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一划就着的关键是红磷的着火点比较低,只要稍微有一点儿热量,就会使红磷的温度升高到着火点以上,红磷就开始燃烧,从而起到引火的作用。
既然火柴在南北时期才被发明,那么前人是怎样生火的呢?原来古人是利用两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之后使用打火石及铁片,但生火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一两分钟。火柴的出现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到了近代,打火机与及电子打火器已逐渐取代传统火柴的地位,但火柴还有其独特的一面是无可取替的,就是它产生的火焰颜色是最美的。
现在人们已经很少用火柴了,取而代之的是打火机,那么打火机又是怎样打着火的呢?
打火机的主要部件是发火机构和贮气箱,发火机构动作时,迸出火花射向燃气区,将燃气引燃。打火机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可燃性气体,早期多用汽油,现多采用丁烷、丙烷类和石油液化气。它们经加压后充入封闭气箱,一旦释放到空气中,就会吸热气化而迅速膨胀,非常容易点燃。
“鬼火”的真相
故事里的大学问
在漆黑的夜里,一个人在赶夜路,在经过一片坟地时,刮起了微风,周围发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令人毛骨悚然。就在这时,他忽然看到远处有一点绿色的火光时隐时现。
“鬼火!”这个人大声尖叫起来,撒腿就跑,他一口气跑出了好远,才敢回过头来看一看,这时他发现远处的坟地上已经不再是一点绿色的火光,而是如星星一般,有好几处火光了。此人吓得再也不敢回头,而是一口气跑回了家。
世界上真的有“鬼火”吗?如果没有,那“鬼火”又是什么呢?
真相是这样的
“鬼火”就是磷火,是一种青绿色的火焰,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地。因人体与动物身体内含有磷,尸体腐化时会产生磷化氢,当气温升高,磷化氢就会发生自燃,从而产生“鬼火”。这也是为什么“鬼火”多出现在夏天的原因,因火焰不明显,所以只有在晚上才容易被察觉。
磷是德国汉堡的炼金家勃兰德在1669年发现的。游离态的纯磷有两种:一种是白磷,又叫黄磷;一种叫红磷,又叫赤磷。虽然都是磷,但它们的脾气秉性却有很大的差别。
白磷很软,用小刀就能切开,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空气中无须点火就能自燃,燃烧时会冒出一股浓烟——即白磷和氧气化合变成白色的五氧化二磷。为了防止白磷自燃,白磷一般都会被浸泡在煤油或水里,隔绝与氧气的接触。相比之下,红磷就本分多了,它不会自燃,只有将它加热到100度以上时,才能发生燃烧现象,而且它没有毒,白磷却有剧毒。
人体里有很多磷,不过这些磷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中的,其中骨头中含有的磷最多,因为骨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磷酸钙。在人的大脑里,也有许多磷的化合物——磷脂。在肌肉、神经中,也含有一些磷。这也就不难解释坟地中为什么会出现磷火了。
磷在工业上,被用来制造火柴,在上一节我们已经有过相关描述。磷还被用来制造磷酸,磷酸可以代替酵母菌,以比酵母菌快几倍的速度让面团发酵;把金属制品浸在磷酸和磷酸锰的溶液里,使金属表面形成坚硬的保护膜——磷化层,令金属不容易生锈。
磷在军事上的用处是制成“烟幕弹”,烟幕弹发射后,白磷燃烧生成大量白色的粉末——五氧化二磷,像浓雾一样,遮挡对方的视线。
当然,磷的最大用途还是在农业上,因为磷是农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是构成细胞核中核蛋白的重要物质。磷对种子的成熟和根系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作物开花期间追施磷肥,能达到增产的效果。虽然白磷与红磷的脾气秉性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隔绝空气,把白磷加热到250℃,就会全部变成红磷;相反,如把红磷加热到很高温度,它就会变成蒸气,遇冷凝为白磷。
白磷和红磷是同素异形体,此外,磷的同素异形体还有紫磷和黑磷。黑磷是把白磷蒸气在高压下冷凝得到的,很像石墨,能导电。把黑磷加热到125℃则变成紫磷,紫磷具有层状结构。
最活泼的元素——氟
故事里的大学问
1768年,人们发现了氢氟酸,认为它里面存在着一种新元素,很多化学家都想从氢氟酸中制出单质的氟来,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玻璃、铜、铁等常见的东西都能被它“吃”掉,即使是用不活泼的银做容器,也会被腐蚀。氢氟酸能挥发出大量的氟化氢气体,而氟化氢有剧毒,人们吸入少量,就会引起身体的不适。
尽管化学家们在做实验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防止氟化氢的毒害,但因氢氟酸的腐蚀性很强,许多化学家因在实验中吸入了过量的氟化氢气体而死亡,还有很多化学家因中毒损害了身体健康,不得不放弃实验。
直到1886年,英国化学家莫瓦桑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并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终于研制出了氟气。
氟是如此厉害,那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真相是这样的
在所有的元素中,氟是最活泼的,它是一种淡黄色的气体。在常温下,氟几乎能与所有的元素化合,大多数金属都会被它腐蚀,甚至连黄金受热后都能在氟气中燃烧。如把氟通入水中,就会把水中的氢夺走,放出氧气。
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尽管它能“吃”掉很多东西,可是有一种东西它却无可奈何——塑料之王。塑料之王的学名为“聚四氟乙烯”,其耐腐蚀的本领可称为冠军,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溶剂能把它溶解,就算是腐蚀性最强的“王水”,也对它无可奈何。
由于聚四氟乙烯的表面非常光滑,将其放进水里,拿出来时不会沾上一滴水。人们利用它的这个特性,制造出了一种特别的钢笔,这种钢笔从墨水里拿出来时,不会沾上一滴墨汁,省去了擦墨汁的麻烦。
玻璃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有些玻璃上有很多花纹,那么,这些花纹是如何“刻”上去的呢?
我们知道氢氟酸能强烈地腐蚀玻璃,利用氢氟酸的这一特性,先在玻璃上涂上一层石蜡,再用刀子划破蜡层刻成花纹,涂上氢氟酸,过一会儿,洗去残余的氢氟酸,刮掉蜡层,玻璃上就会呈现出美丽的花纹。平日里我们看到玻璃上的刻画,以及玻璃仪器上的刻度都是氢氟酸的功劳。
衣服穿久了就会变脏,若是沾上油污,就更难洗了。如果在衣料上涂抹一种氟的化合物,用这种衣料缝制的衣服就不容易弄脏。这是因为氟化物具有阻拦油污的作用,而且衣料中涂上氟的化合物后,还能防止汗水沾到衣服上,从而使衣服显得耐脏,即便脏了也容易清洗。
你见过显微镜吗?显微镜的镜头是用玻璃磨制而成的,可你知道吗,在镜头上还有另外一种东西——氟的化合物,镜头上为什么要用氟的化合物呢?
这是因为普通玻璃都会反射光线,显微镜是一部精密的光学仪器,要想办法将入射光线的损失降到最低。所以,人们就在玻璃表面上涂上了一层薄薄的氟化物,大大提高了光学仪器的效率与科学研究的准确性。
1916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地区的居民得了一种怪病,无论男女老幼牙齿上都有许多斑点,这就是人们俗称的龋齿。那么,这里的居民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病呢?
原来,这里的水源中缺氟,而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能使人体形成强硬的骨骼并预防龋齿,当地的居民因长期饮用缺氟的水,所以,就患上了龋齿。那么,人体为何缺氟就会患上龋齿呢?
因为人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属于多糖类,吃完饭后如不刷牙,就会有一些食物残留在牙缝中,在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酸,这些酸会跟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发生反应,形成可溶性的盐,使牙齿不断受到腐蚀,从而形成龋齿,而氟化物能阻止口腔中酸的形成,预防龋齿。
会喷火的鱼
故事里的大学问
海洋中有各种各样的鱼,但你听说过会喷火的鱼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海洋中确实存在着能喷火的鱼,这种鱼将“喷火”当成一种护身武器,“喷火鱼”的发现纯属偶然。
一天夜晚,在南印度洋上捕鱼的几个渔民,突然发现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了闪闪的火光,但附近又没有发现任何的船只,他们感到十分诡异,便慢慢地向火光处驶去。接近目标时,突然一束束绿色的火焰喷向了渔船。刹那间,渔船被密集的火焰包围,渔民惊恐不已,赶紧调转船头,迅速驶离了火海。
那么,你知道这种奇怪的鱼为什么会喷火吗?
真相是这样的
原来这是一种喜好群游的喷火鱼。喷火鱼之所以会喷火是因为这些鱼能从食物中摄取含磷的有机物,并将其积存在身体里,一旦遇到敌人,就会有无数条喷火鱼集中在一起,喷出含磷的物质,因这种物质中的白磷或磷化氢在空气中能够自燃,从而形成了绿色的火焰。
在上一节,我们讲过“鬼火”,其实这与“鬼火”的原理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鬼火”是因为人体内含有磷,而喷火鱼是因为它们从平时所吃的食物摄取含磷的有机物。不过,还是有一个疑问:海洋里的磷来自哪里呢?
这是因为大陆岩石风化后,产生了许多磷酸盐溶液,流入到了海洋中。另外,海底火山喷发也会产生大量的磷,这些磷会被海洋浮游生物吸收,在这些生物死后沉入海洋深处,会不断分解产生磷酸盐,当磷酸盐被上升的海洋流带到浅海地区时,因水温上升、压力下降,磷酸盐的溶解度就会下降,从而逐渐在海底沉淀下来,形成磷块岩,这就为喷火鱼提供了丰富的磷资源。
磷有四种同素异构体,即白磷、红磷、紫磷和黑磷,其中白磷的毒性最大。红磷其次,紫磷和黑磷非常少见,毒性很小。因此,磷中毒主要是指白磷中毒。人吸收量达1mg/kg就可致死。
在我们的生活中含磷的有毒物包括灭鼠药,如磷化锌,或者是含有白磷的火柴头。如果多次嚼食含磷化物或赤磷的火柴盒边,亦可出现中毒症状。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疼痛等。
用液氮能开动汽车是真的吗
故事里的大学问
氮气不是燃料,却能开动汽车!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是真的。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的荣誉教授阿贝·赫茨伯格说,他的科研小组改装了一辆老式的邮政车,它的发动机像老式蒸汽机一样工作,但其中的蒸汽不是用水,而是用液氮。
传统的燃煤蒸汽机是用锅炉将水烧成高压蒸汽,用以推动活塞式发动机,而赫茨伯格的发动机用的却是液氮,那么,液氮是如何让汽车跑起来的呢?
真相是这样的
这是因为液氮的沸点非常低,只有-196℃,所以不需要外部燃料源,只要经过一个空气热交换器就能汽化,汽化的液氮可产生足够的压力开动活塞式发动机,所以,汽车就跑了起来。这种汽车排气管排出的是纯净的低温氮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实,大家对氮气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周围到处有它的存在。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到-195.6℃时,就变成了无色的液体,冷却至-218.8℃时,液态氮便会变成雪状的固体。
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来制取有用的新物质。
1.用来合成氨。
氮主要用于合成氨,还是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原料。氮作为一种营养元素还可以用来制作化肥,如碳酸氢铵、硝酸铵、氯化铵等。
2.用来填充汽车轮胎。
爆胎是公路交通事故中的头号杀手,汽车行驶时,轮胎温度会因与地面摩擦而升高,尤其在高速行驶及紧急刹车时,胎内气体温度急速上升,胎压骤增,这都增加了爆胎的可能。
与一般高压空气相比,高纯度氮气因无氧且几乎不含水分不含油,其热膨胀系数低,热传导性低,升温慢,降低了轮胎聚热的速度,同时具有不可燃也不助燃等特性,从而大大减少了爆胎的概率。
此外,使用氮气后,胎压稳定,体积变化小,大大降低了轮胎不规则摩擦的可能性,提高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3.其他用途。
由于氮的化学惰性,常用作保护气体,如瓜果、食品、灯泡填充气,防止某些物体暴露于空气时被氧化。用氮气填充粮仓,可使粮食不霉烂、不发芽,得以长期保存。
我们知道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大气总量的78%,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氮气含量过高会怎样呢?就会造成吸入气氧分压(即在给定温度及体积下,仅一种气体单独存在而充满容器时的压强)下降,引起缺氧窒息。
当吸入的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会感到胸闷、气短、疲劳无力,继而出现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称之为“氮酩酊”,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吸入浓度过高,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当人潜水到50~120米深度时,吸收气体的氮气压可升高到5~10个大气压,则高压氮将产生麻醉作用,称为氮麻醉。如果从高压环境下过快转入常压环境,人体内会形成氮气气泡,压迫神经、血管或造成微血管阻塞,发生“减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