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就需要我们通过及时的规划来不停地督促自己,以便重新站在新的起点上:保持好奇:保持好奇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新鲜感,进而激发起继续学习、继续探寻的斗志。适时反思:适时反思可以使你对自己以往走过的路子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回味,从而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可以使你拥有充沛的体力与精力,以便保证在前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当、更有力。
最后,学会取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取舍是一种处世哲学和做事艺术,真正把握了取与舍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成功的机遇。
在狂热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很容易因为点滴的收获而忘乎所以,如此也就很难看清哪些必须追求哪些需要放弃,这样也就引发了“一会儿要芝麻,一会儿要西瓜”的混乱行动。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场面,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着取舍之理:取,是说要抓住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舍,是说要丢掉可有可无的东西。也正如我们老是挂在嘴边的:是一网捞个十斤的大鱼好,还是十网捞个半斤的小鱼好?取舍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游刃有余地从容行走,一取一舍尽显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倘若贪多求全地一把抓过来,到头来往往什么也攥不住了。
2.越疑窦,越自发
没有疑窦,不成发现,尤其鱼目混珠的时候。
【内向新说】++ 疑窦,也是一种优势
疑窦者,可疑的点或可疑的地方也。
生性疑窦的人,总能够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地方看出惊异之处。何也?一个富有疑窦的人,不会单凭别人的只言片语来看待事物,而是喜欢尽可能地去自己寻觅——在细节上深入挖掘,当完成自己的探索之旅时,不仅仅知道了“是什么”和“什么时候”,而且还知道了“怎么办”和“为什么”。
一个人的疑窦是非常重要的。柏拉图说过,哲学根源于疑窦。亚里斯多德也说过,由于疑窦,人们就总想去探究,去弄清那些奥秘。在学术传统里,问题的产生是关键所在——看出问题,不仅仅是用肉眼观察的结果,更多的时候是视角的转变和心眼的观察。因此,真正的“看”其实是大脑思维与灵光闪现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2+2=4,本来是一道最普通的小学算术题,但是在刚入学三个月的小爱迪生看来就是感觉特别的奇怪。正是这种疑窦,使得爱迪生后来成了世界发明大王。由此可见,一个人常常疑窦于世界里的平凡事物,那就是发现的原动力。而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也正是因为存在着疑窦,才导致了问题的产生,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也必然会导致新的知识的产生,如此才得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也就是说,人的疑窦精神导致了批判与问题的提出,进而导致了人们追求新的确定性。这正是人类不竭的创造力的来源。
看,疑窦是必要的,能将一个人引入到从未曾到过的路上。
疑窦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呢?通俗一点来说也就是:一个有着源源不断的疑窦的人,总能够保持创造的热情与冲动以及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知识与思想。疑窦的人,因为保持了对事物的惊异感和好奇心,所以能用开放的思维去吸纳周围的世界,从而为自己的麻烦、思想以及个人境遇带来灵感,并激发自己揭示生活中那些微妙的真理。如此,就能以多样化的视角应对挑战和找到标新立异的方式完成同样的任务。这一点,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就可以发现,那些具有高度创造力并且能够为人类创造奇迹的人,无一不是即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仍然保持着疑窦的人。
也正是基于此,著名的心理学家史密斯?皮亚杰说了一句颇为玩味的话:“疑窦是从来没有错的。”为什么史密斯?皮亚杰说疑窦从来没有错呢?是因为他觉得任何一开始的未经深入思考的盲目信从,都不可避免地会以失败而告终,只有经历过深入批判分析之后,那点确定性的知识才会在内心深处深深地扎下根来。想来也是的,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训练只有在围绕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时候才不仅仅是填充在脑袋里而是真正地掌握了。从这个意义来说:保持了疑窦,就保持了创新的源头,就像河流保住了源头一样。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充满了疑窦的人,那么别为别人的侧目和疏远而刻意改变自己,你只要坚持自己的本色就行了——事实上,就是你越疑窦,某个事物你就会学得越多。
疑窦能拓宽人们的视野,从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生活中,“疑窦”虽然给人以疑神疑鬼、满腹疑团的负面印象,但“疑窦”也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一种力量,乃至本领。所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励自己,不停地去发展疑窦,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
【榜样力量】++ 阿弗烈德?艾德勒:一切从疑窦出发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疑窦”能成为一种决定成败的力量吗?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疑窦”就是一种真正求知的动力源泉。当一个人的疑窦带领着他走进未知中的时候,他将收获一笔更大的知识财富。更为重要的是,也会因为学得越多继而想知道的也就越多,从而引领着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并陶醉在一个又一个充满刺激的挑战中去,最终收获更多的东西。
比如说阿弗烈德?艾德勒。
小时候,有天早上醒来,阿弗烈德?艾德勒像往常那样去摸弟弟的胳膊,顿时吓了一大跳——冰凉如铁,弟弟已然死去多时了。
昨晚睡觉时还是好好的,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疑惑了好半天,阿弗烈德?艾德勒暗暗下定了决心:做个医生,与死神搏斗!
长大后,阿弗烈德?艾德勒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医生。很快,在临床诊断与解剖中,他发现了一连串奇怪的现象:有一具死尸,心脏大得异乎寻常;有一个人,心瓣被堵住了,血液不能充足流到肺里去;有一具死尸,有病的一个肾已经割掉了,剩下的那个肾比寻常的大得多;有一个人,一叶肺因为有病萎缩了,另外一叶肺很有力量……
这些健全的器官是想弥补不健全器官所失去的功能吗?就像骨头断了会长出厚骨痂一样,为的是使骨头比以前更结实。疑惑了好长时间,阿弗烈德?艾德勒终于找出了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为了自保,本能地以强补弱!”
阿弗烈德?艾德勒进一步研究下去。
在一所美术学校测验学生的视力的时候,阿弗烈德?艾德勒吃惊地发现: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的视力都很差,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但奇怪的是,既然视力不好,这些学生为什么还偏要从事必须用眼睛的职业呢?同样,疑惑了好长时间,他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委:这些学生从小就感觉到视力欠佳,因此特别努力,为的是使自己比别人看得更清楚、更敏锐。于是,他们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用眼睛看事物的乐趣,结果对视觉世界的兴趣也就比普通人大得多了。为了更好地印证自己的“发现”,阿弗烈德?艾德勒就去研究大画家的生平,也发现:许多人的眼睛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
阿弗烈德?艾德勒愣住了:眼睛不好还要去做画家,难道这也符合之前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的那条造化补偿缺陷的规律?
带着新的疑惑,阿弗烈德?艾德勒去研究盲人,很快证实了盲人的听觉、触觉和嗅觉都特别的灵敏:“这可真是有趣极了,像布鲁克纳、法郎次、史麦塔纳和贝多芬等知名的音乐大师,之所以特别热心致力于声音之美,竟然至少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听觉有缺陷……”
就这样,在越来越多的疑惑中,阿弗烈德?艾德勒的研究不知不觉地从医学转入了生物学,从生物学转入了神经病学,又从神经病学转入了心理学,就是从机能性缺陷的生理补偿而研究到心理补偿。不过到那时候为止,他所注意到的各种补偿都只是无意识的。人的意志并没发挥作用。
阿弗烈德?艾德勒开始研究较为不明显的实例。
这一次,阿弗烈德?艾德勒选择了巴斯德。因为中风,巴斯德脑子里控制言语的那部分损已经坏掉,但凭着莫大的毅力,经过一番痛苦地奋斗,他终于在脑子里发展了新的言语神经中心。
还不止巴斯德一个,阿弗烈德?艾德勒同样发现了好几百个相同的实例:小时候孱弱,长大成了有名的大力士;从前不善于行,后来成了芭蕾舞星;曾经患过肺痨,不想照样成了大歌唱家……这些人拼命奋斗,要克服自己的弱点,结果培养出了超群的能力——很显然,和之前的研究发现相比,这不是造化在盲然补偿,而是人的意志在发挥作用。
慢慢地,在进行了好多好多的研究之后,阿弗烈德?艾德勒终于坚定地认为:就像必须有个栏才会跳过去并跳得高一样,很多人之所以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想设法补偿自己的某个缺陷!
人之所以为人,恰恰正在于此。
阿弗烈德?艾德勒就是这样从疑窦出发推究出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可见,疑窦的人,未必就是疑神疑鬼,只是对自己发现的问题生出一些困惑而已;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困惑,才使得疑窦的人不但能够掌握旧的知识,而且还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不管你承认与否,疑窦的人每次获得一个新的知识,都会跟着产生更多的疑窦,从而越来越疑窦、越来越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最终,怀疑和批判精神导致了别人艳羡不已的“确定性”。有人说:“疑窦有助于开拓思维。”睁大你的眼睛,多瞧瞧周围的世界,你曾作出过多少睁眼瞎的假设呢?你还想知道更多的什么呢?如果你也想拥有值得过的生活,那么就请多些疑窦吧。终其一生,你越是疑窦,就将开启越多的可能性。
【智慧加油】++ 教疑窦的你游弋生活圈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疑窦的人其实很有能力,只是因为常常疑窦过了头而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由此懊恼不已。
其实,真正能使一个人成功的不是过头的疑窦——多疑,而是好好地发挥疑窦原有的积极作用——激发你去揭示生活中那些微妙的真理。只有把握和利用了疑窦的积极作用,才能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保持理性和智慧,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浪费在无凭无据的疑神疑鬼上。
要想好好地把握和利用疑窦的积极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理性思考,无端猜测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