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词句长短参差,短句为主;节奏缓急有度,急节为主。吟调与诵调大致参半,但吟调实强于诵调,因为吟调句都是句组中的结句,调性尤其突出。
与这种节奏形式和节奏调子相应,词意婉转,含蓄无限;形式与内容都极富词的特色。
曲如姚燧枟中吕· 普天乐枠:
浙江秋,吴山夜。愁与潮去,恨与山叠。塞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宵去也,宁耐些些。
短调为主,兼用长调;吟调和诵调则交错参半。此曲前半典雅端庄,结尾却连用虚字“也”,又用方言“些”。曲能俗能雅,雅俗亦可共存,此曲正富于这种特色。上述富于变化的节奏形式和节奏调子也有助于体现这种特色。
(七)长调兼吟调
就长短调而言,词曲的特色是短调而不是长调。长调是七言诗和以七言诗句式为主的杂言诗的特色。就词与曲比较,曲句由于可以加衬字,长调相对多一些。所以以下多举曲例。
长调兼吟调的词曲,主要由七言以上的单音尾长句组成。词如李煜枟虞美人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七言、九言的长句占多数。长句本身的调子急促,所以开篇一句劈头问天,气急调促,正与句式本身的节奏调子合拍。随后,由于长句之间的转换较慢,节奏调子渐渐变得徐缓;通篇又是吟调,吟调与缓调结合,便抒发最深沉、绵远的情感,确如一江浩荡的春水。
曲如马致远套曲枟般涉调· 耍孩儿· 借马枠中的“三煞”:
[三煞]有汗时休去檐下拴,渲时节休教浸着颓,软煮料草铡底细。上坡时款把身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休道人忒寒碎,休教鞭颩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
全为六言、七言、八言长句;除最末两句是诵调外,其余都是吟调。吟调的长句常常表现较深沉的情感,这里却不如此,原因有三。其一,这节曲是马的主人的独白,他对马的一片深情在读者看却带有喜剧性,而喜剧常常无须深情厚意,它需要的是轻松和幽默。其二,这些话语是主人向借马人的絮絮嘱咐,从语气看宜读得稍快,而快读的吟咏调性就不强了。此外,语言的口语化、俚俗化也冲淡了吟咏调子。
又如邓玉宾枟正宫· 叨叨令· 道情枠: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你省的也么哥,你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枟叨叨令枠在曲牌上的格式为“七七七七、五五七”,属吟调。此曲加衬字后体式为“十一十一九九、六六十”,仍是吟调。虽然全是长句调,但参差还是较大的。两个六言句的吟咏调子要舒缓一些(每句分作两个三言诗句式读)。其余曲句,尤其是两个十一言句子,读起来势必加快速度,显出急促的调子;另一方面,长句之间的反复却很迟缓,于是节奏调子又显得沉滞、拖沓。所以从诗歌语言的节奏性看,这种长句并不好。
(八)长调兼诵调
此类调子的词曲一般由双音尾的长句组成。词如张昪枟离亭燕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全词以诵调的长句为主。词中精确的形象,明丽的色彩,足见诵调写景状物之能事。词中过半的句组(此词的句组都是奇偶句形式)是吟调与诵调相间,但都是起句为吟调,结句为诵调,于是整个句组的调子先扬后抑,有吞声咽韵之感。结尾两句用这种调子,尤能表达词家含而未吐的感慨。
曲如姚燧枟中吕· 醉高歌· 感怀枠: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本篇的字句为定格,未加衬字,类似词的格调。前两句六言诵调句用于描述和刻画;第三句为七言吟调,用以抒情,有开展之势;末句为诵调,却又含蓄下来。这正是词曲调的一种特色。
又如刘庭信枟双调· 折桂令· 忆别枠(之一):
想人生最苦离别,三个字细细分开,凄凄凉凉无了无歇。别字儿半响痴呆,离字儿一时折散,苦字儿两下里堆叠。他那里鞍儿马儿身子儿劣怯,我这里眉儿眼儿脸脑儿乜斜。侧着头叫一声“行者”,阁着泪说一句“听者”,得官时先报期程,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
所有句子,包括六个七言句子,都是诵调。许多长句是由于加进活泼、通俗的口语化衬字而构成的,其刻画绘声绘色,抒情缠绵悱恻,体现了诵调长句的艺术特色。
(九)长调兼吟诵调
此种调子的词曲,一般由单音尾和双音尾的长句组成。词如晏殊枟破阵子枠: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曲如王实甫枟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枠: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气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
此曲前面六个七言句,都是诵调,用以写景,但景中亦有情。后面句式长短有别,长句为主,都是吟调,用以抒情,但情中亦有景。
又如卢挚枟双调· 沉醉东风· 闲居枠: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长短调句式相间,以长句为主,吟诵调亦交错;加上口语方言,适宜表现活泼、欢乐的情调,颇能体现曲所独有的恣肆淋漓的特色。
词调和曲调的差别 两者的差别已包含在上文的论述中,这里只须归纳和指点出来。第一,词的短调较多,曲的长调相对多一些,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可以增加衬字。由过多短句组成的篇章,如果不是感情充沛,气势贯通,其节奏调子会显得过于急促和琐碎。所以像枟六州歌头枠那样的词调不是常用的。反之,长句过长或过多也不好,因为长句本身的节奏急促,而由长句组成的句组和篇章的节奏调子又过于迟缓,两者并不能相反相成。所以曲的长句调并不一定是优点。像上文关汉聊枟南吕· 一枝花枠中三十来字的长句,除了作为衬字多的典型外,在格律上是不可取的。
第二,曲调比词调更近自然语调。理由有二。其一,词的语言虽然也有口语化的方面,但主要风格还是典雅的,而不是俚俗的;曲则多用口语,有“本色自然”的特点。其二,词虽然也是吟调诵调配合,但那吟诵调还是诗的吟诵调。例如词中吟调句式的下半截的结构都是“二一”,这便是五七言诗的吟调结构;诵调句式的下半截的结构是“二”或者”“二二”,这便是四言诗、六言诗的诵调结构。曲中的吟诵和诵调结构也大多如此。但此外还出现了“三一”的吟调结构,如“出落/他平生/聚敛的/情”(钱霖枟般涉调· 哨遍枠)。甚至还有“四一”的单音尾吟调结构,如“窗格每(“每”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们”———引者)/都 的/飞,椅桌每/都出出的/走”(同上)。又有“三二”双音尾诵调结构,如上文枟双调· 折桂令· 忆别枠中“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一句。曲调中增加了这些单音尾和双音尾结构,必然就更接近自然语调了。
二 词曲调和杂言诗调的差别
词曲调和杂言诗调都是长短调与吟诵调的配合。但两者有两点主要差别。第一,杂言诗调偏于长调,而词曲调偏于短调。杂言诗一般以五言句式尤其是七言句式为主而兼用三言、四言句式和八言、九言句式,其中七言和八言、九言句式便是长调。词和曲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句式为主而兼用其他句式。比较起以七言句式为主的杂言诗来说,词曲的句式就是短调了。曲比起杂言诗来也属短调,不过主要是就不加衬字的令曲而言的。
第二,杂言诗调偏于吟调,而词和曲总的说来是吟调和诵调大致参半。杂言诗既然以五七言诗句式为主,自然就以吟调为主,因为五七言诗句式就是单音尾的吟调句式。词曲常用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句式中,五七言句式大多是单音尾吟调的五七言诗句式,但也不少双音尾诵调句式。四言、六言句式较多是双音尾的诵调句式,但也有少数是单音尾吟调句式。这样,词曲的调子就较少是单纯的吟调或诵调,而是吟调和诵调的相间杂错。
杂言诗和词曲各自的节奏调子的大概情况是:杂言诗完全是吟调或者基本是吟调的占大多数;基本上是吟调诵调相间的占少数;基本上是诵调的占很少数。所以杂言诗吟调占优势。就常用的词牌和曲脾看,完全是吟调和基本是吟调的,约占三分之一;完全是诵调和基本是诵调的,也约占三分之一;余下的基本上是吟诵调相间的,也约占三分之一。所以,总的说来词曲的吟调诵调是大致参半的。
杂言诗中也有少数是短调与吟诵调相间的,其调子就接近词曲调,由此可以反证杂言诗调与词曲调的不同。再引汉乐府枟上邪枠看: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格调与词曲类似,不同的是汉民歌率真、热切的风格。
反之,词曲中也有少部分是长调与吟调配合的篇章,其节奏调子就类似杂言诗调,这也可以反证杂言诗调与词曲调的不同。如晏几道枟鹧鸪天枠: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 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节奏形式与节奏调子与杂言诗近似,只是情调婉约,风格柔媚。如果写得豪放、悲壮,就更像杂言诗调了,如辛弃疾枟鹧鸪天枠: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戍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初期的词,有的来自杂言诗,自然尤其近似杂言诗的节奏形式和节奏调子;有的来自律绝,字数略有增减,自然也像杂言诗的节奏形式和节奏调子。如张志和枟渔父枠: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类似杂言诗形式的曲如姚燧枟越调· 凭阑人枠: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难上难。
这类词曲如果混杂在杂言诗中,读者不一定能觉察出来。
第一节 节奏形式和韵的重要性
与西方某些民族语言的诗歌比较,汉语诗歌尤其是汉语古代诗歌的韵显得特别重要。这表现在汉语诗歌的第一个诗歌总集枟诗经枠就是有韵的,并且它以前枟周易枠中的卦爻辞诗歌也押韵,它以后的各种诗体也押韵。古代诗歌中无韵的诗极少见。而西语诗歌并不是自来有韵的。古希腊语诗歌和古罗马拉丁语诗歌就不押韵。古英语诗歌只押头韵;后来英语诗歌也押脚韵,那也主要是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大多不押韵。印度古代梵文诗歌也无脚韵。
古代汉语诗歌很早用韵,并且韵一直很重要,这有语言上和体裁上的原因,也有节奏上的原因。
从语言上看,汉语音节由辅音和元音拼合而成,辅音在前,元音在后,整齐一律,押韵只讲求元音相同,所以十分容易。有些音节以辅音结尾,但那些辅音都是响亮的鼻音,也可以用于押韵。此外汉语同音字多,也是押韵的有利条件。再次,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颠倒、分合,这也很便于押韵。西语音节一般无上述特点,所以西语诗歌押韵没有汉语诗歌那么容易。
从诗歌体裁上看,我国古代诗歌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是抒情诗,抒情诗就适宜押韵,甚至可以说需要押韵。西方古代和近代抒情诗大多数也是押韵的。但西方很多叙事诗不押韵。与西方的叙事诗比较,汉语古代叙事诗也很有特色:它篇幅不大,都押韵。
为什么抒情诗适宜押韵乃至需要押韵呢?概约说,因为韵能够表情,能够与诗的情绪意趣相配合。此外,抒情诗大多篇幅短小,加上韵的美化,可以成为完美精粹的艺术品。叙事性和说理性强的诗就不同了,连续的用韵可能有碍具体曲折的描述和严密深入的推理,有伤庄严宏伟的风格。所以西方许多叙事诗和说理诗不用韵。
节奏上的重要原因,朱光潜枟诗论枠中有中肯的论说,现摘引若干于下:
英文音因为轻重分明,音步又很整齐,所以节奏容易在轻重相间上见出,无须借助于韵脚上的呼应。法文诗因为轻重不分明,每顿长短又不一律,所以节奏不容易在轻重的抑扬上见出,韵脚上的呼应有增加节奏性与和谐性的功用。
我们既明了韵对于英、法诗的分别和它的原因,就不难知道韵对于中国诗的重要了。以中文和英法文相较,它的音轻重不甚分明,颇类似法文而不类似英文。节奏既不易在四声上见出,即须在其他元素上见出。上章所说的“顿”是一种,韵也是一种。韵是去而复返、奇偶相错、前后相呼应的。韵在一篇声音平直的文章里生出节奏,中国诗的节奏有赖于韵,与法文诗的节奏有赖于韵,理由是相同的:轻重不分明,音节易散漫,必须借韵的回声来点明、呼应和贯串。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