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卡住的情况,多是因为我们的话题触犯了别人的某个禁区或是激起了对方的不悦情绪,要转移话题调动对方谈兴,就要了解一下对方的心理和情感,以免转移到一个同样会激发对方不悦之情的话题上。人的情感是一种内心世界的东西,一般是捉摸不定,较难把握的。但是,在有些场合,人内心的东西又常通过各种方式而外露。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听者的一举一动,并能据此加以分析和推测,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掌握听者的心理和情感,顺着对方的心理适时地调整话题的方向,便可以让谈话逐渐热络起来。
某位中学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近20万字的一本有关诗歌的书籍。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得知情况后就到这位老师家采访,让老师介绍写书经验,只见那位老师面带难色,认为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书法作品说:“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
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老师感兴趣和愿意谈的话题。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融洽起来。
这时,小记者不失时机地说:“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这一书的。”此刻,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
由以上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当某个话题无法引起对方兴趣时,便需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找些新的话题来说,以激起对方的谈兴。就好比和运动员谈心理与竞技的关系,与外交人员谈公共关系学,这种何时的话题,肯定能够让谈话双方都谈兴大发。在运用这种谈话技巧的时候,说话者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倾听者的心理和情感。也只有在对听者的心理和情感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知道某个场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哪些话题能够将听众打动,能够使听众产生共鸣。
有些事通过直言争取对方的应允已经失败,或在自己争取之前对方就已经明确表示不肯允诺,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无望,应该采取转移话题、隐晦委屈的办法。“隐晦”就是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以虚掩实,让对方无从察觉。表面上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企图,或者让对方感到某种企图并非始于自己,而是另外一个人。这样,对方可能就不再有戒备和有所顾虑,处在这种无戒备和无顾虑的状态中事情显然好办多了。“委屈”就是不直接出面或不直取目的,而是绕开对方不应允的事情,通过另外一个临时拟定的虚假目的做幌子,让对方接受下来,当对方进入自己设定的圈套之后,自己的真实目的也就达到了。所谓委屈隐晦的最大特点就是含而不露或露而不显,在具体运用时有些小窍门需要认真领悟。
值得注意的是,转换话题以后,劝说者还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及时将话题引入自己要表述的正题。因为换话题只是给谈正题打下一个基础,而非交谈的真正目的,所以,当双方对所换话题谈兴正浓,感情沟通到一定程度时,劝说者就要适可而止,将话题转入正题,这就能更好地继续说完你想说的话题。
冷场了,再炒热就好
汪涵:“虽然说的不是湖南话,但是我还是特别开心,因为大家都听懂了。”
冷场,无论对于交谈、聚会,还是议事、谈判,都是令人窘迫的局面。懂得如何把冷掉的气氛炒热,是讲话达人的一门必备手艺。
汪涵是炒热气氛的高手,其高超技艺在冷场时更能突显。
譬如有个选美节目邀请了汪涵做主持人,现场一名湖南籍选手被要求用湖南话夸汪涵。不过那位美眉好像太紧张了,脑袋一片茫然,竟然说不出家乡话,只能用普通话说“你很帅!非常帅!太帅了!”
冷场,传说中华丽丽的冷场出现了……
观众无数双眼睛望向了主持人:冷场了哦!你怎么办?
只见汪涵悠悠地说:“虽然说的不是湖南话,但是我还是特别开心,因为大家都听懂了。”
大家绝倒了!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又热了起来。
在交际过程中,什么时候冷场最容易出现呢?一般来讲,冷场最容易在当事人对交往缺乏内在动力的时候出现。而这里所说的交往的内在动力,指的便是需要。在交际活动中,如果一时之间,当事人没有什么需求欲望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会话就成了多余的事,冷场也就不可避免了。
许多场合中,由于个人的性格腼腆,或者彼此之间不够了解,无法拥有共同的话题,也会使交往中出现“冷场”的情形。
还有,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当谈话双方的相互吸引力不强,或者是存在沟通心理障碍时,当心境影响到相互认识与情感交流时,或者是当情境因素产生作用时,冷场也会经常出现。
当会话出现冷场的时候,双方都会感到尴尬。所以,我们在心中,对可能出现的冷场,要有一定的预见,同时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预防。但是,有些时候,事情的发展是会出乎人意料的。如果冷场无法避免,最终出现了,那么,作为会话的一方,可以尝试一下下面的方法,来尝试着打破冷场:
1.可及时拿自己开涮,以幽默的方式摆脱冷场。必要时可以先“幽自己一默”,即自嘲,开自己的玩笑。也可以发挥想象力,把两个不同事物或想法连贯起来,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提出一个人人(至少是多数人)都感兴趣并有可能参与意见、发表看法的问题,以引出新的话题;但要注意的你最好先对他人有一定了解再提出问题,你的问题务必使人人都能发表看法,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雕刻说:“真像某某的作品!”或是听见鸟唱就说:“很有孟德尔颂音乐的风味。”除非知道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而且会在背后挨骂的。
3.可以讲冷笑话,缓和一下气氛,再慢慢回到刚才的主题,但是不宜讲太多的冷笑话,否则场面将有可能更“冷”。
4.在谈话中善于抓住对方的话题,机智巧接答,可以使我们谈话变得风趣,从而使谈话活跃起来。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我们夸奖对方取得的成绩时,总能听到“一般情况”的说法。倘若我们不接着话茬说下去,就有点赞同对方的“一般情况”说法的意思,达不到接话说的目的。可以这样回答:“‘一班’,情况尚且如此,那‘二班’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言外之意是说:“你一班的情况才如此的话,我二班的情况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这类话茬儿,一般是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接住对方的话茬,作风趣的转答。
5.介绍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件东西,以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重新开口的兴致;或者就地取材,对环境、陈设等发表看法,引起议论。
6.如果是交谈时被干扰而不便继续交谈,可以耐心等待,不必打破这种正常的沉默。如果双方因为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冷场时,就要学会察言观色,以话试探,寻找共同点,抓住共同话题。
7.适时地提一些引导性的话题
提出引导性话题,可以给他人留下谈话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当众讲话的人。这些话题可以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性质等方面来设置。比如:“近来工作顺利吧”、“听说你最近有件高兴的事,是什么呢”、“前一阵子我见到你的孩子,学习怎么样”。先用这些听起来使对方温暖的话寒暄一下,便于开展谈话。对于那些在公司上班的人,可以探问对其公司的日常规则的看法,像:“你们公司,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之后还要做早操,召开例会,你怎么看待?”引导性话题应该注重可谈性和可公开性。对学文的不宜谈深奥的理科的问题,反之亦然。不宜在公开场合触及个人隐私,或者是背后议论他人等。如果引导性话题过于敏感,或者越出了对方的兴趣爱好,或者过于深奥,超出了对方的知识结构等,对方也许不愿说,也许真的无话可说。提出这类话题,目的是让对方开口讲话,不能让对方讲,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提一些引导性话题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不要让对方感到难以回答和附和而停止。
此外,在打破冷场时说话还应该注意下面的内容:
如果冷场是由于自己太清高、架子大,而使人敬而远之所导致的沉默,在交谈中就要注意主动、客气以及随和一些。
如果冷场是由于自己太自负,显得盛气凌人而使对方反感导致的沉默,则要注意谦虚一些,多想想自己的短处,并对对方的长处进行适度的褒扬。
如果冷场是由于自己口若悬河,讲话无休无止、漫无边际而导致的沉默,则要注意控制自己,令讲话适可而止,给对方留足说话的机会,这样可以避免让人觉得你是在进行单方面的“传教”。
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装成不懂事的样子,这样可以令说话者的自炫心理获得满足,这样往往可以听取到更多的他人意见。如果你表现得太聪明的话,即便是人家要讲,也会有所顾虑,怕说出话来令你笑话。如果我们在说话的过程当中,经常使用“请教”等字眼,引起对方的优越感,那么自然也就会引出他源源不断的话语。因为通常情况下,人总是喜欢教人,而不喜欢受教于人。
冷场总是难以避免,不过当你学会上面这些打破冷场的方法之后,在遭遇冷场的时,你大可不必太尴尬。动动你的脑筋,动动你的嘴,用合适的话语把气氛再炒热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