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22100000046

第46章

论。又契经说至不应有故。

述曰。下第八证。引四食经 识食既成即第八识。谓佛初逾城出家。于外道尼乾子所学修苦行。由彼外道悬头拔发自饿投岩。故佛六年日食麻麦。既知非道便弃舍之。牧牛女边受乳糜食。受吉祥草诣菩提树。于其后夜便证菩提。彼外道等见受乳糜。遂生诽谤言破我戒。复闻证得无上菩提。伺佛晨朝入城乞食。便往试佛先诣城门。既见如来便为问曰。言证一法世不能知。请为具陈。其义何者。佛欲除彼无义苦行乃报之曰。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正觉正说。余不能知。外道笑曰。愚者亦解。何言正觉。深生诽谤 此经即是彼时所说。大小二乘皆共信有。虽总言食破彼自饿。意许四种。无一有情一刹那中无四食者。即遍三界.五趣.四生。其中识者即阿赖耶。是因缘本。佛悟诸法密意说之。言虽在近意在于远。文段有三。一如上解。

论。谓契经说食有四种。

述曰。此则总标。

下文有四。初陈自宗义。二方破他。三结识食体。四释妨难。

论。一者段食变坏为相。

述曰。陈宗有四。一出体。二法摄。三释义。四辨界。此出体也。先出食相 今言段者即分段义。香.味.触三变坏为相。于变坏时为食相故。先言团食言可团聚。此言非也。其水饮等不可团故。但可说言分分受之故名段食。

此何为性。

论。谓欲界系至能为食事。

述曰。由此准知下三不言界即许界通三。几事为性香.味.触三。六十六云。摄食由诸句等。及五十七末极广明之。对法五说。十一界摄。即此三界。此三一切皆是食耶 于变坏时能为食事。非未变坏说为段食。即非此三一切皆食 对法五说。有变坏故。有变坏者资益之时方名食故。初食未坏但触所得。六十六说名为触食。望一食者。非望余生。若望一切有非是食。即于色界应有段食。由欲界三皆是食故。色界有触而非段食。如俱舍论第二卷中。问答色界无此所以。

问何故色处非段食耶。

论。由此色处至色无用故。

述曰。胜定果色亦色处类。非变坏时能为资益故非段食。以变坏时色于自根不能资益。于其自根既无资用。于余根等亦无作用。不资养等 又色粗著与根相离方能为境。不与根合故非是食。如摄事分中第九十四卷亦广分别。本地第五卷亦具明之。不能烦叙。

声体疏远。离质用兴不能资益故非是食 问此三为食。为对自根。亦对余识 答此三入腹变坏之时。先资自根为资养已。然后乃能资诸根等。发识明利说名为食。非要别对自识所取 其废立等诸门分别。如别章说。

论。二者触食至能为食事。

述曰。如六十六.摄事分中。皆以触数为此食体。由有漏触才触境时。摄受喜.乐能为食事。谓能资养生长喜.乐.舍受令增摄益于身故名为食八识俱触皆是食耶。

论。此触虽与至资养胜故。

述曰。此触食体皆通八触。虽体通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胜义如何。所触之境相粗显故。别能摄受喜.乐受故。能生顺益身之舍故。是偏胜义。七.八俱触境微细故。全不能生喜.乐受故。虽生舍受。但不为损而非益故。由此义显触生苦.忧非顺益舍有非食体。不资养故。

有人因见世亲摄论第三卷。云触食属六识。便云触食体即六识。此义不然。六十六卷.摄事分中 今此论中亦说触数为触食体。世亲但言此属六识。此中会取属六之触。非取彼识。此文为定 问喜.乐.舍受既能资益。何故非食 答得根本境本资益者。唯触数故。

论。三意思食至能为食事。

述曰。此体即是有漏思数。与欲数俱方是食体。余相应思无希望相故。若希可爱境。此通未来及与现在。然对法等欲缘未来现在无欲。即欲无减不缘三世。今言希望希望三世皆与其合。何妨此欲通缘三世。若缘过去与念何异。念但追忆。而不希望与彼法合。若尔应念亦缘未来。念类无失。缘亦无爽。

论。此思虽与至希望胜故。

述曰。此食通与八识相应故。虽通与八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故瑜伽说。深胜希望及缘未来。非余俱思希望胜故。由此亦准。属六识者体非六识。不尔思食体应第六 问欲何故不为食体。而取俱思 答思虑益根非欲能故。

论。四者识食至能为食事。

述曰。由前三食势分力故。此识得增长。识复长养诸根大种能为食事。六十六等说。由段食等资养根大。令所发识明利现前故。由段等三食势力资长于识。五十七说。令识增盛已识后长养诸根大种。

论。此识虽通至执持胜故。

述曰。识食体通八识。而第八识食义胜。故摄论.对法。皆唯取第八。但由触.思资长第八。为远疏缘亦由段食 此第八何以胜。不改易。恒一类。无间断。常相续。执持胜故。

论。由是集论至十一界摄。

述曰。第二法摄。由此段食三处为性。触思体者即触.思数。识食体通八识。集论第三.杂集第五。说三蕴.五处.十一界一分为体。三蕴即色.行.识。五处即香.味.触.意.法处。十一界即七心.香.味.触.法界。然彼言一分。此处略之。彼通有漏.无漏。今唯取有漏。又彼通等流.长养.报.非报.三性.三受等故。

何故名食。

论。此四能持至故名为食。

述曰。第三释食义也。

论。段食唯于至随识有无。

述曰。第四辨界。段食下界用。顺欲胜故。触.意思二遍三界用。六相应者随识或无。八相应者随识恒有。故依识转随识有无。即显识食亦通三界。故四食体不减不增。如大论第六十六.摄事分.本地第五等卷说。

此上大乘引傍乘义且出食体。自下第二破执诸识为识食者。于中有四。一总破诸部。二别破萨婆多。三别破上座。四别破经部。

论。眼等转识至能持身命。

述曰。此是初总。谓六转识五位有间断。三性等转易。不遍三界。亦非恒时。故不能持身及命也。

自下别解。随其所应各对宗说。

论。谓无心定至有间断故。

述曰。释上间断 无心定者。二无心定 熟眠者。无心眠 闷绝亦尔 生无想天有间断故。此解有间。

论。设有心位至非遍非恒。

述曰。设除此五位。随所依根.所缘境界.三性异.三界别.九地殊.漏无漏等。有转易故。此解有转 于持身命。非遍三界。亦非是恒互持诸根。六种转识。一非恒有。二转易故。

论。诸有执无至皆依食住。

述曰。二十部中。汝若执无第八识者。依何等食经说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以转识而为食者。即入无心定等位时。便有有情不依食住。如何佛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论。非无心位至无体用故。

述曰。破萨婆多等。萨婆多言无心位中虽无有识。入定前识为识食体有何过失。我过去有故 然彼起食用。唯过.现世。非未来世。今设遮之言未来也。今言不应尔。总非量云。定之前后去来有漏顺益之识。非食体用。非现.常故。如空花等。彼宗不许无体用因。故但宗法。遮过去令无食体用。但遮未来食体。今设遮未来用。此是不许有体等难。

论。设有体用至非食性故。

述曰。自下设许有体用难。去来识等如上所言。亦非食性。非现在故。如虚空等。以无为非食故。非现在因。虽现在者非皆是食体。是同品定有性故。得成正因。

论。亦不可说至有情为食。

述曰。上来破世。下别破法。此正破彼宗。萨婆多云。定前久心非是食性。邻入定心正是食体。与无心位有情为食。亦名食住。

论。住无心时至已极成故。

述曰。不然。住无心时已灭无故现在无食。过去非食已极成故。说非现常如空花故。要现在识方名食故。此无性释。余世亲释。

论。又不可说至即为彼食。

述曰。难本计已。彼设救言。无想定等体即是食。及在定中命根.同分不相应行正是食性。今言不尔。

论。段等四食所不摄故。

述曰。如声等法定非是食。此纵有体难。

论。不相应法非实有故。

述曰。假法非食。如瓶.盆等。又前难无想等为食。后难以命根等为食。无性释云心.心所灭亦非是食。但有此中无想定等。无命根等。

上来破萨婆多讫。自下第三上座部师救云。

论。有执灭定等至后当广破。

述曰。至下当知。此世亲有。经部师计亦同上座。

自下第四正破经部。兼破萨婆多。

论。又彼应说至不可为食。

述曰。诸识不并。生上二界起无漏心时以何为食。下界可然。有段食故。无漏识等非彼之食。破坏有故。如涅槃等。非于彼界无漏是食。

论。亦不可执至有漏种故。

述曰。此但破经部。汝又若言无漏识中有有漏种。即以无漏为彼食体。此亦不然。无漏识等不能为食。不能执持有漏种故。如涅槃等。若言此因有随一失。我许执持有漏种故。应立宗言。无漏之识。不得执持有漏种子。是无漏故。如涅槃等。

论。复不可说至彼身命故。

述曰。上本宗。下设义双破二部。彼设救言。在彼上界起无漏时。有情身.命既互相持即互为食。此亦不然。四食不摄彼身.命故。彼身.命定非是食。四食不摄故。如生住等。

论。又无色无身至无实体故。

述曰。设许身是食。理亦不然。无色界无身。汝之命根无能持故。若言众同分能持命根等。皆无实体故。亦非是食。

论。由此定知至令不断坏。

述曰。自下第三结识食体。由异熟识具三义故。

论。世尊依此至皆依食住。

述曰。由本识故作是说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由此本识无间。无转。一类住故。是遍是恒故名为食。然有难言。佛是有情即无有食。无心定等何废无食。一切有情言即不遍故。

下第四正答难言。

论。唯依取蕴至非有情摄。

述曰。此中正显一切有情言不遍于佛。

论。说为有情至示现而说。

述曰。示现为有情。亦示现有食。据实而言。佛非有情。非非情等。故集论等说佛是示现依止住食。

论。既异熟识至此第八识。

述曰。第三总结。虽知识食通诸八识。唯异熟识是胜食性。彼食即是此第八识。此食诸门分别义理。勘诸经论。并俱舍等。如六十六广有诸门。

论。又契经说至识不离身。

述曰。自下第九灭定契经。入此定者灭身行入出息。第四定上气即绝行。况此位故。语行寻.伺。心行受.想无不皆灭。行者因义。此中亦有以十大地俱为心行。随心有无故。然随胜者唯说受.想以为心行 而寿不灭。即萨婆多师命根。命根体即寿。大乘前说种子是寿。即命根故。经量部师既无命根。以何为寿。色.心不断于上假立 亦不离暖根无变坏。随部所计即彼法持 识不离身。正是所诤。然欲出经同法为例。兼诵余文。非正所竞。

论。若无此识至不应有故。

述曰。此总非已。

次下第二正解之中有二 初破灭定识不离身。二例无想应尔 初中有四。第一总破诸部小乘在灭定中说无本识。出已正义。第二破萨婆多。第三破经部本计。第四破经部末计。

论。谓眼等识至彼识皆灭。

述曰。眼等诸识有二行相。一者粗。二者动。粗则相貌。易知。动乃数加转易。或复间断。或变其性。有处无有多缘散乱故名为动。既尔。起者必有劳虑。凡夫愚而莫知。圣者惠而生厌。此熟彼宗眼等诸识起必劳虑 劳谓疲倦 虑谓粗动 暂求止息渐次伏除。从粗至细缘无相想至未都尽位。一期分位无心。或但一日。或复七日。大乘一劫余。依此位立住灭定者 成业论问。若有第八云何名无心。彼答有二心等。应如彼论 既厌六.七而入定中。故此定中转识皆灭。

论。若不许有至识不离身。

述曰。下正结云。若不许有体微细者。翻前粗也。下翻前动。常无记一类性不变易。复是恒而无断。体遍三界无处不有 执持寿等。等取根等 无此识在依何识故说不离身 寿即命根 能持寿者持识种也。寿不灭者命非无也 摄论云非为治此灭定生故。唯为对治诸转识故。此述正义合遮诸部。

萨婆多人先来救义。

论。若谓后时至名不离身。

述曰。次下第二破一切有。初叙宗。后申难。此初也 谓彼救言出定后时。彼识还起。名不离身。如隔日疟虽非现有。说疟不离身。故识应类然。

论。是则不应至起灭同故。

述曰。下难有五。初难云。是则不应说心行灭。心行定中无。出定方始有。即说定中心行灭。转识定中无。出定方始有。何为说不离。应说定中识体非有。何乃说识不离于身。识与想等生灭同故。以汝想等名大地故。比量可知。

论。寿暖诸根至便成大过。

述曰。第二难。寿.暖二法及与诸根。应亦如识。所以者何。说彼定中不离寿。而实定中寿不无。亦说定中不离识。而实定中识是有。暖及诸根为难亦尔 量云。识在灭定。实应不离。如来说言灭定有故。如暖.寿等。汝寿.暖等。灭定位无。佛说有故。如汝许识。

论。故应许识至实不离身。

述曰。下结正也。由如是等故。应许识如寿.暖等。不离于身在定中有。彼不许暖等出定方有故。

论。又此位中至位灭定者。

述曰。第三汝住灭定者。应非有情数。许全无识故。如瓦砾等。又亦不名住灭定者。许全无识故。如瓦砾等。此中总有二尔比量。

论。又异熟识至便无寿暖。

述曰。第四。在此位中谁能执持诸根.寿.暖。前言三法互相持故。应言此位寿.暖等法。皆应坏灭。无执持识故。犹如死尸 又此位中。应无寿等。无能执持识故。如死尸等。

论。既尔后识至彼何所属。

述曰。第五。既尔定中无异熟识。如死尸等。后出定识必不还生。经中说识不离身言。何所属著。何所因也。

论。诸异熟识至无重生故。

同类推荐
  • 共城从政录

    共城从政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谋下

    人谋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道门语要

    道门语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反唐演义全传

    反唐演义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锦州府志

    锦州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鬼影实录

    鬼影实录

    08年的时候接到一个诈骗电话,一个漂亮的富婆说他老公没有生育能力叫我帮忙,如果能成功怀孕的话给我十万。因为贪念,我去了。后面才发现这是一个谁也没有听说过的骗局。她不骗钱财不骗身体器官。却骗走了我更加宝贵的东西!
  • 魅颜

    魅颜

    她一分为二一个冰冷如魅一个温暖如妖当前世被唤醒魅的力量复苏一切邪恶将随着浮出。要回到一个人两个人必要消散其一只有你,愿意成全别人只有你,笨的什么都不要。佛祖,你意欲何为?
  • 极品神玉
  • 至尊狂妃:夫君哪里逃

    至尊狂妃:夫君哪里逃

    前世被劈腿?算了,本姑娘不稀罕。穿越了?没事,本姑娘无亲无故。暗恋的人是双面郎君?没事,反正不是本姑娘喜欢的。他死了?没事,本姑娘和亲去当王妃。本姑娘的和亲对象死了?没事,不是还有后补王爷吗。什么!那个混账居然是假死?本姑娘不发威当我是HelloKitty吗?还不快快出现在本姑娘面前!天涯海角看你哪里逃!
  • 时间奥秘(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时间奥秘(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普知识”丛书,主要精选现代前沿科技的各个项目或领域,介绍其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
  • 鬼道成仙

    鬼道成仙

    常言说:人,乃万物之灵长。但,生老病死,福祸双齐,都是大自然之规律。无论你生前为善人,为恶人,都要下地狱,入轮回,得转生。只不过你生前的所作所为,换来的是投胎转世后的因果,或为猪狗、为牛羊,或为皇亲国戚、为达官贵人……命运使然。又言:大千世界,无穷无尽,无所不生,无所不灭。一沙一世界,一草一生灵,宇宙空间断断续续,或平行,或交错……都逃不出规则的约束。人间界,神界,仙界,佛界,冥界等各有其精彩之处,而我们的故事便是从这“冥界”开始说起。
  • 陌离陌弃

    陌离陌弃

    顾潇潇发誓,如果可以,她希望她可以不要遇见慕霖......木林......顾潇潇从见到慕霖的第一眼起,她就知道,这个男生有让人倾倒的本事,所以她也是这样。只是现实永远比想象的要残酷很多......后来,在她失忆后,她没想到还能遇见他,而且是更多的交集......
  • 三生石畔彼岸花开

    三生石畔彼岸花开

    她,是忘川河上奈何桥边的一朵彼岸花,他是她在千年等待中深爱的男子。她愿为他放弃轮回,用毕生修为只为陪他三世。第一世,她是她在路边捡来的小妹妹;第二世,她只是他众多妃嫔中的一个,而他是高高在上的帝王;第三世,他是人,她是妖。三世他自以为他从没有爱过她,所以才任由她离去,可当他发觉自己爱上她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 重生之暗夜千金

    重生之暗夜千金

    夜色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肆无忌惮地侵吞着每一寸可以到达的空间,潜藏在内心心深处的黑暗也似乎随着黑夜找到了释放的机会,在迷离的星光中徐徐漫延到这山峰之顶,悬崖之巅,世界寂静无声。。。一抹白色身影如高岭之花一样,静静的伫立在崖边,恬静而美好,犹如梦境般,如梦如幻。。。
  • 众生超脱

    众生超脱

    重生之后,方垣拥有系统,开始强势崛起。必须要崛起啊!不然得跪!……不变强永远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所以……我要变强!这一世,定要站在最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