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诸王的灭亡
刘邦也深知各王公大臣为了打败秦朝,消灭项羽,才不得不联合在一起。等秦朝灭亡,项羽兵败自杀,战争取得胜利以后,各王公大臣必然会各怀心计,谋取天下,所以他要借机铲除异姓王。
刘邦因为很久没有看到韩信,有一天派人召他入宫,与他饮酒闲谈。酒宴中谈到诸将带兵布阵的能力,韩信分析得十分中肯,刘邦听了很高兴,继续又问:“你认为我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说:“十万人左右。”
刘邦又问:“那么你呢?”
韩信很自信地说:“愈多愈好。”
“既然如此,你怎么会被我擒呢?”
韩信答道:“陛下虽不善于统军作战,却善于统领众将,这就是我所以被陛下擒服的原因,而且陛下的能力是上天授予的,并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刘邦听了心中虽然高兴,但终究因为疑忌韩信的才华,而不敢重用韩信。
这时赵国的边境有番兵作乱,朝廷派陈为巨鹿太守,领兵前去镇压。陈原是韩信手下的一员大将,由韩信一手提拔,所以临行前特来向韩信辞别。韩信拉着陈的手,在院中散步,他仰天叹息说:“今天你领兵前去,如果能打退番兵,那么和我打败楚国的功劳比起来,哪个更大呢?”
陈回答说:“当然比不上将军的盖世功业。”
“可是我今天却只是赋闲在这里。”
陈知道韩信话外有音,于是说:“请将军明示。”
“你奉诏前往巨鹿,巨鹿乃天下精兵集中的地方,你又是陛下最宠信的臣子,现在若有人密告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但若有人再次密告,陛下就会开始疑虑,这时若再有人密告,陛下一定会恼怒而率兵亲征,到那时我愿替你做内应。”
陈深切了解韩信的能力,也相信他的话,于是说:“一切全听将军的安排。”
陈到巨鹿上任后,便着手谋反的准备,他广招宾客,礼贤下士。有一次,陈请假回乡省亲,路过赵国时,赵国大臣周昌看见陈的随从和宾各,多达几千辆车马,使得赵国都城邯郸的旅舍全部客满,而且陈非常礼贤下士,于是周昌密报刘邦说:“如果让陈继续在边境掌握兵权,不出几年,一定会发生事变。”
刘邦对陈的希望是很大的。陈跟韩信转战南北,颇得了韩信的一些真传,用兵也可谓是神奇。所以刘邦不敢用韩信的情况下,用陈便是最好的选择。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邦万没有想到陈对韩信仍是那么忠心。收到周昌的密信,刘邦大吃一惊,急的一头冷汗,自己原以为陈能够平安番乱,却无端又生枝节。
陈受了韩信提拔多年,一直深深佩服韩信的才华,对韩信可谓惟命是从。巨鹿之行陈更是如鱼得水。自己本就平易的性格,对人极为和善,许多宾客都愿在自己的门下献谋献策。陈踌躇满志的一直想将韩信的计划付诸实施。而况韩信为刘邦打下了天下,没有韩信就没有汉朝天下,韩信本也应该得以奖赏,却被刘邦贬为了淮阴侯。以后为建汉朝立下功劳的功臣都要时时防备被刘邦杀戮的结局,自己跟随韩信多年,刘邦不信任韩信,必会怀疑到自己,不能不防。韩信又私下里对自己说过如信得天下,必要重重封赏于我。我必竭力效忠于将军。
这赵国的周昌表面看着很恭顺。自己走到哪里他却都是说好不好坏,而听宾客所言此人为人阴险,极不忠诚,善于阳奉阴违。这几日又多次来到我这里拜访,东看西看定是在探听我这里的消息,像这等阴险小人,不能不防,往往这样的人最易坏大事。
陈对周昌写密信之事全然不知,只是吩咐家人宾客对周昌小心,不得当着周昌之面议事。
刘邦急忙派人前去调查,陈做贼心虚,便暗中联络王黄和曼丘臣。这两个人曾经是韩王信的部将,与韩王信谋反失败后,便逃亡匈奴,却时常在边境出没。陈派人和他们联络,他们立即答应支援陈谋反。
梅子黄熟的季节,韩信特地派人摘一篓青梅子,快马加鞭送往巨鹿。明为送梅,暗为送信,一封书信,便夹在梅篓的竹篾中间。
陈正在庭前阴凉下纳凉,一阵阵的暑热迎面扑来,案上摆着冰凉的茶水,几杯水喝下,陈就觉得暑意稍减。这时家人来报,韩信派人送来梅子,陈一喜,令:“传。”
不久,信使来到,陈忙派人将来人安排好,打开书信。书信只写一些有关梅之事,并无他事。陈又将梅篓打开,仔细察看,终于将梅子篓竹缝里的帛信找到。信文大意是刘邦得到密信,起疑心,派人前去调查。
陈与王黄和曼丘臣联络好之后,便放下心,不再将刘邦的调查放在心上。陈的计划已全盘出台,开始付诸实施,眼下便开始了这第一步。
陈在边境上,带的兵士本已不少,只是马匹略显不足。粮草储备也不十分完足,最急需解决的就是粮草、马匹。陈召集当地一些乡绅世官,很快问题便得到解决。不仅粮食充足了,而且马匹也都换了好马。
下面就开始解决那些不可靠的将领。这原本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细一察访,就可得知哪些人并不服从军命,陈便找借口换掉了这些将领。一系列的措施采取下来,陈的部下都整齐划一的与陈一心了,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被撤换将领的不满,这一隐患导致了叛乱的最后失败。
高祖六年七月,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逝世,刘邦便召回陈,陈故意装病不回长安,九年就与王黄举兵叛变,并自立为代王,严重地威胁了赵国和代国。刘邦亲自出兵邯郸,看了陈的布阵后,便如释重负地说道:“陈不知兵法,他不利用南边的潭水布阵,也不固守北面的邯郸,我看他是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于是问左右随从说:“赵国可有足以出任将军的人才!”
左右回答道:“有四个人可以担当。”
刘邦便召来这四个人,刘邦见了以后,心想:这四个人都是充任将军的材料?
虽然如此,仍然赏给这四个人千户封邑,并封他们为将。在当时,千户封邑是很厚重的封赏了。刘邦为什么要给这四个毫无功绩、才能平平的人如此优厚的封赏呢?这是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天下的精兵都集中在边境,而刘邦的手中只握有赵国的军队。如果以四千户的代价,就能收买赵国子弟的向心力,那实在很合算,这就是刘邦故意表示大方,重赏四个赵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