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36200000016

第16章 基督教信仰与宗教思想(2)

耶稣是犹太人企盼已久的弥赛亚,就是基督,所以称基督耶稣或耶稣基督。但是,耶稣一开始并没有自称基督。这样的一段记载是耐人寻味的。耶稣带领他的门徒在北方游历时,彼得对耶稣说:“你就是弥赛亚!”耶稣立即对他们说,不要将这话告诉任何人。如果说出,这将是惊世骇俗之举,因为早在耶稣出生之前,对于弥赛亚的盼望已经不再是一种《旧约》中的种种预言的猜测,而成为了犹太民族热切的盼望,犹太经学家们中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党派:弥赛亚派。这个党派的名称就是“奋锐党”(Zealots),他们以反对罗马人而著称,公元前1世纪,他们活动频繁,坚信弥赛亚即将出现。一位神学家这样评论当时犹太教内部的分化:

祭司和先知们将注意力转向内部,他们所面对的是犹太社团内部事务,是以色列的神圣化过程。而弥赛亚一派与他们的先知、导师们则面对外部世界,是世界各国,他们所探讨的是以色列的拯救事业。

耶稣的门徒西门据说就是这个党的成员,不过耶稣似乎与孔子一样,对于过激的行动并不赞同。所以,竟然是彼得来宣布耶稣是弥赛亚,耶稣自己并没有直接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其实由谁来宣布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弥赛亚的到来既然已经是不可避免,那么由谁来说明是无关紧要的。

我们还记得摩西十诫,记得犹太教重要的历史转折,那是犹太人立教的开端。现在,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犹太教变为基督教并走向世界,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宗教诞生了。2世纪后期,基督教经典《新约全书》形成,这种新宗教的宗旨在《加拉太书》第3章中第26至28节说得最为清楚:

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是受洗归入基督教的,都是拥戴基督了。无论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里都成为一了。

这是基督教的世界主义的宣言书,一种世界性宗教的、无民族、无国界的新精神。这种精神与犹太宗教的《旧约》具有相当大的不同,对于摩西来说,只有犹太人才是神的子民,对耶稣而言,世人都是救赎的对象,所以这是一种神学思想的新生。这种思想无论是否真的为耶稣所提出,抑或是由保罗等人所提出,甚至如哲学史家们所说,斐洛等人的学说对于它产生过重要作用等等,或是这些条件可能全都存在,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基督教的教旨,它标志着一个更加理性化、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宗教已经在教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也必须指出,正是这一精神被罗马教会所利用,特别是在中世纪宗教专制时代,罗马教会推行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把罗马教会说成是上帝在人间唯一的代表,不承认其他宗教,也不承认基督教其他教派的作用。格列高利一世只许称自己为“教皇”,排斥其他主教取得宗教领袖的地位,以后的历代教皇们与王权互相勾结,使得教皇君临世俗与宗教两界,权势无比。

基督教教义革新是它以后进一步发展,并且最终成为世界主要宗教的前提,无论它是否被罗马所承认,它的自我新生已经完成,所等待的只是走向全社会的时机了。罗马人经过对基督教的长期迫害后,终于意识到,排斥基督教不如使它为己所用。这个契机其实在耶稣遇难之时已经来临,门徒们偷出耶稣的尸体,宣告其复活,象征着这个宗教的原始宗旨的现实化。原罪、赎罪和救世,这三大主题和谐地交织于这样一句话:“耶稣复活了”。“复活”(resurrection)也就是再生,是生命的延续,是精神信仰不死的标志。这种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精神,无疑包含了欧洲古老宗教与崇拜的成分。同时,现世的专制与残暴所造成的生存绝望由此得到了一种美好的盼望。于是,这一口号就有了强大的号召力。基督教在罗马得到承认,也就是取得了胜利。公正地说,虽然罗马曾经迫害过基督教,但也正是罗马使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三、基督教经典与教义

基督教的正典是《圣经》,“圣经”一词源于希腊文bitlia,原意为“一组书卷”,以后在拉丁文中成为基督教经典的专有称呼。《圣经》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旧约》,这个名称中的“约”,来自于拉丁文testamentum,原本是盟约的意思。《旧约》原来是犹太教的经典,基督教认为,它是上帝通过摩西所传的“律法”,这种律法是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与上帝所订立的一种约法。后来由于以色列人犯下罪恶,上帝结束了旧约,派了基督来到人间,另外立了《新约》,这就是《圣经》的第二部分。

《旧约》大部分用希伯来文写成,所以也称为希伯来圣经,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它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摩西全书”,也就是律法书,以古代神话与历史记载为主,主要内容是反映以色列人的历史,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共5卷。第二部分是先知书,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记载,又称前先知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记》;另一种就是后先知书,记载了先知们的言行,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和《十二小先知书》。《十二小先知书》是一组先知书,有《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斯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和《玛拉基书》。第三部分是圣文集,有诗歌词(宗教诗歌和情歌)、智慧书与戏剧故事等,包括《诗篇》、《箴言》、《约伯记》、《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以斯拉—尼希米记》和《历代志》。值得注意的是,希伯来正典原来只有24卷,但是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的《旧约全书》的篇数都多于此,新教通行的《旧约全书》共39卷,这是由于对原有篇目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但主要篇目没有大的变化。

《新约》形成较晚,大约成书于1世纪末到2世纪末,全部用希腊文写成,全书27卷,共分为四大部分:(1)福音书,也就是叙事类的著作,记叙耶稣生平及传播宗教的经历。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与《约翰福音》,合称“四福音书”。(2)《使徒行传》,记载早期基督教历史及宗教活动家们的经历。(3)教义类著作,共有21卷,为书信体,全面阐释基督教教义,突出了“因信称义”的思想。其中前13卷据说是圣徒保罗所作,合称为“保罗书信”。另外还有《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犹大全书》,这些全属于基督教早期活动的重要文献。(4)启示书,即《启示录》一卷,又称为《约翰启示录》,主要内容是想象天地末日的景象。

公元前3世纪,《旧约》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新约》形成后,新旧约合辑为《圣经》,通行的全书共66卷,成为基督教的正典而流传于世界。以英语版本为例,1380年到1383年间,牛津大学神学教授约翰·威克里夫及其助手首次将《圣经》全文译成英语,这就是著名的“威克里夫译本”。以后又有丁道尔译本、科威兑勒译本、马太译本、大圣经、日内瓦圣经、主教圣经等多种译本。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组织翻译了“钦定译本”(The Authorized Version),于1611年出版,这一译本日后风行世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译本之一,由于其语言典雅,被誉为英语散文语言“最华美庄严的纪念碑”。该译本不仅仅是宗教经典,同时也成了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的范本。

《圣经》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普及的宗教经典之一。《旧约》反映了古代东方希伯来文明的精神信仰与民族历史,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地域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即《圣经》中的亚兰)、阿拉伯、波斯、巴比伦(迦勒底)、亚述、推罗、西顿、他拖、以拦、米太、亚米尼亚、小亚细亚、迦南地(巴勒斯坦)、埃及与希腊地区等。《新约》同样涉及疆域辽阔的罗马帝国各地与东方古代国家。古代世界中,除了远东之外,几乎主要文明全都包罗其中,可以说是一部珍贵的世界古代史。《圣经》思想博大精深,它从宗教角度来思考宇宙与存在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起源与结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特性、多种民族的心理与特性等,这种思考集中了历代犹太教与基督教思想的精华,综合了深刻的人类宗教经验,使东西方的宗教思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圣经》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神教经典,对于一神教这种宗教形态的建立起了关键作用。《圣经》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家庭、婚姻、爱情、战争、道德、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各方面,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叙事与说理都别具一格,善于使用隐喻、寓言、故事、趣闻轶事、箴言、警句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说,它既是深刻的宗教思想经典,也是语言文学的不朽之作,既是犹太民族的史诗,也是世界多个古代民族的历史。《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支柱,它所树立的西方宗教信仰与精神观念,使西方文化不断前进,也为世界文明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基督教的教义相当丰富,可以简略归纳为以下几点:

基督教教义指出,上帝创造了世界;世间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所以上帝也称为造物主。上帝是唯一的主,也是唯一的神,这是一神教的基本观念。同时,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是圣父(God the Lord)、耶稣(Jesus)、圣灵(Hoy Spirit)所组成的一体。圣父是三位一体的第一位格。耶稣是救世主基督,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是为“圣子”,由圣母玛利亚的圣灵感孕而降生,这个过程称之为“道成肉身”,所以他同时具有完全的神性与完全的人性,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耶稣是上帝启示的宣传者,他为了救赎世人而死去,以后又复活和升天,并且再次降临人世间,对人类进行最后的审判。圣灵是基督教三位一体的第三位格,是宗教信仰的精神层次,它作用于人类心灵,使人类知道自己的罪恶,并且要悔罪与成圣。

教会是由基督所建立的,由上帝的选民们所组成,是神圣而公义的组织。它负有传播福音的使命。但在不同教派中,关于教会组织的性质与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人有肉体与灵魂,人是万物的灵长。但是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教诲,偷食了禁果,这一罪过成为了原始的罪恶,使人类不断产生罪恶,因此,人类要信仰上帝,依靠基督来得到赎救。

基督救世的理论与说法相当多,其一是通过神圣力量的显示来医治病痛、消除灾难;其二是宣传道德,感化堕落者;第三是规定戒律,惩治罪恶。最根本的方式还是宣传教义,使人觉悟,因义而信教,最终可以得救。

基督教有自己的礼仪与活动,称之为圣事。有关圣事的理论也是教义的一个方面,包括对圣餐、洗礼等活动的意义所进行的研究。

关于上帝的恩惠与末日审判等方面的讨论,是基督教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问题经常只在神学家们或一定范围内讨论。例如末世论方面,死人的复活、末日审判、千禧年、天堂、地狱和炼狱等。

基督教教义中相当重要的是宗教道德与修养,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这方面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包括信、望、爱等不同方面,其中爱是最重要的。基督教自称为爱的宗教,这里所说的爱主要是上帝的关爱,而不只是爱自己。关于上帝的爱,也可以解释为爱他人。《圣经》中的“摩西十诫”是基督教道德与修养的基本原则,它的内容是:(1)崇拜唯一的耶和华而不能崇拜其他的神。(2)不得雕刻与崇拜偶像。(3)不得妄称上帝的名字。(4)必须遵守安息日为圣日的规定。(5)要孝敬父母。(6)不得杀人。(7)不得奸淫。(8)不得偷盗。(9)不得作伪证。(10)不得贪恋别人的妻子及财物。虽然关于以上十条的解释在不同教派中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相同。从13世纪之后,这些内容被编进了各种宣传基督教教义的文件之中。

第三节 基督教的组织与宗教礼仪

一、基督教派别

从基督教被罗马立为国教到中世纪罗马教皇国的建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基督教不仅建立了全面的理论体系,而且形成了森严有序的宗教制度与礼仪。这种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基督教化过程相得益彰,基督教在教内教外都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组织与权力。基督教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主要分为三个大的类别,其中每一个类别之下又分为无数个小的教派。

其一是天主教(Catholicism),是罗马公教的汉译,亦可音译为“加特力教”,因其以罗马为中心,所以称为罗马公教。基督教产生之后不久发生分裂,主要分为以希腊语为主的东派与以拉丁语为主的西派。395年,随着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的东西两派对立也加剧。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教会却从中受益。756年,东法兰克国王丕平向罗马教会奉献了大片土地,罗马主教成为西部教会的首领,以后自称教皇。1054年教会正式分裂为东西方两大派,东方基督教称为东方正教,西方基督教称为天主教,意为“普世的宗教”,也就是所谓的“公教”。天主教完全受教皇控制,以保持基督教的神圣性与纯洁性为己任。在神学制度上,它以罗马法律为依据,信奉天主(即上帝)和基督耶稣,奉玛利亚为圣母。主张教徒服从教会的权威,教士有天主授予的神秘权力,可代表天主惩处违规教徒。16世纪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运动之后,西方基督教中又分裂出新教来。天主教以后主要分布在西欧国家、匈牙利、波兰、美国及拉丁美洲国家。

其二是东正教(Othodoxy),亦即东方正教,也称正教。1054年东西方教会分裂后,东方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为“正教”,表示自己代表正统的教义,由于位于东方,故称为“东正教”。这一教派起初主要是在希腊语的地区,因为宗教仪式中使用希腊语,以希腊哲学为宗教依据,所以也称为“希腊正教”。325年以来,基督教所召开的7次世界性基督教主教会议,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决议,东正教拥护这些决议。但它拒不承认罗马教皇作为世界基督教会首领的地位,只承认其具有罗马主教与“西部教会牧首”的权力。东正教的教规与天主教不同,除了主教之外,一般的教职人员可以结婚。另外东西方文化差异也造成教规的不同,天主教在行使仪式时,一般使用没有发酵的饼,而且一般的教徒只能领饼而不能喝葡萄酒,但东方正教用发酵的饼,所有信徒都可以享受上帝赐予的饼与葡萄酒;在宗教教义表达上,即使个别字词的使用,也表达了双方立场的不同,并且都有久远的历史争论,如东方正教表达“圣灵从圣父出来”,而天主教则一定要表达为“圣灵从父和子出来”;东方正教深受希腊文化影响,所在重视希腊哲学,并且用希腊哲学观点与方法来研究“道成肉身”和“三位一体”等教义,而天主教以律法为中心,强调“原罪说”、“罪的赦免”等方面;两者差异甚至从外表上一看便知,天主教牧师不得留须,而东正教神父可以留大胡子。

中世纪时,拜占庭将东正教定为国教,所以东正教又称为“拜占庭教会”。16世纪后期,莫斯科大主教脱离君士坦丁堡教会控制,在俄国形成以斯拉夫语为主的俄罗斯正教,并被定为国教,以后东欧的一些国家也脱离了君士坦丁堡,但是君士坦丁堡的教会仍然被认为是首席教会。东正教主要分布于希腊与东欧国家。

其三是新教(Protestanten),Protestanten的德文原意为异议者,也称为抗罗宗或是抗议者。最早是因为1529年德意志帝国会议上,一批新教代表人物对恢复天主教的特权提出抗议,这些人中还包括一些城市的代表人物,以后成为了新教各派的共同称呼。新教一般用来指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传统教会的各种新教派,中国人有时将新教称为“耶稣教”。新教对基督教教义有一定的革新,比如新教不承认所谓的“炼狱”等说法;主张教徒可以直接与上帝接触,不必通过教士;要求对宗教制度进行改革,要求多样化。关于新教的各种具体流派等方面,我们在有关章节已经有所论述。

二、基督教的组织机构

西欧教会实行以教皇(pope)为中心的教阶制度,教皇是教会的统治者。“教皇”这个词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只是对于所有高级神职人员的称呼。2世纪,基督教实行主教制度,所有主教都被称为教皇。罗马主教因为地处中心,所以逐渐成为教会的重要人物。6世纪时,罗马主教由于据有了大量的土地,权势日增。8世纪的东法兰克国王丕平献地之后,罗马教皇管辖的土地已达4万多平方公里,遂成为了教皇国。这个教皇国位于意大利中部,以罗马为首都。11世纪时,罗马教皇的地位更加巩固,以后罗马教廷正式建立。教会的中央行政机关是红衣主教团与办公厅等。1309年到1377年,教皇曾经被迫迁往阿维农。1870年意大利完成了统一,教皇的领地被收回了,罗马教皇被迫迁入罗马城中西北部的梵蒂冈高地,所谓的教皇国家当然已经名存实亡。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法西斯首领墨索里尼为得到教皇的支持,与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正式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主权属于教皇。从此,教皇才正式承认了教皇国的灭亡,但是梵蒂冈城仍然是独立的宗教国家。1992年,教皇为受到教廷迫害的伽利略平反,1994年10月,教皇任命了30名红衣主教,并且选举了100名,这就是所谓的红衣主教团。

教皇是罗马教廷的首脑,他集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于一身,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是世界天主教的领导。教皇通过选举产生,但是终身任职。红衣主教团是教皇的咨询机构,所组成人员是高级教士,主要由教皇挑选产生,教皇通过红衣主教团领导教会。

罗马教廷以教皇为首脑,实行教阶制度: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席主教(patriarch,一个国家教会的首脑或是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archbishop)—主教(bishop)—神父(priest)。从中世纪起,基督教就建立了教区,主要分为大主教区(archdiocese)、主教区(diocese)和乡镇教区(parish)三个层次,这三种教区实际上是按照罗马帝国的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大主教区与罗马行省相等,主教区则相当于大的城市,而乡镇教区则是最低的宗教单位,一个教区可以有多个教堂也可以只设一个教堂。

教会的神职人员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士(priest),所谓教士是指那些承担着拯救灵魂、指导着人民精神生活的人员。他们一般管理着不同规模的教区。第二种是修士(monk或是friar)、修女(nun或是sister),他们则是以自己修行为主,并不负担指导他人的职责。

三、宗教礼仪与节庆文化

基督教有着严格的礼仪与制度,主要仪式就是圣礼。最初的圣礼相当简单,主要就是洗礼与圣餐等,中世纪则变成为多种多样的烦琐礼仪。1215年,罗马教廷为了统一礼仪,特地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会议规定基督教礼仪为七大圣礼,包括洗礼、坚信礼、婚礼、圣餐礼、忏悔礼、终敷礼和授圣职礼。所有的教徒每年至少要向神父忏悔一次,至少要做一次弥撒,以上所有礼仪统称为“圣事”(sacramentum)。圣事是各个教派的教徒都要遵守的。我们仅对其中部分圣事进行简单介绍。

1.洗礼(Baptism)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举行洗礼称为受洗,受洗方式分为点水礼与浸礼两种。点水礼由主持者先念诵规定的经文,用手沾“圣水”即经过祈祷祝圣的清水,轻点在受洗者的头上或额上。浸礼则是在教堂中所特有的浸礼池中进行,由主礼人扶着受洗人向后倒下,迅速在清水池中浸过全身。现代洗礼中,所有人全都穿上特制的防水服装。洗礼是一种象征,表示悔改信主。天主教还规定婴儿生下后8天内必须受洗,新教派中有的不施洗礼。

2.圣餐礼(Holy Communion,Lord's Supper)是起源于耶稣与其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的一种仪式。主礼人要对面包和葡萄酒(新教派大多用葡萄汁)祝祷,用来纪念耶稣基督的救赎。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这一圣礼的作用在于加强信徒与基督、信徒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它也象征着圣教会的合一。

3.婚配礼(Matrimony)是指男女双方在教堂内,由神父主礼,经过教会规定的礼仪正式结为夫妻。常见的程序是:神父询问双方是否自愿结为夫妻;双方作出肯定的回答后,神父诵读规定的经文,如“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天主所配合的,人不能分开”;最后为结婚者祝福。新教的圣事中没有婚礼,但是也要请牧师来证婚。近年来,基督教的婚礼仪式在世界各国普及,有的国家中并不完全按照圣事的规定进行。《圣经》上有相当多关于婚姻的教文,如新郎新娘的穿戴等等,并不完全成为圣事的规定,也可能被民间所采用。

教会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制度,建立教会法庭,制定了教会法等等。

基督教建立了自己的历法。325年,在小亚细亚召开了尼西亚会议,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主持了此次会议,会上决定以儒略历为基督教日历。儒略历是罗马恺撒时代制定的。公元前59年,埃及天文学家索西尼斯应恺撒之邀,对罗马历法进行修改。罗马原来是阴阳合历,现在改为阳历,并于公元前46年开始使用,这一历法因恺撒名字旧译儒略(Julius)而得名。儒略历法实行不久,恺撒的继承人就对它进行了修改。儒略历法中规定,一年为365.25日;共设12个月,单月31日为大月,双月30日为小月;2月为29日,每隔4年一个闰年,闰年2月是30日。奥古斯都将2月减少一天,加在了8月(8月即为August,以奥古斯都得名)中。这样8月就成了31日,而9月与11月成为小月,10月与12月则成为大月。

现行的公历是在以上历法基础上,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所制定的。因为儒略历的计算与天体运动之间有误差,每一个回归年共有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样儒略历每4年将多出44分56秒,大约经过128年左右就会多出一天来,经过400年就会多出3天。儒略历规定每年3月21日为春分日,春分节后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复活节。到了16世纪后期,由于长期的历法误差积累,春分节已经到了3月11日。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宣布历法改革,把该年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以消除历法误差。同时还规定,以后逢百年不再有闰年,但是400年及其倍数除外。这就是今天所采用的公历,也称为格列历。但是当时东正教已经与天主教分开,所以格列历在东正教得不到承认,东正教仍用儒略历,到20世纪时,儒略历与公历已经相差13天左右。

圣诞节(Christmas)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诞生而设立的,时间是每年12月25日。从4世纪起,西方教会统一规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基督徒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各个时代与不同民族各有不同的庆祝方式,现代英美各国一般是在家中摆上圣诞树,这种风俗最早起于德国,早期圣诞树一般是枞树,用来象征伊甸园的树。现在,多用常青树代表不断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树上挂着薄饼,象征禁果。以后在树上挂了各式各样的东西,包括玩具与礼品等等。亲友们互相传报佳音,唱圣诞歌。并且有人扮成圣诞老人,向儿童们赠送礼品。彩灯与火是最常见的装饰,象征温暖与长寿。圣诞节现在已经不仅是宗教节日,而且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社会节日。

复活节(Easter),据《圣经》记载,当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后,于第3天复活,为了纪念耶稣的复活,教会设立了复活节。复活节在基督教中相当重要,被认为是仅次于“主日”(星期日)的最古老的节日。325年的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所以复活节一般在每年的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间。由于东西方教会的规定不同,故此东西方的复活节日期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又不相同。复活节活动的方式各不相同,最流行的方式是吃复活节蛋,用以代表生命与复活。欧洲人多用野兔来庆祝,象征生育与多产;北美洲人则多用家兔,用以象征人生的除旧布新。

万圣节(All Saints Day)与万灵节(All Soul's Day)这两个节日经常被混同,所以我们放在一起介绍。万圣节作为基督教节日,是为了纪念一切有名与无名的圣徒而设立,又名诸圣日,或是“诸圣瞻礼”,所以中文译作“万圣节”。这个节日东西方教会也有不同,东方教会一般定为圣灵降临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西方教会定为11月1日。除了万圣节还有一个万灵节,万灵节是天主教节日,在这一天教徒要为所有已故教徒的亡灵祈祷,依据天主教信条,生前虽然受过洗礼但是又犯过罪行的人,死后其灵魂要在炼狱中涤罪,活着的信徒的祈祷可以减轻这些人的罪行,使他们早日被上帝所召见。这个节日定在每年的11月2日,如果是星期日,则顺延一天,改为11月3日。

基督教的礼仪与节庆日众多,经过千余年演化,已经被西方社会所广泛接受,成为一种文化习俗。圣诞节与相隔几日的元旦及中国人的春节,越来越受到世界各民族人民的重视,正在成为被相当多国家所接受的节庆文化。

第四节 基督教与理性和科学

基督教立为罗马国教之后,由于其思想观念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原有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观念之间是不相容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对立不可避免。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有这样的传统,如同希腊时代一样,理性观念与宗教同时发展,它们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又有同一性。在反对原始崇拜与多神教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又在思想上协同作战,因此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历史进程而言,两者时而互相对立,时而互为补益。

西方神学史上,有一个中心问题始终存在:信仰重要还是理解重要?我们以此作为分析西方宗教发展的起点,历史线索就清晰可辨了。从这一角度看,西方神学家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主张信仰为先,先有信仰,才有理解,就是基督教的信仰比起理性来,信仰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即使是不理解神的伟大,仍然要信奉神。第二类的主张相反,是主张理解更为重要,只有理解才能信奉。其实就是要求对神学有理性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来信仰神。这两派虽然是对立的,但对于上帝的信仰是绝对的,不容怀疑的。

第一种主张的代表人物相当多,早期有罗马神学家特图良(Tertullian,约160—222),中世纪有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等人。安瑟伦的名言是:信仰而后理解。他的理论基础是所谓上帝的“本体论证明”,也就是说上帝的存在是不需要事实来证明的,信仰是不需要理性来扶持的。

第二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大多不仅在神学史上闻名遐迩,而且在思想史上也是重要人物。其中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他们两人在西方神学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在理性与宗教的关系理解中,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相通之处,虽然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关系的。奥古斯丁首先是纠正了特图良的一种不适当的看法。特图良当年曾经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虽然它是荒谬的,但正因为如此,我才信仰它”。这种说法反映了基督教从异教成为罗马神圣宗教初期的一种幼稚心态,也可看出当时神学初创阶段的理论的不成体系,芜乱秽杂。奥古斯丁则主张,如果信仰它,就应当理解它。除非你相信它,你不能理解它。这种见解反驳了特图良的说法,其目的在为理性辩护,也是为了使宗教不与理性对立起来。奥古斯丁的可贵之处在于开创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就是基督教的理性化,从而结束了宗教与理性之间的对立。这可以说是一个转折,将基督教与科学观念、希腊哲学相对立的局面完全扭转过来。但是总体来说,奥古斯丁的历史局限性还是显而易见的,他为理性的辩护也显得立场折中和言辞晦涩。而托马斯就不同了,托马斯明确宣布,上帝是相信理性的,而且这种理性经过上帝传达到宇宙。托马斯说:

人的理性本身就是上帝创世的产物,而信仰与此相反,我们要由启示去认识上帝。前者是由上而下,后者是由下而上。但它们其实是相同的,通过信仰而得到理性,或者通过理性达到信仰,不过是同一方法的不同方式而已。

托马斯的贡献在于通过寻找到合适的认识论而确立一种统治性思想的地位,从而完成了统治性思想的理论化与体系化。自托马斯之后,基督教理性化的进程加速,主要表现为宗教思想与理性观念(以希腊哲学为代表,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为模式)、科学精神(以文艺复兴与英国唯物论为代表)和法治政治(以雅典城邦制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和政教分立原则所形成的人治与神治的协调结果——法治)之间的长期磨合。这里也要说到,理性中心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这已经为当代社会现实所证实。

一般认为,西方文化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希腊思想、希伯来宗教与近代科学。从我们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三者其实是三位一体的。希腊人的逻辑为希伯来宗教也就是后来的罗马基督教带来了理性因素。为了宗教教义,教会把布鲁诺处以火刑,把伽利略监禁起来。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欧洲教会又时时对希腊哲学与近代科学施以小恩惠,希望能用科学与理性来为神学服务,正像恩格斯所指出,中世纪的学术成为了神学的婢女。这里也含有神学利用科学与理性为自己服务的意思,只是这种利用是不尊重科学与理性的,是不恰当的。事实上,西方历史上的科学家们除了出生于基督教之前的之外,大多数科学家是基督徒,科学家中相当多的人并没有直接反对神学,而且有相当多的科学家把上帝作为理性和科学的统治者,当然,也有的科学家是无神论者。

古希腊人托勒密(C.P.Tolemy,约90—168)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创立的地心学说中,认为太阳、行星与恒星都在绕地球运动。托勒密本人不是基督徒,他所处的时代雅典尚未被基督教所征服。虽然他本人如同荷马一样,在后世基督徒看来都是些“异教徒”,但是罗马教会仍利用了托勒密的学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圣经·约书亚》中说,上帝命令太阳离去,而不是命令大地。这样,基督教就与托勒密学说牵强附会拉在一起。另外基督教强调上帝是一切的造物主,上帝也是存在之主。这可以说是基督教与科学第一次成功联姻,上帝从此与宇宙创造的科学结合为一,《圣经》中的“创世记”越洋渡海,来到爱琴海畔,为上帝创造宇宙找到了自然科学的证据。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对于保存希腊罗马文明,教会组织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组织的本意是承续古代文明,以后却转向了学术与科学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意大利与西班牙教会。最早开始学术与科学研究的是5世纪建立的意大利本笃修会,此后修道院作为学术研究的团体而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传统以后发扬光大,渗透于整个宗教精神之中。9世纪,英国人创立了牛津学院,这个学院可以看做是以后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的前身。牛津学院在英伦三岛上是传播科学的大本营,它的主要领导人与教授都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士,本笃会与方济各会修士都参加了牛津学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意大利人还创立了另一个著名的修士组织方济各会,这是13世纪初期由意大利修士方济各(Francesco,1181—1226)所创立的。方济各会以科学研究为主旨,先后参与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创建。

西班牙人不甘落后,先后成立的两个教会组织奋起直追,与意大利方济各会等不相上下,在欧洲科学研究中享有盛誉。其一是多明我会,这个教会组织是1215年由西班牙人多明我(Domingo,1170—1221)所创立的,主要活动是在法国,还在欧洲各地建立了学校,提倡学术研究与科学研究,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个会的成员。其二是真正设立在西班牙多助忒城的多助忒会,这个教会组织的前身是一个翻译馆,大约于12世纪在西班牙的多助忒城成立,主要工作是翻译各国的学术著作。由于这个会馆相对稳定,一大批学者聚集于此,科学研究工作也就在此开始。学者们在这里出版了一批天文学、动物学等方面的著作。

这些教会组织是欧洲近代科学研究的先驱,在欧洲主要科学机构建立之前,除了大学之外,它们是主要的科学研究机构。这种情况直到17—18世纪随着欧洲主要国家的科学院相继成立,教会组织的科学研究任务才告一段落。同时由于海上交通开启,大批海外传教士越洋渡海,来到东方,他们在传教的同时,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播西方科学。中国人所熟知的一大批传教士就是来自于这些教会组织。1684年,法国耶稣会士洪若翰、白晋、刘应、张诚等人被法国皇家科学院任命为通讯院士,命名为“国王数学家”,派到中国传教,同时传播西方科学。此外意大利、英、德等国也派出了有科学素养和研究特长的教会神职人员到中国来。这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文艺复兴时代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精心研究了托勒密的学说后,提出太阳中心说。但是由于与教会所主张的地心说相违背,哥白尼把自己的主要著作《天体运行论》推迟“四十九年”不出版。最后,他给教皇保罗三世写了献词,作为自己书的序言。他诚惶诚恐地写道:“但是为了使受过教育和未受教育的人都相信我绝不回避任何人的批评,我愿意把我的著作奉献给陛下……由于您的教廷的崇高以及您对一切文化还有天文学的热爱,您被推崇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您的威望和明断可以轻而易举地制止诽谤者的中伤,尽管正如俗语所说:‘暗箭难防’。”而且,哥白尼还在自己的学说中为上帝创世留下了位置,至少是从表面上。这表现在他仍然主张上帝创世说,而且力图把太阳中心学说与上帝创世说相融合,或是不造成冲突。他说道:

我相信,这种看法比起把地球放在宇宙中心,因而必须设想有几乎无穷多层天球,以致使人头脑紊乱要好得多。我们应当领会造物主的智慧。造物主特别注意避免造出任何多余无用的东西,因此它往往赋予一个事物以多种功能……最卓越的造物主的神圣作品无疑是非常伟大的。

无论哥白尼怎样盛赞上帝创造宇宙的伟大,教会并没有因此而对哥白尼学说放松警惕,而是一直把它视为异端邪说。

近代科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17世纪后期已经具有了全面解释世界物质构成及其运动形式的理论准备,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对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机械论的解释。自从人类把上帝作为世界产生的第一推动力以来,至此人类才第一次有了关于世界的科学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当牛顿力学已经对于物质运动作出科学的解释之后,仍然要补充道:上帝,永恒的上帝才是这个世界的第一推动力。由此可见牛顿对上帝十分虔诚,别的科学家就没有他这样的坚定信仰。欧洲流传着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的一个故事:他把自己的《天体力学》一书献给拿破仑,拿破仑问道:“你的书里为什么没有说到上帝?”拉普拉斯回答说:“对不起,陛下,我认为不必要有那个假设。”

中世纪教会的火刑、教会审判、禁闭都没有能阻止科学的发展,这引起教会自身的反省,从19世纪后期起,基督教会特别是其最高决策层梵蒂冈教廷对科学的态度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近代科学则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成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科学作为一种生产力或是社会力量,它仍然不能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也不可能取代神学。不过科学解决了物质世界的现象分析问题,这对于宗教有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使宗教自动地从科学中吸取养料,以提高自己的理性化程度。

1951年,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向罗马科学院院士们发表了一个演说。罗马科学院是在教皇支持下成立的科学院。教皇演说的题目是“从现代自然科学来看上帝证明”。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度,因为对于传统神学家来说,上帝存在的问题是无须证明的,所有怀疑上帝存在的思想都是不可宽恕的。今天教皇本人来讨论上帝存在证明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象征性的举动。教皇本人利用了现代科学来说明上帝是存在的,而且认为科学正是证明上帝存在的最好方式。教皇认为:

当罗马教皇科学院的院士们揭露大自然的秘密,引导人类正确地利用自然界的力量时,同时他们也以数字、公式和发现宣告了全知的上帝的深奥莫测的和谐……真正的科学前进得越远,便发现上帝越远,上帝几乎伫立在科学所打开的一切大门之后。

1980年,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发表了一次演说,他认为真理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信仰的真理,一种是神学的真理,这两种真理并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因为前者是造物所表现出的真理,而后者是上帝的“道”,两者的起因是一致的。所以科学研究与神学研究势必殊途同归。信仰保障真理,信仰又可以无限地拓展人类理性的视野。这虽然只是一种姿态,或是说还有些言不由衷,但重要的并不是教皇如何说,而是一种思想已经初露端倪——基督教会认识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时代已经结束,理性、科学不再是宗教的对立面,而可能成为宗教的盟友。

20世纪教皇们关于上帝与科学关系的见解,使人联想到一位中世纪神父的话,生活在千年之前的奥立金就曾经讨论过人能不能从物理角度来证明上帝的问题,他的看法是:

人是生活在肉体中的,他不可能识别其他隐藏的和神秘的事物,除非是他已经悟解了那些肉眼不可见识的事物。在我的想象中,那个用智慧创造了一切事物的造物主一定是这样创造了这个世界中各样可见的事物:他在它们之中放入了不可见的和只有上天能察的识见,使人类心灵能借此达到与灵界的相通,并且寻找到上天事物的根基,最终,在上帝智慧的指引下,或许可以断言:那不可见的和可见之事吾辈均已理解。

在柏拉图主义者中,奥立金还算是对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有较公正态度的,他仍然把理解自然事物的希望寄托于上帝身上。当代教皇们的态度虽然比奥立金更为宽容,但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同样是以上帝作为理解科学的指导者。

同类推荐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中国古代经曲《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吃饭问题,从来就是社会和人生的头等大事。人们的饮食观念,表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民间的饮食习俗和文化,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发展的象征。
  • 桂海苍茫

    桂海苍茫

    一个人的体验,一位作家的眼光,穿越千年广西,穿越地理桂海。于是,赤子之心发现了一份份被遗落的时空形态,一片片人们应该拾捡的文明碎片。本书是著名散文家、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冯艺关于广西的人文地理笔记。笔记里有许多广西史书上不该忘却的背影,许多或伟大或平凡的人文墓碑。作者以本土作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一腔人文情怀,描述了广西这方水土浓密的阳光和水气背后的苍茫的人文地理。丰沛而智性,详实而诗意,融文化积淀与个体体验于一体,意境苍凉。于是,从本书您也许会看到另一个人文的广西。
  • 学洒脱斋夜话

    学洒脱斋夜话

    最近要出个新册子《学洒脱斋夜话》,依例总得有个序,他序也好,自序也罢,别一开卷就秃头把脑的歇着个大顶,好像咱内分泌多旺盛似的。忽一日,在网上闲溜达,见一网友趣解“洒脱”一词,说何为洒脱?就是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不禁莞尔。随即一想,坏了,居然让这小子一语道破“洒脱”真谛,拔了个头筹。你想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活一世,明白到这个份上,还不叫洒脱吗?有首歌扯起嗓子叫唤“潇洒走一回”,可到头来你不会、不敢、不能“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走人,潇洒就算潇洒,那离洒脱还远得很。
  • 东方神韵:长白山(文化之美)

    东方神韵:长白山(文化之美)

    长白山不仅拥有天池、瀑布、温泉、大峡谷、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也是一座资源丰富的自然宝库和底蕴丰厚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长白山区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农耕、渔猎、游牧相结合的物质文化,质朴耐劳、民族交融的民俗文化,拼搏奋斗、开拓创业、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等。
  • 祠庙陵墓对联(下)

    祠庙陵墓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对联。
热门推荐
  • 邪皇妖后

    邪皇妖后

    当邪恶撞到腹黑时,会发生什么事,又会有怎样的一个火花呢?宠,我就要宠你!究竟是谁宠谁?又或者是互宠?她的大婚,没有喜,也没有乐,有的只是悲,还有痛,只因在这一天,她的国家没了,至亲没了,就连他也背叛她,只因他的新娘不是她。“若我没死,我一定会让那些伤我害我灭我的人付出惨痛代价!
  • The Blue Flower

    The Blue Flow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童养媳

    重生之童养媳

    别人重生有没有这么苦逼啊,她居然穿到卖身葬父的小姑娘身上,成为一个为人挡厄的小媳妇。本想以工抵债,谁知看似温文的小相公却是个腹黑,而且出身名门身负冤屈。一心想往上爬,以位极人臣为目的。看走眼了!好吧,事到如今,也只有夫妻联手,你攻读来我挣钱,你做官来我当家。
  • 龙夜

    龙夜

    圣龙游戏之后,八大龙神创建龙神大陆,战异兽,获神器,偶遇器魂。周游世界各地,执行学院维护龙神大陆的任务,究竟为何深渊会有喊叫声,富士山中究竟藏有什么,东非大裂谷竟是龙骨!这些都是后话,欢迎来到!八龙界!征途现在开始!
  • 家居生活指南

    家居生活指南

    生活是人生的积累,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婚丧嫁娶,幸好有了书本来传递过来人的经验,不至于让我们多走些弯路。《家居生活指南》从衣物、家具保洁、食物清洁、生活小用品的废物利用、家庭药物使用、饮食烹饪等方面描绘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
  • 如何才能被需要

    如何才能被需要

    本书详细阐述了在现代职场生涯中,中层领导如何与上司、下属建立良性的、有效的上传下达,从而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
  • 归隐

    归隐

    本是才华横溢富家子弟,却不慕荣利一心希望归隐山林。然,事与愿违。当他们都在流年中离我而去后,我才知晓,兵荒马乱的年代,怎容得下我一分一毫的安定。
  • 迷雾中的真相

    迷雾中的真相

    我叫韩令飞,是一个侦探,本来年轻有为,蓄势待发的我在接到一个神秘人的电话后匆匆赶往一个地方,最后却被一枪打中了心脏,这一个瞬间让我急切的想要知道:是谁给我打的电话,是谁开的黑枪,是谁要加害于我,隐藏在迷雾之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了得到一个真相,我跑遍了历史,处处留下了我的印记,最后,故事还得继续,真相到底是什么,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 圣武者

    圣武者

    玄武少年为何赠予龟甲,玄武衣?牛魔王为何知晓破解阵法之人?一个会炼丹的老者为何选定刘三笑为徒弟?武者大陆,是九方世界的一方世界,那其他八方世界在何方?此文是一个巨大的坑,慎入,慎入!!!
  • 婚前婚后,总裁前夫耍无赖

    婚前婚后,总裁前夫耍无赖

    别人嫁入豪门,新娘是光芒万丈,偏她,很狗血,掀开白纱时,一脸红色痘斑,遮住了她美丽的容颜。而新郎的他,也好不到哪里去,曾经的医学天才,天之骄子,而此刻,也不过是一个双腿残废,轮椅上的富二代罢了。毁容丑女VS残废冷男,是一场阴谋的结果使然,还是只是一场阴谋的开始。。。他高调示爱,宠她入骨,俯下高傲的头颅,甘愿为她化作绕指柔,却不过是诱她一步步踏入他的温柔陷阱。她天生清冷,身负重任,从不信爱,却为他的这份爱,放下一切,甘愿依附他成菟丝草。三年的婚姻,当她再也没有了值得他诱惑的价值,她被伤得体无完肤,鲜血淋漓,彻底疯掉。。。他高高在上,运筹帷幄,事实不过是在他鼓掌之间,更何况是一个疯掉的女人,可当离婚证送到他眼前时,他生平第一次方寸大乱了。离婚前,爱他爱得忘了自己,是她犯贱;离婚后,她只需做到三个字:不要贱,便有世间好男儿任她挑选,她这边谈情说爱忙得是热火朝天。可那个罪不可恕的男人,却用尽手段,告诉她什么叫穷追不舍的犯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