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也认为道的内部含有阴阳,阴阳的和谐统一构成宇宙、社会,“道法自然”、和谐顺性是宇宙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也很注重“和”思想,但道家所追求的和,与柳下惠所代表的儒家所追求的“和”却是大不相同的。道家的“和”思想的实质是中和,讲求道法自然,阴阳平衡,和谐顺性。道家认为只有中和,和谐才有生命力,阴阳才能协调。“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得。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庄子》)由此可以看出,道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清净无为、淡泊名利、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其更为专注的是自然和天地,强调个人的思想修为,从而以此达到“和”的目的。道家的思想虽从一定程度上说有其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但道家主要只重视思想的修为和理论的研究,属于务虚型,其提倡的是消极避世,被动面对事物,幻想着回到单纯、质朴的原始社会,但这种思想和追求在今天看来是十分不切合实际的!只能用来修为一下自己的心境而已,有着极大历史局限性。在如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代,“小国寡民”、“清净无为”的思想根本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是不切合实际的,其结果只能被时代所遗弃。
相比较而言,柳下惠所代表的儒家“和”的思想则属于务实型的,他们讲求积极入世,注重实践,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包括和谐共处、维护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等。“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作为儒家的先驱柳下惠的内心有着十分清楚的是非准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就能使自己的言论符合道义,行为符合人心。
柳下惠既能在思想上重视和,又更能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的努力、实践和付出,去实现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的结局。所以他的言行都符合规范,使周围的人们都能满意。“降志辱其身,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这是孔子对柳下惠“和”的言行思想的高度评价和概括。由此看来,柳下惠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是极为崇高的,他不仅是“和”思想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者,不愧为中华“和”文化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