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瓜苗子掐尖——出岔了。狡免撞鹰——以攻为守。饺子崩了肚——露馅。
饺子露馅——伤了面皮。绞椎戴草帽——有尖不露。脚板抹油——溜之大吉。
脚板上抹石灰——白跑。
脚板上拴大锣——走到哪里,想(响)到哪里。
脚板子踩鸡毛——腾云驾雾。
脚背上长眼睛——自看自高。
脚脖上系铃——走一路响一路。
脚踩两只船——又想上江北,又想上江南。
脚踩西瓜皮——耍滑。
脚蹬鼻子——上脸。
脚蹬帽子头顶靴——上下颠倒。
脚底板打泡——自己做(走)的。
脚底上长疮,头顶上冒脓——从根坏到梢。
脚底上长疮,头顶上冒脓——坏透了。
脚底下使绊子——暗中害人。
脚跟儿拴绳子——拉倒。
脚后跟朝前——走回头路。
脚后跟挂掌——不贴题(蹄)。
脚后跟抹油——向后转。
脚面深的水——平蹬。
脚盆里和面——脏不脏的腻味人。
脚上绑石头——了(撩)不起。
脚上的袜子——走哪跟哪。
脚生鸡眼腚生疮——坐立不安。
脚跳车下坡——不采(踩)。
脚踏两只船——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原意是说工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来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有时也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出自《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很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教人注意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谈到学习问题时,孟子说:学习必须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深切体会,才能获得高深的造诣。刻苦钻研,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才能使知识领域不断扩大、不断深化;知识丰富了,就像地底下的泉水,挖到深处,四面八方的水就会源源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脚踏两只船——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
棱:物体的角。模棱:可左可右之意。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不明确表态。出自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苏味道传》。
唐初有个叫苏味道的读书人,文采有点小名气,人们把他与当时的另一位文士李峤并称“苏李”。这苏味道,据说从小相当聪明,二十岁就考上了进士,做官做到吏部侍郎;武则天执政的时候,还担任过宰相。可是这人办事缺乏决断,往往这样也好,那样也行,从来不肯表示明确的态度。他以为这样方可不得罪人、不出错误;即使错了,也可以不负责任,以便永远保住个人的名誉地位。《新唐书·苏味道传》曾记录了他的一句话,这句话典型地道出了苏味道圆滑的处世哲学。他说:“处理事情不要明白说出自己的意见,否则,出了错就要后悔不及,能够‘摸棱持两端’为最好。”(决事不欲明白,悔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
棱,就是棱角,也写作“稜”。例如一根方柱,有四条棱。用手抚模任何一条棱,可以同时摸到两个面,而并不肯定摸哪一面,所以叫做“持两端”。
苏味道这一套“摸棱持两端”的态度,自以为很聪明,其实,就在那时的封建社会里,也不被人们赞赏,而反被人们讥笑。人们叫他“苏摸棱”,也叫“摸棱手”或“摸棱子”。但他后来仍不免出了岔子,被人告发,贬官到四川眉州,最后就死在四川。
“摸棱待两端可也”这句话,后人加以演变而为成语“模棱两可”,它形容不置可否、不作决断、不表示明确的态度。
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客》诗有句道:“客来苦劝摸床棱”。“摸床棱”也就是“摸棱”的意思。
脚踏两只船——摇摆不定。
脚踏蛇尾巴——反头咬一口。
脚踏乌龟背——痛死在心里。
脚踏楼梯口吃甘蔗一步步高,节节甜。
脚趾头上割口子——离心远着哪。搅瓜肚里长黑钉——死了你那颗心(芯)。
搅浑清水的泥鳅——带坏了别人。缴了械的俘虏兵——没有腔(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