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三十年战争的背景
新旧教诸侯缔结《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后的一段时间里,德意志看起来风平浪静。继任皇帝斐迪南一世(1556—1564年在位)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64—1576年在位)鉴于查理五世的教训,对宗教事务持谨慎态度,没有敢公开反对新教,表面上采取措施协调新旧教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内战,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甚至暗中允许新教徒举行自己的宗教仪式。但是,德意志诸侯之间、诸侯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彻底化解,几方都在暗中秣马厉兵,打算重振旗鼓。
16世纪后半期,德意志历史的特点是:德意志诸侯之间、诸侯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不断,目的都在于扩大实力。他们所进行的争权夺利的斗争,都罩上了一层神赐的圣光,天主教诸侯将自己的行动说成是“反对异端”,新教诸侯则打出“争取新福音”的旗号与之对抗,诸侯们反对皇帝中央集权的斗争也用“争取福音信仰自由”的口号伪装起来。新教中蕴藏的资本主义进步精神,并没能为德意志开辟光明的前景,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完全被封建的争夺所掩盖,为封建的混战所绞杀。
1607年,皇帝鲁道夫二世(1576—1612年在位)指使天主教徒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派兵夺取新教自由市多纳沃特,在该市恢复了天主教,将之并入巴伐利亚的领地。这是一个信号,德意志诸侯立即分裂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两个阵营。
1608年,新教联盟成立,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四世是其领袖。两年后,其子弗里德里希五世继任领袖。该联盟有勃兰登堡选帝侯、黑森伯爵以及一些帝国自由市。1609年,天主教诸侯成立天主教联盟,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其领袖,该联盟有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和特里尔大主教三大宗教选帝侯。
德意志的这种形势,主要是源于当时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
尽管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前将哈布斯堡家族分成了西班牙支系和奥地利支系,但两支系彼此关系依然密切,在欧洲大国斗争中往往相互支援和共同采取行动,彼此都试图实现哈布斯堡王朝的欧洲霸权。
但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这一意图遭到法国、英国、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国的一致抵制。
对法国来说,国家四周均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或势力所包围。
哈布斯堡家族既是它地缘政治上的敌人,也是争夺欧洲霸权的对手。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实力和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法国极力怂恿德国新教诸侯与皇帝对抗,并表示给予坚决的支持。
对英国来说,也不愿意哈布斯堡王朝增强在北海沿岸的势力,更期望削弱西班牙的势力,维持德意志的分裂割据。
对荷兰来说,为了彻底摆脱西班牙的威胁,也不得不站在新教诸侯一边。
对丹麦来说,它自视为北海和波罗的海商路的中介人,自然不能容忍皇帝在北德势力的增强。此外,丹麦信仰新教,丹麦国王自中世纪起就兼领德意志易北河畔两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德意志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和反宗教改革,势必威胁到丹麦,因此,丹麦也是反对皇帝的。
同样信奉新教的瑞典则力图在波罗的海扩展势力,梦想得到波罗的海南岸德意志的港口,因此更是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在北德建立统治。
德意志内部的矛盾与欧洲的紧张局势缠绕在一起,使德国内部的矛盾扩大为国际间的冲突,使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支持新教联盟的有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支持天主教联盟的有皇帝、罗马教皇及西班牙。
从1610年开始,全欧都等待着大战的到来。就在敌对双方严阵以待的时刻,捷克首府布拉格发生了“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了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早在1526年,捷克(旧称波希米亚)就重新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可是它仍保有较大的自治权,议会和新教继续存在。皇帝鲁道夫二世迫于捷克民族的压力,也为了稳定形势,被迫签署《大诏书》,承认捷克人有信教自由,有权按自己的宗教仪式举行礼拜,有权建立新教会和相应的学校,捷克也可选出30名代表来保护这些权利和敦促执行《大诏书》。
1617年,德意志皇帝任命斐迪南大公为捷克国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的格言是:宁可放弃国家和统治,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斐迪南公然违反《大诏书》,极力推行反宗教改革,要求领地统一信仰天主教,并残酷迫害捷克的新教徒。因此,大多是加尔文教教徒的捷克贵族担心会失去特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捷克民众也对斐迪南二世迫害新教徒的行为忍无可忍,在1618年5月23日,新教徒终于爆发了起义。
愤怒的新教徒手持木棍、长矛冲进布拉格的赫拉德辛宫,将皇帝和两名总督从办公室窗户扔进了城堡护城河的壕沟中,此即“掷出窗外事件”。1419年,布拉格发生过首次掷出窗外事件,它构成了胡斯战争的序幕;现在发生的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直接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5月25日,捷克议会选出了30名执政者,由他们组成政府,负责捷克的行政工作。30人委员会开始动员军队,委任土伦伯爵为最高司令官。1619年6月,土伦率领的军队攻入奥地利,逼近维也纳。土伦的军事行动鼓舞了维也纳的新教徒,他们也团结起来开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
1619年8月,捷克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废黜已经即位为德意志皇帝的斐迪南二世(1619—1637年在位),选举弗里德里希五世为国王,弗里德里希五世是新教联盟的领袖普法尔茨选帝侯、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
2.斐迪南二世力挽狂澜
此时,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支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斐迪南二世手中既无可用之兵,也无可守之坚城,被维也纳新教徒包围于高夫堡宫中。但是,斐迪南二世手腕灵活,深谙外交之术,他首先取得了哈布斯堡西班牙支系的支持,西班牙派遣军队为维也纳解围。在西班牙军队的打击下,土伦率领的捷克军队退出了奥地利,战事转向捷克。与此同时,斐迪南二世以偿付战争费用、必要时对领土损失提供补偿、将普法尔茨选帝侯资格转让给巴伐利亚为条件,取得了天主教联盟首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支援,后者表示将动用同盟军队去帮助皇帝。教皇保罗五世也宣布支持皇帝,并增加了援助费用。在取得了西班牙、天主教联盟和教皇的支持后,斐迪南二世决心征讨捷克,消灭这个异教的温床,重新征服不驯服的捷克人。
此时的捷克内部已经呈现瓦解之势。捷克议会选举弗里德里希五世为国王,是期望得到新教联盟和英国的支持。但让捷克人失望的是,弗里德里希五世前往布拉格的时候,除德意志新教联盟的善良愿望外,什么也没有带去。更严重的是,布拉格主客之间发生了分歧和摩擦。
弗里德里希五世决不打算做捷克议会恩赐的立宪君主,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统治,他还企图在捷克强制推行加尔文教,排斥其他新教。然而,捷克议会也决不打算将刚刚夺到手的权力交给他们的普法尔茨同盟者,更反对弗里德里希五世强制推行加尔文教的做法。捷克各阶层越来越明白,与弗里德里希五世合作,显然是一个错误!
就在捷克内部相互猜忌和倾轧时,皇帝和天主教联盟方面组织了2.4万人的强大联军,由一个被拿破仑誉为世界史上八大名帅之一的约翰·梯里将军率领。1620年11月8日,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军队就击败了捷克军队,布拉格未放一枪就投降了。当战役正在进行时,弗里德里希五世正在宫中举行舞会。在第一批报信人带来失利消息时,他甚至没有在布拉格组织抵抗的打算,他唯一关心的是抢救自己的个人财物。当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军队逼近布拉格时,弗里德里希五世正忙于包装细软和可以携带的财物。当联军骑兵在布拉格街头飞驰时,弗里德里希五世的马车已经快出捷克边境了。不久,捷克全境被占领。
斐迪南二世在捷克全境对新教徒进行了残酷的报复。1621年3月,在布拉格老城的环形广场上,26名新教贵族领袖被斩首,其余众多新教贵族或被判监禁,或被逐出了国境。占捷克国土3/4的12个县和500处领地都被没收。这些地产一部分落到了战役后回国的耶稣会士手中,一部分落入了投靠奥地利的捷克天主教贵族手中。据说,信奉天主教的斐迪南二世十分踌躇地签署了对捷克新教贵族的死刑判决书,但却毫不犹豫地立即撕毁了允许捷克信仰自由的《大诏书》。在皇帝的命令下,西班牙士兵可以任意搜查新教徒的住宅,没收他们的财产,甚至任意逮捕和杀戮。对于不想皈依天主教的捷克村镇,则直接派遣“升天护卫队”予以焚毁。于是,捷克开始重新回归天主教,新教被禁止,并宣布德语为国语,捷克宫廷总理署也被迁往了维也纳。
捷克被占领后,西班牙军队、天主教联盟军队开始大举进攻普法尔茨和上莱茵地区,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和勃兰登堡选帝侯格奥尔格·威廉都拒绝援助弗里德里希五世。1621年,新教同盟被皇帝强行解散,勃兰登堡选帝侯格奥尔格·威廉被迫向皇帝纳贡48吨黄金以补充作战经费。到1623年,西班牙军队占领了普法尔茨的莱茵河左岸地区,天主教联盟军队进占普法尔茨的莱茵河右岸地区,弗里德里希五世只得逃到荷兰,靠荷兰的施舍度日。作为对巴伐利亚援助的回报,皇帝斐迪南二世将普法尔茨选帝侯资格和上普法尔茨领土转交给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3.华伦斯坦与三十年战争
战争初期皇帝和天主教联盟的获胜,使得皇帝的势力伸入西德和北德,大大增强了权威,斐迪南二世俨然以德意志的主宰自居。皇帝将自己凌驾于德意志诸侯之上的做法震惊了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也引起了国外反哈布斯堡王朝势力的不安。新教诸侯们开始重新备战,他们草拟抗议的决议,筹集维持雇佣军的款项。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也畏惧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撤回了对皇帝的支援。在德意志境外,英、法、荷等国也紧急行动起来。
1624年,英、荷两国与丹麦达成协议,规定只要丹麦对哈布斯堡王朝采取军事行动,英、荷两国就给予巨额财政补贴。法国首相黎塞留为了法国在北意大利和西德意志的利益,也极力鼓动丹麦出兵。
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率领6万丹麦军队进入德国,北部新教诸侯相继臣服,德意志内部的战争转变为国际战争。
在这种危急时刻,一个名叫华伦斯坦的军人觐见斐迪南二世,说自己可以招募5万人的雇佣军为皇帝效劳,皇帝无须提供任何费用,条件是他对这支军队具有最高指挥权,还可以自行委派军官。5万人的数字在宫廷方面看来是十分荒诞的,皇帝还是答应了华伦斯坦的要求,并封他为弗立德兰公爵,任命他为帝国军队统帅。
华伦斯坦是一个军事家,具有优秀的统率和组织才能,他的军队很快达到了2.2万人,随后到了3万人,最后超过了5万人。由于华伦斯坦军队的组织非常出色,依靠“以战养战”掠夺的军粮十分充足,因此,他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在与丹麦军队进行了几次交锋后就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丹麦人无法阻挡。
1626年4月25日,华伦斯坦指挥的军队在德绍打败了曼斯菲尔德率领的丹麦—德意志新教诸侯联军。随后,他又消灭了西里西亚地区残存的丹麦军队,接着迅速攻克勃兰登堡、石勒苏益格,控制了萨克森。华伦斯坦的军事胜利震动了天主教联盟,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唯恐胜利果实为华伦斯坦所独占,决定出兵,8月27日,天主教联盟军队在鲁德大败丹麦军队,丹麦国王被迫撤出荷尔斯泰因。
1627年,天主教联盟军队与华伦斯坦会师后占领了日德兰半岛。
1628年,华伦斯坦占领了梅克伦堡。斐迪南二世高兴之余决定将梅克伦堡作为世袭领地授予华伦斯坦以资表彰,华伦斯坦由此晋升为帝国诸侯等级。在皇帝的授意下,华伦斯坦着手在北德意志创立波罗的海舰队,试图控制波罗的海并彻底战胜丹麦。此外,皇帝封华伦斯坦为“大西洋和波罗的海将军”,授予西班牙金羊毛勋章。
1629年5月22日,丹麦退出战争,丹麦国王被迫签订了《吕贝克和约》,放弃对德意志事务的介入和干涉。皇帝的再度胜利,使得反宗教改革的浪潮泛滥于德国。志得意满的斐迪南二世残酷镇压新教,同年颁布了《归还敕令》,规定所有自1552年以来世俗化的教会领地一律归还给天主教教会。
虽然《吕贝克和约》和《归还敕令》显示了皇帝和天主教联盟的胜利,却丝毫不能确立持久的和平秩序,因为它们不仅再次引起新旧教诸侯对皇帝的反抗,也引发了皇帝与统帅华伦斯坦的纠纷,给了瑞典干涉的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