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16300000011

第11章

此中略破未尽指后广说。大师于此文广破由来。五阴成人四微为柱。得文意者可例破之。如犊子计四大和合有眼法。五阴和合有人法。则别有总眼总人。庄严假有体有用有名。此二师既别有总象。则堕无象与过故。以除别不见有总故堕无象。必言别外有总则堕头中有足。开善无假体有假用。此不成义。既以实法作体无假体。假用附何物耶。无有假家之用将实作体。若以实为体还是实用。既实法和合别有假用起。则实法和合别有假体起。光宅无假体假用但有实法体。亦不然。无假云何有实。无总云何有别耶。今恐于文意为烦故直释而已。如是吉事下第二总结。外曰恶止止妙下自上已来傍破吉竟。今是第三伏流辨宗。邪教覆正经其义不明照。在邪已破故二善义成。故伏流说也。若答难明者。自上已来答两不吉难竟。今第二次酬两颠倒难及两烦重难即成二别。就答两颠倒为二章。第一答其止善颠倒。次酬其行善颠倒。即显如来说于二善其义深远其言巧妙无颠倒失。外人前与颠倒难者。自上已来立外破内。从此已后就内难内。恶止者牒二字也。止妙者明粗妙也。恶是所止之粗。止是能止妙戒也。何不在初者。止既妙止于恶。何不前言止恶而言恶止。故知颠倒。内曰行者要前知恶然后能止。明恶止粗妙。实如所言。但行者要前知恶过患然然受戒止之。如来制戒亦得如是。故经云。见衣有孔然后乃补。是故前恶后止。问一切制戒皆先犯然后以制耶。答就释迦声闻戒如此耳。菩萨戒皆是在华台上舍那佛说。尔时无起恶缘。此是顿制也。外曰善行应在初。第二合说就二善作颠倒难。难有二意。一并决难。若要前知恶过故前恶后止。亦应要前知善有妙果然后方能止恶。则应前说善行后明恶止。二者汝之二善言巧理深。今应前为众生说善行有于妙果。众生为贪妙果然后受戒止恶故。前应明善行后说恶止。内曰次第法故前除粗垢次除细垢。此是偈本。但为脱落故无修妒路。就文为二。前法次譬。法门有二。一修行次第门。二说法次第门。前示妙果此就说门。修行次第要前离过然后受戒息于粗垢。次行善法除于细垢。内外清净方可受圣道染也。若行者不止恶下第二注释。前释法说。譬如下释譬说。外曰已说恶止下。就答难者明此二善体相不同无二烦重过。初明止不摄行行非烦重。次明行不摄止故止非烦重。外难云。无恶即是善。如无痴即是慧。既已说恶止。不应复言善行。恶止者不言无恶而已。乃明恶止有戒善。既其有善即是善行。何烦重说善行。又从上生者。垢虽粗细止义无殊。但言恶止已摄善行。而复说者岂非烦重。内曰布施是善行者。恶止任运无作而生。善行修习方有。故止不摄行。如不盗他物名为止善。以物施他秤为行善。故止行不同。故非重说。复次如大菩萨下。前就身口明止行异。今约意地辨止行异。诸大菩萨无恶可止而行于善。当知善行非是止恶。故不得恶止而摄善行。又前就凡夫辨止行异。以凡夫有恶可止复有施善可行。今就圣无恶可止有善可行。故二文异也。外曰布施是止悭法者。布施破悭法。故当知行善属止摄。内曰下答有五。一返并答。二无悭可止答。三有悭不能止答。四本末答。五总结答。今是初。若言布施是止悭者。凡圣之人不行施时应有悭罪。复次诸漏尽下无悭可止答。若言布施是止悭者。无悭人施何所止耶。或有虽行布施下第三有悭不能止答。现有人虽行布施悭心不止。故知布施非是止悭。纵复能止下第四本末答。夫布施者必前起慧与之心后为求世出世果。虽复因此止悭。非其本意故以善行为本。是故布施第五总结。外曰已说善行第二明行不摄止。故说止非是烦重。外意恶止善行同皆是善。则应但说善行不须说于恶止。而今说于善行复说恶止。即是烦重。内曰止相息行相作者。外人明善义既通说一则得于二。内辨二善体性恒别。故说一不得兼二。故止善冥伏任运而生。体是静义。行善是兴起修习其相是动。既动静不同不得说一摄二。外曰是事实尔。我不言动静体一。但善义无异故应相摄。内曰应说恶止善行者。答中为三。谓标释结。二善凡有两异。一者通局异。止善三性心中皆有。是故止通。行善唯善心有二性则无。所以为局。二者止善常生。行善修习方有。不作则无。何以故下第二释也。释中为三。一明二善达心各异。止善达心为欲息恶。行善达心为欲修善。域心既异故二善不同也。若但说下第二反难答。但说行善不说止善。行善唯善心中有余二心中无。止善亦应尔余二心中无。若无止善应非比丘道。以无戒故。是时恶止故下第三顺释。亦有福者。三性心中有无作福。问何以故知止恶别有善耶。答从善心生必有善果。又持此戒者必得乐果。故应有善因。又得此戒故则改卑成贵。故知有也。是故下第三总结。是恶止善行法下。自上已来明舍罪竟。今第二次明舍福。然通而为言皆是舍罪。以悉乖道故皆是罪。宜并舍之。但今就于乖中自有轻重。乖中之重故秤之为罪。

乖中之轻目之为福。故前言舍罪今言舍福耳。然利根者知罪福是相对而明罪既其舍福则不留。但为钝根人明次第法门。故前舍于罪今明舍福。罪福既尔。万义皆类。对三说一。在三既去亦不存一。既舍生死亦不依于涅槃。就文亦三。第一明开二善为三人。二明三教垢净。三正明舍福。故舍罪三章。舍福亦三。初偈本中前牒二善者凡有二义。一者前牒二善为欲舍恶。今牒二善为欲舍福。二者欲证上止行不同体不相摄故重牒来也。随众生意故者。明佛随缘开二善为三教。初双标缘教。随众生意谓标缘也。佛三种分别即标教也。下中上人者释缘也。施戒智释教也。注释为三。第一明为三缘说三教。二明三教体相。三明三教差别。问前舍罪中前戒后施。今何故前明布施后持戒耶。答前明修行次第。要前止恶然后行善。故前戒后施。今就人优劣难易故前后为异。外财易舍故配以下人。戒防身口。此则为难故教于中智。智慧最胜故教上智也。智度论释三次第品。明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论有多释。一与此同。故云行名布施学名持戒道名智慧。今文正明次第之义。故以三教配彼三根。又杂心明。为三怖说三法。为贫穷怖说施。为三恶道怖说戒。为生死怖说智慧。与今大同。布施名利益他舍财相应思者第二明三教体相。智度论十卷三解。一云。相应思数以为檀体。二云。非但善思。假身口业及以外财三义助成以为施体。三云。施者受者财物三事和合生于舍数以为施体。今此中正用第二解明以思为体身口助成也。释戒体亦有三。数人以无作色为体。论人非色非心无作为体。譬喻部云。离思无报因离受无报果。此明无无作义。但以心为戒体。今此文但出得戒因缘不别明其体。当时是适缘为用也。不复作三种身邪行四种口邪行者。上人持戒通防三业。既是中人但遮七非。智慧名诸法相中心定不动者。未得智慧多生疑惑。犹预不定故名为动。若得智慧决了诸法故秤不动。此中智慧通世出世及大小乘。今既欲舍之。多是世间智慧。故布施之业未免三涂。持戒得欲界人天。智慧是色无色界诸智慧也。何以说下中上第三释三教差别又三。谓问释结。初即问也。释中为二。一明利益少多。二辨报有三品。利益就现在果报约未来。亦得利益据前人。果报属自己。布施者少利益者。施于珍财济彼穷乏。正可令行者现有名声为人所敬。故名小利。若望前人者。但施衣食施其外命亦是少利益。戒能防于七枝。又使内结羸弱。若望前人则布施无此益。故云中利。智慧能断于疑心及除结使。若望前人通利群品。生他慧解名为上利。施报少者。布施果报能衣食自然受诸欲乐。而未离三涂。如龙金翅鸟等。戒能防诸恶离于三涂得人天报。故名为中。智慧多闻修禅弃结得色无色天。又能舍凡成圣。是故为上。是故下第三结也。外曰布施下第二明三法垢净。所以明垢净者凡有二义。一者以三法配三人其言未尽。然此三法一一并通三人。今欲简之故论垢净。二者欲明舍福故辨净不净。净不须舍不净须舍。又提婆论本但明不净三法。为成舍福。罪则内外同见其过。不须彰之。福过难明。故须叙其过然后方明其舍。如天亲三法并明垢净者。欲怜愍末世众生令善巧修福等。是一施。无方便行则堕不净。有方便行便成清净故也。又开垢净者。欲示五乘根性。自有乐求人天而行布施则说不净施。求三乘行施明于净施。余二亦尔。外曰已下第二明三种净不净即三。外人今问有二意。一明若施是下智。佛行施时便应是下。二者若佛行施非下智人。则违前宗下智人教布施。后是违言负。前是违理负。内曰下开施垢净答于二难。不净行施是下智人故不违言。

清净布施上人所行故不违理。但上总相说故言布施教下智人。外曰何等名不净施者。前虽双标未出其事。故今问之。内曰下答中有二。初是法说。如市易故谓譬说也。智度论中明四种檀。一净不净。二世出世。三圣所秤誉所不秤誉。四有魔檀佛檀。施既有四。戒智例然。今但说净不净者。彼是广说。此是略说。又虽有四摄在二中。净出世圣所秤誉佛檀此四摄在净中。余四摄不净中。故但明二也。今云为报是不净者通而言之。一切心有所希求悉名为报施。今此中略说。为今世后世二种果报名为不净。外曰何等名净施下外道意局。唯言前施是净不知更有不净施。是故问也。内曰下出于净施。爱敬利益他故者。此明但为利他故也。田有三。一悲二敬三亦悲亦敬。如施苦恼众生为悲田。施圣人等名敬田。施老病父母亦敬亦悲。老病故为悲。父母故为敬。不求今世后世者。前明利他此辨不自为己。问众菩萨上人云何异。答如普贤等为菩萨。初发心行施是上人。问菩萨行净施有何利耶。答能以一粒白米净心布施胜十万黄金。则四智皆圆五百便度。问此是何言。答大品云。虽有所施实无所与。实无所与故不著有。虽有所施故不染无。不著有则度三百由旬。不染无则度二百。又不著有则波若。不染无是方便。任运如此是自然慧。不复须师谓无师智。故具四智。便是佛也。既为佛行施复是大悲。故行一布施万行圆足。问经中何故简福田及不简耶。答明简不简各有其意。言不简者。就己心知实相平等。又欲等以乐法与前人故。所言简者。域心虽等为欲将励前人令持戒勿犯。外曰持戒下第二次辨戒净不净。亦如二意如施中说。内曰下明戒净不净还答二问。亦如上说。外曰下偏问不净。内曰下答于不净。初正答。如覆相者此引难陀覆相事来证。内有求乐外现清白名为覆相。注为二。前释求乐报。

同类推荐
  • 耄余杂识

    耄余杂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慧珠阁诗

    慧珠阁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明伦汇编皇极典御制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御制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筍谱

    筍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六界仙魔之千山桃花世世开

    六界仙魔之千山桃花世世开

    桃花如雪亦如血。染白了谁的发,染红了谁的心。当桃花劫被发起,这一世就注定无法改变。终究不是为了权,爱又如何?那边以桃花为誓,定你我生死之缘。
  • 飞花逐蝶

    飞花逐蝶

    爱情的起始都是单纯美好的。如若一支花一只蝶的单纯美好,命运无情,注定今世不能相依,可有来世?本书亦送给喜欢的一名女子,祝她一生幸福。
  • 相思叹

    相思叹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爱到癫狂?你有没有恨过一个人,恨到绝望?你有没有因为一个人,遗恨宇宙洪荒?你有没有等待一个人,等到万物沧桑?他,一袭白衣,墨发三千,气宇卓然,隐匿桃林。她,轻纱翩然,明艳动人,倾国倾城,被拘赤水。他,本是三界上仙,手握承影,指抚伏羲,一心只闻琴瑟。却于何时开始,眼中多了个她?他是她的劫,她却是他的缘。既为她,毁天灭地又有何妨?韶华易逝,岁月成伤;流转百年,情已成空。天穆野上,桃花林中,那景那人,可曾记否?
  • 捡了个老公取老爸的名字当儿子养

    捡了个老公取老爸的名字当儿子养

    猜动漫名,详情请关注后续作品以及系列具体介绍
  • 他家没有再来人

    他家没有再来人

    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自幼贫穷,受尽苦难和疾病的折磨。后经神医治好病,随出家母亲由山区来到平原嫁给一个中厚的老实男人。母子俩有了依托刚要走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道路。不料不幸的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了........小说情节曲折婉转起伏如似波浪动人。
  • 傲视苍穹斗破天

    傲视苍穹斗破天

    一个被‘天锁’封印的少年为了打破命运的枷锁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身世之谜、修行之难这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 一介布衣谋三国

    一介布衣谋三国

    穿越回到乱世的三国,黄巾贼造反!十常待谋权!董胖子寡位!没饭吃,没衣穿,没房住。怒了,造反!张角?打倒!董卓?灭了!袁绍?还是灭了!周瑜?气死!孔明?病死五丈原了!刘备?整个娘娘腔,不理!曹操?很好!挟天子以令诸侯!霸气!孙权?有钱人!拉拢!左慈一听!一把拉住刘浩的手,道:“刘兄弟!再这样搞下去,还是三国吗?”刘浩一脸的不屑。道:“问天下头颅有几许,且看老夫我手段如何!”
  • 妖夫

    妖夫

    她因电梯事故穿越成一只小燕妖,误入飞禽族,结果成天都有妖孽在她家门前群魔乱舞,美曰“求婚”?虾米?好在她整盅手段高超,扮猪吃老虎祸乱妖界,尽览鸟妖风采,求得美姻缘。
  • 我的青春记忆

    我的青春记忆

    这本小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所写,我化身为安阳,经历着人世间冷暖真情,体会着衣不暖食不饱生活,这就是我,我就是安阳。少年勿顺,财富并非物质,纵使遭遇凄惨,家庭贫困,却依然没有压倒我的精神臂膀。我相信,即使再大的困难,依然压不倒我们,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就会走向成功。
  • 原虚戒

    原虚戒

    他天生拥有混沌源体和混沌之力,偶然的奇遇,让他走上了强者的道路;他拥有绝世奇珍,混沌神兽,但却为了爱,失去了全部!人世间,笑谈情,苦断肠,唯修本心不变,爱之道,相辅成,可成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