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43900000002

第2章 社区的产生与发展(1)

绪论

社区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社区发展理论,形成了社区发展目标并进行了社区实践。也正是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社区意识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社区意识的研究理论,并进行了社区意识的现状分析。在我国和谐社区建设中,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居民社区意识的提高,有效地发挥每个居民对社区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发展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但以往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注重理论分析,忽视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区意识研究的实证视角。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社区发展

一、社区的概念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最早对社区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社区指的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或自然情感的社会有机体。在滕尼斯那里,社区一词表示由具有共同习俗、价值观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成员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但与世隔绝和排外的社会关系的共同体。不难看出,滕尼斯所说的社区概念在其本意上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个具体的地方社会,而是描述一种社会关系,并进一步延伸为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一种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组织。这一共同体的最显著特征是共同性,不但是在价值观、认同感上的共同性,而且是个人特质上的共同性。另一个特征是人与人的亲密性、互助性和浓厚的人情味。这一概念后来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内涵,已与滕尼斯所说的理想类型大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后来的社区概念被注入“地域”要素。

1917年,英国社会学家麦基弗在其所著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一书中,强调了社区的利益共同性和地域性。他指出,社区是指任何共同生活的区域村庄、城镇、地区、国家,甚至更广大的区域。不管什么地方,人们只要生活在一起,他们就会发展出某种有区别性的共同特征,如风俗、传统和说话方式等。这些特征是有效的共同生活方式的标记和结果。他强调指出,社区必须建立在成员的共同利益之上,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善或公共利益。在他看来,利益共同体是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但这必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也就是说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善或公共利益,或者是一个团体所共有的一系列利益。

1932年,芝加哥大学著名功能学派的代表帕克教授到燕京大学讲学时将“社区”一词引入中国,他认为社区是指“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赋予了社区地域性特征。

《中国社会学百科全书》中对社区的定义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且有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明确界定“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一定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方明在他的《社区新论》一书中指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袁方在1990年也指出: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可见,社区概念的发展从心理意义上的社区逐渐过渡到地理空间范畴的社区,二者都兼顾了其中一方面而舍弃了另一方面。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是二者兼备的,既要考虑心理意义上的社区,也要考虑地域意义上的社区。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通常包括以下基本构成要素。

1.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

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是社区的主体,也是构成社区的首要因素。社区人口是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社区生活的创造者,是社区物质基础的创造者或使用者,是社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口数量的多少、密集程度、人文素养的好与坏都决定着社区未来的发展。

2.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社区的地域要素,是社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自然环境条件。社区的地域要素不仅为社区成员提供活动场所,提供生产、生活的一部分资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的发展。

3.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

社区的专门活动、参与社会生活等都离不开社区及基本场所和设施,因此,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必然成为构成社区的重要因素。就城市社区而言,作为社区构成要素的社区设施主要包括生活设施、生产设施、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社区设施的数量多少和完善程度,是衡量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都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氛围。

4.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区意识、地方语言等,它融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文化是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是许多社区相对独立、相互区别的一个主要标志。

5.一定类型的社区组织

作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实体。每个社区都要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有秩序的社会实体来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调解人际关系和居民纠纷,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保证社区生活正常运行。就城市社区来说,社区组织有的属于政党组织,如街道党委、社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有的属于政权组织,如街道办事处;有的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这些社区组织协调配合,在社区建设中承担着各自的职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共同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上述基本要素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别:一是人群;二是自然物质要素,主要是地域和社区设施;三是社区文化要素,包括社区管理机构。这些基本要素在特定地域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一个现实的社区。

三、社区分类

社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可以用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社区成员的主要活动或社区发挥的主要功能,可将社区划分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农业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等。

按照社区规模大小,可将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大型社区、中型社区、小型社区和微型社区等。

按照社区内部结构体系的完整程度,可将社区划分为整体性社区和局部性社区,前者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意义,基本上具备了社会有机体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够解决绝大多数居民的主要生活需要的社区;后者虽然也具备社区的基本要素,但是难以解决绝大多数居民的多种生活需要,不能较为完整地表现社会结构体系。

按照社区的形成方式,可将社区划分为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自然社区是自然形成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扩展形成的,具有自然的社区边界。而法定社区的边界是通过行政程序划定的。

按照多元综合标准,可将社区划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城镇社区两大类型,这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社区分类。

四、社会与社区的本质区别

社区与社会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方面,它们有着各自的本质规定,这种本质规定就是他们的相互区别。社会是由居住在同一社区或不同社区、来自同一文化或不同文化、同一制度或不同制度、同一组织或不同组织的个体成员组成的群体,他们以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为基础,通过社会组织、政府机构来处理社会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而社区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共同价值、共同利益、社会事务、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之上,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社会事务。迄今人类经历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共同体社会,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础的政府主导社会福利的现代社会和在信息经济基础上的政府、社会部门共同治理的社会。

社区的基本特征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有共同利益和意识且彼此间有着密切社会交往的社会群体。社区概念既包含了心理意义上的社区,也包含地域意义上的社区。

社会可以不涉及具体的空间因素,但是社区必须有具体的空间或区位因素。

五、社区的发展历程

1.社区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社区,其实就是人际关系在一定地理区位中相对稳定的表现,它的发生发展则是人类生存聚居形式发生变化的标志与结果。

(1)社区发展的三大阶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叶南客认为,纵观人类的文明进程,根据每一时期一定区域内主要人际关系转化和聚居形式的变迁,社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远古时代的血缘型社区、农业社会以来的地缘型社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时代的业缘型社区。

第一,远古时代的血缘型社区。人类社会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因此,氏族是人类社会最早最基本的社区单位。在氏族社区中,人们共同掌握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生存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展,血缘型社区的组织规模也不断扩充,出现了由几个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的胞族群体,再由几个胞族群组成部落的有机序列。最后,由若干部落联合组成部落联盟,这标志着血缘型社区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第二,农业社会以来的地缘型社区。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后,农村居民点的出现对于人类社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以地缘关系为主的地缘型社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在内的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改革和调整的任务,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

第三,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时代的业缘型社区。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联系愈加密切,专业化特长及倾向也愈显突出,分工专业化比较集中,各种功能中心、功能特区的概念便在社会中形成,如商业中心区、科学工业园区等等。这些都无不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当代的人群聚集形式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交往更多的是以同类职业、相近爱好、共同价值观念为缘由。

(2)社区发展的四大阶段。陈树冬认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区发展的历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认为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属于我国城市组织的创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这个阶段的社区主要是以居委会的形式出现的,其主要工作依据是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第二阶段大体是20世纪60到70年代。在这一阶段通过社区单位化和单位社区化的双向发展,单位社会进入全盛时期,不存在没有主管部门的单位,也不存在没有单位的个人。城市社区基本上以邻里社区的形式出现,基本上是以四合院、里弄、单位单元为形式,功能除行政管理、政治控制外,还包括邻里互助和由单位提供的后勤服务,原有街居体制提供的政治管理功能和控制功能大大超过服务功能。

第三阶段大体是20世纪80到90年代。当时的市辖区政府是城市的基层政权组织,街道办事处仍然是其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城市中国有和集体单位在全社会的比例减小,部分单位出现解体,新的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大量出现,并且随着单位社会职能下放、住房制度改革、劳动力自由流动,社会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具有独立利益的个人和组织把从单位得不到的服务需求转向了居住小区。这一系列社会结构变革,使得原本没有实质组织意义的居住单位,逐步变为地域性的单位、社团和个人多方面利益整合的、具有多种实际功能的城市基层社会实体,社区地位日益重要。

第四阶段大体是21世纪开始到现在。这一阶段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区的思路,并且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区。党中央把做好社区建设提到了重要的高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明确要求,社区建设实践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可见,社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相伴随的。人类的生存竞争和商业竞争推动着社区从简单到复杂、从集中到分散、从综合到专门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和工业化则不断引起社区结构的“大变迁”,并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80年代以来,当代社区通过解决犯罪、老龄化、失业、贫困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形式到内容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革,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国外社区发展的历史

国外社区发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前后德国汉堡福利制度与爱尔伯福制的实行,这些制度以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福利工作来倡导社区内部成员自我服务、志愿服务,这种做法后来影响到英、法等国。20世纪初这些国家出现了广泛性的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培养社区成员自治与互助精神、改善社区生活条件为目标的“睦邻运动”和“社区福利中心运动”等,社区社会工作也由此得以产生并广泛开展。

二战后,随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贫困、疾病、犯罪、失业、经济发展滞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困扰,政府部门越来越感到力量的有限,便转而将目光转向寻求民间力量。社区作为地域性的居民组织和民间资源的聚集点成为政府合作的对象。以运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自助力量为主的构想带来了“社区发展运动”。联合国发动了以乡村社区为单位,由政府有关机构同社区内的民间团体、合作组织、互助组织等通力合作,动员社区居民自发建设社区的倡导,并在1952年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之后,社区发展运动从农村向城市、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扩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社区发展列入国家发展计划,试图以此解决城市化过程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在广泛的全球性的社会整体结构变迁过程中,社区以区域社会、民间力量、基层组织等多重身份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社区的发展都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历史的大车轮在前行,社区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内容和进程。

第二节 社区发展理论

国内外从事社区研究的学者们对社区作了大量的研究,丰富了社区发展的理论,对我国后期社区实践和发展给予了经验借鉴与启发。

国外学术界对城市社区早期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社区理论领域。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方面。20世纪50年代后,在联合国的倡导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介入并转向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研究领域。

一、国外社区研究的理论

1.人文区位理论模式

派克于1921年首创了人文区位学理论,美国芝加哥学派首先应用这种模式对社区进行了研究。人文区位学理论模式认为:社区是居民及其活动的区位分布,居民在社区里形成的是一种共生与互生的关系。其中,竞争是决定社区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除竞争之外,还有接断、集中化、隔离、入侵等区位过程,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象征性即区位互动对社区空间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该理论还提出社区商业区、工业区以及不同阶层的居民社区分布的三种主要模式,即同心圈模式、扇形模式和复中心模式,这三种模式通过对美国城市居住及商业、工业、交通等主要功能区位的研究,反映了生态学派的理论探索轨迹。

人文区位理论模式重视地理、生态、人口等地域环境以及文化观念、习俗和语言等人文社会因素对社区建设的作用和影响。这种理论模式在我们进行社区建设研究时很值得借鉴,但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环境和人文因素,未能从宏观上全面把握影响社区建设的全部因素。

2.社区人口组成理论

人口组成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又称非人文区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甘斯和路易斯。他们通过对移居墨西哥市的墨西哥村民和波士顿西区意大利移民的生活进行研究后,得出不同社会阶级、种族背景、家庭结构、文化层次及人生阶段的人口组成才是影响城市社区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形成社区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口组成。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区人口组成密切相关,剖析若干社区中的人口特质以解释社区社会现象,促进社区性质的分类研究。

因此,许多社会学家都主张要综合研究人口现象。台湾社会学者徐震在其著作《社会发展方法与研究》一书中指出,运用人口探究法时,对于一个社区居民是否具有共同意识与共同兴趣、有无人群观念与团体精神,亦应加以测量和分析。我国社会学家何肇发也提出目前人口社会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人口的重新分布问题、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城乡社区的适度人口问题、人口变动与社会角色变化问题等。以人口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其分析项目通常包括社区人口的年龄、性别、家庭、婚姻、宗教、语言、职业、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态度、生理心理健康等变数以及人口的增长与流动等。

3.功能主义理论模式

马林诺斯基和布朗是功能主义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20~40年代,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在研究太平洋岛的土著居民的社会生活时,发现“文化是一个整合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生活中,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并将这些分析方法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社区研究之中,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社区研究理论模式。这一理论模式认为:社区是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整体,社区的各种制度规范和习俗相互配合,以维持社区生活的协调运行,其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必将引起整体的变动。与这一模式配套的研究方法是历时较长的实地调查。该模式对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整体解释是研究现代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的重要方法,对现代社区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社会体系理论模式

这一理论模式又称社会互动理论模式,它将社区视为在特定地域上的一系列社会互动过程。所谓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整体、群体与群体由接近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社会互动是社会体系的动态显现。这一理论模式的框架是由美国社区理论专家桑德斯提出的,他把社区看作是一个互动系统,正是由于社会关系的存在才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社会互动,而后他分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系统本身的结构与功能,如社区的群体组织、主次体系等结构以及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福利等多种功能,着重研究社区成员和社区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二是研究互动关系,如沟通、合作、竞争、冲突、调试、同化,特别是对社区冲突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研究社区内部资源、权利、威望和财富的分配状况及由此造成的不平等和社会冲突;三是研究社会场域(社会互动的场所),主要是从人们活动的社会范围(组织网等)来考察人们的社区互动,着重研究社区某项计划和制度的实施所要涉及到的人、群体,将他们作出的反应作为实施社区方案的重要因素,以此探讨社区如何动员居民来促进社区的发展。这一理论模式重视研究社区中的实际问题,并寻找解决的途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且对我们研究新时期社区居民的参与共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5.比较社会学理论模式

比较社会学理论模式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和科尔曼,这一理论模式认为:社区是有特色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理论必须建立一些能普遍适用的通则性理论,要想正确认识整个社会,深入了解某一社会现象,就必须用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的材料进行证明和验证。这一理论模式主张比较,即比较各类社区的结构、制度和生活方式等,从而了解社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对社区的比较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针对同一社区不同时期的状况,旨在把握社区的变迁;横向比较则是对同一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社区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把握社区的整体结构。这种理论模式注重在研究社区问题时对比择优,有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所研究的主题。

6.社区冲突理论模式

长期以来,社会学者对社会冲突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整个社会。1957年,美国学者科尔曼发表了《社区冲突》一书,社会学者开始在地方社区范围内研究社会冲突。他认为,社区冲突的根源有三个方面:经济争端、政治争端、价值观的冲突。在某些社区里,这三方面的争端可能会重新激起群体间已暂息但却是根深蒂固的对立意识,在这种场合下,争端更可能导致冲突。他强调指出,导致社区冲突的各种事件会互相强化,在冲突之初就必须制止这种恶性循环。其后,美国学者桑德斯在《社区》中提出,任何一个社区的冲突都包括对立的关系、不同的权力分配以及社区居民的某种激烈的情绪三个要素,并认为社区的冲突因对立关系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要了解社区的变迁,就必须要了解社区冲突。

7.社会地区分析理论

社会地区分析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薛夫奇和威廉斯于194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们以个别指标测量和描述了洛杉矶人口普查片之间的差异。这个指标是以社会状况、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来测量生育率、妇女就业人数、单身住户数目、种族状况、外国移民或黑人的百分比。通过指标的测量评分,将众多的人口普查片归类为一些同质的社会地区。社会地区分析理论的运用进一步表明,它能对不同城市的社会地区进行鉴别和比较,从而概括出都市的空间格局。

8.社区行动理论

该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学者考夫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衡量社区行动的六条标准:第一,全面追求满足利益需要的程度;第二,该行动认同于地方性的程度;第三,当地居民参与人数、状况的程度;第四,当地社团参与的数目及其重要性程度;第五,该行动保持和改变当地社会的程度;第六,该行动的组织程度。

美国学者格林与梅约则提出了一套从时间顺序上研究社区行动的标准,即:行动的引发、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的计划、计划的实施、目标的实现及其后果。考夫曼则提出了阶段的模式,即:兴趣的产生、发起者的组织和保持、决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参与者的争取和保持、开展实现目标的活动。而美国社区社会学家桑德斯则进一步强调,把社区行动的理论研究与社区发展的实际工作联系考虑。他在论述作为社区行动场地的社区时,突出阐述可改善社区生活的计划。这种研究方式,反映了社区行动研究与社区发展工作合流的新趋势。

社区行动理论也强调社区行动的社会关联性,把种种社区行动看做是各种社会行动中属于社区性的部分,社区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复合体,社区中的社会活动与区外的社会活动相

同类推荐
  • 医学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医学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导言、医学法律关系、医学立法、医学法的实施、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法概述、公共卫生监督的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国境卫生检疫法律制度等。
  •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促进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人身损害赔偿

    人身损害赔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权利意识的增强,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侵权纠纷逐渐增多,尤以人身损害赔偿案最为突出。在面对这类纠纷时,由于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很多受害人在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方面感到困惑。为了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和依法维权的本领,编辑一本人身侵权纠纷方面的普法读物,确有必要。这样一本读物应当采取通俗易懂的活泼形式,同时尽可能涵盖人身侵权方面的各种法律知识,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在这种想法的基础上,我们策划和编写了这本《人身侵权损害赔偿》。
热门推荐
  • 腹黑首席VS单纯女助理

    腹黑首席VS单纯女助理

    夏冷雨二十岁生日那天,和几个同学相约好要去哪里疯狂一次,以证明自己已经成年。夏冷雨在酒吧里甩着头发跳着舞的时候,一双恶魔的眼睛盯上了她。暑假到了,夏冷雨和几个同学约好了去打暑期工,却在应聘的公司里凑巧地遇上了那双恶魔眼睛的主人。而这个恶魔眼睛的主人正好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从此,夏冷雨就象是一只小羔羊一样地被那个恶魔老板给诱拐了。
  • 逐逍遥

    逐逍遥

    因为一个修真门派内斗,弟子损失惨重,从凡间收徒。从此落凡走向了修真之路。修真界、仙界、魔界、妖界、鬼界、神界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 为人父母

    为人父母

    本书是刘冰先生在全国各地巡讲期间,有关如何做父母的精彩内容结集。作者通过对国学深入浅出的阐述,启迪为人父母当用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化子女,目的是让家庭充满祥和安乐!
  • 坑爹系统

    坑爹系统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明伦汇编交谊典朋友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朋友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生大哲学 生活小哲理

    人生大哲学 生活小哲理

    人生的意义何在?活着究竟又是为了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本书精选人生16大法则,向您讲述一个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志向法则:人生的风向标;时间法则: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情绪法则:自我调节很重要;自信法则:成功人生的前提;梦想法则:自由飞翔的心;坚持法则:滴水穿石,坚持不懈;自强法则:永不言败的精神;生存法则:胜者为王;处世法则:一门精深复杂的学问;人脉法则: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交往法则:取得成功的必备能力;习惯法则:左右人生的力量;合作法则:单打独斗难成功;财富法则:幸福的资本;成功法则:命运自己掌握;幸福法则:保持一颗平常心。
  • 荒石纪

    荒石纪

    传闻洪荒之时,天地初生不久,共工怒触不周山,致使天塌了一角。人祖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却发现莫名少了一块补天石,可是她因心力交瘁,无力再炼石补天。从此天道有缺,人间多疾苦……无尽岁月过去,那块消失的补天石又重见天日,只是一切都已经变了……
  • 余风匆匆凡尘仆仆

    余风匆匆凡尘仆仆

    是我和谁的友情,你和谁的爱恋,羁绊了年少时光的齿轮。帆和瑜的友情本以为那么无懈可击,但面对现实的裂痕,却还是不堪一击。陪伴了近六年的枫,又怎会突然失控?突然乍现的尘,又将怎样颠覆这命运多舛的三人?我们都有过去,但不意味不堪回首,我们都有荼靡,但不意味要流芳。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你的出现,你的驻足就够了,不需要你永久的停留。我们不会太过留恋,因为谁也不是彼此的全部。但可以说么,在你以后,就更没有人那么在意过我,不是依然爱你,只是想念而已。
  • 梦幻古今

    梦幻古今

    一名帅气的大学生偶然结识了市委书记的女儿,无奈进入了官场。一次旅游,却意外遇到了外国间谍追杀。误入天坑,变身为二郎神,梦幻于古今之中,征战于沙场之上。救基督之灵魂,与上帝同坐于天堂谈经论道。纵横于千古历史之中,挥洒在三界之间,欲改变历史建立一代霸业,欲扫灭官场一切浊气恶习。其结果又会如何,敬请大家关注。
  • 拐卖童徒:师父你咋又忘了

    拐卖童徒:师父你咋又忘了

    言珏这厮,原本日子清闲,每天喝喝小茶,修修仙。可自从收了个徒弟,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父~师父~我要喝奶奶~”小小的苏梓心睁着一双圆润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他。“好,为师去取,乖哈~”再后来,苏梓心那本该离开之人,被言珏竭力保下。人人道她废柴,却不想她天赋异人。再后来,徒弟莫名修为大增,天上掉下个郁哥哥……这一切的一切是巧合还是天意?听说十世情缘,最后一世定当开花结果,言心,漫漫仙途,为师伴你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