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这次故里寻旧,孙老便做出了一个决定:向家乡捐赠一批自己的书画作品,以了却思乡恋乡、回报家乡的心愿。为此,他回到南京之后,便和女儿一起,选择托裱了近百件书画作品和数种连环画手稿,以及1000多册书刊杂志和他创作的连环画册等。“杏花春雨江南”的时节,当我为取回孙老的作品来到南京孙老的雅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悬挂的一幅国画,画面上是老屋古树下一位老翁在与一位玩童对话,左上方的题款却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孙老告诉我,这是他从家乡归来特地创作的一幅新作,要把它一块送给家乡。孙老的游子恋乡之情可见一斑。
孙老的艺术珍品回到家乡之后,展示在三仙山风景区。景区将一座仿古楼宇专门辟为孙老的艺术馆。艺术馆为单体双层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二楼为主展室,陈列展品为孙老的书画佳作及连环画册、创作手稿,还有国内外各种刊有孙老作品的书刊杂志、大型画册等。一楼为副展室,陈列品除了孙老的书画作品外,还有各界知名人士为孙老艺术馆的题词以及孙老艺术界挚友的艺术品的联袂珍藏与展示。2010年10月30日,孙铁生艺术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参加典礼的嘉宾有来自山东、江苏、河南、安徽、上海等省市的领导和孙老艺术界的朋友,以及解放军72495 部队、北海舰队青岛基地、海军装备部等部队的首长,还有孙老的亲朋故旧等。蓬莱应邀参加典礼活动的有市政协、市文化局、市文联、市广电局、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及八仙过海旅游公司、三仙山景区的领导等。翰墨流韵,丹青含情,孙老艺术馆的落成,为三仙山风景区增添了文化品位与观览亮点,三仙山景区为艺术馆提供了作品展示与珍藏传世的平台,二者交相辉映,雅意盎然。人间蓬莱,惠风和畅,三山胜境,海湄丽影。愿孙老的艺术青春在家乡的故土上永放异彩!
难以忘却的怀念
在与高英副主席认识之前,就听说过他既会写文章,又会书法和摄影,是个多才多艺的人。1971 年秋天,我在蓬莱师范参加教师业务培训,得以和他相识,虽然他没有给我们直接讲课,却经常接触。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平易、朴实、不拘小节,且颇有文人风度。在学校搞的革命烈士纪念堂里,从图片、文字说明和题字等,不少都是出自高老师之手,令人感到不凡。尤其是他那匠心独运、飘逸潇洒的书法,更是令人叫绝。在校办工厂里,他和我们一起参加劳动,在制造和按装某些仪器的小部件时,我发现他样样活都能干,解决疑难的办法也很多,说明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
师范培训结束之后,虽然与高英老师再极少见面,但经常见到他写的字和他在各种史志书籍及报刊上发表的文章。1991 年7 月,我到政协文史委工作后,因高英是分管文史工作的副主席,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就多起来。他的审慎严谨的思想作风,精细多思的治学态度,严肃方正的师长风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经常到文史委来,和委里的同志一起研究文史资料的征集、编辑、出版、发行等各项业务工作。在相互接触中,我更加感到他学识的渊博,待人谦和与诚恳。从《蓬莱文史资料》第一辑至第十辑的封面题字及治印等,都是他一手搞的。他还亲自收集撰写了《吴佩孚自书联》、《冯玉祥蓬莱之行》、《“甲午”佚事一则》、《听王朗讲故事追记》、《戚继光是蓬莱人》、《杨朔在蓬莱阁上谈写作》、《“魏光州灵山寺塔下铭”简介》等文史资料。他撰写的资料,立意都比较新颖,又严格尊重史实,充满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每一辑资料出版之前,他都要对所有拟定刊用的稿子进行认真的审阅,严格把好文史资料的质量关。他还根据几个集子内容上的不同特点,撰写了前言和出版说明。在指导我们搞文史资料时,他所坚持的观点是“尊重历史,求是唯真”。他还对我们说过,写出来的历史书,与真正演过的历史,是不可能完全契合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历史进行不断研究的必要性。
从蓬莱师范到市政协足有4华里远,高英副主席虽已年届花甲,却总是骑着自行车来去。他不讲派头,不摆架子,讷言敏行,待人接物十分随和热情。有向他请教的,他必耐心不倦地给予解答;有与他聊天的,他则洗耳倾听。他的书法造诣颇深,人们都很喜欢他写的字。凡是求他赐墨的,他一概有求必应。我到文史委不久,也向他求过字,几天之后,他便送来了一幅篆书———“金玉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此作不仅笔划遒健,字态优美,而且行气贯畅,神采溢出。1992年,政协机关决定春节向全市所有政协委员及“三胞”眷属赠送一幅春联,高英副主席毫无怨言地承担了500多幅春联的书写任务。当时正是夏秋之交,天气十分闷热,他不顾劳累,一丝不苟认真写字,一连干了十多天,终于把春联全部写完。
1992年4 月下旬,我与高英副主席一块到烟台市政协参加文史工作会议。我们开会和食宿都在虹口宾馆。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省政协文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本市的文史工作经验。我代表蓬莱政协文史委在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高英副主席也在讨论时对政协文史工作发表了诸多精辟见解。白天我们参加会议,晚上便一起看电视,聊天。当时中央电视一台正播放艾芜的著名作品《南行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我与高英副主席边看电视边议论,从电视剧谈到当代的文学艺术趋势,又谈到书法篆刻艺术。我发现,他虽然说话的节奏较慢,但只要扯起话头,便十分健谈。并且,漫谈中透出敏思,深沉里含着睿智,平和中夹着风趣,构成了独有的格调和魅力。他的知识面很宽,对很多艺术课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在侃到治学问题时,他说他所奉行的圭臬就是“抱朴守拙”。他说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才以拙长,事以拙兴。一个人如果真能做到抱朴守拙,那就有益于使自己成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曲、大辩若讷的聪明人。会议休息时,我与高英副主席常出去散步,并且都喜欢去书店转一转。记得在北大街一家书店里,我买了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他则买了一本书画集和一本书法篆刻理论书籍,他还高兴地夸说他买的书价格便宜,因为是前些年的版本。
1993年春节后,高英副主席的身体明显消瘦。其实这时癌症恶魔已经缠住了他,他却全然不知。他总以为自己的身体消瘦是肠胃炎造成的,结果吃了各种治疗肠胃炎的药品也仍不见好转。他一向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所以不愿去医院做全面检查。他的精神仍然很乐观,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活动都积极参加。3、4月间,因机关办经济实体找高英副主席写牌子,几次去过他家。他的居室十分简陋,既无地毯,也无华灯,几架子图书和笔墨纸砚等充塞其间,知识分子淡泊而清苦的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他带我看了他每天写字、刻制印章的案子和各种用具,又看了他正在撰写的资料文稿。8月份,政协组织各委办深入基层走访委员。高英副主席带领我和张廷欣主任分别去了一轻、二轻、纺织、机械等市直单位,又于8月17日去了大柳行和虎路线两个乡。这两个乡座落在蓬莱东南部的山区,高英副主席说他还是第一次到虎路线乡。看到这里的山和这里的水,他不住口地连声赞叹。本来他还要和我们同去遇驾夼乡,结果那次下乡回城后,因身体极度不适而去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胰头癌晚期,未能再与我们同去乡下。从虎路线乡返城时,我在车上对高英副主席说,出版《沧桑蓬莱人》一书尚需拍摄几张龙山及井湾周家的照片,他欣然答应,结果却因病疾缠身未能如愿。他还正着手整理葛家修先生五六十年代收集撰写的文史资料遗稿,也因身体每况愈下而撂下一纸遗憾。
高英副主席病重期间,我曾去看望过三次。他的精神一直很好,总是面带笑容,说话很风趣。1994年2 月27日上午,我随姜广俊主席一块去医院看望他时,病魔已把他折磨得瘦骨嶙峋,颧骨凸出,眼窝深陷,面色苍白,已很难找到原来的样子了。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很好,对我们说了很多话。我向他汇报了文史委的工作情况,告诉他编印了两本书,他表示很满意。我又告诉他烟台大学的山曼教授十分关心他的病情,让我随时注意转告。他说他病倒之后,惊动了众多的亲友和学生,大家都来看望他照料他,使他很过意不去。据我所知,在他住院期间,他的不少学生和拜他为师的书界青年弟子,都轮流到医院值班看护,昼夜相陪,须臾不离病榻。其实,人们对他的关心和照顾,正说明了他有很多值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地方。正象他的弟子杨中良在谈对他的印象时所说:“他的印比字好,文章比印好。人品比其它三样都好。”就在这次探病时,他与姜主席谈了要针对蓬莱阁的有关问题,给段志强市长写一封信。姜主席同意他的意见。3月1 日,他把自己的建议信写好并呈递给了段市长。信的全文如下:
段市长:
我病中蒙市里许多领导同志及您给予的亲切关怀,心中一直十分感激的。
对于蓬莱阁,我是有些看法,但病中思虑不周,意见并不成熟,不便以“提案”形式写出。现遵嘱写出几点想法,以供您参考,并求批评。
1、蓬莱阁是有近千年阅历的历史名胜。作为名胜,它有其独具的基调与特色。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才使它历千年而不衰,至今对中外游人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主阁事的负责同志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个性,才能使蓬莱阁在发展中不走或少走弯路。我认为始建蓬莱阁的朱处约太守说得明白,建阁的目的是“将为州人游览之所”。它的特色是,天空海阔,遥望海市,可使人有飘然出世之感。阁上一副旧楹联很能道出个中情趣:九千仞天登梯得路;三万里海破浪乘风。可知登阁的享受便在于一望万顷碧海,给人以一洗肺肠之快。凌云摩天,大有超然物外远离尘嚣之感。再凝望海市,让人“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而建阁者的最终目的,却在于“以迹蹈空,以形破影”,唤醒人们执着现实中的蓬莱,而不相信有什么神仙之蓬莱,不学秦皇汉武妄求长生。这一点苏轼也早已点破,他诗中规劝汉武帝说:“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帝乡不可欺,楚些招归来。”诚然,今日旅游业空前发展,商品经济十分活跃,要保持名胜的清幽、静雅已属不可能,甚至连故宫那样的地方,也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主其事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牢把握景点自身的特色去适应新情况或完全任其沉沦,其后果将大不一样。如是前者经济效益与名胜风格尚可兼顾,一草一木的设置,一亭一台的兴建,都尽量与旧有的基调相协调;如是后者,则千年名胜的文化品格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凋零。不出十年八载,一方名胜必将成为市声鼎沸的杂货市场,这是应引起注意的。例如在蓬莱阁畔陈列一架战斗机,实在是不协调,煞风景。又如新添的玻璃钢塑像,敷以调合漆油彩,不中不洋,不古不今,令人哭笑不得。再省钱也不该干这佛头着粪的事。2、阁上的碑刻文字,多有资料与文学价值,虽早经录存,但未录者尚多;阁藏的书画文物,保存不尽完善。即使存留部分,也多未与游人见面,其中不乏国家级文物,实为可惜(如汉墓门残石,清末经杨守敬将拓片介绍到日本,抗战初日军占领蓬莱时,即向藏家追索,幸藏家知为国宝,转移乡间,始得保存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领袖人物,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观光并题词者甚多,而主阁务者似无专门完备的记录并严格的登记收藏,致使资料不全,墨宝或有流失;阁上工作人员的园林知识与历史文化知识尚不十分丰富,多为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建议设蓬莱阁研究机构,不必增加编制,有二三人专司其事,其余全为业余兼职即可。负责历史研究、资料搜集、辅导有关人员的业务学习、记录大事志,从学术角度审议、论证蓬莱阁的建设规划,整理出版蓬莱阁的有关资料,如诗文集、书画集等。经济效益虽然不大,但却有不可低估的宣传效益,而宣传效益后面便会有经济效益。举办一些文物、书画展览等。我认为这个研究机构十分重要。
3、蓬莱阁原有楹联可谓琳琅满目,其中颇多精彩之作。而难得的是越南黄文欢生前来访还留下一幅弥足珍贵。楹联对于景点有画龙点睛之妙,常能道出常人想说而一时无法说准之妙,所以其提高景点文化品位的作用不可低估。可惜这些楹联几乎全部毁于兵燹。所幸六十年代已故葛家修先生邀集了五六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共同回忆,才把大部分联语录存下来。我们现在可以请一些著名书法家为我们补写这些楹联,重新刻制,恢复旧观,所费无多,而提高景点文化形象的作用将是十分显著的。这是应该立即着手就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