篇在南广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工们的创业回忆文章。它记录着创业者的艰辛与欢乐、光荣与梦想,和年轻南广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广青春律动的脉搏,园丁的敬业、奉献和激情,聆听她深情嘹亮的歌唱。
  •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近忧远虑

    近忧远虑

    全书涉及历史人文、地理风俗、城市建设、时事热点、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上至人大、政协,下至机关、学校、民间团体,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拨云见日,提振人心!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以及作为政协常委、知名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下册)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下册)

    本书内容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评估方法、步骤和评估实例等,以及甘肃省防治土地退化法规、政策和机构能力建设评价综述。希望能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行政官员、科研人员以及关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公众了解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提供有益的参考。
热门推荐
  • 木花之夏

    木花之夏

    随生而来的一块半人型玉坠,背后是一段仙缘,也是一场祸劫。原本只是几段尘缘,却被拉入异世。在蛮荒渐现的时空里,找到每一段爱恨背后的根源。原本单纯凡世简单暖意生活,已变得光怪陆离。当血云万里,灾难降临。当大劫降至,生灵涂炭。她究竟有着一种怎样的宿命难以挣脱?希望世上有个男子,爱你如安木......为你生,为你......死。
  • 落华无声

    落华无声

    她和他,纠葛了几生几世,最后,是续了前缘,还是从此陌路?新手起步,作品以后会如何发展,我也不知。希望有人喜欢。嗯,不坑的,只是会更新较慢。
  • 上古世纪之荆棘王座

    上古世纪之荆棘王座

    这是一个被称作光芒与玫瑰的时代这是一段关于神和英雄的记载这是一个爱恨交织,毁灭和拯救的故事……
  • 灵谶

    灵谶

    梵蒂洛尔学院以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为办学宗旨,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保证你在大学生活中能够享受刺激而不失优雅,学习知识而不失乐趣......录取通知书上写得那么好,但是一个个能武装到牙齿的老师们,一个个整天能接触鬼怪恶魔的学生们。呵呵哒,我何德何能被这学院挑中作学生。周彦把手中的录取通知书狠狠地揉成团摔在梵蒂洛尔学院门口,既然都答应了陪你拯救世界了,那么我自然也不能当怂包了对吧!!!
  • 火影之乱世行

    火影之乱世行

    这是一个战火纷争的时代,这是一个忍者林立的世界,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乱世,逢于乱世,唯拔刀尔。你不服,我便一刀砍死你,一刀不死,我便两刀砍死你,两刀不死,我便乱刀砍死你。
  • 守住心灵的净土

    守住心灵的净土

    从《母爱的震撼》作者邢庆杰大部分作品来看,他给人以成熟感。而所谓“成熟”,即已凸显出鲜明的、浑然统一谐和的、较为独特的风格。邢庆杰的小说有着强烈的戏剧化风格。人们在谈论小说的戏剧化因素时,大多认为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设置会伤害小说的文本属性,即文学性;但是,在邢庆杰的小说里,情况有所不同。邢庆杰小说的戏剧化风格,主要表现为矛盾缓慢发展之后的突然拧结,以及矛盾的不确定因素促成的超常局面。《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品:守住心灵的净土》所选作品为关注社会、品味人生的文学精品,旨在引导青少年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刹血鸢之清风遥遥以白首

    刹血鸢之清风遥遥以白首

    一程一程,越过迢迢山水,远过袅袅年华。她说,她不想谈后悔,也从来没有怪过谁。茶香淡淡,隐去她眉目如画。天涯明月,曾经那鲜花怒马的少年,又去了哪呢?她不知道,她只看到眼前,桃花纷纷。拨弦弄音,又是哪家公子行船而来,说要与她余生共好呢?卿瑶歪着脑袋思衬着什么。眼前伸过一双白皙修长的手,她一怔,抬头望向来人。“跟我走吗?”“去哪里?”“天涯海角。”
  • 元逆乾坤

    元逆乾坤

    对于这宛如胎记般的火焰图案,少年却是知道这并不属于真正的胎记,因为他在母亲口中得知,说他刚出生时,天地突然狂风肆起,惊雷滚滚,旋即便是自天际降下一道火焰般的赤红光柱!接着他的胸口便是诡异般的出现了这火焰图案!
  • 超能邪帝

    超能邪帝

    叶晨醒来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变了。电脑,手机,法拉利,玛莎拉蒂,英雄联盟,当然了,这些都还存在。可是除了这些之外,却是多了一个被称为星师的职业。他们上天入地,移山填海,无所不能。故事,就从叶晨鬼使神差的得到一封信开始。
  • 逆出我态度

    逆出我态度

    一场大灾难侵袭全球,“方舟计划”受阻,‘逆战计划’开启,我们的主角墨云,却在‘逆战计划’开启两个月后为了亲人朋友,以及青梅竹马,而逃离‘死神’公司基地,与好友鲁尼,‘死神’公司的千金大小姐周清影,一同踏上了寻人归途,第一站便是死亡丛林,在这里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死亡丛林之后又会遇到什么危机?‘逆战计划’的背后又隐藏着怎么样隐情?墨云能否找到亲人朋友,以及青梅竹马?与全世界为敌,战出我不屈逆态度。一切尽在,《逆出我态度》看墨云不安天命的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