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47100000011

第11章 造福一方——一个这样的“资本家”(2)

教学之方

学校建立起来了,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呢?张謇心中已经有数了,救国自然是首要。因此,张謇强调的是“立志”,他恳切地对学校里的老师和管理人员说:

诸贤当念国家来日之大难,力图教育根本之至计,必有精进不已之心,然后能成物;必有恢宏无外之量,然后能集忠,毋以已至而安于自足,毋以自小而局于一隅!(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在通州学堂传授知识方面,国文是张謇专门作出强调的。对于国文教师的延聘,张謇很重视,把关也很严,不是名副其实的名流名家,张謇绝对不会延聘。他坚信,没有好的老师,就一定不会有好的学生,也绝对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对于学生的录用,自然也都是以品学为标准的,而这个标准也主要是以作文为主。作文基本体现着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张謇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当中对于作文抓得很紧。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以外,还专门指定学生在课外的时候,要细心地对《曾文正公家书》进行阅读。让学生钻研辞章义理,并进行系统的指导。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国文底子。

张謇最为重视的是学生的品德培养。张謇很清楚,一个人就是学问再好,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质,那他的学问也是对社会无益的。

在办学的第一天,张謇便提出以“忠实不欺、坚苦自立”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国格,反对屈从和依附的奴隶思想,要求下一代具有振兴华夏的大丈夫气和朴素踏实的作风,他曾经再三强调一个“俭”字,他说:“不能小看这个俭字,一般人瞧不起这个字眼,然而,这个字的作用确实太大了。它能够养高尚之节,能够立实业之本,能够广教育之施。”

张謇希望大家能够遵循这条校训,建立独特的学习风气。他对于宋朝的教育家胡瑗非常崇拜,曾在文章里多次说过:

昔胡安定(胡瑗)弟子,散而之四方,见者不问知其人为胡安定弟子,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而知其所指为胡安定。而我校诸生毕业后所至,能有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之精神,是人人一望而知为是从通州师范学校来者,则下走之所深望也!(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张謇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办学方面,很重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他总是坚持:

学问兼理论并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与此同时,张謇的南通师范学校还提倡“军国军民”教育,弄来了一百多支步枪,于学校内实行“兵式操”。除了平时进行有计划的军事训练,还按一定的时间去军山进行实弹演习,力求让学生紧密地结合实践,懂文会武,下大力气避免学生只会书本知识,而无实际能力的现象。张謇还严格要求学生于实践当中自小事着手,他总是说:

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可遗其小……事贵有恒。(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另外,张謇还对学生的督促管理非常重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他都亲自主持制订,要求细致入微。为了使这些制度更能深入人心,尽可能地让通州师范学校每事皆不失礼法,每一个细微的地方,都尽可能地注意到、关注到,做好切实可行,他将这些规章制度特地在上海的一家出版社进行出版,印制成册,以便很好地贯彻执行和流传。

张謇要求学堂的老师对学生很好地给予拘束,绝对不可放任自流。他说:

以教为育,即干涉,而并不时放任。放任,是野蛮的事,干涉,是文明的事。(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张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鉴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师范之正轨。(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他又说:

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张謇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好好学习,同时还要加强自觉性,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说:“今日能行,异日能守,是为师范之结果。”

对于这个师范学校,张謇真是煞费心血,凡是校务上比较大的事情,他皆会亲自过问,在办学经费上尤其重视,从来都是足足地供应,教师薪金优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凡是开学和放假,只要他在南通,都会到师范学校亲自为学生做演讲进行训导。每当学生毕业时,在典礼大会上,他总是站在台上一一点着他们的名字,为他们亲自发放毕业证书,极其地郑重。他总是说:

家可毁,不可败师范。(张謇纪念馆网《探访张謇纪念馆》)

可见张謇对于师范学堂寄予着多么大的厚望……为了办好学,做好事,真正留住人才,他也自觉接受了别人对自己的监督。

张謇有个名叫黄士高的常乐镇的老乡和同学,他以前是张府的门馆,为人忠诚老实,很能记诗,能够将《康熙字典》背下来,另外,他还有一个强项,那就是写方块字,他能将字写得跟铅字一模一样。为此,张謇也很佩服他,总是赞他为“两脚书橱活字典”。因此,张謇喜欢让他誊写校对函电和公文。之后,张謇让他转入南通师范当了老师,并任舍监。

黄士高做事也十分的严肃认真。有一天,张謇去师范学校视察,了解情况。由于事情繁冗,几名老师给张謇汇报工作,到熄灯的时间了还没有熄灯。这时候,黄士高进来了,伸手将灯就熄灭了。几名老师正在惊讶,黄士高就在黑暗中对张謇说道:“这个熄灯的制度是您亲自制订的,如果您自己不遵守,那下边的人谁还听呢?”

于是,张謇就此宣布汇报结束,让几名老师都回去了,明天再说。归途中,几名老师都深怪黄士高太死板、固执、没礼貌,连张总理他也敢……

这学期结束的时候,根据以往的惯例要开会对教师和所任的课时进行调整。在会上,大家还记着那一晚上黄士高熄灯的事,不少人都认为他不知变通,不懂人情世故,和这样的人很难相处,最为重要的是他不尊重张总理,便要求不再任用黄士高。张謇认真听了大家的意见,很镇静地笑着说:“虽然黄士高老师在为人方面不能圆通活变,显得呆板,可是这也显现了他的优点,那就是对工作尽心尽责,这也是大家应当学习的地方,取其长补其短。再说了,学校的制度既然已经定了,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总理,都应当一样遵守。”

一席话,大家都不吭声了,黄士高也没有被辞掉,照样留用。

在教育上的辉煌成果

南通师范学校的开办成功,鼓舞了张謇的斗志,也吸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及教训。紧接着他又办起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甲种师范讲习所、乙种小学教员讲习所、盲哑师范传习所、东台母里师范学校等。由他所提倡或资助而创办起来的还有两淮师范、龙门师范、金陵高等师范等多所学校,对全国影响都很大。

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于此新形式的推动下,也纷纷对张謇的私人办学进行效仿。像翰林沙元炳也建立起了私立如皋师范,并且他们也总是像张謇一样,把佛像砸掉,把庙宇变成为学堂。中国呈现出一派学习和蔑视封建迷信,务实求进的富有生气的新气象。

与此同时,张謇也向朝廷上书,请求于全国范围内废除科举,开办学堂。在他的强烈要求和呼吁下,终于在一年之后,湖北和江苏先后建立起了官办的师范学堂。

这也是张謇对中国教育的又一大贡献。

张謇的师范教育造就了中国由正规院校培训出来的第一批师资队伍。张謇在此基础上,又因势利导,开始抓起了普及教育,进一步推进实业与实施他的村落主义培养人才。他执行的方法主要是抓住两点,首先是学堂的布局,其次是学堂的管理。张謇打算于农村每十六平方里范围内,开办一家初级小学。南通总共是八千平方里,张謇想要开办五百所这样的初级小学。按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用不了多少年,教育之网就能够形成。为了开办与管理的方便,他认为规模不能太大,应当精于机构。他的方案是,一所初级学堂任命一名总理,也就是校长;任命两到四名教习,任命监班、司收支和司图书仪器各一人或者是增一名司书记;对于教师,按照他的教学成绩之良莠分别授予国子监丞、博士、学正、助教等名义,让他们的职务和名称相符;对于中师或高师毕业的学生,授予贡生、举人或者是进士的称号。

张謇还不以此为满足,觉得只给这些名位还远远不够,这些仅仅是虚名而已,应当名副其实才对。那就应当加俸禄,还应当给予必要的经济优惠与人格上的尊重。

没过多长时间,通州城的郊区诞生了一批小学,市内还建立起了幼稚园、中学与十多种职业学堂,特别是纺织、农业与医校最为有名望。到了后来,这三所学堂扩大成专科,到了1920年,这三所学堂合并为南通大学。

另外,张謇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还创办了盲哑学校、伶工学社和别的公共文化事业。他还支援外地,帮助人家开办了吴淞商船学校、吴淞中国公学、复旦学院、扬州两淮等小学和中学、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等多所学校,不过,其中心还是在南通,就连山西、甘肃、江西、安徽、陕西等地的学子也去南通上学。那时候,民间传唱着一句民谣:

淮南只有狼山高,

兴学只有狼山早。

如此,张謇在社会上的名望更加高了,也受到了朝廷上的看重。在朝中的大臣中间,对于张謇一片赞扬之声,没有说个不字的。即便是当初对张謇有意见,认为张謇是打着救国旗号中饱私囊的人们也彻底改变了看法。总之,是一片赞扬之声。

大清朝廷于1904年晋升张謇为三品顶戴。到1911年,经学部上奏,任命他为中央教育会会长。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的南京政府对张謇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说:“通州师范的开办和整个南通教育事业的兴起,开全国之先河。”

张謇开办的通州师范学堂,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和南洋诸岛,不但为他办厂办实业补充了人才队伍,也为中国和民族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有用人才,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他的思想是多么的先进,对中国这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及时。

总的来说,在近代,张謇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不愧是一代杰出的教育家。

女红传习所

张謇办学成功了,也有了富足的经验,慢慢地他的办学路子也就放宽了。他的办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只为他的实业服务,他将眼光投入到了提高人民素质上来了。为此,他又创办了女红传习所、怜工学社等多种教育机构,以适应社会上对特殊技艺方面的需要。

张謇认为富强中国人人有责,妇女小孩也不例外。他为了让通州女子有一种自己求生存的本领,也让刺绣大师沈寿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专门创办了一所学校——女红传习所。

1914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县女红传习所举办开学典礼大会。此所学校,张謇和他的哥哥张警担任董事,又从天津聘来了被世人誉为“绣圣”的沈寿任该所的所长。沈立、金静芬、施宗淑和沈粹缤等人也被沈寿先生邀来担任学校的教员。传习所先后借用南通女师附小、图书馆等地方进行刺绣方面的招生。

1916年,张謇将南濠北岸,长桥西侧的校舍建成。在八月份的时候,传习所全部学生和教职员工都搬了进去。

刚开始的时候,传习所初期的学生只有67名,后来,前前后后进行了15次招生,总共培养了300多名学员。传习所的常年经费为4800元,都由张謇一个人来支付。

张謇很爱惜人才,对校长沈寿的绣艺非常的敬重和赏识。他把自己的“濠阳小筑”都让出了一半,请沈寿来居住。

女红传习所有三种学制,一种是普通班,也就是刺绣普通兼字、画,叫做乙班,学制是两年;第二种是中级班,也就是刺绣美术班,叫做甲班,学制是四年;第三种是高级班,刺绣研究班,也叫做本科班,学制是五年,所招学生,除了南通地区以外,还有来自杭州、湖南、安徽、广东一些地方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出身来自各类家庭,文化程度差别很大,年龄上也很不一样。最小的才十四五岁,最大的五十上下。婚姻上,有结过婚的,也有没结过婚的。

女红讲习所开办的学习科目因科班不同而有所不同。高级班有刺绣、国文、书法、图画、音乐、体育等等,主要是刺绣,每日需要学习六个钟头左右。头一年,主要是打基础;次年是学习花卉、翎毛;第三年是学习山水;第四年学习古装仕女、油画;最后一年学习肖像。

有些学生的作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特别是第一届高级班毕业的王坚、刘采繁、宋冯、宋金龄等九人,水平尤其高,张謇看了,赞不绝口,说:“这样的作品,已经超过了前人了,真是不容易!”

沈寿老师在艺术专业上非常的好,又勤于学习,自身涵养也非常的好,那真是怒不露在脸上,有了怨气也从不说出来。学生很尊敬她。她传授学生的针法有十八种之多,当中的散套针法是她的最新发明。

沈寿老师在艺术上最强调的是“审势”、“配色”、“求光”、“肖神”,将西洋的绘画和摄影跟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融成一个整体,达到了平、顺、和、细、密、亮的至高效果,让通绣以它特有的艺术专长在绣苑当中独放异彩。张謇看沈寿的作品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随口吟出一联来送沈寿:

绣段报之青玉案,明珠系在红罗襦。

之后,他视沈寿的作品,多次作诗,比如这首七绝诗:

记取谦亭摄影时,柳枝婉转绾杨枝。

不因着眼帘波影,东鲽西鹣哪得知?

杨枝丝断柳枝长,旋绾旋开亦可伤。

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覆鸳鸯。

1920年,也就是传习所开办之后的第七个年头,由于已经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绣品也增多了,为了打开广阔的销路,张謇又决定成立绣织局。请沈寿担任局长,以南通作为总局。在上海的九江路22号设有“福寿公司”,作为绣织局的运输机关。

与此同时,张謇也在美国纽约城第五街建立起了南通绣织局纽约分局,专一从事各类绣品的对美销售工作。

另外,张謇还于瑞士和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销售点,让南通刺绣的技艺于世界上放出辉煌的异彩。

沈寿于1921年患病去世,她的姐姐沈立接替她担任了所长。

可以说,张謇创办的女红传习所给南通刺绣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给南通刺绣工艺之发展奠定了牢实的基础,开辟了很好的路径。

伶工学社

张謇一次看戏,见观众踊跃,其情绪随着剧情的起落而起落,他由此想到改良社会的一些事情。他觉得改良社会,文字没有戏剧来得快捷,即便是提倡美术工艺,也没有戏剧来得方便。

于是,张謇盘算着建立一所戏剧学校,从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1918年,张謇正式创办了一家戏剧学堂。由于早就对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仰慕,便专门从上海把他请来帮助办这所学校。

欧阳予倩久在行内,感受颇多,早就有改良戏剧之愿想,也想用这个来进行试验,便顺应张謇的邀请,在1919年的秋季,来到了张謇这里和他共同开创戏剧教育事业。

1919年7月,张謇让徐海萍在南公园布置校舍,欧阳予倩先生带领一些人员对办学的方案进行制订、教授课程并到各地招生。对于学生的年龄均要求在十一岁到十三岁之间。文化上要求至少是小学文化毕业程度,音喉、形体和气质合乎专业要求。学制是7年,可以先试学一个学年,若校方感觉有培养前景,可以留校继续学习。学习时间是5年,最后两年主要是实习,参加义务演出。

一切准备就绪,便定于这一年的9月份正式开学。

伶工学社刚开学的时候,只有60名学生,由于他们水平参差不齐,张謇他们一商议便暂时分作了甲乙两个班。张謇亲自担任董事长,任命儿子张孝若为社长,欧阳予倩为主任,并兼教务,还亲自教授戏剧课程。别的文化课、专业课和训育员、庶务、会计、书记到内外勤杂人员等全都逐一配齐。

这所新的伶工学社建立在南门望仙桥,占地十五、六亩,于1920年建成。欧阳予倩担任更俗剧场的经理,作为学社的实验场地,由张謇和更俗剧场供给全部经费。但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也有多方凑资。欧阳予倩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的月工资是二百元,然而,为了办学的需要,经济供给不是太足,他曾有一年时间都未领到工资。

伶工学社是我们中国最早培养京剧演员的学堂,它运用的是近代教学的方式,和日科班有所不一样,日科班是用来培养京剧演员的,因此不同于办得较早的西安戏剧学堂。伶工学社前前后后办了八年整,前三年系由欧阳予倩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欧阳先生也很明确地说,伶工学社是为社会效力的艺术团体,并非是私人歌童养习所,需造就戏剧改革的演员,并非科班。

为了让学生具备尽可能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戏剧专业以外,还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文化课及音乐、歌唱和舞蹈等艺术门类课程。在进行的过程中,又开设了音乐班、图画班。戏剧课以昆剧作基础,京剧作主体,欧阳予倩先生为了戏剧改革的需要,自己还兼任着话剧教师的职位,对戏剧理论进行讲授,并介绍外国戏剧家与他们的作品。

张謇也总是拨冗来此授课,有时候还亲自传授修身课程,批阅学生的书法等。

伶工学社绝对不允许打骂体罚学生,坚持课堂教学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演艺会和音乐会等,只要遇到机会还去外码头,像武汉、长沙一些地方去演出,让他们深入生活,在实践里进行锻炼。

张謇的伶工学社非常重视学生对于名家们的观摩和学习,更俗剧场建成以后,北京和上海一些大地方的名家名流有许多都前来献艺,像一代宗师梅兰芳、程砚秋、谭富英、杨小楼和盖叫天等。他们每次到来,学社都看成是培养学生的最佳机会,紧抓不放。赶紧组织学生们前来学习和欣赏,和大师们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有些时候,还让他们与这些大师们配戏。刚开始的时候,学社就只有一个戏剧班,后来又增加了一个音乐班,由专任老师进行传授,整个教授西乐,配合庆典活动进行演奏,有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不少人才。而欧阳予倩主持学社的创作和改编、仿排、移植,演出了很多的新戏,带上话剧,大概有七十种之多。欧阳予倩主持的这些戏剧,内容进步,思想解放,风格新颖,对于老京剧裹足不前的行当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欧阳予倩在这些戏剧当中,改善了老戏的表演与装饰之术,将舞蹈和新的音乐引入戏剧,还运用了新式的布景与灯光,这不但让观众看到了新鲜的东西,也很大程度地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一大步。

学社也很善于用激励学生上进的办法。《倘诗》、《凉变》、《琴挑》、《三岔口》、《捉放曹》、《人面桃花》、《摇钱树》、《泗州城》、《蟠桃会》、《太君辞朝》等数十场戏都是由学社教授而成的戏,学社曾建立“优秀奖”,用来鼓励学生努力上进,发奋从艺。

后来,由于创办人张謇辞世,失去了重要的支持人,伶工学社在1926年9月份解散。

张謇的伶工学社先后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高素质的戏剧人才,像李斐叔(金章)由梅兰芳先生带到了北京进行深造,且跟着梅先生先后东渡日本、前往美国等地演出,后来由于嗓子出了毛病,不得已当了梅先生的秘书。

伶工学社先后收了90多名学生。林秋雯算是最晚到学社的一个学生,然而,她进步非常的快。后来,马连良介绍他去北京深造,更深入地进行学习。那时候,戏剧界派别界限分明而严格,能够于北京有一个位置是很不容易的。林秋雯后来跟马连良、荀慧生和程砚秋等同台演出,表现出了相当深厚的戏剧演唱功夫。

唱小生的葛次红,周信芳先生倚如左右,于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一时间十分红火。

学武生的张玉昆,他唱功极好,武术底子深厚,中年的时候,他在全国各地演出,获得过许多许多的好评,使不少业内人士交口称赞。由于年龄的增长,他后来改唱老生,到了晚年,便进学校当了一名戏剧老师。

伶工学社乐班出来的学生,有许多到各个学校任职音乐教师。他们传授西乐知识,对具有西乐天分的人才进行培养,还有些伶工学生进入到了电影的行当,为新的文艺增光添彩。

盲哑学校

无论是办实业,还是办教育,张謇都是为了挽救中国命运,一切的出发点,都在于救国,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中国从而强大起来。因此,张謇不仅关注能够直接服务于他实业的健康人群,同时,他也同情那些身患残疾的人们。

对于残疾人群,他经常能够看到。这些人一般是贫穷的话,就去乞讨;家境富裕的,便逸居不出,他心里感觉很痛苦,心想如果把这些人群集中起来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中国不就发展得更快了吗?同时也解决了这些人的生存问题,给国家减少了负担。他综合分析了一下,外洋人口当中,每一千人中就有两个盲哑人。大清国如果用这样的算法推算,那么四万万人口当中,盲哑人口会有八十万之多。得到这个数目之后,更使他寝食不安,于是,他决定开办一家盲哑学校,对身患残疾的孩子进行培训,让这些孩子也能得到教育,获得生存的技能。

然而,要想办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师资队伍。张謇认为,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求专业精良,更重要的是要对盲哑儿童有真正的爱心,也就是“慈爱心与忍受心”,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热心对这批特殊的儿童予以培训。

鉴于此,他在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创建了盲哑师范传习所。先建立师资队伍,对师资进行培养。然后,在1917年,于狼山东北麓和残废院之西,开辟了6亩地,建起了南唐盲哑学校,学校开学时的经费是4400多元,一个翟姓的朋友资助了3000元,剩下的,由张謇跟他的哥哥张詧补出来。

张謇的这所盲哑学校分为盲和哑两个学科,除了传给盲学生凹凸的字版拼读盲文知识外,还开有音乐、针案和按摩等一些课程;哑学生除了教学手语外,还开有国画、雕刻、木工、裁缝等一些科目。学制都是三年制。

到了民国十三年,也就是1924年,盲哑学校已经有四个班的学生毕业了,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还有46名。盲科学生有18名,哑科学生有28名,这些盲哑孩子通过教育和培训,能够用特有的方式进行思想感情方面的交流,成绩非常好的,还能够唱简单的歌曲。

一次集会,这些盲哑孩子集体合演过一个名叫《普渡慈航》的新剧,令人们感叹不已,由衷地佩服这所盲哑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对于这些盲哑孩子无私的奉献。

张謇的盲哑学校不但帮这些盲哑孩子降低了盲哑方面的个人痛苦,同时还为解除社会的疽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孩子走出校门之后,一般都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可以自食其力,能够就业工作。有的甚至还被分配到了商务印书馆等各大书局担任印刷、打字和分发等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用张謇的话说,也就是为富强中国献出一份自己应有的力量。

鼓励有能力的有识之士办学

张謇不仅自己积极办学,还热心地对那些有能力的有识之士予以鼓励,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热情地支持他们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积极办学。

甘肃省黄土高原上的康乐县有个巴松小学,原来这所学校的创办人叫牛载坤。牛载坤在创办这所小学之前是八松乡思想进步的读书人,当他在家乡看到报纸上登载了张謇办学的事情后,很激动,对张謇的办学思想,爱国情怀也极为佩服,于是决心也要像张謇那样办学,投身教育事业。

1913年秋,牛载坤自偏远的大西北千里迢迢到南方的通州师范学校找张謇。当时的通州师范那真是鼎鼎大名呀。张謇见有人这么远为了教育事业来找自己,内心也很激动,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抽出时间来见人家。

张謇热情的接见了牛载坤,经过一番交谈,张謇很欣赏他,手拉手亲热得像是一个娘生的兄弟似的,他们一起参观了通州师范学校。对于这位自远方来的客人的一切食宿费用,都是张謇提供的,并且是上好的。在牛载坤要离开的时候,张謇称赞和鼓励他说:“如果我们中国人都像你一样对教育如此重视,那国家不但有救,而且还会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呀!”

牛载坤在张謇那里取得了经验,并受到张謇的热情鼓励和赞赏,干教育的兴致越发高了。他一回到自己的家乡八松乡,便马上多方联络,极其用心地创建了一所小学。

牛载坤为了给学校树立良好的风尚,便把学校的名字定作“树风学校”,随后又给他的老师和好朋友张謇写去了一封信,请张謇给自己创办的学校题写一个匾额。张謇接到书信之后,欣然提笔,写上了:

树风学校

然后又按牛载坤的要求书写了八字校训:

艰苦自立忠实不欺

之后又写了自己想好的跋言:

树风学校请书校拟,以昔所示语南通师范者赠之,南北学风,庶有大同之一日。

——南通张謇。

树风学校的创办人牛载坤校长接到张謇寄来的匾额后,大喜过望,连饭也不吃了,急忙挂起来。此后他就全副身心地扑在办学上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树风学校果然办得十分优秀,为当地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名声传播很远,在他们整个康乐县更是独树一帜。牛载坤说:“这是在张四先生支持下办的学校,我们不能给他丢脸!”

康乐县的百姓们为此也都很感念张謇。

同类推荐
  •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在家人的眼里,他,一个忠厚朴实却又聪明绝顶之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却又是绝佳的科研领军之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用他的话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甚至卷入“乌台诗案”的困局,但他不改一心为民的政治理想,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继欧阳修成为第二个“文坛宗主”,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该书主要讲到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直至离开人世。
  • 长征英雄谱2

    长征英雄谱2

    描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所经历的故事,在这漫长的艰辛征途中红军所表现出的种种英雄气概,记载了他们为祖国的解放所作出的种种牺牲,献身于革命的伟大精神,以及打过的一个个漂亮胜战的精彩片段,记叙了他们所立下的不朽的功勋。
  • 雷锋1940—1962

    雷锋1940—1962

    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出来的雷锋,恰像是一个“共和国长子” 式的角色。他代表了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朝着共产主义前进的“无私奉献”的红色一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对于中国当代年轻人来讲,显得神秘而遥远。 这个让人如雷贯耳的雷锋,当年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其实雷锋一直都是共和国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 习仲勋传

    习仲勋传

    一代政治家习仲勋的奋斗传奇首度面世! 在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受命在广东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的?习仲勋在主持中央书记处常务工作期间是如何致力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习仲勋如何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严格家教家风的?
热门推荐
  • 神界的恶魔

    神界的恶魔

    在这个以武为尊的大陆,一个少年将会如何改命运,与恶魔书写逆天传说?
  • 海底沉船的恐怖符号

    海底沉船的恐怖符号

    报警器响了,“飞虎小队”们立即出发。跟踪超市里行迹诡秘的人,发现了惊天秘密……那个人见人怕的“病老头”到底谁什么人?泡沫里到底吞噬了多少孩子们的生命?飞龙小队能揭开吃人温泉的秘密吗?本书是一段精彩的冒险探案故事。
  • 星际独宠:无情童养妻

    星际独宠:无情童养妻

    她是杀手,因为她有自闭症、厌食症、社会交流障碍症、厌世症、情感缺失症!杀人不犯法!穿越?重生在两岁的女孩身上。诡异的世界,更纠结的是带她的人不是她老爸,而是她老公!还是个残废?不过,其实这个残废也是挺不错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校园背后

    校园背后

    一个普通的学生贺琪,意外解锁了学校特有的能力!爱人的死去,同伴的反叛。让他不得以踏上复仇之路。随着逐渐的探索,一个校园背后的巨大秘密水落石出!
  • 妖怪公寓的日常

    妖怪公寓的日常

    这是一个为了替欠下高额欠款下落不明的父亲还债打工,而不得不和各路妖魔鬼怪打交道的少年的故事。这是一群欢脱的非人类少女(?)和一个普通(?)男主各种脱线的欢乐日常。我们的口号是“用梗说话,节操什么的丢掉就好~”以上……
  • 醉归路

    醉归路

    夕颜色白,小巧的一朵,瞧着精致清雅,却黄昏时悄然开放,翌日再孤独的凋谢。都道人如其名,夕颜也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习惯守住自己的执念,用记忆竖起一道坚实的牢笼。甚至在那张人生的棋局里,还死命的捂住棋子儿。可是不经意间,棋盘落入了他人之手。执棋的那人轻言细语,温柔安抚,却又像个黑洞,吸的她捏住棋子的手都落错了地儿。他笑的一脸灿烂,花儿都得为之失色似的,一点一点的诱着她。他说,花开花落是人之常情,没有凋谢又哪来第二次的绽放。***谨以此文赠与Daisy,2015生日快乐
  • 基因变

    基因变

    基因芯片是传自很久以前的科研成果,孟祥机缘巧合获得之后,更是奇遇连连得到了霸道的五行体,回到当时的世界一步步拯救自己的世界,成为星空第一人,故事很长,请随圣僧慢慢道来。
  • 凌修破道

    凌修破道

    六道轮回,三千世界,天地万法!自蛮荒伊始,无数个岁月轮回,谁又能不入轮回,超脱六道之外!?
  • 噬龙传

    噬龙传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造就了一些可以控制自然界万物的人物。融合道术和幻术最原始的基础。成仙,长寿这是每个中国人所崇拜的,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本书着重介绍中国的神话故事人物与希腊神话故事的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意在进行中西文化互相间的切磋。
  • 兜转:

    兜转:

    他之于她,浮生兜转,幸好一切都来得及。#爱情就在不远处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