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66900000010

第10章 《三国演义》

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懂得这种成书过程对小说的影响;分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分析诸葛亮、曹操和关羽的思想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的布局。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产生

一、章回小说

古代最早的长篇小说是历史小说,因为在长篇小说这种形式尚未成熟的阶段,历史的兴亡成败可以最方便地提供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巨大内容。与此同时,借助史书的庞大规模,小说家也可以不太困难地构筑起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巨大框架。小说成熟以前,没有别的文体比史学更善于叙事。

章回小说几乎就是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这和长篇小说最早来源于说话艺术有关。讲史一次讲不完,这就存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问题。为了吸引听众第二天继续前来,艺人常常在故事的节骨眼上打住。这也成为章回小说形式上的一个特点。章回小说每回有回目,回目一般是对偶的两个句子。回目的作用就是概括本回的主要内容。

二、世代累积型的小说

古代的一些长篇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府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龙图耳录》等都不是某个作家的独创,而是集体的创作,是世世代代累积而成的小说。小说史家将其称为世代累积型小说。

从成书过程来看,这些小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开始有一点史传的根据、民间的传说、野史的记载;逐渐地被用作诗词的典故,成为说唱文学的题材;宋元以后,进入瓦舍勾栏,得到说话艺术的浇灌、戏曲的滋补;又经过了无数无名氏的修饰加工,直接地反映民众的喜好、民众的爱憎、民众的欣赏习惯,故事越讲越热闹,情节越来越丰富复杂,人物性格越来越生动丰满;最后由一个或两个写定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再创造,大致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府演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均属世代累积型的长篇小说。它们的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风格等方方面面,均与世代累积的成书过程不无关系,而和作家独创的作品有所区别。

第二节 成书过程和思想倾向

一、隋唐以前的三国故事

全像三国志演义 明万历周曰校刻本

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地流传。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为三国的兴亡成败描绘了基本的线索,为风云变幻的三国故事构筑了初步的框架,为三国时期众多历史人物的生平轨迹、思想性格作了粗线条的勾勒。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譬如裴启所著的《语林》、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已经记录了一些三国人物的故事逸闻。譬如《语林》中就有管宁和华歆园中锄菜、诸葛亮与司马懿战于渭水、曹操梦中杀人、杨修分析曹娥碑、曹操会见并追杀匈奴使者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被后来的《三国演义》所吸收。南朝刘宋的时候,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裴注保存了汉末和三国以来的大量史料和传说,这些史料和传说为后来三国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隋唐时期的三国故事

隋唐的时候,三国故事通过诗歌和杂戏的形式,更加地深入民间和宫廷。据《太平广记》第226卷“水饰图经”一条的记载,隋炀帝杨广曾经与群臣一起在曲水观看“水饰”72势。所谓“水饰”就是指游船上用水力机械操纵的各色木偶。其中有表演“曹操浴谯水击水蛟”、“刘备乘马渡檀溪”、“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等故事的傀儡戏。唐代的寺院里,讲说着“死诸葛怖生仲达”的故事。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形容当时的儿童模仿三国人物的情景。我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三国故事在当时的流传和影响。唐诗中歌咏三国历史人物的作品很多,其中又以歌咏赞颂诸葛亮的作品最多。杜甫的诗集里就有20多首作品吟咏或提及诸葛亮。唐诗对于三国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气质风度的渲染,无疑启发了《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

三、宋元的“说三分”

宋元时,三国故事广泛地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不但诗词、散曲、笔记中有三国故事,绘画中还有《三顾草庐图》。宋代的都市中,有专门供市民和士兵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中附设有占卜、杂货、饮食等各种服务行业。瓦舍中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就是“说话”,类似于今天的说书、评书。有关的资料表明,三国故事已经成为当时民间艺人说话艺术和演唱的热门题材,唤作“说三分”。三国故事成为说话艺术的专门科目,出现了如霍四究那样擅长讲说三国故事的艺人。资料表明,最晚在宋代,三国故事已经形成了推崇刘备、贬斥曹操的思想倾向。

四、元代的三国戏

元代的杂剧里有很多三国戏。在元杂剧700多种剧目中,三国戏的剧目就有近60种,现存的尚有21种。著名的元杂剧作家,譬如关汉卿、王实甫、高文秀等,都写过三国戏。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包括了自汉末战乱至三国统一于晋的近100年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隆中对、赤壁之战、孔明隔江斗智、刘备取四川、汉中大战、彞陵之战、诸葛亮北伐中原等重大历史事件。与此同时,皮影戏、傀儡戏、院本、南戏等也都表演三国的故事。有些杂剧中的情节并没有被后来的小说《三国演义》所吸收,但是,多数杂剧都为小说提供了创作素材。从现存的剧本来看,元代的三国戏拥刘反曹的倾向已经非常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文艺的色彩。

五、《三国志平话》

元代留下了讲说三国故事的长篇话本《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所谓“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讲述故事时所用的底本,或是指摘录史书、复述史书的通俗读物。《三国志平话》是一部元代至治年间刊刻的长篇话本,标明“建安虞氏新刊”,有8万多字,分上、中、下三卷,每页有上下两栏。上栏是画,描绘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下栏是叙事的正文。《三国志平话》与后来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相比显得比较稚拙粗疏,但这部长篇话本为《三国演义》的总体结构、人物塑造提供了蓝本。其内容已经包括黄巾起义、桃园结义、张飞鞭督邮、三英战吕布、王允献貂蝉、白门楼斩吕布、曹操勘审吉平、关羽刺颜良杀文丑、古城会、刘备跳檀溪、三顾孔明、火烧新野、张飞拒桥退曹兵、孔明出使东吴劝说孙权周瑜、黄盖诈降、赤壁鏖兵、华容道、周瑜使美人计、孔明三气周瑜、曹操杀马腾、马超战渭河、张松献地图、刘备入川、雒城庞统中箭、义释严颜、平定益州、单刀会、定军山斩夏侯渊、水淹七军、刘备伐吴、白帝城刘备托孤、孔明七纵七擒、斩马谡、百箭射杀张郃、秋风五丈原、三家归晋等一系列故事。《三国志平话》的民间文学风格非常鲜明,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染上了草莽英雄的色彩,其中张飞的形象尤为突出。《三国志平话》尊刘贬曹的倾向已经非常突出。从艺术上看,《三国志平话》还属相当粗糙的作品。

六、罗贯中的集大成

除了说话艺术以外,北宋时还有“斩关羽”等表演三国故事的弄影戏等形式。三国故事就这样通过各种通俗文艺的哺育滋补,同时广泛地吸收了史学著作、野史笔记中的材料,随时都会有新的故事添进来,随时都会有新的人物加进来,虚构的成分越来越重,人物形象越来越生动,情节越来越曲折生动和丰富多彩。元明之际,罗贯中在长期的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终于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所根据的正史,不仅限于《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还参考了《后汉书》、《晋书》和《资治通鉴》,较之《三国志平话》更重视历史的真实性。《三国演义》还删削了《三国志平话》中某些荒诞无稽、离历史事实过于遥远的情节或描写。

七、精彩之处全是虚构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书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均与历史相去不远;但小说中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虚构。从历史上看,鞭打督邮的是刘备,而不是张飞;草船借箭的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斩华雄的是孙坚,而不是关羽;颜良倒是被关羽斩了,文丑却并非死在关羽的刀下;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也不是华佗;隆中一带并没有什么卧龙岗;赤壁之战的决战地点不在赤壁,而是在乌林;吕蒙、潘璋并非因关羽显灵复仇而死,他们都是一般的病死老死;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豁达大度之人,可是小说把他写成一个心胸狭隘之人;马谡确实是丢了街亭,但诸葛亮却没有“挥泪斩马谡”,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马谡是死在牢里;而书里讲得有声有色的曹操行刺董卓、三英战吕布、王允的连环计、孙策的怒斩于吉、火烧新野、刘备的跃马过檀溪、蒋干中计、三气周瑜、关羽的降汉不降曹、华容道放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祢衡的击鼓骂曹、关羽战黄忠、左慈戏曹操等等,则完全是小说家和民间艺人的虚构。史书上关于诸葛亮出山的事记载得十分简略,而小说却繁衍出刘备三顾茅庐的大段漂亮文字。史书上涉及关羽的材料不多,可小说却描绘出“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精彩的篇章大多具有民间传说的深厚基础。

八、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成书过程,中间经过了无数无名氏的润饰加工。各种不同的材料带着不同的爱憎,先后涌入三国故事的洪流。三国故事长期地在民间流传,三国戏的观众也主要是民众,尤其是市民。这些故事和戏剧经历了民众的评判,从民众的语言、想象和生活经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爱憎和愿望。尽管我们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十分复杂,但是,这并不是说它没有倾向,《三国演义》的总体倾向就是尊刘贬曹。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以后,这种尊刘贬曹的倾向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体现。尊刘贬曹的倾向突出体现于那些来自民间的传说,同时也体现于那些贬曹倾向比较明显的野史中。《三国演义》对于刘备、诸葛亮一方的描写,体现了民众对仁君、仁政的向往;对于曹魏一方的描写,反映了民众对暴政、奸臣的厌恶和憎恨。成书的关键时期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宋元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偏安一隅而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刘备集团,被借来喻指汉族政权;而盘踞北方的曹魏集团则被用来借喻正统政权的篡夺者。因此,宋元时期三国故事越来越鲜明的尊刘贬曹倾向,实际上包含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正统观念。

第三节 作者和版本

一、罗贯中与嘉靖本

《三国演义》的写定者罗贯中是小说家、戏曲家。我们对他知道得很少,有关的记载也都语焉不详。只知道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一说他流寓杭州,祖籍是东原(今山东东平)。明初《录鬼簿续编》里则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至正甲辰是公元1364年。可见罗贯中生活在元明之际。有人认为,罗贯中大约生活在1315年至1385年之间,估计与事实相距不远。据说罗贯中曾经一度参加反元的斗争,传说他曾经入张士诚幕。明代以后,他就离开政治,专心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据说他著有《十七史演义》。现在所存他署名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但是,后面三种小说是否确为罗贯中所著,也还可以商榷。从多种明清《水浒传》的刻本来看,罗贯中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问世以后,受到广泛的欢迎,明代便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刻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三国志演义》的刻本是嘉靖本,也就是嘉靖元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共24卷,240则,每则的前面有一句七言的小目。卷首有弘治甲寅年(1494)庸愚子(蒋大器)的序和嘉靖元年(1522)修髯子(张尚德)的引。从嘉靖至天启年间的刻本中,有一类刻本书名作“三国志传”而非“三国志演义”。其中有关于关羽次子关索一生的故事,是嘉靖本所没有的。有的专家认为,这些刻本虽然刊刻于嘉靖本之后,但它们所依据的祖本却在嘉靖本之前,比嘉靖本更接近罗贯中的原本。也有人认为,嘉靖本和“三国志传”本出于同一源头。

二、毛宗岗本的功过

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底本,参考“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润饰。嘉靖本中穿插有300多首诗词,这些诗词大多粗俗不堪,毛宗岗删去近200首。与此同时,毛本增加了唐宋名家的诗词。毛宗岗润饰回目,使原书的单句小目成为对偶精工的双句回目。毛氏还删去了一些不甚合理的情节,譬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诸葛瞻得邓艾之书而犹豫不决等,使小说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修改细节的描写,使伦理道德的褒贬更加鲜明,正统色彩更加突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来看,毛宗岗的修改和加工,有改好的,有改糟了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说来改好的居多。此外,毛宗岗的评点文字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对于读者理解欣赏小说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节 战争描写

一、战争描写之大观

三国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极为出色,以至于被后人当做一部兵书来学习。《三国演义》中描写了40多次战役,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战争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凌弱,或以少胜多,或以众暴寡,或两弱联合以抗强者,或两强相争而两败俱伤,或内部火并而分崩离析,或挽狂澜于既倒,或功败于垂成,或以智取,或以力胜,或月夜偷袭,或围城打援,或断人粮道,或声东击西,或用火攻,或用水淹,或里应外合,或施用离间,呈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之战争奇观。

二、史学的影响

《左传》和《史记》的作者明白,战争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作战双方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全面较量,包括天时、地利、人心的向背及战争的正义与否。《左传》和《史记》的战争描写,不是单纯地描写战场上的拼搏,不是单纯追求战争场面的紧张热闹,而是以人物为中心,结合人物的个性来描写战争。《左传》和《史记》十分注意突出战争胜负的原因,全部的描写都贯穿这一点,紧紧地扣住战争胜负的原因来一步一步地展开描写和叙述,在具体的描写中,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重点写“运筹帷幄之中”,而不是写“决胜千里之外”,突出双方在交战决战前夕的精神状态的对比。特别喜欢写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役,写战争中通过主观努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劣势变为优势的过程。喜欢写人在战争中的预见,写双方主帅驾驭战争的能力,重视智慧胜过重视勇力。《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将《左传》和《史记》这些传统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赤壁之战

(一)孙刘联盟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和战争,其中又以赤壁之战的描写最为典型,也最为出色。作者从第四十三回到第五十回,用了整整8回的巨大篇幅来写这样一场战略的决战。当时,曹操有83万大军,而东吴与刘备方面只有几万人马。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形势非常严峻。曹操企图借战胜袁绍的余威,直逼江南,下战书恫吓孙权,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刘备方面希望借助孙权的力量联合抗曹,以实现其“隆中对”的既定战略方针。东吴方面,是战是降,内部意见没有统一。作为领袖的孙权处在犹豫不决的状态之中。投降曹操而心有不甘,抗拒曹操又信心不足。这么一种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这么一次成败在此一举的历史时刻。如果要想继续割据江东,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机会。形势的危急使东吴内部主战和主和的两派斗争变得非常激烈。诸葛亮就是在这样微妙的情况下出使江东。他舌战群儒,与东吴集团里的主和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针对孙权的畏阵怯敌思想,诸葛亮一面用激将法,一面又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终于使孙权提高了自信,坚定了决战决胜的决心。孙权、刘备终于结成了反曹联盟,曹操想要不战而胜的如意算盘被打破了。

(二)火攻的陷阱

曹操轻敌麻痹,思想准备不足,一接触,就发现自己的水军不行。周瑜方面,则充分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一再地挫伤曹军。曹操在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以后,就千方百计地努力,企图加以弥补。但是,曹操方面的每一次努力,都被周瑜顺手牵羊地加以利用。蒋干的劝降,反而因为一封假信,使曹操中了周瑜的离间计,让曹操杀了两个水军将领。曹操担心士兵晕船,便有庞统来献连环计。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曹操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也就一步深一步地走近联军所设的陷阱;曹操对水战的问题比较“有把握”之日,也正是联军实施火攻的条件日趋于成熟之时。作者紧紧抓住决战前夕双方主帅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有力的对比:一边是横槊赋诗,志得意满,处境险恶,却自我感觉良好,真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边是小心谨慎,呕心沥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边是骄兵必败,一边是哀兵必胜。这时候,决战的气氛已经十分饱满,真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三)山外青山楼外楼

作者在描写曹军和联军对立的同时,又不时地穿插了联军内部的矛盾和纠葛。周瑜的儒将风度、足智多谋和指挥若定被描写得笔酣墨饱。诸葛亮的形象则更为成功,给人以“强中更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觉。从诸葛亮这边来看,他和周瑜斗智,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不是一般的赌气,而是站在联吴抗曹的战略高度来有理有节地处理与友军的关系,这就写出了诸葛亮的胸襟识度。赤壁之战的描写,采用了动中有静的写法,把刀光剑影的战争写得有张有弛、松紧有致。有群英会的同窗欢聚,曹孟德的横槊赋诗,庞士元的挑灯夜读。席不暇暖之时,偏有轻松去处,偏有许多闲情逸致。忙里偷闲地穿插调节了小说的节奏,使故事情节不至于一味的紧张,使战争的描写疏密有致,更显出其曲折生动。

第五节 人物描写

一、曹操

《三国演义》在描写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塑造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诸葛亮和关羽的形象尤为出色。“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两句话,成为小说描写曹操的一个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能臣而兼奸雄的两重形象。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以复杂的印象。他少年时代就游猎歌舞、恣意放荡;然而他又不同于一般的只知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他初入仕途便厉行法治,革除弊政,表现出一个未来的大政治家的魄力和胆量。他时而奸诈得深不可测,时而坦率得犹如赤子。他有时隐而不露,有时又感情奔放。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体贴入微、富有人情。他有骄横专制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他今天睚眦必报、瞬息不容,明天又豁达大度、不咎既往,把天大的仇恨放在一边。他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同时又是无耻自私的庸人。那即席吟唱的诗人和屠戮人民、发掘坟墓的枭雄竟是同一个人!就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而言,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难理解的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我们不能将一切不利于曹操的史料一概否定,都认为是污蔑不实之词。曹操性格的酷虐变诈也是历史的事实,我们只要看看历史上曹魏集团内部关系的紧张,便可以明白。其次,作者也是有意将曹操描写成一个复杂的形象。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有很大的关系。如前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而成的长篇小说,各种材料带着不同的爱憎褒贬一举涌入三国故事的洪流,这些材料对于曹操的态度很不一样。譬如陈寿的《三国志》对曹操的态度就比较客观,而吴人所撰的《曹瞒传》对曹操就颇多揭露和讽刺。罗贯中在进行最后的加工时,面对大量倾向不一的材料,尽可能地加以协调和统一,但在实际上又遇到很大的困难。这种复杂性还有更为深刻的根源。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在曹操那儿,道德是服从于政治的。从道德上看,曹操的言行似乎处处充满矛盾;但从政治的需要去看,却是时时地服从于现实的政治军事利益。曹操这种人物是东汉末年那个动荡时代的产物,唯有这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式的人物,才能收拾混乱的局面。曹操一生戎马,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继起的司马氏父子统一了全中国。而司马氏父子正是曹操的影子。曹操那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和他的才干智慧与权术结合,便构成了文学史上封建政治家的一种典型。由此看来,曹操这一形象凝结着人民对统治者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二、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位贤相的典型,也是军事智慧、政治智慧的化身。小说第37回,全书近1/3时诸葛亮才出场。但他一出场,就使局面顿时改观,起到了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作用。他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智收姜维,处处表现出高瞻远瞩、足智多谋、指挥若定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胸襟识度。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地执行既定的方针,呕心沥血地指挥了每一次战役。他严于律己,忠贞不贰,是刘备集团实际上的灵魂。他的决策关系着蜀汉的生死存亡。从全书来看,诸葛亮出山以后,情节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在全书处于中心位置。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孙权、周瑜、鲁肃、司马懿,均成为诸葛亮的陪衬。诸葛亮洞察一切,却偏偏喜欢后发制人。诸葛亮料事如神,却比任何人都小心谨慎。诸葛亮功勋卓著,却并不心高气傲。纵然是大兵压境,他也依然是那么从容镇定,这就是诸葛亮的魅力所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历史上的诸葛亮,不完全是一回事。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历史上,诸葛亮主要从事外交和后勤的保障支援工作,而不是前线的指挥官。刘备入川的时候,带的是张飞和庞统。汉中之役、伐吴之战,都是刘备亲自指挥。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作用并不突出,跟小说戏曲中的诸葛亮形象有很大的差距。诸葛亮统一国家的理想,坚忍不拔的意志,他的政治才干,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很为后人所敬仰。尤其是在国家动乱、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诸葛亮的名字有很大的号召力。诸葛亮去世以后,他的事迹在民间广泛地流传。蜀汉人民十分怀念他,各地要求为诸葛亮建庙的人很多。东晋时,由于民族的矛盾,南北的分裂,诸葛亮的故事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诗中歌颂诸葛亮的作品很多,其中尤以杜甫歌咏诸葛亮的诗歌最为著名。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诸葛亮的形象染上了浓郁的悲剧色彩,诸葛亮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宋元时期是一个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的时代,诸葛亮讨贼兴复的斗争对于当时的汉族人民具有很大的鼓励作用。著名的爱国将领岳飞就十分崇拜诸葛亮。另一位爱国名将宗泽,在临终的时候,长吟杜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而死。在时代精神的推动下,在说话艺术的孕育下,诸葛亮的故事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对诸葛亮的描写也更加侧重他的军事和政治的智慧。诸葛亮由一位萧何式的人物,变成临阵指挥的三军统帅,变成军事智慧、政治智慧的化身。

三、关羽

《三国演义》的修订者毛宗岗曾经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毛宗岗所谓“三绝”,系指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和曹操的奸绝。诸葛亮、曹操以外,关羽也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典型。关羽骁勇善战,神武过人,为蜀汉的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温酒斩华雄,写出他超群绝伦的武艺。单刀赴会,写出他的大智大勇。刮骨疗毒,写出他惊人的自制力。拔襄阳,围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获庞德,中原震动。曹操甚至因此而考虑迁都。关羽至此而到达了他一生事业的巅峰。可是,谁能想到,这赫赫的战绩却成为关羽最后的辉煌。正当关羽兵围樊城,曹仁苦苦支撑,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吴将吕蒙乘虚而入,白衣渡江,于是形势遂急转直下。吕蒙的军队袭荆州,下南郡,蜀将傅士仁、糜芳投降东吴。上庸的刘封、孟达见死不救。孟达后来还投降了曹魏。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走麦城,身死人手。不仅如此,荆州一失,蜀汉从此被封锁在三峡以内。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发起伐吴之役。虢亭一战,火烧连营,蜀军溃不成军,刘备仅以身免。由此看来,关羽之死,荆州之失守,竟成为蜀汉一路下滑的转折点。不难看出,蜀汉事业的衰落,关羽要负相当的责任。关羽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心胸狭隘,好听奉承。终于因为他的意气用事,轻敌麻痹,破坏了吴蜀联盟,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而且给蜀汉的事业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三国演义》的作者特别强调和赞扬了关羽的义。义的观念,一方面反映了百姓对官府、对统治者的失望,对法律的失望,从而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相互的救助上,寄托在侠义人物的身上,因而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另一方面,这种义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私人恩怨的基础之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古代极看重个人之间的恩怨,当私人的恩怨和原则发生矛盾的时候,甚至可以置原则于不顾。当私人的恩怨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甚至可以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三国演义》里大肆渲染的义,是一种小生产者的道德观念,带有强烈的江湖色彩,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其后,桃园结义的形式,既为民众的起义所利用,也为历代的帮会、绿林所利用。

四、其他人物

“三绝”以外,张飞的勇猛无畏、粗犷鲁莽、心直口快、疾恶如仇和坦荡磊落;赵云的浑身是胆、冷静和忠诚;黄忠的老当益壮;孙权的审慎和多疑;周瑜的足智多谋、胆识才干、倜傥风流和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老实和顾全大局;董卓的残暴凶狠而不得人心;吕布的见利忘义和反复无常;陈宫的所托非人;陆逊的儒将风度;司马懿的老谋深算、精明干练和大诈似信……这些都让人掩卷难忘。

第六节 艺术手法

一、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之描写塑造人物,以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为背景,采用粗线条的勾勒,略貌取神,夸张、对比、烘托,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反复地渲染,以求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小说第五回的“温酒斩华雄”是这种手法的一个范例。对于关羽来说,这是他崭露头角的第一次战斗。作者并不急于去描写关羽和华雄的交战,而是不慌不忙地写华雄的骁勇。眼看着联军的将领一个个地败在华雄的手下,先是鲍忠关下搦战,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接着是华雄夜袭孙坚的营寨,追得孙坚落荒而逃;孙坚的赤帻落到华雄的手里,大为丢脸,部将祖茂也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华雄乘胜追击,用长竿挑着孙坚的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鲍信、祖茂以后,俞涉、潘凤又步其后尘;各路诸侯面面相觑,束手无策。作者在这里极写华雄嚣张的气焰,把关羽出场的气氛写得足足的,这才安排主角关羽出场。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关羽和华雄的交锋,却是避实就虚,写杯酒未凉而华雄已斩。关羽斩杀华雄的迅速、轻而易举,均在不言之中。这就用很俭省的笔墨把关羽超群绝伦的武艺描写得淋漓尽致,真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曹操为关羽敬酒和袁术之怒斥关羽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是识英雄于草莽之中,表现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慧眼和魄力;后者是小肚鸡肠,一副势利眼光,暴露出没落贵族的平庸自负。与此同时,联军内部的矛盾与不和已初露端倪。这就使读者对后来联军的分崩离析乃至袁绍、袁术的覆亡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二、诸葛亮的出山

小说第三十七回的刘玄德三顾茅庐,是同一种艺术手法的又一个成功的例子。诸葛亮是作者胸中的得意之人,他的出场,写得百步九折,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三国之中,蜀汉的建立最为曲折艰难。得孔明以前,刘备四处奔走,寄人篱下,没有根据地,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刘备集团不成其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虽有关羽、张飞、赵云一班虎将,但文职人员如孙乾、糜竺等人,充其量只是三流人才。这样一个领导班子,根本制定不出一个长期的、有远见的战略方针。在这一阶段,刘备还远没有割据称雄的条件。南阳得孔明、赤壁破曹操是刘备集团崛起的转折点,作者正是从这样的高度来看诸葛亮的出山,所以他写得那样耐心、那样用心。作者先在第三十五回,借水镜先生的话“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虚写诸葛亮的声望。接着,又借单福(即徐庶)之口来呼应水镜对诸葛亮的赞誉。单福帮助刘备奇袭樊城,大败曹仁;可是,单福在和刘备分手的时候却说,自己和诸葛亮相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又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刘备听了单福的话就去拜访诸葛亮,可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一顾茅庐”的结果是领教了崔州平的一番迂腐言论。“二顾茅庐”的收获是见到了诸葛亮的两个朋友。尽管两次拜访都没有什么结果,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却已经写得笔酣墨饱。“三顾茅庐”总算没有白跑,可惜诸葛亮午睡未醒。作者在这里对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作了最后一次考验。诸葛亮不出则已,一出就成为舞台的主角。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使读者为之屏息凝神。诸葛亮高卧隆中,对天下大势却了如指掌。他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我友三方的形势和力量对比,为刘备制定了先取荆州、后取川蜀的战略方针。刘备后来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方针,赢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充分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三国演义》的同情无疑是在刘备、诸葛亮一边,可是,刘备的形象却并不成功。作者显然是有意识地处处将刘备与曹操相对比,以刘备的仁义来反衬曹操的残忍。在刘备身上,显然寄托着民众对仁政的理想。但是,当作者按照仁君的标准来规范小说中刘备的原型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却是一个可敬而不可亲的人物。当作者在努力刻画刘备的仁义的时候,却反而暴露了刘备的虚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尖锐地讽刺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事实也确实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人物自身的逻辑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刘备在本质上和曹操没有什么区别。在当时,不是应该由谁来统一中国,而是谁有力量来统一中国。这个“力量”不仅包括军事的,而且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乃至文化的内容。逐鹿中原的各路诸侯无不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即便讲仁义也是为了笼络人心。曹操是这样,孙权是这样,刘备也没有例外。刘备集团的两次大发展,都是以牺牲其他集团的利益为前提的。刘表集团是第一个牺牲品,刘璋集团是第二个牺牲品。刘备的入川是突出的例子。夺取了荆襄地区以后,刘备集团就开始注意川蜀刘璋方面的一举一动。恰好刘璋集团的内部出现了新的动向。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松,企图依靠外力推翻刘璋的统治。但是,张松对曹操的傲慢态度深感失望,这就给刘备集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刘备集团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加紧拉拢张松,了解了川蜀的军事政治内情;并通过张松,联络了法正等重要人物作为自己的内应。恰好刘璋天真地希望刘备来帮助自己抵御那个威胁西川的张鲁。刘备对于沃野千里的西川早就垂涎三尺,刘璋的邀请真是求之不得的天赐良机。刘备当然并不急于去消灭张鲁,他在到达葭萌以后,就驻扎下来,广树恩德,再也不肯前进一步。刘璋此时也已经看清刘备的意图,开始减少对刘备的后勤供应,并下令各地守将进入戒备状态。刘备则以此为借口,回师进攻刘璋。攻涪县,拔绵竹,进围成都,不到一年的时间,刘备就把刘璋集团打垮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次又一次地将人物引到情理之外,而人物自身的逻辑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人物领回情理之中。理想人物的苍白说明了理想自身的苍白。时代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晚期,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早已陈旧僵化。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家们不但已经提不出新的伦理规范,而且也不能对既成的伦理规范提出新的论证。在这种情况下,当作者按照仁君的理想来规范刘备的原型时,他所得到的只能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

四、不足之处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其思想和性格,往往是一出场就定型,没有变化。曹操生来就奸诈,刘备生来就仁义,张飞一出来就鲁莽勇猛,诸葛亮更是生来就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时有过火之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就批评《三国演义》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三国演义》的描写人物,也不是处处如此。譬如第九十五回至第九十六回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一节,对诸葛亮思想性格的把握就很有分寸。从蜀汉的发展来看,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一路下滑。接下来的张飞之死、彞陵惨败及白帝城托孤,使蜀汉集团从此步入低谷,悲剧的气氛越来越浓。虽有诸葛亮的七出祁山,总让人有回天无力的沮丧之感。街亭之役正是发生在七出祁山中的一个关键的插曲。失街亭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这一失误安排在一路滑坡的过程中是非常和谐的,这时离一百零三回的“秋风五丈原”已经相距不远。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尽力与命运抗争的诸葛亮写得非常具有分寸感。诸葛亮素有知人之明,知人善任,却偏偏会用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去担当把守街亭的重任。诸葛亮一向料事如神,却没有想到马谡会在山上扎营。这就打破了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定格,给人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真实感。恰恰是在错用马谡而招致被动,司马懿率军长驱直入的危急情况下,小说将诸葛亮和司马懿又一次作了鲜明的对比。诸葛亮一生谨慎却偏偏在失去街亭之后“大胆弄险”,司马懿则囿于对诸葛亮的“成见”而不敢进兵。虽然蜀汉失去街亭而大败,司马懿夺得街亭而大胜,但是,马谡因不听诸葛亮事前的指示而失败,司马懿却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失去擒获诸葛亮的千载良机。给人的印象还是司马懿比诸葛亮略逊一筹。正是在这次重大的失误之中,小说把诸葛亮的严于律己和忠贞不贰写得非常动人。诸葛亮在事先一再地提醒马谡把守街亭的极端重要性,提醒他司马懿并非等闲之辈,并具体指示王平:“下寨必当要害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这就说明,战败的主要责任在马谡。可是,诸葛亮却多次地对自己的用人不当做出沉痛的自我批评。街亭失守的消息传来,诸葛亮跌足长叹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战役结束以后,赵云班师,诸葛亮对赵云说:“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挥泪斩马谡以后,诸葛亮追忆当年刘备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失声痛哭,“深恨己之不明”。身居宰相高位、享有崇高威望的三军统帅能在自己的部下面前承担责任、痛责自己的用人不当、“不识贤愚”,这是多么令人感动!

第七节 布局

布局是小说的技巧,但又不仅仅是技巧。从主观方面来看,高明的布局服从于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三国演义》的主题,要表达民众对仁政的向往,表达一种“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观念,赞扬一种生死相托、患难与共的人际关系。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创作意图,作者将蜀汉和曹魏两大集团设计为主要的对立面,而以孙吴集团作为陪衬。蜀汉和曹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其中刘备一边是着力描写的一面,而把曹魏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把作者要歌颂的光明的一面放在主要的位置,而把要揭露要鞭挞的一面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这就可以使小说的主题显示出更加积极的意义。为了贯彻自己的创作意图,作者将刘备设计为爱民如子的仁义之君,将曹操设计为残民欺主的奸臣。由于种种原因,作者将诸葛亮放到全书中心的位置,使其他的重要人物或多或少地成为诸葛亮的陪衬。《三国演义》的布局在主观上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在客观上却受到历史原貌和成书过程的巨大牵制。三国鼎立的实际结局是曹魏集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刘备集团却以失败而告终。而从小说来看,居然是邪恶战胜了仁义,这种历史和道德的悖论不能不使全书蒙上浓郁的悲剧色彩。我们读《三国演义》,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之死,到陆逊大败蜀汉,刘备白帝城托孤,不能不感到越来越浓郁的人力不敌天命的沮丧。为了使小说的内容更加有声有色,作者有意地夸大蜀汉的国力,使蜀汉的规模与国力达到足以和曹魏抗衡的程度。其次,赤壁之战以前,刘备集团还没有成为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相关的历史材料和民间传说也不够丰富。虽然小说尽可能地在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穿插刘备的活动,但毕竟刘备还没有站到历史舞台的中心。小说的前30回未能将刘备的创业作为叙事的主线,作者实有其难言的苦衷。南阳得孔明、赤壁破曹操以后,刘备集团真正崛起,成为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从此以后,小说的描写才大致统一在“拥刘反曹”的大纲之下,刘备、诸葛亮和曹魏的对立才成为故事的主线。随着“隆中对”的既定方针一步一步地实现,诸葛亮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突出。从章回的分配来看,全书从建宁元年(168)汉灵帝即位写起,至280年吴国灭亡为止,总共写了113年的历史。因为小说以歌颂蜀汉为主,而蜀汉又以诸葛亮为中流砥柱,诸葛亮死于234年,所以在小说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以后,虽然后面还有46年的历史,但是小说却只用了短短16回的篇幅就把它结束了。时间上占三国2/5的历史,在小说里却只用了不到1/7的篇幅。

思考题

1.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成就。

2.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3.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4.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5.谈谈《三国演义》的布局。

6.分析毛宗岗本的成败得失。

7.分析《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同类推荐
  • 麻雀案

    麻雀案

    《麻雀案》收录的作品包括:阿阔的城门、补冬、挂着落地窗帘的客厅、孩子·大海·太阳、老货仔的街、绿魂、麻雀案、人瓜之谜、女儿贼、三片绿叶、外婆祭等。
  • 冷的边山热的血

    冷的边山热的血

    当你真正理解了士兵,也就一定理解了人的存在,理解了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每一个士兵都是社会结构中的一员,他不能不与这个世界相通,而且与你与我都相通:就看你能不能寻找到一条合适而独特的通道(那怕是一座桥),——《冷的边山热的血》应该说是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的:小说的作者理解了或正在理解。当然,这种理解不仅属于生活,而且属于文学——生活与文学都在如列车似的行进,那我们的理解也应该向更广远的地方行进。以上作为序,既献给小说的作者,也献给诚恳的读者。
  • 历代禁书:姑妄言

    历代禁书:姑妄言

    是辽东人曹去晶创作于清代雍正初年的长篇章回小说,但从未见于文献记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其残抄本在上海一露鸿爪。六十年代,全抄本在前苏联被发现,但国内学者尚无法看到。九十年代《姑妄言》全刊本在台湾面世,一面世即引起学界轰动。
  • 尴尬大全

    尴尬大全

    该书倾情演绎了小县城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汇集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俯首即拾的种种尴尬、窘迫、不堪与无奈,幽默诙谐之余,更有着淳厚的沂蒙乡土风情享受。评论界称其成功首先是语言上的特色,具有行云流水的节奏,更兼一派乐天知命的明亮和安详。农民企业家刘老麻告诉我个消息,说离县城二里来地的沙沟正在拍卖荒山荒坡,一亩荒山才500块钱,可以使用50年;咱们干脆合伙买它个百儿八十亩的,治理上一番,不用三五年就把全部投资给挣回来了;你们也当作休闲,种种树,养养花,钓钓鱼,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还有个什么离子来着? 我说,负氧离子。
  • 官场壁虎

    官场壁虎

    海风市因暴力强拆引发民怨,巡视组秘密来到海风展开调查,很快引发官场地震:市规划局局长、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相继被双规,代市长赫东岳突然自杀,省建设厅副厅长、原海风市副市长傅国梁闻风出逃……特案组这才发现,强拆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的腐败窝串案……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背后,有哪?暗箱操作的权钱交易?魄力十足的政坛明星,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贪官外逃,又会引发怎样的引渡难题?《官场壁虎》揭露了一场官场大地震!
热门推荐
  • 雷厉风行第一季

    雷厉风行第一季

    白骎,一次触电事故和天象所致,激发了他的修者血脉,从此踏上了修者之路。看热血小生白骎如何勇斗妖魔鬼怪,他和他的伙伴们又将面临这什么样的命运呢?在这繁荣的大都市中,看他如何扫尽灰暗!
  • 海上的灯塔

    海上的灯塔

    小亚从小生活在一个小渔村,小小年纪的她早就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但生活的困难并没有使她放弃自己的梦想,并使她决心活得更好。在她17岁那年,她遇上了梭龙、容若、萧萧等朋友,从此开始了新的历程。
  • 红妆起,梨千落

    红妆起,梨千落

    遇见萧墨漓之前,噬心只是噬心,遇见萧墨漓之后,噬心只是顾寒落,本是门中首席女杀手,令人闻风丧胆,在他面前,却再也无法出手……最后他说,他在利用她?呵呵,“我是绝灵杀手,没想到最后一次出手,竟是对我自己!”
  • 勃列日涅夫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代

    本书像一幕史诗大剧,一幕幕活剧给读者带来前苏联由“升平”到衰败的真相和启发。苏联解体之后,当年严密封锁、讳莫如深的秘密档案次第开放,使得本书所涉及的史料丰富而翔实,加之作者作为作家和政论家,独具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对人物、事件的分析、评判深刻而独到,颇富参考价值。作者是新闻记者出身,文笔生动,冷峻幽默,让人在沉思中兴味盎然。本书俄文版出版于2008年。
  • 死之空间

    死之空间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老子,老子不玩了,坑爹的你敢把我放出去吗。
  • 太阴真解

    太阴真解

    兵者,诡道也。诡者,阴道也。命运对陆子敬开了一个玩笑,给了他六十年后的记忆。那是六十年挣扎于乱世之中惨淡旅程,一个曾经冠盖天下的绝代军师的记忆。于是乎,陆子敬决定回报命运一个玩笑……他愿以六十年诸佛龙象,换来一曲十二重楼天外音。神魂修行层次:观息、种火、幽精、内景、神游、还真、丹劫、步虚、纯阳、化道剑道修行层次:守拙、运神、坐照、入微、通幽、剑师、宗匠、宗师、剑仙、剑圣
  • 今生衣白

    今生衣白

    真相只有一个,一切源于真实。我是宿命论者,相信命运无法被改写。因为人无法预知自已的命运,但我相信偶遇,相信人为介入干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四位漂亮善良的女孩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时空交错,让我懂得了不少。而娟子的出现在我生命轨迹上,从而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
  • 特种丧尸

    特种丧尸

    一次持枪抢劫杀人案件,改变了特警林图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全球人的命运。这是一场阴谋,也是一次变革。杀戮只是开始,拯救也不会因此结束。
  • 神秘王爷的爱妃

    神秘王爷的爱妃

    她是有着惊天容貌的娉婷郡主,是天下最美的女人,只一眼,便倾倒城池,媚惑众生。民间传说,她的美貌甚至吸引了自己的生父,以至于生生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其父亦不知所踪。圣上钦点她和亲邻国,被众多皇子明争暗夺,她安之若素。赐婚前夜,一场看似意外的大火,让她成功掩藏起绝色的容颜,变得丑陋不堪,所有人弃之如敝屐。那个极少有人目睹真容,传说中身有残障的七皇子,竟然娶她这个容颜尽毁的丑女?残王丑妃,全天下皆是耻笑声。大婚当夜,所有的传说一一应验,他身坐轮椅,她黑纱遮面。可是为何传说没有告诉她,这个七皇子竟俊美如斯?然而,竟还有人愿意娶她?
  • 青梅竹马皓月晴空

    青梅竹马皓月晴空

    “方皓白,你亲我干嘛?”“我只是先尝尝味道。”“方皓白!你又偷亲我!”“我只是再尝一遍味道。”“……尝你妹!”从小两个人就相遇,她是他的青梅,她是他的竹马。他爱她的可爱聪明,偶尔的小糊涂和一根筋。她爱他的霸道帅气,专注的温柔和爱她的心。当腹黑竹马赖上蠢萌青梅,究竟是玛丽苏还是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