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44400000006

第6章 道德及道德品质

第一节 道德及道德评价

当代大学生若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德才兼备,不仅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什么是道德及道德评价?什么是道德品质?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应当怎样培养这些品质?这些问题是本章要讨论的内容。

人之所以“贵于万物”,就在于他能够建立起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在于他有道德,道德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一种表现。了解什么是道德以及道德评价,对于人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及其本质

道德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生活对于处于一定社会、时代和阶级中的人们提出的一种要求。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和调节方式。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生作用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

人们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如科学是通过真理与谬论的对立面运动来认识世界,艺术是通过美与丑对立面的运动来认识世界,而作为一种实践精神的道德则是通过善与恶对立面的运动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因此,人们也常说道德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与德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名词。“道”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则,引申为道路。在伦理学意义上,指做人之道,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当具有的根本原则。“德”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后有所得。这里,“得”与“德”的意义是相通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德”解释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也就是说,“德”意味着一个人能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他人和自己都有所得。在伦理学意义上,如果把“道”与“德”两字合起来用,指的便是人们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此外,道德也指人的思想品德、情操修养、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等。在西方古代的典籍中,“道德”一词意指风俗习惯和个人德行,也可以引申为规范准则和品德修养等含义。所以,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道德的基本含义是相通的,均包括社会的准则、规范和个人的品德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含义。

在伦理思想史上,人们对道德的本质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把道德说成是神的意志,也有人把道德说成是人的主观精神或者是客观精神。例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道德是上帝意志的表现,道德本质是上天的命令和规定。大多数唯心主义思想家认为,道德是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把道德说成是人的主观精神,如先验的善良意志,良心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相信,道德是绝对精神,是天理的外化和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的本质只能在社会生活中揭示,道德的一般社会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受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而它的特殊本质在于,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道德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利益关系表现出来,利益是道德基础。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阶级和所属的利益集团不同,他们所奉行的道德也不同。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总是在这一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所以,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道德是不同的,从历史上看,道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非制度化的规范。它不是被颁布、制订和规定的,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共同生活积累而成的。其次,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规范。道德只能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发生作用。这是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法律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使违法者就犯,而道德的作用的产生归根到底要依赖于非强制性的习俗和舆论对人们产生道德上的影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良心的发现。再次,道德也是内化的规范。只有当人们真心地接受道德规范,并把它转化为行为的动机、评判的标准时,道德才能得以实现。

二、道德评价及其方式

道德评价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他人和自身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作出的善恶价值判断,以期达到“扬善去恶”的目的。道德活动主要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评价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对个体以及群体的道德行为作出善恶、是非、正当与否的评价,借此来调节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实现教育人、激励人的功能,促进社会风气向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的方面转化。因此,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功能,也有反省功能、命令功能和实践功能。

道德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式: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作用来完成。所谓社会舆论,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表的各种议论、意见和看法,以表明自己的道德倾向和情感倾向。它既可以通过人们的口头议论,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形式,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对个人或群体、乃至国家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期对被评价者产生压力和影响达到扬善去恶的目的。社会舆论具有一神特殊的权威性,因为它代表着公众的意志、情感和价值观念对“善”的行为加以褒奖,对于“恶”的行为加以斥责。传统习俗指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世代相传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定社会的传统习俗代表着在这一社会中人们普遍尊重的、比较稳定的道德信念和态度,体现着这一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念。对于行为主体而言,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都是一种外在的社会的力量,它对于人们的行为不同程度地起到约束和评价作用,而且这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仅充当被评价、被约束的角色,而且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各种评价活动中去,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力量。

应当看到的是,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作用并非是单向的,两者都有进步与落后之分,有时,落后的社会舆论会阻挡社会的进步、蒙蔽人们,使人们认识不到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健康的社会习俗也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伤害。然而,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能够体现出这一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成为维护社会制度的一种力量。

自我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对自己的行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在自我评价中,行为主体充当着双重角色,即自身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既是道德评价的主体,又是被评价的客体。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同的是,它依靠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良心在自我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评价要通过良心,即“内心信念”来完成。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良心的作用大体上有三种。第一,良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活动,是人的行为的个性调解器。一般说来,人们的行为既为外部的条件制约,又受动机的支配。良心的作用在于赞扬、鼓励和支持善的行为来促使人们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同时,通过批评、谴责恶的行为来避免和纠正不道德的行为。由于客观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不可能对每一种道德境遇都有充分的准备,不可能事先为每一特有的道德行为提出现成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情况下,行为的道德自我调解者就是良心,尤其是在没有或者难于进行社会舆论监督的情况下,良心便成了个人道德行为的惟一捍卫者。第二,良心是人们把理性和情感、以及潜意识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良心的心理机制是把人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由理性、感性和意志以及潜意识相互作用而发生。它不仅依靠冷静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评价,而且也表现为道德上满足或不满足的感觉。人们常说的“问心有愧”,在道德意义上指的便是自我感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这种“愧”多指人们内心体验到的道德内疚感和羞耻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感觉,道德的责任感才得以强化,个体的道德行为才得到有效的调控。有没有这些感觉,以及这些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起作用,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的尺度。第三,良心是人们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裁决者。良心可以对自身的道德行为作出某种自我评价。通过这种评判,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遵循自己良心所裁决的结果行事,肯定或否定某些行为,赞扬或谴责某些事情。

良心对人们行为的作用体现为一个过程。首先,在人们做出某种行为之前,良心要根据履行义务的道德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査,对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进行抑制或否定,从而作出正确的动机决定。其次,在行为过程中,良心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对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予以支持和鼓励,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欲望和冲动予以克服。再次,在行为之后,良心能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对履行了道德义务的,以及有良好后果和影响的行为予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人得到内心的满足和安慰,对于没有履行道德义务和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和影响的行为,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惭愧和悔恨,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由此可见,良心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体现于道德意识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道德行为的整个过程,成为人们道德境界和道德信念的重要体现。

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作为道德评价的不同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各有其功能。两者是统一的和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自我评价不能脱离社会评价,因为自我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社会的标准,是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认同之后的内化。另一方面,社会的评价最终也要由个体接受下来,转化为内在的尺度。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共同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是否体现了时代的伦理精神,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无论是社会评价还是自我评价,都必须遵循这一标准。

三、道德评价的根据和标准

道德评价的根据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所谓动机就是意识到了的行为动因。它标志着在个人道德选择中对某些价值、目的、愿望、理想的偏爱。动机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又是一种道德认识,是指导、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动机往往同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人们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因此人们的行为动机也不是单一的。效果指的是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效果是客观的,一方面它能被人感觉到,另一方面效果的好坏、成败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动机和效果是构成人们行为的两个基本要素,在道德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以主观动机为评价依据,还是以客观效果为评价依据呢?这是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在伦理思想史上,围绕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两大对立的学派:动机论和效果论。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康德是动机论的著名代表,他主张行为的评价只有一个根据,这就是“善良意志”,只有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行为才能是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善的行为。如果人们见到有人落水,便去奋力地营救,即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人救出,这个行为也仍旧具有道德价值;相反,如果动机不良,即便是把人救起,这个行为也没有道德价值。康德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意义,他看到了道德价值的特殊本质,把道德评价与一般评价区别开来,同时也强调了“善良意志”中的责任和实现动机的行为。但是,由于他一味地追求动机的纯洁性,忽视或根本否定了效果的作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近代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和密尔是效果论的著名代表。与康德相反,功利主义者主张只能以效果评判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他们认为,凡是能够产生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具有道德价值,因为它们能够满足行为者的实际利益。道德评价的根据只能是行为产生的实际的利益效果。对于一个救起落水者的人来说,无论他具有什么样的卑劣动机,他的行为都是善的。相反,如果搭救不成功,无论行为者的动机如何善良、如何全力营救都没有道德价值。这种理论纠正了动机论忽视效果的片面性错误,把道德行为与后果联系起来,对于道德评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根本性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动机在评价中的作用,这就必然会导致人们只关注行为的结果,而无视于目的和手段的公正性。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动机和效果一致,便很容易作出评价,而困难在于如果这两者不一致的时候如何进行评价。这里有三点应当注意:首先,总的原则是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既看动机,又看效果,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其次,在动机和效果的好坏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考察善恶应当注意对于效果好坏的认识;在动机和效果都已清楚的情况下,应当注意对动机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人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在对客观事物认识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时好的动机会产生坏的结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好的动机终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获得一种道德价值。善良的动机并不是根据它是否取得预想的结果来证明的,而是由行为者的实践来证明的。此外,一个人的动机既然是指主观的愿望,是一种内心的活动,那么也就不能根据行为者自称的善良愿望为依据,而必须以是否能把他的愿望和动机付诸实践,并且产生预期的效果为依据来检验他的愿望和动机。

在道德评价活动中,涉及到评价的标准问题。当我们说某种行为或者事件是道德的时候,最常见的是使用善和恶的范畴,把善恶作为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要回答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

如同任何概念都应有它一般的确定的客观内容一样,人们可以对善恶概念进行规定。一般说来,所谓善就是指人们的行为活动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时要求,是有益于社会进步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行为。所谓恶就是人们的行为活动违背了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是有碍于社会进步或有害于他人幸福的行为。

善恶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有一个基本属性,这就是它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善恶标准的相对性体现于善恶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含义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个民族对善恶的理解也不相同。同时,善恶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在相互联系和斗争中不断发展的。没有善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如此。它既是一对通过相互比较来定义的伦理价值范畴,又是在道德实践中用来判断行为的一个标准。

另一方面,善恶标准也具有绝对性和确定性的一面。这就是要把它们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归根结底是要以是否符合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作为评价标准。

第二节 道德品质

在道德生活中,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而道德品质又表现为一系列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由不同的要素构成,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作用,并在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发展。

一、道德品质及其构成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五个要素构成。

道德认识是指主体对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它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的首要环节。由于道德认识不同,每个人的品质事实上是不同的。道德认识可分为道德感性认识和道德理性认识。前者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等对道德的感性认识;后者是指道德概念、道德判断、道德理论等对道德的理性把握。在从前者到后者的过渡中,道德情感起了重要作用。

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以好恶、喜怒、爱憎等情绪表现出来,它一经形成,便会对人的行为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既可以通过某种情绪体验强化或弱化自己的道德认识或行为,又可以通过褒贬的态度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道德评价,使行为者能够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当人们对一些“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表示厌恶时,对行为者就产生一种无形的社会压力。道德敏感实际上是道德情感的一种直接的表现。如果:个人对不道德的行为不敏感、没有强烈的道德反应,或者是麻木不仁,我们便可以说他在道德情感方面是欠缺的。

道德意志指在人们选择和行为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按照一定道德要求行事,追求社会理想价值目标实现的坚持精神。这种力量来源于人们的道德认识的明确性和道德情感的强烈性,同时也来源于人的个性心理素质。

道德信念是指行为者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及规范的笃信。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的核心,具有稳定和恒久的特性,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在根据,是发动和完成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完成的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它是行为者在自觉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选择的行为。在道德品质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都属于道德意识范畴,是影响和决定道德行为的内在力量。但仅就这几方面还不能构成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个实践范畴,道德是知与行的统一。道德行为是“行”和实践的表现。当一个人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形成行为习惯时,我们才可以说他具有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由以上五个要素构成,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形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品质。

二、道德品质的特征及作用

道德品质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首先,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一定的道德行为经常表现出来并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之后,就成为具有稳定特征的道德品质。而且作为道德品质客观内容的道德行为,必须是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这就要求人们对这些原则和规范进行认识和把握。因此,从根本上说,道德品质是人们以自己的言行体现出来的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其次,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人的道德品质本身是一个自觉的选择过程。人的道德习惯并非是天生的习性,而是人们凭借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志选择而成的。只有以意志进行选择并凭借意志坚持下来,人们才能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以及个人理想的道德品质。从这一意义上说,意志是道德品质的关键。

再次,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整体表现出来稳定的特征和倾向。这种“道德行为整体”首先是指一个人一系列道德行为的综合,而不仅仅指他的某个行为或一段时期内的行为。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主体就等于他的一连串的行为。”如果用这句话来说明道德品质,就是指道德品质是人个别行为与整体行为的统一。此外,“道德行为整体”也指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情感、意志与客观效果的统一。有时,一个道德品质好的人可能作出一件有不良后果的坏事,而一个一贯道德品质恶劣的人却做出一件好事,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仍旧不能仅凭一时一事来判断他们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与评价一时一事是不能等同的。个别的行为不能代替“道德行为整体”,也无法概括出行为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塑造完美人格、身心健康和成就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德品质不仅是人才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宋代的司马光对德与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因而,德不只是人才构成的基本内容,也是人才成长的导向和统帅。爱因斯坦也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一个人的真正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和在何种意义上成功地从我解放出来。”这些看法强调了“德”在人们成长和发展中的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是促进入才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其次,道德品质是完美人格的构成要素。什么是人格?不同领域的学者会给出不同的定义。一般说来,人格是每个人获得内在价值的那种品质,是指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尊严、气质、风度、品质和学识等方面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是完美人格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完美的人格在道德上主要表现在对人和对己两个方面:对人要尊重、友爱、关怀和帮助;对己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这两方面既是完美人格的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

再次,道德品质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纳人健康的范畴。健康不仅是指人的体能方面,也包括人的精神方面。健康的人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够按照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约束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纳入大健康的范畴是有科学根据的。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的人因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神经过敏症而折寿。因而,善良的品格、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以公心,凡事为别人着想,便可以保持心态的平衡,而良好的心态能促进入体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集体的抗病力,促进入的健康。

再有,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的重要保证。1994年8月31日发表的《****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当代青年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贡献。

三、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历代的思想家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问题都有不同的解释。唯心主义哲学家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来回答道德品质的形成问题。他们或者把道德品质看成人生而俱有的“善端”的扩充,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是把人的“良知”和“自由意志”看成道德品质的根源。19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则从人的生活环境解释道德品质的形成,认为道德品质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这两种看法都有偏颇,前一种看法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而后一种看法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品质形成发展中的意义。事实上,道德品质是在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作用下形成、发展的。

首先,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存在。一个人所有观念、所有言行都是受到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智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由于儿童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所以事实上,从孩子诞生时刻起,父母就已经开始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了。品格的力量要胜于知识,道德智商不是从背诵条条框框而来的。在怎样与人相处、如何对待他人方面,家长为孩子树立起最初的榜样。

其次,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人有“自由自觉”选择的能力,在与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活的交互作用中,能够自觉认识和选择自己道德品质发展的方向;外部环境只有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观念才能发生作用。因此,个人的道德观、荣辱观、人生观等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次,社会实践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志向坚定,身体力行。社会实践既是个人形成某种道德品质的前提,又是个人改变或发展某种品质的基础。在社会实践中,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形成某种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节 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人们的道德品质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国古代,除了智、仁、勇三德之外,还提出忠、孝、节、义、诚、信、谦、厚、宽、和、廉、勤等品质。在西方古希腊时代提出四大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社会又把惜时、守信、节俭、进取、公平作为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既反映出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又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生身上的继承与弘扬。

一、孝敬父母、尊重师长

在所有人际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最亲密的关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尔雅·释训》对孝的规定:“是善父母为孝。”即对父母好,善待父母就是孝。所谓善待,即尊重、敬爱、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应当履行的对父母双亲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与人发生的最早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家庭是人生起步的基点。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尽孝,很难想象他可以处理好其他社会关系。因此,在塑造自己完美的道德品质时,在追求自己辉煌的事业时,人们首先应从最起码的、身边的事情做起。

敬,是孝的要义。古代讲孝,首先要求尊敬父母,在思想感情上热爱双亲。要以尊敬的态度、快乐的心情、合乎礼仪的言行奉养父母,而且,仅仅是“能养”还不够,还要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

新中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作为子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尽力发展起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大学生更应当在这方面为当代青年树立起榜样。

与“孝敬父母”相联系是“尊重师长”的道德品质。教师是知识的播种人,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把知识奉献给学生,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像尊敬长辈那样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优良道德传统。“荀子曾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尊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也认为,“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强调只有尊师敬业,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教师的劳动,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辛勤劳动。

二、谦虚礼让、团结和睦

谦虚礼让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盛气凌人,不目空一切,处处体现对他人的尊敬和关心。这是大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有修养、有文化和有学识的标志。

谦,就是不自满,不自满也就是虚,虚怀若谷。谦虚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基本态度。它是一种虚心好学和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谦虚的人能对自己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善于反省自我,不自夸、不自大,能够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满招损,谦受益。”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意思是说,看到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便应当向他看齐,看到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便应当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而且,谦虚的人能够不断地在向他入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识水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这句话强调在与自己相处的人们之中,一定有自己可以借鉴取法的人,应当选其他人的优点而学习,看出缺点而改正。

礼让指语言和行为与人为善,谦逊和恭敬,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而恰到好处。它要求待人真诚,不做作。礼让实际上是尊敬他人的表现。谦虚和礼让是相辅相成的,礼让以谦虚为本,谦虚必然表现为礼让。因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人,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团结和睦也是大学生在处理同学和其他人际关系时应有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信任人、尊重人、容忍人、原谅人。儒家把“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维持和睦人际关系的原则。前者讲的是“忠”,即自己要想站得住,同时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应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后者讲的是“恕”,指的是自己不愿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忠”和“恕”分别说明了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的“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道理。这些值得借鉴。尽管在人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冲突,但只要不强人所难,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能够与人建立起团结和睦的关系。

建立起和睦的人际关系,也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在“行”方面。儒家强调与人交往时要“九思而后行”。这“九思”便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一是要学会观察,而且要考虑是否看明白了;二是学会倾听,也要考虑是否听明白了;三是注意与人交往时的表情是否温和;四是注意自己的容貌和态度是否谦恭;五是注意自己的言语是否诚实;六要考虑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认真;七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要考虑向他人求教;八是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即将发怒时,要考虑会有什么样的后患;九是在利益面前,要考虑自己是否应当得。这“九思”可以为大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参考。

然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一团和气,不对他人的缺点错误提出善意的批评。真心地帮助他人改正错误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也不意味着乱交朋友。孔子论述的交友之道在今天仍旧值得借鉴。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侯,损矣。”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博见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三、勤奋学习、学会学习

21世纪将会出现一场每一个人都终生不得不参与的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竞赛。如何在竞争中生存、获胜,取决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教育是人们在竞争中的先期投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将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1965年,法国著名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负责人保罗,朗格朗教授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他的理论一经提出与确认即有了划时代的意义:教育并不随着学校教育,即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的结束而结束,它将延续人的一生。1994年和1997年召开了两次世界性的“终身学习”大会,再一次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这一“终身学习”与“人类生存概念”的等同表明,“终身教育”将是21世纪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学会学习”将是21世纪的人们解决生存危机和自我发展的法宝。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勤奋学习是大学生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完成社会使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根本保证,又是他们应当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文人立志勤学的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榜样。学习是不可以完结的,学习永无止境,学习正如客观事物自身的发展状态一样,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超越着。人若不停地学习,就能改变自己的素质,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成为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仅如此,我国历代文入学士都留下了许多艰苦学习、坚忍不拔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骨”、“映月”和“凿壁”等都描述了读书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发奋学习的事迹。同时,当代大学生也必须继承发扬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救国救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革命精神。

“学会学习”与勤奋学习是紧密联系的。仅仅勤奋学习还不够,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还应“学会学习”。一般地说,学会学习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端正学习动机,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人类的第一需要。经验的获得有两个来源,因而学习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发现学习(创造学习),一种是接受学习。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就要有能力和品质,而这两者都靠学习获得。学习是人的第一需要。

其次,学以致用,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不只是通过冥思苦想去把握世界,去赢得知识,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实习和实践的过程。学习能够获得前人的知识和智慧,然而真正领悟其奥妙,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才能,还得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代思想家王廷相将孔子的这一思想进一步发挥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是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贵精于内;讨诸理而尤贵达于事。”这里的“习”和“行”讲的就是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行,把知行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真知。

再次,不断地开发思考机能,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从人脑的性能上说,它影响入学习的差异微乎其微,如电脑一样,人脑的最大差异在于软件,除了经验因素之外,影响人脑学习效果的三个特性是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因此,学习和思考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好比加工材料,是盖房子的砖瓦,而创新思考,是运用这些砖瓦的机能。

四、律己宽人、诚实守信

律己宽人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律己指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宽人指待人心胸开阔,团结友爱。然而,宽人并不是指无原则地迁就他人的错误,对他人的错误应当提出善意的批评,同时对他人犯过的错误,或者对不起自己的地方要宽容,给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发生。在发生矛盾时,要学会自省和自反。有道德的人凡事都要从自我反省开始,如同拉弓射箭一样,自己身正才能命中目标。从这里可以引申出处理人际关系及其矛盾的原则,即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应当首先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适当的地方,多做自我批评,以这种方式体现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

大学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相互嫉妒之事也时有发生。只有道德修养不高或丧失自信心的人才企图通过嫉妒、诽谤他人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好嫉妒之人,总是“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鹜。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嫉妒不仅毁人,而且害己。因此,如何消除嫉妒的情感是人们关心的人生课题。消除嫉妒心需要人们性格豁达,胸怀坦荡,心地磊落。不重一时的得失,一己的私利,不计较名誉地位的得失。消除嫉妒情感,既是道德修养的需要,又是心理健康的要求。

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不虚假、不伪装,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信用,表里如一。讲老实话,做老实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诚信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诚就是不自欺,诚实无妄,表里如一。信,在古代指在神面前祈祷时,实事求是,不敢妄言。后来用在人际关系中,指不说谎,内外统一。诚与信是相通的,内心有诚,言上才有信。诚总是通过信来表现出来。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五、公正无私、见义勇为

公正,意味着公平、公道、正直,为人正派,不偏邪、不自私的道德品质。在我国传统的美德中,公正无私历来是做人的美德之一。

它要求一个人做事公平、正直,一视同仁,不徇私情,不厚此薄彼。与兮正无私相对立的是,偏邪自私、办事不公道,对人欺软怕硬,对权势阿谀奉承,在处理权利与义务、责任与利益的关系上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公正无私是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个人道德品质中的集中表现,是道德品质的最高层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产生了急功近利、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等思想倾向,甚至表现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些思想和倾向也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因此,公正无私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一事当前,应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和大公无私,关心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按照最高层次道德品质的标准塑造自己的人格。

见义勇为指的是为了真理和正义,无所畏惧,英勇斗争和不怕牺牲的道德品质。“正义”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的规范。勇敢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勇于挑重担,敢于负责、主持正义、伸张正义,敢于同坏人坏事作坚决的斗争。但是,勇敢并不意味着冒失和鲁莽,更不是野蛮和大胆妄为,勇敢中包括善和智,是善勇和智勇,是以善和智为基础的勇。孔子也认为:“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说,如果见到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不敢挺身而出,就是没有勇敢精神,就是一个懦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仍然十分需要培养见义勇为的道德品质,对于社会生活的腐败现象,对于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和文化生活中的黄、毒、赌现象,对于社会治安问题,在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情况下,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大学生更应当在这些方面为当代青年树立起表率。

第四节 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道德修养指的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和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一般说来,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道德教育,二是道德修养。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强调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我国传统伦理学特别重视“修身”的意义。他们主张,要想完善自己一生的事业,立足点必须从修身开始。在儒家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的基础。一个以修身为本,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不克己修身养性,只苛求于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道德境界不高的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良心,一方面要靠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道德修养,要靠人民群众的普遍觉悟。道德修养有如下一些基本途径。

一、立志与力行

立志就是弘志,即要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立志还包括自强、自信、自尊等内容。“力行”实际上就是道德实践。道德修养如果仅停留在口头或内心里,而不见于行动,就永远达不到既定的目的。有时知与行并不是一致的。我们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最后都归结到“知行合一”。

“力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在“事上磨练”,强调正确地对待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在艰难困苦中见精神。在“事上磨练”强调的是逆境对人生的意义。

二、内省与慎独

内省和慎独是我国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它是自我修养的两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偏废、行之有效的方法。内省即对自己内心的省视,既是一种自律的心理,又是一种自觉自我反省的精神。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反思自己的言行,对它们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调控自己的行为,提升自我的社会价值,使自我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论语》中记载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养方法,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这“三省”,人们可以把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地升华到理性的层面,以使道德良心能够发挥充分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境界的差异与是否能够主动地进行内省,以及是否能够经常地内省和内省的程度相关。有的人善于自我解剖,而有的人不善于或不屑于这样做,因此人们在道德修养上就拉开了差距。

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道德境界。它是我国古代哲人提出的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在早期的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中都提出了“君子慎其独”的思想。它指的是一个人独自居处时也要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防止有违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更明确地强调了君子在他人看不见、听不见自己言行的时候也要检点自己,这就是慎独。因而,慎独体现了一种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自律精神,它要求人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固自己良心的尺度,重视自己道德意识的约束力,即便是独处一地,无人监督时,也决不做坏事。所以慎独之道,重在培养自己的良心,作为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自我监督、自我育德。

三、改过与知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改过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改过就是指改正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一个人有道德并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能够有过就改,能够知过、思过、补过,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错误,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改过也是我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强调人犯错误就如日蚀和月蚀那样的自然,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能改正错误,人们都敬仰能够改正错误的人。这里的改过可以作三层理解:其一,认识错误出现的客观必然性,能够正确地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能够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错误的批评,以求改正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其二,在与人交往中,遇到错事多反省自我,而不是一味地求全责备他人;其三,在他人犯错误时,应当善意地提出批评,而且批评要客观和实事是,避免造谣中伤、夸大其词或者利用别人的过失恶意地揭短。乐于恶意揭别人之短的人事实上也都是自我有缺陷的人。

知耻即有羞耻心。羞耻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知耻”在道德修养中有重要意义。知耻是道德自觉的思想基础,也是道德自律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只有懂得知耻,才能在言行方面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第五节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道德及其本质?

2.什么是道德品质?它由哪些要素构成?

3.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4.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同类推荐
  • 中学文学读本(五)

    中学文学读本(五)

    中学文学教育里必然包含着语文知识的教育,两者并不矛盾。而且优秀文学作品是学习民族语文的最好教材。前不久,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先生来复旦大学演讲和开座谈会时,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向他提问:在教外国人汉语的教材里,是否应该放人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马悦然先生迫不及待地高声回答:越早越好!越早越好!马悦然先生长期从事汉语教学,他这么回答实在是出于经验之谈。因此,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整个人文教育,都应该是如马先生所说的:越早越好!越早越好!
  • 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

    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 新课改·高一数学备课(高一教师备课素材丛书)

    新课改·高一数学备课(高一教师备课素材丛书)

    高1数学备课素材(全1册)(新课改)》中,我们为您呈现了曲折发展的数学知识创造史、鲜活真实的生活数学案例、历史长河中的数学名题与猜想、步步前行的数学探索者、轻松幽默的数学小故事,为教师的备课、教学、研究、学习提供了完善的知识储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教师要积累专业知识,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力求专业知识专深广博。教师的知识广而深,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敢走新路而且能走好新路。
  • 模拟导游

    模拟导游

    在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中,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关联性和较高的乘数效应,展现了极强的产业优势并积极发挥先导作用。两年来,四川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已恢复到震前水平,成为海内外游客心中美丽而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作为“民间大使”,四川导游肩负着传播四川特色文化、展示四川旅游形象的重任,为此,培养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导游人才已成为川内旅游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编写本教材的初衷。
  • 好兵帅克奇遇记

    好兵帅克奇遇记

    勇敢善良的帅克相貌平平,还有些愚笨滑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召入伍,奔赴前线,开始了一段荒唐可笑的军旅生活。小说以笑骂的笔触对黑暗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当时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热门推荐
  • 魔道学修仙

    魔道学修仙

    穿越到了修仙世界,虽然天赋有限但是咱有脑洞有技术君看我用无限的脑洞为祸。。。偶不纵横四方,忘了自我介绍,我是个腹黑的逗比
  • 天才道爷

    天才道爷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我不是装第二个字母的人,同样讨厌在我面前装的人!——孙凡
  • 东汉佳人

    东汉佳人

    二十一世纪新人李胜诊,其父有三种绝世医术,但传言遭天所忌!李胜诊最终意外死亡,却没有真的死去,竟然到了东汉初年,但是他穿越历史,太过倒霉,竟然遇到了匈奴入侵,结果被匈奴俘虏,当了两年奴隶!两年之后来到西北边关玉门,意外结识黎雨馨,获得了其家族支持,有了足够实力回京城寻父!但是却在路上被皇帝诏命叛国,投进廷尉大狱!最后以囚徒身份被发配渔阳郡修筑边防工事!屡次遭受匈奴欺辱,最终绝地反击!
  • 一根水做的绳子

    一根水做的绳子

    这是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爱情小说,就像作者在后记里说的炒鹅卵石下酒一样。水做的绳子是什么样的绳子?这只有通过人物的爱情和命运才可以得到解释。阿香十六岁的时候就把身子给了老师李貌,但他们的爱却是疼痛的……作家鬼子是一位叙述故事的奇才,他的故事总是与众不同,他的文笔充满了悲悯,他的细节直人人心,他知道读者的心在哪里,也知道人物的心在哪里,让你缠绵,让你惊醒,让你震撼,让你沉思,尤其关于小人物的爱情……
  • 惊苍仙云曲

    惊苍仙云曲

    谱一曲千年恋歌,看一场人间烟火。是你的出现惊动的世人还是世人惊扰了你
  • 仙鲤缘:鲛杀妖王盛宠

    仙鲤缘:鲛杀妖王盛宠

    宠文。一个痴情小妖为了追傻白女主转生三次的玄幻言情。一个谁转世谁就受虐的故事。于是虐来虐去。我们虽然是假穿越,但动都是真感情,谁跑掐死谁。
  • 未成年只剩下的盛夏你还在吗

    未成年只剩下的盛夏你还在吗

    青春校园故事。未成年人们形形色色的生活。他们拥有成熟和幼稚并重的性格。让他们在人生转折点上如何选择?
  • 亮剑霸苍穹

    亮剑霸苍穹

    一个苗疆穷困的山里娃张洪,从小不愿意学习家族的瑰宝,小小年纪外出打工,四处流浪。好不容易来到祖国的灯饰之都刚凭自己的努力闯荡出一点点小成绩,但是老天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命运其实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需要自己百倍千倍的努力。既然在让我来一次,那么我不会在让自己的亲人心疼和哭泣。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为了我爱的人,哪怕再苦再累也要让亲人过上好生活,带着亲人好友奔脱命运的锁伽,找到长生之路。
  • 娇妻任性:霸道总裁也无奈

    娇妻任性:霸道总裁也无奈

    在最受伤的时候,却偏偏遇上了他,结果……更加受伤了。从那一刻起,不安宁的日子也就此开始,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一定是事故多发现场。曾经的她,想过自己或许会是灰姑娘,但没想到的是,会有一大波王子正在靠近……
  • 如何做孩子才爱学:让孩子快乐学习的秘诀

    如何做孩子才爱学:让孩子快乐学习的秘诀

    本书将告诉家长和孩子怎样培养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并且,将针对具体科目、各学习环节进行详细全面的讲解,让孩子能够一目了然、简单轻松的理解并掌握快乐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