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8900000022

第22章 性反常问题(4)

一个女同性恋案例的心理成因

弗洛伊德有三名病人是在其父母的安排下进行心理分析治疗的,这个病例就是其中之一。大体上而言,如果病人抱持自愿和开放的态度,心理分析和分析式心理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表明病人了解问题的严重性,渴望摆脱自己所不乐见的症状。

在这个病例中,病人是一个18岁的女孩。这个病例在1920年公开,与于1905年公开的朵拉(我们会在下文中进行讨论)病例具有相似之处。在这两个病例中,病人的主要问题都是同性恋,只是朵拉病例涉及双性恋的问题。这个病例非常有名,因为其中涉及许多冲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病人接受治疗的动机以及她在治疗过程中所抱持的态度都是双重的。首先,这个病人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分析治疗,同意接受治疗只是为了让她的父母满意。其次,这个病人虽然接受心理分析治疗,但在心理上非常抗拒,以防它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

她意志坚定地想保持自己的性取向,而她的父母正是因为这样的性取向而要求她接受心理分析治疗。她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向父母证明这种分析治疗是多余的。弗洛伊德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个病例的成因所在,正是基于这样的了解,他以《女同性恋案例的心理成因》为标题公开了这个病例。我们将在下面对这个病例作简短介绍。

病例介绍

这个病人绝望地爱着一个比她自己年长十岁的女人。这位年长的女人回绝了她的爱,病人试图自杀,这给她的父母敲响了警钟。他们说服女儿去接受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这个病人并不认为自己患上了神经症,尽管她曾试图自杀,但并不认为自己的状况是一种病态。因此,她不相信自己有必要接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治疗。但是,为了让父母满意,她同意接受心理分析。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样的动机不利于病人接受心理分析。与此矛盾的是,他自己还是接收了这个病人,对她进行了心理分析,虽然他知道病人的动机不利于产生较好的疗效。

如上所述,弗洛伊德似乎对同性恋病例的治疗前景有所怀疑。但是,如果存在强烈的异性恋冲动或者当事人强烈地希望改变现状,心理分析和分析式的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成功。如果对象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者,就很难说服病人相信他(她)通过异性恋得到的快乐可以同他(她)曾经在同性那里感受过的或正在感受的快乐相媲美。

这也是最好不要说服病人或者给他(她)这样的印象——心理分析就是一种说服的过程,在这个特定的病例中说服工作是由病人的父母进行的。如果病人在心理分析中能抱持自愿和畅所欲言的态度,这也是因为他(她)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坚信心理分析有助于解决他(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这样一来,因为他(她)关心问题的解决,也就在心理分析中取得了较大进展。

病例分析

这个病例的致病原因很简单,但病人对此的反应却比较异常。病人在童年的时候经历了恋母情结阶段,但因为无法克服自己的恋父情结,所以未能成功走出这一阶段。为了赢得与母亲的竞争或者说消除当前对母亲的敌对态度(这是恋父情结的主要表现),她将自己对父亲的爱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她对爱情表现出失望,将对这个女人的爱视若曾经失去的爱,好似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失去了这份爱,她的生命好似也失去了,于是她试图自杀。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对失去事物的认同是退回到自恋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避免同母亲产生冲突。他认为这种逃避冲突的动机在同性恋的成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外,弗洛伊德还发现了病人的自杀动机,他针对这种与当事人的认同有关的自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没有人能够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精神能量,除非当事人同时还杀死了他(她)所认同的人。这么一来,当事人之前针对他(她)所认同之人的死亡之愿就转向了他(她)自己。导致病人选择自杀的其他动机还包括:

◆自我惩罚。

◆病人的某个愿望落空,这让她选择了同性恋。这个愿望是同她的父亲生个孩子,但没能实现。

朵拉:癔症案例的分析片断(1905年)

病例介绍

这个病例涉及伴随着神经性咳嗽和失声的癔症,就和约瑟夫·布洛伊尔那个有名的病人弗劳伦·安娜·O一样。它涉及五个人之间的关系,两对夫妻和朵拉组成了以朵拉为中心的一段五角关系,这种关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性关系。在这段五角关系中,每个人同其他人的关系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都不甚和谐。每个人同朵拉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

朵拉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家庭成员包括母亲、父亲、哥哥和她。她的父亲非常专制。朵拉为她的父亲所吸引。当他犯病时,随着病情的加重,她也越来越喜爱他。她与母亲的关系不大友好,她非常讨厌这个人。在他们都还小的时候,朵拉和哥哥非常要好,但在她接受心理治疗时,她与哥哥的关系很淡漠,因为彼此看上去非常疏远。朵拉的哥哥与母亲更亲近些,朵拉则同父亲更亲近。

朵拉的父母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她的母亲患上了某种神经症,渴望从疾病中得到额外的好处——让她的丈夫因为忽略她而感到不舒服和愧疚。她希望这种愧疚能让他开始照顾自己。她的丈夫不但没有如她所愿地照顾她,反而进一步疏远了她,同他朋友赫尔·金的妻子陷入恋爱。赫尔·金的妻子同朵拉保持着柏拉图式的同性恋关系,而赫尔·金本人则爱上了朵拉,希望在同自己的妻子离婚后能和她结婚。朵拉断然拒绝了赫尔·金的性挑逗。她打了他一记耳光,然后逃走了,并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抱怨这个人。

病例分析

朵拉的癔症咳嗽和失声要追溯到她在婴儿期的发育,当时她还热衷于吮吸自己的手指。朵拉的同性恋倾向和异性恋倾向之间存在一种冲突,这一点也存在于她同赫尔·金和他妻子的关系中。她有意识地打赫尔·金的耳光,同时又无意识地对他产生幻想。

在对朵拉的梦进行分析之后,弗洛伊德发现三个人对她具有性吸引力:她的父亲、赫尔·金及其妻子。对这些人的爱被深深地压制,并被其他的各种感情所替代,比如恨、嫌恶和嫉妒。朵拉表现出这三种明显的症状。她感到深深的嫌恶,因为自己的上半身而感受到的压力,因此对男人抱持回避的态度,比如想与她亲密交谈的赫尔·金。这些症状都源于她在早些时候的一次经历。

弗洛伊德的分析表明朵拉的嫌恶感象征着口唇性感区域的压抑,她在婴儿时候曾过度沉溺于吮吸自己的手指。因为自己的上半身而感受到压力在某些方面与阴蒂兴奋相似,这种兴奋本身是转移到上半身的。面对可能处于性兴奋状态的男人,朵拉会失声,其目的是避免唤醒被压制的情感。因为回避这样的男人,朵拉发展出同性恋的倾向。

弗洛伊德公开这一病例的动机如下所述:

◆他希望展示如何将梦的解析用来说明精神生活中被隐藏和压抑的那部分,从而补充自己关于梦的解析的那本书的内容。

◆他希望激发人们的兴趣去了解被科学忽略的一系列现象,采用精神分析中的一些方法来揭示这些现象。

◆他希望表明性是癔症所有症状的动机所在。

◆他希望大家能够真正了解心理分析治疗的价值。

通过行为治疗来处理同性恋问题

过去,在鼓励同性恋公开坦白自己的性取向(出柜)之前,行为治疗医生采用一种经典的调理方式来治疗同性恋。这种方法假定同性恋是对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令当事人感到不快的反应,因此同性恋者会通过治疗慢慢习惯于拒绝这种反应,并通过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作出回应。这种方法隐隐包含着我在上文曾提及过的评判及谴责,行为治疗医生会采用颇具争议的厌恶疗法,使同性恋者对同性恋产生反感,转而投入异性恋。

这些具有争议的疗法包括向男同性恋者展示男性裸体的幻灯片,随即进行电击。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使被治疗者将看到男性裸体和电击的感觉关联在一起,从而引发他对同性恋的排斥。另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播放女性裸体的幻灯片,用异性恋反应来替代同性恋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但凡男同性恋者因为看到女性裸体而被性唤起,都标志着治疗取得了成功。

但是,随着公众在这么多年里对同性恋认识的变化,同性恋所感受到的变成“直男直女”的压力也越来越小,社会如今允许并鼓励他(她)们“出柜”。因此,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同性恋开始坦白性取向,那些颇具争议的厌恶疗法也渐渐淡出。有些同性恋者仍然会寻求心理治疗,但他(她)们如今这么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选择——渴望尽量了解自己和改变现状,而不是在不了解自己的前提下被迫接受治疗和改变。

现如今,同性恋已为社会接受。对同性恋而言,一切看上去都很顺利。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同性婚姻。这样的婚姻不可能生育孩子。因此,那些想要孩子的同性恋者会通过代孕或者收养来完成自己的心愿。在这里,两种截然不同又相互关联的迫切心愿(存在于潜意识)得到了实现。这两种迫切的心愿是:

◆与异性孕育孩子。

◆渴望同性婚姻也能生孩子。

对真正的同性恋者而言,这些心愿显然同将同性恋视为性反常和不屑于异性恋的观点是矛盾的,在同性恋关系中这些愿望注定落空。但对同性恋者而言,这是存在于潜意识当中非常迫切的心愿。

但是,同性恋者的这些愿望可以通过一种“因病得益”的方式得到满足。他(她)们不用放弃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不用去做会伤害同性恋关系的事情,比如同异性进行插入式性交。与异性孕育孩子的心愿可以通过捐赠精子或卵子得以实现。这样一来,同性恋者就不用和异性真正发生插入式性行为,而只要对捐赠的卵子或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即可。与此相似,与同性结婚生一个孩子的愿望可以通过双方捐赠精子或卵子或者领养在异性恋关系中出生的孩子得以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同性婚姻在同性恋者眼里和正常的异性婚姻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在异性婚姻中双方通过插入式性行为孕育孩子。这凸现了有些同性恋者圈子里的信念——同性恋是正常的,这一点我们曾在第一章中提及过。此外,它还表明在有些同性恋者的潜意识里,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希望他(她)们和异性恋者一样,可以做异性恋者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没错,有些同性恋者会与异性发生插入式性行为,有的甚至会和异性结婚(假婚姻,只徒有其表)。这样的婚姻是为了在同性恋者还没有完全“出柜”的时候掩盖他(她)的同性恋身份。

恋尸癖

这种情况是指尸体对当事人具有性吸引力,当事人会与死人发生性行为。尽管现实中存在这种情况,但是因为尸体无法为发生的事情作证,所以通常很难获取证据,除非嫌疑人被抓现行,或者他(她)出于愧疚、耻辱和愤怒而坦白自己的所作所为。考虑到这些情绪,恋尸癖者必定是个非常恶劣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转移正常人同死人发生性行为会产生的耻辱感和厌恶感,反而从中获得性满足。

在英国,37岁的厨师马克·迪克西曾被指控在2005年谋杀18岁的模特萨莉-安·鲍曼。2008年,他坦白自己曾和她的尸体性交,但否认杀害了她,令世人震惊。后来,他的谋杀罪名宣告成立,据传他曾捅这位模特数刀,直至她死亡,之后又与她的尸体发生了性行为。

对于恋尸癖者不是谋杀者的情况,难度更大。因为死尸是没有生命的,它的器官也无法正常运转。因此,恋尸癖者很难将自己的阴茎插入一具僵硬的尸体的阴道。女性恋尸癖者可能会耗尽力气让尸体的阴茎进入自己的阴道。使用假阴茎可能更容易、更安全,也更健康。只不过对有些恋尸癖者来说,他(她)与某人性交的愿望只有在那个人死后才能实现。上文提及的马克·迪克西案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根据当时对这一毛骨悚然的谋杀案的报道,马克·迪克西曾经非常迷恋这名模特,并尾随她。

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

一起暴力而且致命的强奸事件可能会导致这种恶劣的犯罪行为。如果强奸未遂,他就会杀害强烈反抗的受害人,并在她的尸体依然温暖的时候同她发生插入式性行为。这样的情景与马克·迪克西的行为非常相似。恋尸癖者认识受害人,但又无法同她发生性关系。

恋童癖

这种情况指的是成年人渴望同孩子发生性行为的病态欲望。实施这种堕落行为的人被称作恋童癖者,既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在任何社会中,恋童癖者都会遭人唾弃,他(她)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因为孩子还不到法定的性承诺年纪,恋童癖行为不仅涉及强奸还涉及虐待儿童。这种行为理应受到道德谴责,因为它是与未成年人发生的非法性行为。恋童癖者会被小男孩和小女孩吸引,因此他(她)可能是同性恋者、异性恋者或双性恋者。

恋童癖行为是通过与不到法定的性承诺年纪的人发生性行为从而获得性满足,是一种犯罪行为。如果一个恋童癖嫌疑人被指控为恋童癖,在审判和裁定有罪后,有可能被判在监狱服刑多年。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恋童癖者有可能认识这个孩子,与这个孩子非常亲近。恋童癖者可能与受害者住得很近,比如邻居。在极少数情况下,恋童癖者可能是受害者的家人,比如继母、继父或者受害人的亲生父母,这也是最令人发指的。这种情况很难被发现,所以对孩子的虐待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发生在奥地利阿姆施泰滕的约瑟夫·弗里茨勒案例就是这样的例子,我们曾在第一章介绍过。

同类推荐
  • 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从案发,抓捕凶犯到法院宣判马加爵死型,引发了们诜我猜测、分析、评论、和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加爵的非逻辑性作案动机更成为人们尖注的集点,本书作者深入马加爵曾经生活过的家乡、学校及其相关部门,收集、采访了大理马加爵及其与之相关的原始资料,从心理学视野入手,通过其成长历程,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其杀人动机形成的非偶然性做了客观、理性的解答。同时对马加爵的作案动机提出了新观点并进一步对马加爵杀人动面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其人格缺陷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解读。 本书不仅仅对马加爵,而是通过对马加爵一案的分析,提出了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病由心生(珍藏版)

    病由心生(珍藏版)

    幸福的人生应当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如果说“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病”可以理解,但因为过度追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的幸福,而让自己陷入心理疾病的泥潭,则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幸福有很多种定义。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拥有甜蜜的爱情,是幸福;拥有美满的家庭,是幸福……幸福不仅仅是你拥有几幢豪华别墅,拥有几辆顶级名车,当这一切无人与你分享,或者你已经没有能力和精力去享受,你还会感觉到幸福吗?幸福也不是你中了500万之后的欣喜若狂,如果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早已不堪一击,这样的惊毒你或许无福消受。
  • 弗洛伊德5:爱情心理学

    弗洛伊德5:爱情心理学

    此卷收录八篇论文,是弗洛伊德早期关于性本能论的主要专著。《性学三论》包括“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变化”三部分。《儿童性理论》对儿童期的性表现及其与心理活动、神经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论述了现代社会的性道德与文化的关系。《爱情心理学》包括三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男人的性变态、“心理性阳痿”以及女性的“贞洁”。《论自恋:导论》探讨了自恋的起源、本质、形式、作用等。《本能及其变化》分析了本能所涵盖的内容以及描述的方法等。《压抑》探讨了压抑的本质、因果及其与神经症的关系。《力比多类型》将人分为性欲型、自恋型和强迫型等三种。
  • 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本书以大量实例诠释了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并从专业心理医生的角度向读者阐述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帮助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走出困境,重建健康美好的心灵家园。
  • 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本书分为思路成就出路、做最好的自己、心态左右一切、学会为人处世、突破常规束缚、善于思考与发现、创新其实并不难、新思路打造成功、让你的思维作锻炼、人无自信不成功、给自己好的改变、逆境之中显英雄、做个受欢迎的人、好口才带来好人生14个部分,从心态、观念、环境、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口才交际等方面,对人们在人生定位、心态、思维模式、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并针对思维定势这一难题进行突破,旨在帮助人们寻求发展与成功的正确思路。开启人生的成功之门。
热门推荐
  • 异界之三生石

    异界之三生石

    逻辑思维天才、18岁便挑战全球逻辑思维界成名已久的大师,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承骏。他酷爱探索各种不解之迷,并获得成就。并且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得到了一个黑黝黝的东西。承骏酷爱魔术,对其的十分好奇!在一次金字塔考察时,一时间“急”,去解“急”时,顿悟,明白了金字塔不解之谜的最终答案,还未来的及便被天雷砸中~~~~“啊!我终于知道了———————”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穿越了~~~就这样,我们的主角承骏带着魔术穿越到了异大陆,会掀起怎样的风雨呢?敬请期待ing
  • LOL页游—法师篇

    LOL页游—法师篇

    自从接触那款高仿LOL的页游,主角进入漫长的主线任务,变身LOL中的各种法师英雄,探索最后的谜底。
  • 相爱在一起

    相爱在一起

    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想说那句话,人生只若初见。在见时,我们已是物是人非,但没有变的是我们的那份爱。
  • 灵恫乾坤

    灵恫乾坤

    一位宅男,一只猫秉承着LOVE&PEACE的觉悟加入拯救世界的伟大事业中善恶,爱恨,看似两个遥远的极端,颠覆也只是在一瞬之间这是灵能之间的碰撞也是智慧交错的博弈为了爱与和平献身吧!
  • 双面小妖追夫记

    双面小妖追夫记

    万年前你将我拾起,我为你而生,你为我而死,万年轮回,生生世世,我追寻着你的脚步,看到的却总是陌生的眼神。万年的追寻,万年的守护早已深入骨髓,放手早已是没办法。爱你、护你已是我的一切。即使逆天而行,即使失去一切,即使……你不再爱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代特工

    绝代特工

    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总有数不清的英雄在幕后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李宏就是其中之一。“我本想扬名立万,成为绝代特工,但是我不能告诉世人我有玄功秘法……”
  • 剑圣神魔

    剑圣神魔

    一位大将军的儿子,从小练剑剑法出其入化,不比修炼者差。
  • 成功的追求

    成功的追求

    在马斯洛的整个思想中,有许多研究、认识及思想在当时都是远远超前的。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感到非常新鲜,就好象现在一些工作和思想反倒都过时了一样。马斯洛有关要求自我实现的员工、培养客户忠诚、树立领导风范和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创造力源泉的主张,描绘出了我们今天的数字化时代的图景,显得非常深刻。——德波拉·C·斯迪芬森
  • 窥宝

    窥宝

    洞天眼,窥阴阳!推背图,阴阳玉,两大奇宝尽入双眼之中。一眼看星象,预测未来!一眼看面相,逢凶化吉!一双天眼,洞彻万物,看遍天下!笑看姚烽在这个世间重新崛起,俯瞰天下!
  • 秦二世皇帝

    秦二世皇帝

    银行小职员安然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脑死亡,他的灵魂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成为秦二世胡亥。此时,天下诸侯四起,反秦气焰正嚣,秦之能臣善将大多已遭赵高迫害,处于无人可用的窘境,大秦帝国内忧外患。赵高手握大权,耳目遍及朝野,胡亥近乎已被架空,他虽有后世穿越而来的灵魂,如获重生,但他真能在危机四伏中度过重重难关,重新统一天下吗?灭项羽,虏虞姬,除刘邦,斩尽诸侯恢复大秦统治……兴科举,重农商,废苛律,独尊儒术教化天下百姓……这些能一一实现吗?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