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76300000003

第3章

道德義第一

義曰:道德者,虛極之玄宗,妙化之深致。神功濳運,則理在生成;至德幽通,則義該亭毒。有無斯絕,物我都忘,此其致也。故《道德經》云:道生之,德畜之。又云:大道汎兮,玄德深遠。《西昇經》云:道德混沌玄同也。

釋曰:道者,理也。通者,導也。德者,得也,成也,不喪也。言理者,謂理實虛無。《消魔經》云:夫道者,無也。言通者,謂能通生萬法,變通無壅。河上公云:道,四通也。言道者,謂導執令忘,引凡令聖。《自然經》云:導末歸本,本即真性,末即妄情也。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太平經》云:德者,正相得也。言成者,謂成濟眾生,令成極道,此就果為名;亦資成空行,此就因為目。《德經》云:成之熟之也。言不喪者,謂上德不失德,故云不喪也。《太平經》云:常得不喪也。然道德玄絕,自應無名,開教引凡,強立稱謂。故寄彼無名之名,表宣正理,令識名之無名,方了玄教。故《靈寶經》云:虛無常自然,強名字大道。

又道德體用義者,道義主無,治物有病,德義主有,治世無惑。陸先生云:虛寂為道體,虛無不通,寂無不應。玄靖法師以智慧為道體,神通為道用。又云: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不可說其有體有用,無體無用,蓋是無體為體,體而無體,無用為用,用而無用,然則無一法非其體,無一義非其功也。尋其體也,離空離有,非陰非陽,視聽不得,搏觸莫辯。尋其用也,能權能實,可左可右,以小容大,大能居小。體即無已,故不可以議;用又無窮,故隨方示見。

又經明常可二道、上下兩德者,舊解云:常寂之道,義說無為,凡有四義。一者非攀緣識慮,故無心。二者無質礙分別,故無形。三者不為名言所得,故無名。四者無常不能遷改,故無時。具此四義,故名常道。賈法師云:自應身已遷,三清等法,皆是可道,盡是無常也。上德是忘德,下德是執德,以是執德,今明物情常執。謂有常道可求,不能悟理,便成滯教,老君演明道德,正治此迷。經云:可道非常道。非謂別有常道,正言所是說道,並非恒定,不宜執以為常,故係非常,以為消遣。此言說道為藥,本治物迷,迷病若消,何道不得?若知不得為得,亦可不常為常也。

法身義第二

義曰:法身者,至道淳精,至真妙體,表其四德,應彼十方,赴機於動寂之間,度物於分化之際,此其致也。故《昇玄經》云:吾以立氣周流八極,或號元始,或號老君,或號太上,或為世師,隨人所好,為作法身。《本際經》云:於明淨觀觀見法身。又云:香花妓樂,洞映法身。

釋曰:法是軌儀,身為氣象,至人氣象可軌,故曰法身。原其應化,身相稱號甚多,總括本跡,具為六種,本有三稱,跡有三名也。故《本際經》云:道身即是寂本。又云:又為跡本,動寂用殊。又云:如是本身能生萬物。又云:生身是跡,跡作邪。本三稱者:一者道身,二者真身,三者報身。一道身者,《太平經》云:道無不導,道無不生。《度人經》云:唯道為身。《本際經》云:即是真道,亦名道身。二真身者,《玉緯經》云:真淳堅也,謂體無穢雜,常住疑然。《消魔經》云:近為真身。《本際經》云:我之真身,清淨無礙。三報身者,報是酬答之名,謂酬積劫之行。《本行經》云:致今之報,為諸天所宗。《本際經》云:元始正身,因無數劫,久習妙行,報得此身。跡三名者,一者應身,二者分身,三者化身。一應身者,應是應接,謂隨機顯跡,應接群生。《請問經》云:以無心而應眾生。《本際經》云:應物根性,示色象,故名應身。亦曰生身。言生身者,隨順世法,誕育形體也。二分身者,分是分散我一身,散在多處,身雖非一,形相不殊。《本際經》云:分形散體,無有限量,止見一方,故惟百億。又云:諸分身者,是於報身,起無礙用。《靈寶經》云:天尊分形百萬,處處同時,是男是女,並見天尊,俱如一地。三化身者,化是改變無常,倏有欻無,種種殊相,非復本形。《定志經》云:天尊化作凡人,從會中過。《本際經》云:我即化身,種種示見,人天六道,隨緣施作,倏有欻無,權示色像。

又本跡體義者,囗道教經,究法身正理,通本跡,不異不同。跡之三身,有其別體;本之三稱,體一義殊。以其精智淳常曰真身,淨虛通曰道,氣象酬德是曰報身。就氣精神,乃成三義,不可窮詰,惟是一源。既是法身,當有妙體,且言身言體,豈無色無心?舊云寂地本身,以真一妙智為體。故《靈寶經》云:玄通大智慧源也。色是累礙之法,九聖已還,既滯欲累,並皆有色。真道累盡,唯有妙心,但此妙心,具一切德,寂不可見,名為妙無。動時乘跡,同物有體,心色雖妙,物得見之,故名妙有。對本論跡,跡無別體,視是本身,寂用稱為體耳。正明法身至本,無色無心,而今說色說心,皆為破,並是為物,豈有定耶?為愛色眾生,欲令捨色,則言至道無色。故《西昇經》云:道象無形端,或為計心眾生,言至道無心。故《請問經》云:道為無心宗,或為斷無,眾生則言俱有色心。故《本際經》云:無不知故,亦名為心;道眼見故,亦名為色。《生神章經》云:形與神同,不相遠離,俱入道真,或為雙愛色心眾生,則言無色無心。故《本際經》云:不緣慮故,故言非心;無所礙故,故名無色。斯則非心非色,能色能心,即是不心為心,不色為色。既以不心為心,無色為色,亦以不得為德,無體為體耳。又法身萬德,已自俱圓,今舉四事,用申歎美,豈即以為定實。且欲引物,欣求見著,見著纔生,便乖此理。何謂四?一者常存,二者快樂,三者自在,四者清淨。常存者,謂湛然安往,不遷不動,不為無常,無常所動,乃是正常。《寶玄經》云:湛然常存。《道經》云:湛然常存也。快樂者,樂是怡豫也。《本際經》云:欣然微笑,舉體怡豫。又云:安隱快樂。自在者,汎兮皆可,無適不通,在事任我,故云自在。《寶玄經》云:出沒自在。《本際經》云:真一妙智,自在無礙。《海空經》云:三者自在。果清淨者,慧心明鑒,謂之清智,體無疵,故稱淨。《本際經》云:無染無穢,是名清淨。又云常住清淨也。然法身道果,治眾生病。或眾生迷妄,言百年之壽可常,五欲之境可樂,自計己身為我,愛諸色始為淨,不如是。無常、苦、無我、不淨,聖人為此,故示無常,以高況下,奪其所計。故《西昇經》云:吾尚白首衰老,孰免此?明世無常也。又云:形為腦本,痛癢寒溫,吾拘於身,知為大患。此示苦也。又天地之人物,誰獨為常主?此明無我。又云:吾本棄俗,厭離世間。此示世不淨身。亦是世間為患,人所惡,是通不淨,但執教者不知。為破世人計常樂我淨之迷,故說應身、無常、苦、無主、不淨,便謂道果不足可欣,定是為常等四。為治此例,故說道果是常,是樂,是我,是淨也。又本跡義例者,有師云:眾生本有法身,眾德具足,常樂宛然,但為惑覆,故不見耳。猶如泥之雜水,不見澄清,萬里深坑沙底,難睹本相。見時義無有異。一家云:本有之時,未有眾德,但眾生有必得之理,故言澄清湛然耳。今難二解。若本具眾德,豈被惑覆?遂為惑覆,何德可尊?若本無眾德,今時始有,則是無常。又理是本有,理可是常;事既今有,事應無常。若理事俱常,亦應理事俱本,是故不然。今明法身本非三世所攝,何得已有?見有常有耶?亦未曾有無,何論隱顯。今言神本澄清者,直是本來清淨,竟無所有。若迷此理,即名惑覆,若了此理,即名性顯。非是別有一理在眾生中,說為法身是常是淨也。有說云:跡身無常,本身是常。又云:常應為跡,跡亦言常,今明一往對緣。亦有此說。至論常與無常,並是起用,悉皆是跡,非常非無常,乃可為本。四句漸除,百非斯絕。

三寶義第三

義曰:三寶者,法門棟榦,群品津梁,迺萬物之福田,實三清之良徑,歸依正本,其在玆乎!此其致也。《九天生神章經》云:三寶尊重,九天至真。《正一經》云:煩惱數極,歸於三寶。《本際經》云:三寶輪轉,運用無輟。又云:三寶洞極。

釋曰:《請問經》云:一者道寶,二者太上經寶,三者大法師寶。道以通達為義,謂能自通通他,又能令凡達理,通物至樂。太上經者,太言極大,備包眾理;上是勝出,超踰眾教,經即訓法、訓常,言由言徑。法為萬物軌範,常謂眾聖模刊,由是得理之所由,徑是入道之途徑。法師者,《消魔經》 注云:能養生,教善行,為人範,是法師也。孟法師云:師者,和也,眾也。謂率徒必眾,接物必和。《盟威經》 云:師,和也。但和有理有事。事和者,容人畜眾,事同水乳。理和者,思真詣聖,不違玄趣也。通稱為寶,亦稱為尊者,《正一經圖科戒品》云:尊高無上,寶貴無價。《老君經教》云:迷返知一,崇信三寶。一曰三寶在無價。《請問經》亦云:三寶,一曰三尊。今依經釋,尊以尊高為稱,寶以寶貴為名,既當體可尊,亦從譬為貴。當體可尊者,太上是號道法王也。《昇玄經》云:為眾聖之父,萬物之母。以能生法身慧命,故有父母之名;令物歸往尊崇,故有法王之稱。此當體尊也。可寶不過金玉,人則金容玉質,法則玉字金書,此當體寶也。從譬者,尊則譬猶父母,寶則諭如珠玉也。又三寶體義者,《大存圖訣》云:道寶無形之形,即太上也,此以應身為體。師寶者,得道之人為我師。《盟威經》云:太上道君,以形申教,是謂師寶;以氣應感,是謂道寶;妙文示法,是謂經寶。教學品云:一天之下,一人成太上,故法王不得有二,化主秪在一。故以道君正當道寶也,斯則皇上之謂。誕洪氏之胞入於寶珠,證成圓果,以此身智為道寶體。師寶者,初發道意,極九聖,初心三寶真聖,五人行法,此之身智為師寶體。其有神通分應,亦隨本分,攝屬師寶。所以知五人成眾者,按黃籙齋儀云:極少五人。又玄一真人云:太上遣三真與天師監徐來勒度仙公經,故知五人方行大法。經寶者,釋有三家。一云以理為體,謂文字可滅,此則非經,理既是常,故為經也。二云文理合為經,理則合常,文則合法。三云文為經體,有理未言,無有經稱,演立言教,方有經名。今名若定偏執,三家盡滯,隨方假說,三釋皆通,順情而言,後解小勝。以經教所明,多以文為經故也。又須知道君本跡是道寶,經則有理有教,教則金口所說,玉簡所書,加被印成,縑紙傳記,是正寶經。若九聖已降,自說加人,或印成他說,書之縑紙,各能詮理,隨分入經,稱為傳論,此其隨也。如五真降授仙公是正師寶。若始發道意,凡道士共行法者,或出家法人,無五人眾,或五人眾非具足師寶,是相隨也。圖形寫像,表代真人,亦隨師也。又明太上道君以為寶者,色即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心即四達六通,智圓慧滿,以此身心莊嚴具足為道寶。經寶者,經有生善滅惡之用,或一句兩句已有此能,或多章多偈方具斯力。如言寧守善而死,不為惡而生,一句之中,其義各足。又如善勝論於真一,二真諮於神本,乍開譬諭,演說會通,眾多章句,明理乃足。然四字成句,或詮理用足,可是正經,一字起時是真經。不有師云:字字各能詮理,一字即是真經。今不同此。如一寧字,未通守善而死,如此寧字,欲何所道?詮用未足,故非真經。其有單字明理足者,即是真經,如道字是也。師寶者,其義有三:一者捨家遠俗,二者脩善學慧,三者眾聚行法。捨家遠俗者,舊舉五事顯其勝功。一者棲憑勝處,二者依庇明師,三者專心在法,四者興隆道教,五者形與世隔。棲憑勝處者,《本際經》云:幽隱山林。又云:依憑精舍。《昇玄經》云:虛堂空室,名曰仙家。此謂放曠翛條,自然趣善。依庇明師者,既得勝處,宜依上人。《本際經》云:願值明師,諮受上道。又云:造事明師。《靈寶經》云:非師不傳。專心在法者,既得勝人,宜請妙法。《本際經》云:尋訪明師,祈請要術,三洞妙文。《靈寶經》,云:所營在法。興隆道教者,既得玄教,宜以化他。《本際經》云:願以法音,廣宣愚昧。《請問上經》云:廣開法門。《定志經》云:興顯道士。形與世隔者,黃褐玄巾,披羅衣錦,形既殊凡,心宜改俗。故《本際經》云:衣弊履穿,謙光晦跡。又云:捨俗服玩,黃褐玄巾,斯以跡引心,令超世網,就事而言,出家最勝。既云始受五千文,而朝存章服,且如靈寶,故知未備三洞,入師數也。二脩善學慧者,遵法之人,本崇行解,隔凡成聖,真智為優也。三眾聚行法者,如五真降授葛仙,十方聚傳太上。《昇玄經》云:三當念眾為良福田,師之言眾,其義明矣。但師於三義,有具不具。若在人間,其有捨家披黃,脩解證智,徒眾聚集,以人間脩得上界真解,故三義備也。從諸天以上至乎界外,不必帔黃巾玄,多是七寶為冠,九光作帔。所以然者,始學心劣,故寄形殊。上方無方,任能會理而生明,是仙猶衣黃服,此自通耳。

位業義第四

義曰:位業者,登仙學道,階業不同,證果成真,高卑有別,三乘七號,從此可明,十轉九宮,因玆用辯,此其致也。《本際經》云:神官位序,真聖階梯。《靈寶經》云:位登仙王。又云:功業無巨細也。

釋曰:位是階序之名,業是德行之目,大論品次,釋者不同。徐法師舉《洞神經》云:神人、真人、仙人、道人、聖人、賢人,合共為道。《太真科》云:鬼中立功,進登鬼仙者,皆號靈人。神者,神妙無方。真者,堅純非假。仙者,遷昇改化。道者,虛通不壅。聖者,正名制作。此義多在果入因。人言聖者正行居心也,賢者辯能才智,靈者識鑒通微。前六,世人得道之名;後一,鬼神得道之稱。又云:名乃有七,位乃有三。一者仙位,二者真位,三者聖位。神道賢靈,更無別位,名號雖異,猶附三階。今謂眾經顯名,豈唯有七,猶如至人、智人、上人、大人也。陸先生云:起自凡夫,積行成道,始化曰仙,仙化成真,真化成聖。此即通舉界內九宮,界外太清,俱是仙品,就於真聖,合為三階也。諸家解釋既殊,難可依據,今依《玄門論》中搖亮、玄靖二法師義旨。凡有兩義,一論禀生之位,二論證仙之品。禀生位者,界內有欲觀感生,凡三十二品,有欲善業,為三界四民之位。界外是無欲觀感生,凡二十七品,為三清一乘之位。證位品者,始自發心,終乎極道,大有五位,一者發心,二者伏道,三者知真,四者出離,五者無上道。均此五心,總有四位:前之二心是十轉位,第三一心是九宮位,第四一心是三清位,第五一心是極果位。前四是因,後一是果。初之二心有十轉者,發心一位即為一轉。伏道之中,凡有九轉,以一就九,合成十轉。其初發心亦名遊散位,為一轉者,是破裂生死,迴向道場,從迷返悟,轉俗入道。《大戒經》云:善男子、善女人,能發自然道意,來入法門,受我十戒,則為大道清信弟子,皆與勇猛飛天齊功。飛天,未得道者也。是道十轉,弟子此入十轉之初也。又云:若在一轉而行精進心不懈退,即得飛天,於此而進,超凌三界,以此發心,即為一轉。又云:清信弟子,見在世上,度於眾苦,身有光明,形神澄正,制伏魔精,故是翻邪來入正道。但尋此飛天,總是伏位,既未得真知之道,故云未得道也。言為諸天策駕,即是九宮真位,諸天策駕也。伏道之中,有九轉者,凡三種解,解各三轉,合成九轉。三種解者:一曰武解,二曰文解,三曰尸解。《四極明科》及《真跡》並云:武解者,地下鬼帥;文解者,記形改化。仙經云:先死後蛻,謂之尸解。其武解三轉者,《四極明科》及《真跡》云:武解,鬼帥二百年一轉,凡三等。並云:世行功德,度名東華,不預三官之府。又云:至忠至孝、至廉至真者,改化更生,得為鬼官也。其文解三轉者,《明科》云:文解,主者亦有三等,其一等散在外舍,閑停無事,俱在洞天,百四十年一進,給仙人驅使。其二等便徑得遊行仙階,給仙人所使,百四十年進補管禁,如世散吏。其三等便得入仙人之堂,遊行神州之鄉,入宴東束華也。其尸解三等者,其下者或因刀兵,或因滅度,暫遊太陰,或太一守尸,三魂營骨也,魄衛肉胎,靈結氣,不久更生。其次者蟬蛻,或假物代形,雖受殯埋,隱景而去,後開棺中,惟見杖舄。其上者以劍杖代尸,俄爾昇化,儵然失所在,乃遊虛空。尋此十轉,伏結所招,位存似空,未登真解,始在初門,並非乘位。宋法師云:報有十轉,其一轉九轉,但在世間八方,中央有士得富貴,名書東華,其十轉上生三界,為飛天之人。若行六情六度生戒,一轉便與飛天齊功,故《明真經》云:功齊十轉,報位得及飛天也。今明度生之戒,亦未可明,但未真成即居,似位其間。或有超悟而上,或有歷位而昇,隨根利鈍,逐悟深淺,似解若成,進登其位。故因玆十轉,入彼九宮。《度人經》云:得為九宮真人。故知真解若成,即登此位也。又《海空經》中所明十轉,所謂無憂轉,淨心轉,釋滯轉,通儒轉,達解轉二,善見轉,權物轉,了機轉,大明轉,具足轉。此之時,轉義又不同,從轉悟為論,非就位而辯,即是一經別致耳。其九宮位者,下三宮地仙,小乘三品;中三宮中乘,天仙三品;上三宮大乘,飛仙三品。乘各三品,利鈍平等,人故成九宮。金籙簡文云:地仙、天仙、飛仙是也。地仙遊諸名山,天仙、飛仙昇出三界之表。《八素真經》云:太清之下,次得九宮之飛仙是也。此並是界內無欲,真空始入,觀妙未能圓虛,雖無感生之力,而解品可尊,故受玆位。其下之六宮,二乘之業,近齊三界二十八天,大劫交周,不免生死。上三宮大乘之業,與四民天同,雖未登舉,已超三界,大劫交周,灾所不及。故《太真科》云:已出三界,雖未登舉,預種民者,皆無退轉。若運開須化,應感下生,和光同塵,不累其德,接引後生,申明道教。是知劫壞則飛昇上境,故有飛仙之名,劫成則應為民種,故有種民之號。但三乘之業,根性不同,或有超昇,或有歷位,今舉大綱,其義如此。次界外三清位者,太清仙九品,上清真九品,玉清聖九品,三九二十七品,同脩平等,俱入一乘。觀有淺深,義開差等,何者?《太真科》云:小乘仙有九品,一者上仙,二者高仙,三者大仙,四者神仙,五者玄仙,六者真仙,七者天仙,八者靈仙,九者至仙。中乘真有九品,一者上真,二者高真,三者太真,四者神真,五者玄真,六者仙真,七者天真,八者靈真,九者至真。大乘聖有九品,一者上聖,二者高聖,三者大聖,四者神聖,五者玄聖,六者真聖,七者仙聖,八者靈聖,九者至聖。通尋三品,同用九名,而第六一名,三位差互,仙品用真明#1,真位用仙名,聖位用真名。此當名真,信居中義,通上下耳。又聖第七,沒其天名用仙名,此示大能含小。餘名盡同者,欲示諸名並可互通,何者?三九不同,而俱是無欲,觀體不無優劣,故有仙真聖殊。但知上聖、高聖、大聖,是聖之上品;神聖、玄聖、真聖,是聖之中品;仙聖、靈聖、至聖,是聖之下品。聖品既爾,仙真例然。此三九若望界內入一大乘,其間自論,義開三品,經亦差等。曲辯三乘,上云兼而該之,一乘道也。今釋別名者,上者勝上,各居一品之上,就用為名。高者高道,其德尊高,就德為稱,大論其體,廣大神明,或累已除,天語自然。玄者不滯。至者各至其初品也。仙靈二義,已如前釋。又位序義者,凡有二門,一證仙位,二感生位。證仙位者,從九聖以來,乃有三位,一三清位,二九宮位,三十轉位,具如前釋。感生位者,略有四位,一者界外三清位,即三九二十七品,仙真聖人同用平等,無欲善感生。二者三界中間四民天位,用斷習氣,有欲善感生。三者界內二十八天位,浄三業,有欲善感生。四者人中位,五戒,有欲善感生。不論三惡道者,真聖是善業,不生惡道。若語應化,此自別門,今以品位望感生處者,界外三清,不明自等。其四民天,即屬九宮之上三宮;其無色四天,即齊次三宮;其色界上六天,即齊下三宮。故宋法師釋此六天是不緣不入。此則色界十三天。已上準真成位,降此已下色界十二天,準似解位。欲界六天及中實業,並為散善所感,但真聖多寄人者,脩學故通入遊散位也。遊散有三義:一者未入伏道,二者未得真成,三者未能職任,俱名遊散。然感生仙品,兩義自殊,今大都準則非為定也。所以然者,自有遠生界頂而無真成,自有近在人中而得,自有與品相當而有此觀,故此二門,不得定準。所以知仙品位次而然者,《飛行羽經》云:玉清則上清之高神,太清則飛仙之高靈。《八素真經》云:玉清宮之下真乃上清宮之上真,太極宮之上真乃上清宮之下真,太清官之上真乃太極宮之下真,從此以下得九宮之飛仙。尋此二經,並飛仙次太清之下。《抱朴子》引仙經云:上士舉形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脫,謂之尸解。此即直取昇天曰天仙,遊地曰地仙,蛻形曰尸解也。《自然經訣》云:上仙白日昇天,中仙棲於崑崙、蓬萊等名山,空中結宮室,下仙常棲諸名山洞室,綜理從上生死也。又《太真科》云:大甲申之後,則為一天之初,初中至後,學者不異。眾生善惡,人物皆同。一天之中,唯一人成太上,一人成帝君,一人成老君,一人成天師。學如牛毛,得如麟角,其間為聖真仙民,或停散待迎後聖,如是無數。又復論出化在他天上,或他世間也。今謂此等所明,實亦無在,隨人所宜耳。青君云:以九天之精氣凝成九宮之位,故九宮論位,按此為明。又《八素經》云:太極者,此是太清境中之宮。《生神章經》云: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此其證也。又業行義者,向道有二條,一願,二行。故《請問上經》曰:悉從願來,非願不成。《本際經》云:一切行皆是方便教門也。願有二義,上求道果,下化眾生,四等為心是大乘願,若近求三界,自度為心是小乘願。行有四義,一術,二戒,三定,四慧。術者,茹鍊方法,丹藥祝請,小乘局此一條,大乘用為助行。《昇玄經》云:鍊石茹芝,雖壽千年萬歲,死輒更苦。《本際經》云:服藥茹芝英,延壽保命根也。戒者,防非止惡,為生智慧之根。《靈寶經》云:智慧生戒根,真道戒為主。定者,觀三守一,思神念真。《本際經》云:調習靜定。《靈寶經》云:思微定志。慧者,空有兩解,欲無欲二觀。《本際經》云:慧識明了,照悟空有也。談講演說,並入慧門。故徐法師云:心有定散,即存三守一,散即學慧講說。引《玉京山經》云:講道靜真。《請問經》云:敷顯妙義也。用此四義,以調身心。通論身心,復有外內兩行。脩慧持戒,是為內行;放生布施,造治殿堂,名為外行,亦名散善。今雖開此四條,若按經文,所論唯二。洞神第十一云:眾聖所宗,唯道與術,術即經戒方法是也,道即無欲洞虛是也。又云:習學以無欲為主,脩術以經戒為先。又云:無欲洞虛,不卒可登,故少思寡欲,守玄思空,積久不怠,與道合真。今觀此文,秖是空有兩慧,分門攝事皆盡,道是空慧,術是有慧。若爾者,直就慧門攝前行願,兩事皆盡,講說還屬有慧。故《洞神經》云:講說教化,密行要術。又云:術在口內。宋法師云:行上品十戒,口業淨,生欲界,身業淨,登色界,心業淨,登無色界。今謂並有欲,善業伏結,云浄未是,真斷其間。得真觀者,方斷通欲。玄靖法師云:至死欲觀心,乃除通欲耳。且無欲空觀,有欲有觀。有觀資空,空觀導有,導有無有,有觀無觀,故曰真觀。真觀亦同無,方名道耳。

#1明:當作『名』。

同类推荐
  •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Bulfinch's Mythology

    Bulfinch's Mytholog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翰林志

    翰林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保越录

    保越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Lavender and Old Lace

    Lavender and Old La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你只能宠我

    你只能宠我

    终于在毕业之后和我的男神由师生关系变成了同事关系,为什么他如此高冷,以前怎么没觉得?同事关系变成了恋爱关系,为什么他变的这么啰嗦了,总是不让我一个人出去玩?结婚后,为什么想象中的妻管严变成了夫管严!我抗议!!
  • 古新纪

    古新纪

    --如果上天能够实现我的一个愿望,我愿意死在他的身旁!——命运,有时候真的不能有自己来做主--我愿意躺在回忆之树下迷惘一生一世,去寻求那已经消逝的过往......--绝望如同生活在黑暗之渊的那些亡灵,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光明,什么是温暖。--我没那么伟大,想要天下人的敬仰;但是我也不希望自己是那么的无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离去。--你活着,只不过是把未来自己后辈子孙所承受的灾难,让我们提前提前为他们化解而已,谈不上什么由你带来。无数与命运抗争的生命,究竟什么才是结局。请关注此书,我将开始带你们走入我真正的精彩。(注:更新时间为早上11:30晚上19:00)
  • 那年初夏,墙角的蔷薇

    那年初夏,墙角的蔷薇

    异能者保护协会?!听起来这么爆炸的名字,没想到会跟自己扯上关系,命中注定的邂逅,伴随着契约的缔结,向未知的命运,出发!
  • 无敌医女妃

    无敌医女妃

    陷害?她化解!拉帮结派?不是她的作风!意外穿越到古代将军府备受欺凌的弱小姐身上,无意中被四皇子看上,姐妹陷害,皇子拉结,看她如何锋芒毕露,翻手为云覆手雨,灭小人,虐毒妇,挡路者一一扫清。石榴裙下尸骨多,后宫之路不好走,却被风流王爷揽入怀中。夫妻联手,前途无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弃神魔王奋斗史:魅影魔戒

    弃神魔王奋斗史:魅影魔戒

    这是一个魔王建立伟大后宫的故事,哦,不,是纯洁的魔王和逆推魔王的女王大人浪漫相遇的故事。这是一部禁忌血统少年的奋斗史,其实他并不想找神大人的麻烦,毕竟这真的很麻烦,但是为了那可怕的女王殿下,真抱歉,神大人,请您牺牲一下吧……
  • 遇穹牵林沐

    遇穹牵林沐

    一个关于单纯但理智的女孩与她现实中白马王子的爱情故事。生活中有烦恼,但只要不放弃希望,还是会出现你想要的美好的!
  • 美人温雅

    美人温雅

    这是一个为文折放荡,为美最动人,不为传统道德所拘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之中,府中姬妾女子,除正夫人外,皆可以随意买卖赠送,女子还没有明确的贞操观念。这个时代,是一个言论极其自由的时代,文人墨客占据一方,上可对王侯皇帝,下可对黎明百姓,大声喝骂的时代。这个时代,拥有着最不可能,也最最曲折的爱情故事,且听道来。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冷王盛宠:毒妃太霸道

    冷王盛宠:毒妃太霸道

    他一手操控,令她家破人亡,与爱人隔绝千里。可是仍棋差一步,她变成别人的女人。她以为他会是最坚实的依靠,最忠诚的伙伴,直到她发现他的阴谋,他的强取豪夺。风云变幻,流离失所,生死一线,要活下去必须变强,她变得不似从前,统领万军,屠炭百里。曾经任人摆布,如今睥睨浮生。当她喋血归来,他又该如何面对这曾经深爱的女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巫行天下之重现辉煌

    巫行天下之重现辉煌

    巫,诞生于华夏洪荒却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曾经的辉煌现已不在,人们只记得仙佛的玉皇大帝、观音如来,那里还记得刑天、后羿、祝融、夸父曾经横行天下。笔者感慨之余用虚幻的文字带各位重现‘巫’的辉煌,让我们一同见证大巫们拥有的奇功异法,一同见证大巫们将‘巫’传承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