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76900000007

第7章 文化遗产

瓦屑坝赋

浩渺鄱阳湖,茫茫湖水;孤岛瓦屑坝,芳草萋萋。瓦屑坝陶片堆起废墟长坝,流水风浪冲走昔日繁华。七百年移民史,百万江南移民根,成中华八大移民圣地之首。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一北一南两圣地,天下移民多其后。远古长坝,承载鄱阳湖古文明;荒凉古渡,凝结先祖辈大壮举。

瓦屑坝,古陶工场,陶片历千百年迤逦二十余里;瓦屑坝,移民圣地,百万黎民自此大迁徙。从元末明初,至清嘉庆年,四百余年赣鄱大地移民大集中,由鄱阳湖入长江,向东进皖苏,向西入鄂湘,远迁至巴蜀。“洪武遣散”,泪洒故土,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斩断回乡念。芳草连天长,怀念在心上。无论魂归何处,瓦屑坝是其根!

览中华五千年历史,战乱纷争五占其四。一场战争数十年,白骨处处人烟稀;胜者为王坐江山,移民填地首其中。《明史·食货志》、《中国移民史》,均记载瓦屑坝移民:明洪武年间,江西移民总数达二百四十多万,而从瓦屑坝集散之移民多达百万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百万饶州民,散落大江南。安庆四十万民,二十八万是其后;宿县一百八十二姓,一百四十三姓自鄱阳;武汉有鄱阳街,汉川有江西垸;蕲春有瓦屑坝,四川有移民碑。

瓦屑坝村,水运枢纽,渡口壮阔,豪门望族聚居于此。扁子港上,帆樯林立;筷子巷里,摩肩接踵。小小瓦屑坝,何成移民源?缘由有三:江南鱼米乡,繁衍有根本;战火未燃地,人丁少做鬼;水斜出通江,水运枢纽地。遥忆当年,鄱阳湖畔斯地者,男安渔女安织,乐乐乎安民生。奈洪武之令,为兴朝披剪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慕义效忠于当叶,应龙骧而景云起。其时,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之移民定律,长绳缚手,迷惘牵挂,蹒跚离去,背井离乡。

一水之流汇万脉,一木之茂繁千条。饶州移民如种子,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自强不息,他乡重建家园;奋发图强,甘于为国牺牲。诗书耕读,各地延传;皖鄂拓荒,终成富庶之乡;齐家治国平天下,创造辉煌;为固明清王朝,繁江南之地,不怕千万里风吹雨打。呜呼!二百万人繁衍七百年,子生孙,孙生子,人口何其穷!昔日悲壮,造就日后崇高。医圣李时珍①,首辅张居正②,移民之后。时至今日,移民后裔,东西南北中,访问瓦屑坝认祖归宗,其中的肺腑,其中的魂魄,岂是语言文字能够陈述之心中的痛!

叶落知其根,移民访其源。瓦屑坝,古陶遗址,移民圣地。千万游子,顶礼膜拜,寻根问祖。“根亲”成文化,瓦屑坝成品牌。当年移民集散地,今成寻根文化源。

青史悠悠,湖水涛涛。瓦屑坝村流芳千古,中国湖城名噪海内。家的温情,根的神韵,江南第一移民圣地熙熙攘攘。翻开那一段历史,乃知移民于国有功;走进今日瓦屑坝,朝拜老祖宗心系中华红彤彤。壮哉!瓦屑坝,记移民之壮举。伟哉!瓦屑坝,载万世之丰功。

注释

①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瓦屑坝人。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二书,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李时珍在1593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②张居正(1525—1582年):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

张居正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士儋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二年(1622年)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上饶铜矿赋

巍巍怀玉山脉,纵横上饶南北,盈盈慈母胸怀。天生聚宝盆,金光耀寰宇。承炼铜鼻祖张潜之才智,秉上乘富饶古郡之灵气,世世开矿,代代冶铜。上饶铜储量全国居首,古铜矿遗址众多,铜矿之大闻名海内外,不愧为中国铜都。

汉唐以来,上饶即为中国铜文化兴盛地;唐宋以后,又为历代王朝铸币基地。论铜储量,全国三分有其一;谈技艺,张潜湿法炼铜术领先世界三百年。古代上饶著名铜矿铜场有:信州铅山场、弋阳宝丰场、上饶丁溪场、饶州兴利场、饶州德兴场。其中,铅山场规模最大,德兴场影响最广。上饶铜业,争辉耀芒,泽被一方。

遥想汉元鼎三年,十万矿工下永平,垦土辟石,弯腰采掘。五代南唐,开设铅场,先称铅山场,后升铅山县。铅山冶铜,规模巨大,“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产量达到“岁浸铜五十余万斤”。宋时,全国半数铜产自上饶,华夏三大铜场铅山居其一。其时也,上饶信江,百艘装铜船扬帆高航;铅山河口,名符其实“八省码头”①。商贾云集利为先,一时繁荣皆为铜。

又有德兴铜业,从唐宋始称雄到今日,中国铜都之名号,响彻寰宇。隋大业年间,驸马张蒙游猎银峰独得铜矿苗,矿脉初现,石破天惊。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德兴场置矿炼铜。鼎盛时期,矿区面积上百平方公里。今日德兴,遗留古代炼铜老窿三百多处;古代之矿井,分布密集,交叉纵横;老窿古洞,当年铜田依旧。湿法炼铜术,德兴诞生地。南山坞,遗一千三百多年大型采冶旧址;北山坳,掘上百处古代采铜场。德兴铜矿,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斑岩出深山,赤铜流四方。露天采铜神威壮,撼地出矿震苍穹。有色金属即滚滚财源,资源优势即产业优势。因铜而兴,山区成闹市;铜业为主,成经济强市。

铜为上饶工业优势,铜亦上饶文化符号。一枚大铜钱,横卧步行街,九千九百九十九枚小铜钱,万千个财富梦,人文一大景观,饶城独特标识。改革年代,铜鼓劲敲。德兴永平,两大铜矿,帜旗临风,勃勃兴焉。君且拭目:今日铜都人,正为大好江山掘铜点金,添彩增光。

注释

①八省码头:铅山河口镇因地处闽浙赣边,有水运之便,形成周围省、县的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商业盛极一时,号称“八省码头”;河口古镇早在明朝中叶便已发展成为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以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河口以纸张、茶叶之大宗集散,带来了百业之繁盛,而成为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的江西四大名镇之一。

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已成为“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的繁荣城镇,鸦片战争以后,逐渐衰落。

鄱阳脱胎漆器赋

中华民间瑰宝,何止千万!其佼佼者,鄱阳脱胎漆艺①是其中之一也。民间工艺奇葩,中华四大工艺,列中华三宝②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厚,艺术之树常青,光辉与日月齐,色彩为湖城添。

鄱阳脱胎漆器,布与漆的艺术,历代民间艺人心血结晶。始于东汉,盛于明清,重振于改革开放之年代。纯手工打制,五十道繁杂之工序,二十种严格之技法。道道工序精细,种种手法娴熟。夏布为胎,植汁为漆。辅以金银、螺钿、彩漆,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抛光,方可成型。这真是:阅尽沧桑事,谁解辛酸味?

鄱阳脱胎漆器,展示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之飞跃,寄托艺人美好憧憬与情思。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卉翎羽、祥禽瑞兽,名胜名人、青山秀水,漆必饰画,画必寓意,意必吉祥。名器一件,价值连城。鄱阳脱胎漆,集东西艺人之智慧,应南北商贾之需要。一年年制作生产,一代代实践探索。独特配方,秘不外传。刻凤雕龙,精湛古朴。技法独树一帜,艺法别开生面。制作精巧,质地轻巧,造型新颖;装饰精美,漆面光泽,内壁光滑;外形若骨,刻绘精细,细腻圆润。具坚固防潮绝缘无毒之特性,可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产品三百种,花色两千样。瓶、盘、盒、文具、围屏,美不胜收;“奔马瓶”、“大肚瓶”、“火中凤凰”,名闻天下。技师集全国一流,技法领全国之先,二十多国齐争购③,产品得市场垂青。漆器构筑工艺桥梁,成宣传中国之窗口。巴拿马拿奖④,名胜区点睛⑤,大会堂装饰⑥,美术馆收藏⑦。

遥想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十位艺人办波阳脱胎漆器厂,名噪一时。全国优秀制作设计奖、江西省新工艺奖、江西省工艺品优质奖、全国工艺优胜奖,一奖接一奖,产销两相旺。奈何天妒脱胎漆艺,突降一场大火。厂房设备俱焚,千件藏品被毁⑧。千年古老工艺,一时几近失传。幸老艺师陈长寿,独办金城脱胎漆器厂,技艺得以保存,工艺得以传承。改革开放之新时代,中国湖城大力扶持脱胎漆产业,工艺技师视为大师,手艺手工巧夺天工。鄱阳脱胎漆,传承遗产,逢时而红,遇世而旺,民博会捧金⑨,文博会青睐⑩。漆具产品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企业被邀至欧洲发展B11。千年鄱阳脱胎漆,时来运转谱新篇。

昨日之鄱阳脱胎漆,记载古老之东方文化;今日之鄱阳脱胎漆,展示湖城人之开拓进取;明日之鄱阳脱胎漆,呈现广阔之发展前景。余赞美鄱阳脱胎漆,为美化人类生活之天使;余讴歌鄱阳脱胎漆,为鄱湖生态经济区光明前景之一大亮点。

美哉,鄱阳脱胎漆器!

注释

①脱胎漆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马王堆出土的距今两千多年的漆艺文物,其色泽和坚固程度完好如初。脱胎漆艺在全国乃至东南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的漆艺也源自中国。鄱阳是我国脱胎漆艺的发源地之一。

②中华三宝:指鄱阳脱胎漆器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

③20世纪60—80年代,鄱阳脱胎漆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量跃居全国第二。

④1915年,鄱阳宗传六代的漆画工艺老人张席珍精心制作了一对脱胎漆器帽筒,作为“大中国”的工艺品送到巴拿马世界工商博览会上参展,荣获四等奖。

⑤南昌滕王阁、西山万寿宫等名胜的修缮和装饰,均有鄱阳脱胎漆器。

⑥196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建造工程进入尾声。按照设计要求,大会堂江西厅内部各类匾额、吊屏、屏风等一律由漆雕工艺完成。江西省政府为此对外进行招标。当时的波阳脱胎漆器厂一举夺标。鄱阳脱胎漆器就这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⑦鄱阳脱胎漆画《江南四月》、《踏青》、《姜夔》、《渔鹰》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6年,由波阳脱胎漆器厂为湖北荆州博物馆制作的九十三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漆壁画“火中凤凰”,在北京、香港展出时获得高度评价,并由该馆永久珍藏。

⑧1995年10月31日,波阳脱胎漆器厂突遭一场意外之灾。大火吞噬了厂房,也吞噬了自明清以来历代师傅用心血浇制而成的上千件艺术珍品。有些藏品已是绝品,即使复制也难得其韵。火灾过后的脱胎漆器厂一蹶不振。

⑨2004年,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由鄱阳县选送的脱胎漆器花瓶《稳操胜券》、《星星相印》分别获得漆艺与造型设计金奖。

⑩2009年10月29日在厦门开幕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鄱阳脱胎漆器凭借造型典雅大方、质地轻巧、色泽光亮深受海峡两岸及海外参观者喜爱和好评。

B112009年11月,欧洲商人ZbigniewA真诚邀请鄱阳脱胎漆器去欧洲发展,让欧洲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文化——鄱阳脱胎漆器。

龙尾砚赋

泱泱华夏,文脉绵长,文房四宝,世代流芳。陶渊明曰:“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婺源龙尾,“四砚”①之首,鼎鼎大名,享誉天下。书乡婺源,古隶歙州,物以州名,故称“歙砚”。因产自溪头龙尾山中,又名“龙尾砚”。东坡赞云:“黄琮白璧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君看龙尾宝石材,玉德金声②寓于石。”龙尾之砚,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雅士案头之珍品,华夏文化之象征。龙的传人,龙马精神。舞龙头,振兴中华;写龙尾,传承文明。

问砚何来“玉德”?曰:历十亿年岁月,吸日月之光辉,浸风雨之滋润。出于溪头砚山,产自清澈涧底,饱经流水洗礼,累历风化沉积,遂成“日辉灿灿”③之外观。朴实内质,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有“孩儿面,美人肤”之称。北宋唐积著《婺源砚谱》,留“猎人叶氏开采歙砚”之传说④。一千二百年制砚史,一百零二年朝贡史,传文公故里美誉。“得一佳砚,置诸案头,如对纯德君子,真妙品也”⑤。

问砚何来“金声”?曰:量才赋形,精雕细琢,古雅浑璞而又清新自然,遂成名扬四海之砚。山谷诗曰:“居民山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磨形如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堪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敲之清脆,闻之清香;石不吸水,砚不透水。唐开元天下始传,南唐时大受宠遇,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在歙州设置砚务,选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为皇室集佳砚。自此,龙尾砚名闻天下。宋列贡品,鼎盛一时;元代式微;新中国又获新生,改革开放成拳头产品。

天地之造化兮,得天独厚;砚田之躬耕兮,翰墨遗香。龙尾之砚,具“涩、细、润、坚”特色。纹理妍丽,石质坚涩,温润莹洁,缜密发墨,贮水不耗,历寒不冰,久磨长研。“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⑥文人雅士视为明珠,历代朝廷高度评价。李后主称:“澄心堂纸、李廷洼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欧阳修《砚谱》云:“端溪以水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之上,而端溪以后出见贵耳。”《孔毅甫龙尾石砚铭》道:龙尾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里,金声而玉德”。汪宗臣颂曰:“清风明月任消磨,一片刚肠犹是我。”蔡襄赋诗:“相如闻道不持去,肯耍秦人十五城。”一九七八年,邓颖超访日作为国礼;同年九月,龙尾砚在京展出,受到刘海粟、李可染、吴作人、启功等书画大家厚爱,或题诗,或作画,赞誉龙尾砚“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滚滚绿浪,袅袅炊烟,琅琅书声,静静流水,为蚺城增彩;灿灿龙尾,晶晶砚品,欣欣砚业,攘攘砚市,为山乡增色。砚名繁多,巧夺天工。《大明一统志》载:龙尾五类二十五种。一曰眉子石,有七种;二曰外山罗纹,十二种;三曰里山罗纹,一种;四曰金星,三种;五曰金晕,一种。古人云:“歙石以金星为贵”,“而又以眉子称绝”。采砚之史,始于唐,名于南唐,盛于宋;元明五百年,几无新品出。今日歙砚,承传统风格,御时代方舟,制作集约化,生产规模化,雕琢独特,推陈出新,品位高雅,具敦煌壁刻之印象,享六朝造象之韵味,拥唐宋元明清砚刻之遗风,成清新、淡雅、简朴之风格,集书写、收藏、赠品之价值。京沪展览,名噪一时;殊荣加身,风范神州。为国家领导人外访礼品,获国内外优质产品称号。噫嘻!方寸之间,挥斥方遒;咫尺之幅,境界万千。

砚务千年久,良材此日多。⑦砚业发展,以科学为观照;砚台制作,凭创新为座标。做美砚台,做强砚业,最美乡村绘“四色”⑧蓝图。龙尾之神韵,水墨之丹青,映和谐婺源天姿秀美好春光。

注释

①四砚:即四大名砚,为婺源的歙砚、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河砚、陕西的澄泥砚。

②玉德金声:玉德,美好的品德;金声,金属乐器之声,比喻美好的声誉。

③猎人叶氏开采歙砚:据《婺源砚谱》记载,以唐开元年间,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唐婺源万安乡),见垒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

④日辉灿灿:黄庭坚的《砚山行》中,有“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诗句。

⑤此句出自王熙《淌池端砚铭》。

⑥引自米芾《砚史》。

⑦引自启功《题龙尾砚》。

⑧四色:指红、绿、白、黑色,即婺源的红鱼(荷包红鲤鱼)、绿茶、白梨(江湾雪梨)、黑砚。

万年贡米赋

中华稻作,源远流长;万年贡米,万年飘香!长于荷桥,天地之雨露;名闻宇内,浴万年之金阳。其形也,修长如梭;其色也,透明如玉;其味也,松软香醇;其神也,盖世无双;其志也,驰四海而鸣天下。代代贡品,已千年矣!白玉盘里,人夸其极;温馨灶头,人赞其绝。稻之始祖,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世界食品博览会获金奖,接待外国元首首选米。稻花香里,贡谷摇曳生姿;千古餐桌,贡米独领风骚。

贡米之特,异在水土。淮南之橘,淮北为枳;万年贡谷,耕在故乡。荷桥垄,风吹禾,香气融合仙气;梨坞岭,露结谷,日色化进月色。光照奇特,矿物多样,山高垄深,清泉滋润,地温变异;昼夜温差大,三伏雷电多;溪源连着泉源,山花映着稻花。放眼荷桥贡田,一派风光难觅。田垄上,鸦来啄草;深沟里,泥鳅耕耘。好雨来,青青一片,水声、蛙声、鸟鸣声,声声唤神农;雷电到,林伏草拜,山动、水动、天地动,雷公约见谷神。炊烟袅袅之村落,蛙声一片之田野,株高叶阔,吸四季泉浆;抽穗扬花,耀眼金黄。良田着意,孕育神奇稻种,方富温润醇厚、口感纯正、软而不黏、糯而不腻、满口余香之万年贡米;农户有情,种出万年贡米,方有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良田美畴、畦畎相望、天地精华之万谷之王。原产地三百亩,亩产仅二百公斤。春分播种,初冬方收;风吹雨打,润玉圆珠;果实既熟,举村欢欣。贡以皇上,民享福馨。来一碗,神清气爽;复一碗,汗也香沁。

贡米之名,旷世荣光。念万年前,老祖宗披星戴月,驯化野稻于万年。昼伏山川,不知汗流几多?夜望霄汉,岂知神游何方?万年神农,万年夸父追日,千万般血泪交流,千万回梦里醒来,千万次刀耕火种,终在正德七年(1512年),知县上奏:万年有宝。一甑饭熟,香满皇宫,满座皆惊。龙心大悦,激赏育种之人。然育种之人非唐非宋,能在今朝?从此,钦定荷桥米“代代耕作,岁岁纳贡”。“坞源早”山一程、水一程,梦里兼程,万年人扁担进了皇宫;“坞源早”登祭坛,祭天祭地,百官跪拜,稻作之祖声誉日隆。悠悠万年,贡米香飘。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元素多,美国马尼士博士①说万年:那是上帝安排生产稻米的地方。

贡米之奥,文化深藏。遥想古时,荷桥传动人故事:仙女育稻开泉,劬劳千载末见臻功;雷神感仙之忱,挥巨擘以裂泉渠,溉禾稼而泽斯土。天降此土,百谷至尊;神辟此水,贡米之源。呜呼!神话之说,未考其实,万年之民,勤劳智慧,千载贡米,乃为实证。“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稻米故乡人,一粒米亦能见生命。稻之气数天定,落地生根,投胎泥土;尘土下的盘根,生命内的循环,都在稻穗中绽放;负载生命之精华,完成生命之蒸发,韬光韫玉,藏器待时,显示稻米特殊力量,折射中国传统精神。自此伊始,万年之民,数千里山路水路,千余年风情民俗,箩筐满装朝中故事,扁担挑起他乡风月;一双脚板,将南北之路相连;耳闻目睹,皆朝野笑谈佳话;风来雨往,磨就刚毅个性,遍览人间沧桑。“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万年贡米,孕稻作文化,留万年精神。食之贡米,思慕万年,心神俱醉,梦里依稀。

贡米之乡,大有可为。稻作之文化,旅游新亮点。游历万年,睹吊桶环之玄奥,探神农宫之神秘,览仙人洞之深邃,看稻作文化节之壮观,赏稻花仙子之飘逸。精耕细作之历史,宜游宜居之美景,蔚为大观。今日万年,劲推贡米,运用现代科技,研究开发传统贡米,贡香米、贡丝米、贡糯米、珍珠贡米、贡晚籼米,贡米系列大放异彩,多次荣获部优省优称号,为出口质量免检产品。寸土寸金,向科技要效益;尺水尺玉,靠智慧得收成。成立遗产保护中心,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振兴万年经济龙头产品,创下贡米拍卖每公斤一点三八万元之天价。稻米之乡,做大、做强、做优贡米,坚持绿色生产,保护优美生态,保持纯正品质,不施化学农药,采用生物防治。誉天然绿色食品,称百姓餐中精品。看今日之贡米,远销重洋,光照九州,生万年之光芒,拥蔼云以入怀,抱长风而向上,振翅欲飞正当时。

注释

①马尼士博士是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的主任,曾任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科学顾问。1992年他来江西参加在南昌市召开的首届农业考古国际研讨会。当年秋天他第一次走进万年,钻进了远古时期先人们栖息过的地方——万年仙人洞,作首次考察。马尼士在仙人洞实地考察之后,认定仙人洞土层下面一定会有丰富的文化堆积,一定会有崭新的发现。不久,他向中国国家文物局提交了《关于要求对仙人洞进行考古发掘的申请》。1993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马尼士的申请,并指定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以及万年县博物馆一起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仙人洞进行考古发掘,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世界稻作文化考古得到了重大发现。马尼士是迄今为止在万年的土地上待的时间最长的美国人。他是万年人民的好朋友。

婺源“三雕”赋

天宫有琼楼,婺源拥“三雕”。“三雕”者,砖雕、石雕、木雕也。徽派建筑之亮点,民间艺术之精华。源之民智,流传于古徽州。千年流传,手工神话。布局之工、结构之巧、刀法之贵、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叹为观止,“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①。具浓郁之地方特色,赋深刻之文化内涵,涵观赏、审美情趣,兼艺术、历史价值,华夏手工艺佳品杰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雕”之盛,盛在明清。古徽州,今婺源,山灵水秀,文重商盛,“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巨贾富绅,高官巨公,少小离家创基业,老大归根光宗祖。于是乎,修祠堂、树牌坊、建宅第、造水口,徽派建筑,一时鼎盛。“三雕”应时而发,多用于民居、官宅、宗祠、庙宇等建筑,多为廊桥、牌坊、门楼做饰品。三雕与徽建,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墙瓦房,柱梁窗,一雕盖一雕,三雕逼眼来。况“徽州多奇杰异能之士”,“一技一能,具有偏长者莫不争为第一流人”②。“三雕”不仅风行婺源,且扬州园林之栋、曲阜孔庙之雕,亦为徽州能工所为,出自婺源匠人手艺。“青山云外出,白屋烟中出。”③呜呼婺源!生态之绝,孕智慧摇篮;书乡之壤,成巧匠家园。“无宅不雕花,件件是精品。”“三雕”之风,始之于唐代,鼎盛于明清。雕梁画栋,于斯为盛!

“三雕”之贵,贵在刀功。“三雕”刀技,登峰造极。明尚书第④、上官卿第⑤,“三雕”始兴;清顺治司马第⑥,艺术全新;康乾百柱宗祠⑦,思溪、延村清代商宅群⑧,达于鼎盛。“三雕”刀法,八方传及,“山川自古多奇气,故留佳景画中诗”。砖雕、石雕主门楼,木雕、竹雕移堂内。龙、人物、花鸟、几何图案,等级森严。龙为主,处中悬高;人物次之;花鸟器皿又次之。几何图案,、回多也。雕之取材严格,砖,本地水磨青砖;石,“黔县黑”或青田石、茶青石;大木雕,需千百年之枫樟柏槠;细木雕,必纹理细密之楠枣杨桃。诚可叹者,雕之刀功。睹其雕,乃知雕者力贯一刃,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雕中图,类新安画派⑨,细腻繁复,通达镂空,往往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画面,玲珑剔透,错落有致,惟妙惟肖,引人入胜。雕其法,不拘其一,混合并用,空灵剔透,圆雕、浮雕、透雕、线雕,最为常见。汪口俞氏宗祠,“三雕”图案百余组,刀功细腻,工艺精湛,谓“人类遗存的民智”,誉“古建艺术的殿堂”。风俗因时代而更易,文明随历史而嬗变。自刘三元始,“三雕”自成谱系。其文明锤炼之久、刀法技艺之高,人间无出其右。

“三雕”之美,美在文化。婺源“三雕”,源自民间,非士大夫所为。“三雕”艺人,作品不朽,技艺精湛,在于文化蕴积,在于艺韵深藏。“三雕”作品,世之惊奇,不仅起装饰之功能,更聚民众之心念,背负教化之理念,体现大众之审美,寄托美好之意愿,是“有意味的形式”,为“带智慧的产品”。图案化,形式化,定式化,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砌砖成饰,刻木成雕,美不胜收。婺源“三雕”,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体,谓之固化的文化、文明的艺术、生命的升华。

“三雕”之境,智慧之光。木本不值几文,雕则身价倍增;石本随处可拾,雕则金玉满堂;砖本比比皆是,雕则无与伦比。婺源“三雕”,想象与手工匹配,智慧与手工天成,冠雕苑百秀,沐吴韵楚风。“喜禄封侯”、“喜事连年”,祈安康幸福;“荷花图”、“和为贵”、“花瓶图”,喻平安和谐。一刀一笔,血与泪的结晶;一龙一虫,心与梦的跳动;一景一境,力与智的灵光,工匠的艺术创造,民众的智慧果实。及至近代,洋房兴起,风格迥异,“三雕”工匠,走南闯北,展示身手,彰显神奇,追鸿鹄之高翔,传三雕之神韵。“文革”期间,婺人黄泥糊窗,外刷标语,力护文物,保住了俞氏宗祠珍贵木刻,留下了堪称一绝的文化精品。旅迹胜境,仍见木雕斑斑泥迹。今之婺源,投资八千万改徽派建筑三千幢,聚财上亿元建徽派街坊步行街。“三雕”展新姿,工艺胜当年。盛哉婺源!成徽派建筑大观园,像“三雕”艺术博物馆。雕之艺,更上层楼;雕之人,再放慧光。轺客川流,赏景观雕,无不倾慕。

歌曰:时雨来兮,智与匠而俱进;龙凤翥兮,雕与时而俱新。纵观历史文化,放眼古今中外,能流芳百世者,若敦煌文化,若藏文化,若婺源“三雕”,皆由民之创造,皆赖民之创新。余一介书生,感悟婺源“三雕”之今昔,祈其乘保护之东风,立开拓之潮头,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噫嘻乎!婺源“三雕”,智慧宝库,其美难详!

注释

①语出郭沫若“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②语出国画大师黄宾虹。

③引自清代尚书曹文埴诗。

④指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的“尚书第”,位于婺源沱川理坑。婺源“三雕”进入始兴期。

⑤指明天启六年(1627年),吏部尚书余懋衡在理坑兴建的“上官卿第”。

⑥指清顺治十六年(1660年)司马余维枢兴建的“司马第”,婺源“三雕”艺术进入全新阶段。

⑦指清康熙二十年(1682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兴建的百柱宗祠。

⑧指清乾隆元年(1736年)思溪、延村形成的清代商宅群。婺源“三雕”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⑨指明末清初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貌写家乡,借景抒情,飘逸成风,表达自己心灵的感悟,时人称“新安画派”。

连史(四)纸赋

中华文明,何其伟哉!四大发明,幸甚至哉!造纸术,传承文明骋乾坤;蔡氏出,叱咤神州惠世界;连史(四)纸,造纸园中添其辉。初产福建,盛于铅山,因连氏兄弟①得其名。“铅山土物,纸为第一”②,流传一千二百年,独领风骚六百年。“妍妙辉光,皆世称也”③,追蔡侯纸之盛名,享“千年寿纸”之美誉,赣省历史名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史(四)纸蕴郁郁乡风,“制纸术”闪熠熠光华。嫩竹为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七十二道工艺,精湛神奇,望而生慕。“种竹关生计,连山带笋香,谁知文字贵,先赖纸工良。”④铅山之域,武夷腹地,竹林万顷,产纸之材丰,民生之所依。西太桨篁⑤,方圆百里,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女老幼,皆为良匠。民十之有四,事与连史;家千之过半,设有纸槽。百行之首,纸坊为先;纸之产量,国之八成。明清时期,各地纸商,纷至沓来,铅山因之名满天下,河口因之生意兴隆,谓“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九弄十三街,纸庄店号,逾过百家;年售银五十万两,铅山唯纸利天下。连史(四)纸业,奠手工业文明之基,成翦伯赞史书之例。至民国初期,仍年销超二十万件。连史(四)纸业、松江棉纺、苏杭丝织、芜湖浆染、景镇制瓷,并称“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鸦片战争,机制纸拥入中国,宣纸又改良工艺,连史(四)纸市场渐失,一时黯然矣!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力办纸坊,纸商拥至铅山,连史(四)纸业再度繁荣。

连史(四)纸质地,冠百纸之首。何也?产纸之地,禀天地之祥和,迎日月之淳光,滋森林之云华,拥工艺之精良。纸白如玉,厚薄均匀,永不变色,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其品质,“逍遥竹素,寄情元毫”⑥。书之则笔走龙蛇,字如珠玑,眼不易倦;画之则光风霁月,着墨即晕,入纸三分。珍藏家中,高挂厅堂,馈师赠友,显连史(四)纸之宝贵。明清两代,书画名家文人骚客,以得御赐铅山连史(四)纸为荣;大明以降,鸿篇巨著名贵典籍,非铅山正品连史(四)纸不能用。明代《十七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清宫陈设用书,“苏连纪”纸折扇,皆用连史(四)纸矣!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铅山连史(四)纸仍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专用品,并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连史(四)纸夺目之光,可见一斑。

呜呼!铅山连史(四)纸,潮起潮落,阅尽沧桑;曾几何时,纸之奇葩。其质,凸纸业之精华,聚佳材而无瑕;其市,跨五湖四海,驰神州而名扬天下,何其显赫!然花无百日红,物无千年好。连史(四)之纸,久居深山,坐井观天,改良滞后,濒临失传。夫今日,谙七十二道工艺者,唯三人尔。真可谓:曲高而和寡,高处不胜寒。连史(四)兴,源创新工艺,提升品质;连史(四)衰,缘固步自封,数百年一贯制,弃新而守旧。盖生灵万物之所存者,唯弃旧而图新。纸业者,亦如斯。

滔滔信江,曾铸连史(四)神韵;巍巍武夷,曾耀智慧光芒。嗟呼!

遍览中外,连史(四)一纸,乃“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⑦。质地虽良,犹过宣纸,且获人喜,惜工艺复杂,利薄维艰,从巅峰至低谷,几近失传。观乎宣纸,本在其下,却重吐故纳新,由繁至简,降低成本,故领风骚。可见革故之重要,创新之必须。吾愿铅山连史(四)纸,乘改革之东风,借创新之大势,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喜的是,政府开明,宣传造势,济研扶产;设立连史(四)纸博物馆,组建连史(四)纸研究会,系列鼎新之举,助推连史(四)复兴。千年连史(四),千古文明,集思广益,聚资聚智,必将雄风重振,青春再生。

注释

①连氏兄弟:一说连史(四)纸工艺为铅山县连氏兄弟中老四所创,故“连史纸”又名为“连四纸”。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地方文化部门即以“连四纸”为名上报。

②引自《铅书》。

③引自明代高濂《遵生八笺》。

④引自清代诗人郑克明的诗。

⑤西太桨篁:指西坑、太源、桨源、篁碧乡。

⑥引自晋葛洪的《抱朴子》。

⑦引自王勃《滕王阁序》,喻宝藏之奇。

婺源荷包红鱼赋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既美在文化,也美在山水,还美在“红绿黑白”①。红的荷包红鱼,乃一支柱产业,撑起县域经济一片天。

荷包红鱼,红色之鱼,吉祥神物,团圆菜品。顾名思义,荷包红鱼,全因一个“红”字,让人喜气洋洋。荷包红鱼,池中名贵。体态雍容华贵,色泽吉庆鲜艳。福语云:“供鲤接财神”,婚嫁迎娶必备,年节佳日讨彩。新婚之日,新郎戴红花,新娘穿红褂,宴请食红鱼;新婚之夜,贴红喜字,点红蜡烛,行鱼水之欢。旦日黎明时分,天鱼红日子红,馈赠红礼,宴请红鱼,红红火火,吉祥喜庆。“荷包红鱼桌上游,吉庆喜乐脾气顺。”

荷包红鱼,高雅之鱼,尊贵之鱼,人间天物。三百多年前,明神宗皇帝②御赐御花园的红鱼,以嘉赏婺源籍进士余懋衡。余告老还乡后,特请人凿了一口石缸,把钦赐红鱼养在石缸中,供人观赏,并馈送亲友乡邻。自此,红鱼在进士的故乡山水竹风中日渐红艳。其色呈金红,头大尾大,背高体宽,腹厚肥大,通身金光粼粼;其状似荷包,地生嘉鱼,人间天物。自有荷包红鱼,谈古论今,极尽雅兴之爽快;访亲会友,奉为馈赠之珍品。

荷包红鱼,营养之鱼,防病之鱼,鱼中极品。《医林纂要探源》称,荷包红鱼和脾养肺、平肝补心、滋阴养阳,“妊安孕,好颜色,止呃逆,疗脚气,清水肿,治黄疸”。其蛋白质含量达百分之二十一,药用价值高,凝健身之所需,美口腹之所欲,且色香味俱佳,蒸炖焖皆可,肉质鲜嫩,味道鲜美。真可谓:保健防病之鱼,养生益寿之鲜。

荷包红鱼,生态之鱼,天然之鱼,国宴上品。山好水好,天赐红鱼,绿色独有。草长莺飞婺水暖,红鱼嬉戏绿水间。神韵天然,原汁原味。隐秀藏幽,纳山川之灵气;拥云抱雾,吸天地之精华。百分之八十三之森林覆盖率,孕育观赏之鱼;中国之最美乡村,滋养药用之鱼。赏美景,喝美酒,品美食,临水垂钓,领略民俗,品其味而举箸,思其美而忘归。东篱采菊,南山种豆,西窗剪烛,红鱼美食,人生快事!

悠悠岁月,名冠天下。国家优质淡水鱼种,钓鱼台国宾馆国宴食鱼,全国人工选育优良品种第一,国家水产总局技术改造成果一等奖,省九运会吉祥物。进入中南海,百姓盘中餐。国际国内观赏,显贵庶民共品尝。声誉风生水起,身价倍增猛涨。

婺源荷包红鱼,四海为之倾慕,五湖为之追捧。江河湖泊不为其留恋,小桥流水人家独为三百年故乡。最美乡村,最为宜鱼。鱼乐人欢,看社会和谐道路康庄!

注释

①四色:指婺源的四大特色产品——荷包红鱼、绿茶、黑砚、白梨。

②明神宗(1563—1620年),朱翊钧,汉族,明穆宗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婺源绿茶赋

绿丛遍山野,户户有香茶。歙州茶生婺源山谷①。歙州茶即婺源绿茶。绿茶之“绝品”②,配茶之“味精”。香气清高而持久,滋味醇厚而鲜爽,汤色碧绿而澄清,芽叶柔嫩而黄绿,色泽翠绿而光润。

婺绿之胜,胜在生态优越。峰峦耸立,触目皆绿。森林覆盖率百分之八十三,遍铺绿色,生态称绝。婺绿,色碧天然,性爽空灵。

婺绿之山也,蜿蜒于吴楚之交,崛起于乐安江岸。山峦之岚气,气候之珠雨,适宜茶叶生长。大鄣山,漫山宛如翠染;珍珠山,弥谷晔若绿敷。婺源绿茶,高山深谷生长,四季云雾缭绕,寒暑温差分明,富含锌硒物质,无污染,少虫害,成神州有机茶生产基地,为华夏首批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

婺绿之水也,或自鄣山涓涓而来,或自三清潺潺而至。水质清澈,饱含雨露。其水泡茶,妙不可言:闻其香,味滞绵久;品其味,隽永悠邈;挹其韵,怡然自得。

婺绿之特,特在品珍质优。名山出名茶,名水育名茶,茶茶皆精品。茗眉系眉茶之极品,香气扑鼻,堪称圣液。贡茶乃绿茶高品,内质香浓持久,外形色如淡金。龙须茶须状植物,十年成材,数量稀少,清补祛火,养体滋身。龙芽茶外形一芽,形如绿玉,年仅三十公斤,茶苑之奇珍也。千仞茶一芽一叶,外形如针,碧绿清澈,滋味甘醇。茶花茶降脂降糖,养颜美容,口甘味爽。“雨茶一级”、“贡熙一级”获国家优质产品奖,“灵岩剑峰”获“国家名茶”称号,“婺源茗眉”被商务部评为“世界茶叶珍品”,大鄣山茶为全国首个AA级绿色食品。

婺绿之盛,盛在传承久远。开筚路于唐代,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③。唐杨华记:“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燕、并间,人皆尚之”④;南唐刘津称“婺源茶货实多”⑤;明嘉靖皇帝赐大畈灵山茶“金竹峰”金字匾额;美国威廉·乌克斯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⑥,曾获“巴拿马万国和平博览会”金奖。从唐宋至今日,从海外至国内,荣誉称号,接踵而至。国内有机茶出口量和创汇额,二分天下婺源有其一;欧盟有机茶市场,十分天下婺源有其八。

婺绿之韵,韵在文蕴绵长。婺源茶道,独树一帜。文士茶,清雅精致;富士茶,精美富贵;新娘茶,喜气洋洋;农家茶,亲切古朴。一杯绿茶,解下里巴人之干渴;一壶绿茶,和阳春白雪之清吟。茶馆云集,茶艺多样,品茗赏花,赋诗作画,神入茶境,香沁肺腑。设茶宴,献茶艺,唱茶歌,跳茶舞,茶乡笑语盈盈,茶人乐在其中。

婺源党政善审势,旅游茶业齐发展。三十万人民一条心,誓将婺绿展新颜。改树、改园、改土,七挖金、八挖银,茶园管理,精耕细作,工艺精湛,声冠九州。塑造品牌,扶持龙头,办好茶校,储备人才。统一“婺源绿茶”商标,主打“婺源茗眉”品牌,增加出口额,提升附加值。商标、品牌、宣传,“三个统一”增强市场美誉度;种植、加工、销售,“三套标准”提升产品竞争力。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国际化标准,小茶叶大产业,婺绿明天,更胜今朝。

婺源绿茶,生态佳茗。欧盟称雄,世界魁英。励精图治,妙韵永承。名扬海外,万代垂青。

注释

①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

②《宋史·食货志》载:婺源之谢源茶为全国六大绝品之一。

③明清时,号称婺源“四大名家”的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被列为贡品。

④见唐代杨晔撰《膳夫经手录》。

⑤见南唐都置制史刘津《婺源诸县都不得置制新城记》。

⑥见美国威廉·乌克斯著《茶叶全书》。

同类推荐
  • 悲剧的人生(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悲剧的人生(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人生价值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 日出东南隅

    日出东南隅

    本书内容简介:古老的吴越文化,一个永不枯竭、情趣无穷的话题,在演绎数千年、翻新几百遍之后,似乎变成了平淡无味的老生常谈。然而于无声中听惊雷,历史散文丛书“吴越风流”以其朴实的乡情、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和流畅的文笔,独辟蹊径,更上层楼,为吴越文化带来了一股新风。
  • 启蒙与格物

    启蒙与格物

    近几年来,编者闲暇无事,先后浅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视点,选择了一些名段和警句,写下了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然后又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找到所需内容,将它分为圣贤论“立志”、“成业”、“治学”、“修身”、“齐家”、“处世”、“为政”、“人生”、“养生”共九个部分,编纂成册,约达30万字,以便自己经常温习,并与亲人好友共勉。
  • 小人物史记Ⅰ

    小人物史记Ⅰ

    本书为《杭州日报》“倾听·人生”专栏精品结集。该栏目以“用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为宗旨,以“说亲身经历,看世道人心”的方式口述历史。该栏目为首届浙江省名专栏,其作品贴近实际,深刻表现了普通人的光辉心灵和坚韧力量,多次问鼎中国新闻奖。
  • 朝花夕拾:鲁迅作品精选

    朝花夕拾:鲁迅作品精选

    本书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热门推荐
  • 残破的心

    残破的心

    人生匆匆几载、不过浮华一瞬间。花开花落间,聚散亦无常,唯愿岁月安静好,亦许似水念流年。
  • 转世刀仙

    转世刀仙

    刀仙陨落,凡间轮回,仙路浮途,天刀杨威。
  • 春眠已觉晓

    春眠已觉晓

    故事的开头总是不尽人意,每个开头都伴随着些许痛苦,些许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身心。泪与苦不是一个男孩应该说的话,但是不是每个男孩子都能够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不是每个男孩子都应该承受这种伤痛,不是每个男孩子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想了解这样的经历,如果你想知晓别人的痛苦,你可以尝试来看看这篇关于泪与苦的故事。可能它不够美好,不够惊险,不够有趣,不过我相信你能够喜欢,相信他会是我们大家的缩影。
  • 少年未名

    少年未名

    迷茫少年狂想曲初恋,旅行,一路悲伤,一路欢歌跌倒,前行少年,有一天我终将老去,愿我没有辜负你明眸的眼神,透彻的心灵。让阳光洒进迷雾,破除迷茫,少年走在自己的路上
  • 重生之侯门继女

    重生之侯门继女

    他问:“前世的你活的那么累,为什么重来一次还要选择同样的路,你还是放不下他?”她答:“他们伤我,害我,骗我,叛我,弃我,我怎能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活着?我,是回来复仇的。”他不解:“那你想如何?杀了他们?”她轻笑:“不,我要夺走他们所在意的一切,金钱,地位,权利,爱人,我要让他们猪狗不如的活着,永久的活着。”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见不得光的爱

    见不得光的爱

    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现代人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了许多漏洞,在这样的情况下塑造了一对80后男孩和90后女孩相逢、相知、相处、相狠、相爱、相念的复杂传奇故事,90后男孩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冲动和80后女孩的那种善良、成熟、大方老是相互摩擦,他们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他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注定他们未来将是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然而结果……..
  • 阿惟越致遮经

    阿惟越致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活宝冤家:妖王缠斗小娇后

    活宝冤家:妖王缠斗小娇后

    “公子,小女子借窗一用,不知可否?”初次相见,她被追的走投无路,只得向他借路。她,权势滔天的六王府小郡主,天之骄女,嗜好美男成性。数年前,无意惹了某妖孽后,逃之夭夭,怎知那人不仅是长的妖孽,其实本就是妖孽!妖界王者,妖魅众生!从此两人从此两人牵扯丝丝缕缕。他为她成为第一富商,她浑然不知,恣意快活!数年后,一两银子的交易,更让他对她咬牙切齿的算计,誓要纳她为后!
  • 小窗幽记(中华国学经典)

    小窗幽记(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