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薛丁山者 正是薛讷
在中国古典小说、演义评话、评书戏曲和民间文学中,如《薛仁贵征东》《唐宋英雄传》《薛家将》《汾河湾》《薛丁山征西》《薛丁山与樊梨花》《樊梨花三气薛丁山》《薛刚反唐》等,讲的都是关于唐朝名将薛仁贵(613~683年)及其长子薛丁山父子二人为大唐江山英勇作战、累立战功的故事和传说。薛仁贵东征(高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薛仁贵西征(铁勒),“将军三箭定天山”。而正是这位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的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的长子薛丁山,在正史上名叫薛讷,而他也是唐朝名将,曾一度当过大唐宰相(同紫微黄门三品),官职超过了他的父亲——大将军薛仁贵。薛讷他也曾经到过宁夏,担任过大唐灵州朔方军大总管。
§§§二、将门之后 抵制权贵
薛讷(648~720年),薛仁贵之长子,旧书旧戏和传说中的薛丁山,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农村,世代耕种为业,家境十分贫寒,“住过寒窑”。父亲薛仁贵在贤妻柳氏指点下从军,成为大唐有名的左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薛讷就出生在这位大将军家,自幼受到将军的熏陶,抱定以武功为国效力的志向。唐高宗中期,他先担任城门郎,以此起家,后升任蓝田县(今陕西蓝田县)县令。当时,有当地的富户倪氏行贿给御史台官员,目的是为他自己处理、补偿私人债务。御史中丞来俊臣因为接受了他的厚贿,就决断用义仓的米数千补给倪氏。薛讷说:“义仓原是为防备水旱灾之用,作为储蓄,怎么能大胆敢绝众人之命,来补一家之财产?”于是,就给皇上报告,同时坚决不将县里义仓的粮食付给倪氏。正巧,来俊臣犯法判罪,这件违法的事,就被薛讷所阻止。
§§§三、武后拜将 抗击突厥
武则天当政时,突厥侵犯河北,武后因为薛讷是将门之子,于是就任命薛讷为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薛讷临行时,武后在同明殿召见薛讷和他谈话,问他对策。薛讷奏道,“突厥丑虏进犯抢掠,是以庐陵王为借口。今庐陵王虽然回东宫升为太子,外边还是怕并未敲定不大相信。如果立太子的任命不改动,则突厥贼寇不讨自然臣服”。武后认为薛讷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接受了薛讷的建议,没有改变关于立储的决定。后又拜薛讷为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以后又转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薛讷就这样长期坐镇边疆,多有战功。
§§§四、节度使置 始自薛讷
“节度使”是中国古代中央朝廷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官职,自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至元朝初年(1271年),历经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辽、金,在历史上存在长达五百六十一年之久。而中国历史上“节度使”一职的最早设置,却是自大唐名将薛仁贵之子左卫大将军薛讷开始的。唐初,在重要地区沿袭北周和隋制,设置总管,后改为都督。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任命幽州都督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从此,中国历史上才开始有了“节度使”之称号。唐玄宗天宝初在沿边军镇设置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历史上称为“天宝十大节度使”。后来,内地也设节度使。五代更多,北宋以及辽金继续设节度使,到元朝初年才废节度使。
§§§五、太子继位 主掌中军
先天元年(712年)皇太子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为了平息内乱,巩固政权,面对东北契丹和奚、北方的后突厥、西方的吐蕃、河西突厥等的军事威胁,十一月,唐玄宗开始视察边情。西起河、陇,东到燕、蓟,在视察中,同时选拔将帅,训练士兵。因为薛讷带兵有方,十一月二十九日,得到唐玄宗重用,任命为中军大总管,主掌中军。
§§§六、玄宗讲武 讷军严整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后,开元元年(713年)冬十月,为了创建后来近三十年的被史家称之为“开元之治”的盛世,(“开元之治”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同时被誉为大唐盛世)唐玄宗首先整顿军威。唐玄宗在新丰骊山讲武阅兵,二十万大军参加,薛讷被任命为左军节度。当时因为有郭元振等大臣随意出班奏事,引起诸部军队秩序混乱,只有薛讷和解琬所统帅的军队岿然不动,秩序鼎然。唐玄宗令轻骑兵召见薛讷,轻骑兵到了他的军营大门不得入内,等到玄宗亲笔敕书,薛讷才过去进见。礼毕,唐玄宗特别高兴,十分赞赏,特给予薛讷慰劳赏赐。后坐镇和戎(今山西大同)、大武(今山西代北县)等州。
§§§七、大唐宰相 贬为白衣
开元二年(714年),北方的契丹、奚与突厥联合,数次犯境,薛讷自告奋勇前去征讨。玄宗诏命大将军薛讷为同紫微黄门三品,与监门将军后来也出镇灵州的杜宾客和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大军二十万,出兵檀州征讨契丹等入侵。同紫微黄门三品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唐制,其他官员任宰相者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唐玄宗时改为同紫微黄门三品,也就是说,任命大将军薛讷为大唐宰相。杜宾客说:“这时正逢炎暑,战士们身负戈甲、背着很多粮食,深入敌境去征讨,恐怕很难取胜。”他的意见,得到曾任灵武道大总管的中书令姚元之的赞同。独薛讷一人坚持征讨,他说:“夏天草长得正茂,是羊犊生息之时,不费粮食,也可以挺进,一举就能振国威灵,机不可失也!”当时朝臣多以为不妥,但唐玄宗为了威服四夷,喜奇功,就拜薛讷同紫微黄门三品,让薛讷统帅大军进行征讨。大军进到滦河,与契丹等军相遇,当时天气酷热,诸将又不如约,被契丹等军所败,全军覆没,独有薛讷只身逃脱。他认为战败的责任全在崔道宣以及蕃将李思敬等八人。唐玄宗大怒,因为杜宾客事先曾经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大暑天让士兵重负深入敌后,不能取胜,他的意见没有被薛讷接受。玄宗因此下诏免杜宾客死罪,其他官员全部问斩。后来,对遭失败的大军统帅薛讷,念到他往日的忠诚和功劳,特别予以开恩,不予定罪,给薛讷专门下制曰:“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和戎大武等诸军州节度大使、同紫微黄门三品薛讷,总戎御边,建议为首。暗于料敌,轻于接战,张我王师,衂之虏境。观其畴昔,颇常输罄,每欲资忠报主,见义忘身。特缓严刑,俾期来效,宜赦其罪,所有官爵等并从除削。”也就是说唐玄宗看到薛讷动机是为“张我王师”,“资忠报主,见义忘身”,所以,不予判罪,但是免去了他全部的官职和爵位,也就是变成了一个“白衣”百姓。
§§§八、再战吐蕃 封平阳公
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吐蕃大酋蚠答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进犯临洮(今甘肃临洮),进而攻入兰州以及渭州之渭源县,抢夺牧马。唐玄宗这时又想起贬为白衣的大将军薛讷,就下诏让白衣薛讷为代理羽林将军,任陇右防御使,统帅后来也是两任朔方大总管和两任朔方节度使的太仆少卿王睃等率军反击。当年十月,薛讷率军到渭源,与大将王睃之军“挤角夹攻”,“大破贼众”。薛讷与王睃领兵追至洮水,又与吐蕃战于长城堡,在战斗中丰安军使王海宾(王忠嗣之父)打先锋,英勇作战,为大唐捐躯。幸薛讷率主力军赶到,战士们更加拼死进击,终于打败吐蕃,杀获吐蕃军一万七千人,截获牛羊一百二十万头,活捉吐蕃大将六指乡弥洪,前后斩杀吐蕃军数万人,把吐蕃抢夺的羊马全部追回,缴获吐蕃军器械之多,不可胜数。当时,唐玄宗曾下诏,准备在十二月要御驾亲征吐蕃,听到薛讷与王睃大胜吐蕃的消息,玄宗大悦,于是,就决定停止亲征。唐玄宗下诏,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赐物三百段,粟三百石,玄宗亲自命名其稚子为王忠嗣,并拜朝散大夫之官。王忠嗣后来也到灵州担任朔方节度使。特派紫微舍人倪若水前往前线,传达圣旨,对诸将录其功状,薛讷因战吐蕃立功,唐玄宗把薛讷由检校左卫大将军、代理羽林将军,升为正式的大将军,即拜薛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又封薛讷为平阳郡公,同时,拜薛讷之子薛畅为朝散大夫。
§§§九、朔方总管 征讨默啜
开元三年(715年)四月,在战胜吐蕃入侵之后,西突厥十姓部落归降众多,唐玄宗又下旨让六十多岁的老将军左羽林大将军薛讷出任凉州镇大总管,统领赤水(今甘肃武威西南)等军,驻守凉州(治姑藏,今甘肃武威);同时任命左卫大将军郭虔灌为朔州镇大总管,统兵驻守并州,形成西东配合,以防突厥默啜,保卫西域安宁。就在这期间,后突厥可汗默啜发兵西侵,进攻西突厥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三部落,多次攻破三部落民众。五月,唐玄宗调令北庭都护汤嘉惠和左散骑常侍也曾任朔方军大总管的解琬率军救援西突厥部众,抗击默啜。开元三年(715年)九月,唐玄宗再次起用老将军,任命凉州道大总管薛讷出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柞、灵州刺史杜宾客为副大总管,征讨后突厥默啜。开元四年(716年)六月,薛讷等正准备率大军征讨默啜之时,默啜却利令智昏地又发兵进攻北部的铁勒部的拔曳固部落。但他被胜利冲昏头脑,不加防备,竟然被拔曳固溃卒颉质略所袭击斩杀,将其首级送交唐军,唐朝廷将默啜首级悬挂街上示众。默啜被杀以后,拔曳固、回纥、同罗、霄、仆固五部闻讯,都来归降。
§§§十、七十余终 赠太常卿
后来,因为年事已高,老将军薛讷申请“特听致仕”,唐玄宗特别批准,薛讷回故里养老。开元八年(720年)薛讷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唐玄宗对这位事大唐四朝的老将军逝世,十分惋惜,特别下诏赠大唐大将军四朝老臣薛讷为太常卿,谥曰昭定。《旧唐书》给薛讷很高的评价:“讷沉勇寡言,临大敌而益壮。”看来真有其父大唐名将薛仁贵之风。薛讷的弟弟薛楚玉,开元中期曾经担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薛讷之子薛畅被唐玄宗任命担任朝散大夫。
§§§十一、薛讷三 子薛刚反唐
在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中,有一部《薛刚反唐》,其中的主人公,是薛丁山也就是薛讷的第三子。他曾经率领各路人马反抗武则天,最终恢复李唐王朝。而薛刚的历史原型是薛嵩。薛嵩是薛仁贵之孙,薛讷之子。他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闻名。安史之乱爆发,他投靠安禄山叛军,累战有功,被安禄山封为邺郡节度使。后来史朝义被唐军打败,薛嵩看到叛军没有希望,就以相、卫、洺、邢四州投降唐军,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在昭义节度使任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有人说这可能就是“座右铭”一词的由来。薛嵩于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