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7300000003

第3章 隋唐时期的赏石文化

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而立隋,历三代37年而亡。这一时期的赏石文化,主要体现在皇家御苑之中。618年高祖李渊建唐至907年,开启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兴盛时代。

◇“中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唐代的赏石文化资料甚丰,主要来源于中晚唐。唐代前期,由于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等人的文韬武略,展现出一派大唐盛世的景象。“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至军阀刺杀宰相,宦官把持朝政。“甘露之变”,宦官处死朝官千余人,文宗也被幽禁而死。文人朝臣纷纷避祸,“隐”与“仕”成为纠葛的难题。由白居易首创的“中隐”思想,使两者兼具,逐渐为士人普遍推崇。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有句:“小隐隐陵薮(山岭湖泽),大隐隐朝市。”古来本无“中隐”思想。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中隐”需要两个条件:一、要做既不问事又取俸禄的闲官。唐女皇武则天即位后迁都洛阳,中宗李显复辟迁回长安,至此两都制贯穿全唐。东都洛阳保留着朝廷全套官员,平时却不用分管事务,又可以规避祸端,而且俸禄照发。于是文人官员争往东都任“留司官”。二、“中隐隐于园”。园林是在城市“中隐”的憩所,文人士大夫甚至亲自参与园林规划设计。在这种社会风尚影响下,士人私家园林兴盛起来。据史载:“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东都者,号千有余所。”中晚唐东都造园更是难以数计。造园模拟山水,所需奇石甚巨,加以文人吟咏其间,赏石文化空前繁荣起来。

◇“山池院”与赏石文化

唐朝首都长安的街区称“坊”,东都洛阳的街区称“里”。唐朝太平公主园林“山池院”在长安兴道坊宅畔。诗人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对园中叠石为山的形态以及山水配景,都有细致描写:“其为状也,攒怪石而嵚崟。其为异也,含清气而萧瑟。列海岸而争耸,分水亭而对出。其东则峰崖刻划,洞穴萦回。乍若风飘雨洒兮移郁岛,又似波浪息兮见蓬莱。图万重于积石,匿千岭于天台。”这是长安皇族园林的奢华,奇石叠山的规模如此宏大。

◇牛僧孺与赏石文化

牛僧孺(779~848),唐穆宗、文宗时宰相,曾封奇章郡公,以晚唐牛李朋党之争著名。党争历经六朝,先后凡40年,冠绝今古。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牛僧孺因故上表请罢相。同年外放淮南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后,宦官专权,南衙与北司势同水火。牛僧孺屡次上表朝廷“嫌处重藩,求归散地”。开成二年(837),在淮南任职6年的牛僧孺判任东都留守,方遂积年之愿。

大唐东都即洛阳,白居易先于牛僧孺隐居至此。牛僧孺有诗道:“唯羡东都白居士,年年香积问禅师。”牛僧孺东都就任后,于东城归仁里置筑宅第,将其在淮南任上搜求的嘉木美石,安放在阶庭。白居易《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诗:“平生见流水,见此转留连;况此朱门内,君家新引泉。伊流决一带,洛石砌千拳;与君三伏月,满耳作潺湲。”白居易评说“归仁里”宅园:“嘉木怪石,置之阶廷,馆宇清华,竹木幽邃。”又在城南修造别墅,广纳奇石。牛僧孺部属,多有镇守江南者,奇峰异石纷至沓来,一时蔚为大观。

牛僧孺经常与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往来唱和。恰逢部属李苏州送来太湖石,奇状绝伦。牛僧孺有诗赞曰:“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以石为友,拜石为兄,较米颠拜石,尚早两百余年。刘禹锡和诗:“拂拭鱼鳞见,铿锵玉韵聆。烟波含宿润,苔藓助新青。……有获人争贺,欢谣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舲。”奇石形态美、韵如玉,众人争睹,声名远播。白居易奉和:“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坼剑门开。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白居易和刘禹锡都曾任苏州刺史,辖区所产精美太湖石,却为牛僧孺所得,皆叹无此缘分。

牛僧孺博学多闻,曾撰写大量传奇之文,集名《玄怪录》。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其评价颇高,可见牛僧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重大。牛僧孺在东都洛阳潜心诗文、专注奇石、好仙慕道,与时人敬称“白神仙”的香山居士白居易饮酒、赏石,“吟咏其间,无复进取之怀”。

武宗会昌三年(843),白居易作《太湖石记》,对牛僧孺在洛阳嗜石笃深挚情,做了精彩诠释:“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游息之时,与石为伍。”满园的奇石,皆是牛僧孺的至爱。“富哉石乎,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仙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牛僧孺所收藏的奇石,形态变幻不胜枚举。“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牛僧孺的精诚感动了顽石,顽石纷纷前来寻找归宿,这就是石缘吧。“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间’‘丙之中’‘乙之下’。”牛僧孺所收藏的奇石,按大小分四等,按品相分三级,这与今日评石规则颇为相似。“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这些石头啊,后世不知流落何处,使人陡生无尽的感慨。

宣宗大中二年(848),牛僧孺于东都城南别墅溘然仙逝。时有托名牛僧孺著《周秦行记》书,记叙牛僧孺在洛阳鸣皋山,夜遇前朝诸美姬,被邀赋诗:“尽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后世东坡亦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牛僧孺在天宫依然惆怅,那些美妙的奇石精灵,不知魂归何处、相期几许。

◇“集贤里”与赏石文化

宰相裴度为中晚唐四朝重臣。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时任御史中丞的裴度,被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刺成重伤,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裴度带伤平藩,为稳定时局起到巨大作用。裴度晚年也为“东都留守”,于洛阳建“集贤里”宅园,《旧唐书·裴度传》记其事:“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白居易曾和裴度集贤林亭诗:“因下张沼沚,依高筑阶基。嵩峰见数片,伊水分一支。……幽泉镜泓澄,怪石山欹危。”“集贤里”园林里的峰石与怪石,也是各具形态。《旧唐书·裴度传》又载:“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文中还记载裴度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在“午桥别墅”饮酒赋诗,吟咏奇石自乐的场景。

◇白居易与赏石文化

中国赏石文化至晚唐资料渐丰,论者藏家辈出,白居易则为其中佼佼者。

白居易(772~846)以诗名盛。唐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贬江州(今九江),从翰林学士降至江州司马。愤而作《琵琶行》长诗,发出与琵琶女“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从此萌生归隐之心。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在庐山建成草堂,并在石上题诗:“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白居易以陶渊明“鸟倦飞而知还”和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典故,表达了皈依自然的情愫。

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在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任上,写有《东坡种花》诗:“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260年后,宋代大文豪苏轼贬黄州,在东门外开荒种田,因仰慕白居易“忠东坡”,将垦地取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并建草堂名“雪堂”。白香山贬江州和苏东坡贬黄州时都是45岁,且皆筑有草堂,而“黄东坡”源自“忠东坡”。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留有“白公堤”。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在杭州知府任上留下“苏公堤”。唐、宋文坛两位巨擘成就一段文苑奇缘。

长庆四年(824),白居易从杭州迁至洛阳,有《洛下卜居》诗:“三年典郡归,所得非金帛。天竺石两片,华亭鹤一只。……下担拂云根,开笼展霜翮。贞姿不可杂,高性宜其适。”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三年,两袖清风,只得石两片、鹤一只携归洛阳,实乃主人坚贞、高洁品德的象征。

宝历二年(826),白居易刺苏州得石两片,作《双石》诗曰:“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一支可吾琴,一可贮吾酒。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洼樽酌未空,玉山颓已久。……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白居易认为,既“怪”又“丑”的两片奇石,虽不能实用,却是欣赏的佳品。一石高数尺,琴倚其上,一石有洼坑可容酒一斗。石洼中樽酒尚未饮尽,诗人却已醉倒。抚琴饮酒与石相伴,岂不快哉。白居易诗:“回头问双石,……许我为三友。”白居易如此洒脱空灵,真性情中人也。

大和元年(827),白居易居洛阳,有《太湖石》诗:“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笔下太湖石色如云雾缭绕的秋景,石肤因万古流水冲刷而圆润,形态挺拔峭峻,孔洞剔透,有如华山奇峰,咫尺千里之势。白居易另有《太湖石》咏:“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欣赏着气势高耸、形质冠古今的美石,感念上苍的造化与恩典。

白居易根据赏石心得,归纳出《爱石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眼除睡眠,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赏石进入崇高的道德境界,这是古今中国文人赏石的独特风范。

大和三年(829),58岁的白居易从此退隐大唐东都洛阳,直至仙逝。大和五年(831),白居易在洛阳香山重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俨然佛门老僧,时人敬称“白神仙”。大和九年(835),白居易著有《磬石铭并序》:“客从山来,遗我磬石。圆平腻滑,广袤六尺。……置之竹下,风扫露滴。坐待禅僧,眠留醉客。清冷可爱,支体甚适。便是白家,夏天床席。”这醉眠之石与陶靖节醉卧之石如出一辙,真有仙风道骨之神韵。

会昌三年(841),白居易作《太湖石记》:“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赏石自是有道高士精神之寄托也。《太湖石记》又云:“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覙缕蔟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白居易此时已垂垂老矣,赏石已将老人融入自然之中。择清奇石为挚友,驾华亭鹤而西行,正是香山居士梦寐的归宿。

◇李德裕与赏石文化

李德裕(787~850),唐文宗、武宗时宰相。晚唐牛李党争的世族领袖,以器业自负。素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传》。著述甚丰,诗文独具风采。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始,李德裕为相六载。期间内治宦官,外定幽燕、击回纥、平泽潞、震南昭,功勋卓著,封卫国公,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李德裕有《长安秋夜》诗:“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首辅在朝堂,集军机政务于一身,淡定从容,襟抱非凡。

李德裕于宰相任内,在洛阳南郊龙门山大兴土木,修建平泉山庄。他在《平泉山居诫子孙记》中说:“又得名花珍木奇石,列于庭际。平生素怀,于此足矣。……鬻吾平泉者非吾子孙也,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子弟也。”李德裕真为爱石之人也。唐人康骈《剧谈录》记载“平泉山庄”:“有平石,以手磨之,皆隐隐现云霞、龙凤、草树之形。”看来应是吉祥图画石。李德裕还在《平泉山居草木记》中记录了庄中部分石头的种类和名称:“日观、震泽、巫岭、罗浮、桂水、严湍、庐阜、漏泽之石在焉……台岭、八公之怪石,巫峡之严湍,琅玡台之水石,布于清渠之侧;仙人迹、鹿迹之石,列于佛榻之前。”据说,李德裕“平泉山庄”藏石何止数千方,从以上所列品种和名称来看,已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了。

宋《渔阳公石谱》记载:“广采天下珍木怪石为园池之玩。”李德裕将大批的泰山石、灵璧石、太湖石、巫山石、罗浮石等,配以珍木异卉、湖溪流水,精心构筑成名山大川。平泉山庄的造园技巧已有很高的水准。李德裕在《题罗浮石》诗中说:“青景持芳菊,凉天倚茂松。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可见其对平泉山庄幽深雄浑的景观颇为自信。园中的每方奇石都镌刻“有道”二字,以示“此中真意”。醒酒石是李德裕的至爱。明林有麟《素园石谱》记述:李德裕“醉即踞卧其上,一时清爽”。并在醒酒石上刻诗云:“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李德裕曾遗言后人:“凡将藏石与他人者,非吾子孙。”冀望爱石永伴平泉。

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德裕罢相,出荆南(今湖北)节度使。不久改任东都留守。李德裕与家人在平泉山庄,度过了最后短暂而温馨的时光。旋即被贬为潮州(今广东)司马。李德裕有《离平原马上作》诗:“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自是功高临尽处,祸来名灭不由人。”自知此去岭南,绝无生还之望,仍然气概不减当年。

大中二年(848),李德裕再贬崖州(海南琼山)司户,次年正月抵达。宋王谠《唐语林》说:“李卫公在珠崖郡,北亭谓之望阙亭。公每登临,未尝不北睇悲哽。题诗云:‘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夏晚有怀平泉林居》感念:“愀然何所念,念我龙门坞。……稚子候我归,衡门独延伫。”五尺男儿,此时也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诗:“我有爱山心,如饥复如渴。出谷一年余,常疑十年别。……昼夜百刻中,愁肠几回绝。”《张公超谷中石》句:“自予去幽谷,谁人袭芳杜。空留古苔石,对我岩中树。”《思山居十一首·寄龙门僧》:“清景出东山,闲来玩松石,应怜林壑主,远作沧溟客。”平泉山庄的嘉木美石,时刻萦绕在李德裕脑际,而平泉山庄的主人,已远在阴阳界上。

大中四年(850),63岁的一代名相李德裕,带着他对为之操劳的大唐帝国的沉郁悲怆,带着他对亲手建筑的平泉山庄的魂牵梦萦,怆然逝去。而李德裕匡扶的残唐大厦,也于50余年后轰然坍塌。历史走进五代十国时期,平泉山庄也为丹阳王守节所得。整修园林时,竟掘出奇巧美石数千方,醒酒石也在其中。北宋哲宗时,醒酒石被征入宫中,安放在筑月台。徽宗置醒酒石于宣和殿。钦宗朝“靖康之难”后,醒酒石追随李德裕而去,不知所终。

石闻追踪

文人园林与赏石

唐代山水文学发达,晚唐政治的动荡,促进了文人园林兴起,赏石文化也随之繁盛。中晚唐的白居易、柳宗元、裴度、李德裕、牛僧孺等人,都是一代士子的精英,又是文人官僚的代表。他们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心力交瘁,却又在园林的泉壑美石中得到精神慰藉和寄托。这些文人将园中奇石视为珍宝,将赏石划出类别、分出等级、述其形态、探其意境,已是一批赏石鉴赏家。李德裕和牛僧孺家道败落后,园中奇石散出,凡刻有李、牛两家标记的石头,都是洛阳人的争抢之物。从中可见文人对赏石的深远影响。

◇柳宗元与赏石文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市)望族。唐永贞元年(805)正月,体弱多病的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朝廷形成以“二王、刘、柳”(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掌控大权。八月,唐宪宗李纯登基,由于“永贞革新”派曾排斥李纯,由此埋下祸根。宪宗登基第三天,就开始清理革新派人士,二王被贬杀而死,刘、柳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旧唐书·宪宗纪》载,宪宗登基大赦诏书云:“……柳宗元、刘禹锡……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与宪宗李纯系上死结,柳宗元等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33岁的柳宗元被远贬为“永州(湖南)司马员外置正同员”,其实“俟罪非真吏”。“永贞革新”的失败,断送了柳宗元的政治前途,却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誉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并称“韩柳”,占有唐宋八大家唐朝仅有的两席。其代表作即为“永州八记”。柳宗元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是柳宗元最早描写象形奇石神态的文字。“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柳宗元在感叹景胜但“货而不售”的同时,表达了自己怀才不得济世的悲愤。最终柳宗元以四百钱买下钴鉧潭和小丘,“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经过一番修整,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园林。柳宗元在永州共建了六处园林景观,并将园林意境分为两大类:“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旷”为旷境,指开阔旷远的景观意境,这里包含“借景”的理念。“奥”为奥境,指清幽深邃的景观意境。柳宗元总结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天人合一”的造园原理。造园要合理使用人力和物力,因地制宜,保持景观的天然真趣。柳宗元美妙的散文和“以文造园”的思想,以及对园林及赏石文化的发展,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元和十年(815),在宰相韦贯之和御史中丞裴度的斡旋下,朝廷召回柳宗元、刘禹锡等五司马。二月,被贬十年的柳宗元行至长安东郊,当年出京饯别的灞桥,无限感慨地写下《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当时正值春日,柳宗元满怀希望,回京诸子相约同去玄都观赏花,刘禹锡即兴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被人抓住把柄,宪宗下诏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后改为连州刺史,即刻出京,不得停留。

三月,返京的诸子都被赶出京都。刘柳结伴同行,至湘江衡阳,到分手的时候了。柳宗元挥笔写下《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两位好友洒泪而别。

六月,经历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柳宗元一行终于到达柳州。随即登城远眺,写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其他四刺史贬地)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万死投荒”的柳宗元知道归期无望。据《旧唐书·地理志四》记载:柳州“天宝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三十二,口一万一千五百五十”。此为唐玄宗天宝盛世户籍。元和十年距前已有70余年,中唐国势衰微,户籍滋耗,口已不及万,加之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其荒凉程度可想而知。

柳宗元非常重视柳州的文化传播。八月着手修葺破败的孔庙,十月“完旧一新”,作《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一文,并在柳州兴办学堂,亲自讲学。作为大文学家,柳宗元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他将中原先进文化传播到柳州,为柳州的文明奠定了基础。明人归有光在《柳州计先生寿序》中说:“柳之山水不待子厚而显,而其人才之出,自子厚始也。”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称:“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韩愈与柳宗元,形成了大唐古文运动的南北中心,柳宗元贬柳州而使柳州成为学子向往的地方,柳州人有福了。

继“永州八记”之后,柳宗元又有“柳州四记”。其《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记》尤为可观:“古之州治,在浔水(柳江)南山石间,……浔水因是北而东,尽大壁下。其壁曰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柳宗元在龙壁崖下取石制成琴荐和“柳砚”。柳宗元将琴荐送给淮南节度使卫次公,并有《与卫淮南石琴荐启》文:“叠石琴荐一(元注:出当州龙壁滩下),右件琴荐,躬往采获,稍以珍奇,特表殊形,自然古色。”柳宗元将“柳砚”送给连州刺史刘禹锡,刘禹锡有《谢子厚寄叠石砚》诗:“当年同砚席,寄此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翠云。”这也是柳宗元在柳州的赏石佳话。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一文中说:“又西曰仙弈之山(马鞍山)。山之西可上。其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其宇下有流石(钟乳石)成形,如肺肝,如茄房(莲蓬)。或积于下,如人,如禽,如器物,甚众。”写钟乳石形态各异,使人如临其境。

正式提出“唐宋八大家”概念的明代评论家茅坤,在评《游黄溪记》中说:“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以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柳宗元与柳州山水有缘矣。明张岱《琅嬛文集》中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明袁宏道)。”为中肯之说。

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住所,终年尚不足47岁。次年归葬长安万年县栖凤祖茔。越年,柳州人建罗池庙纪念柳宗元。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罗池庙改称为柳侯祠。

大和八年(834)以后,柳宗元生前好友裴度、刘禹锡、牛僧孺、白居易等人,先后奏请为东都留守,在洛阳造园“中隐”。好友相聚,操琴饮酒,吟咏山水奇石,独不见子厚矣。

◇唐代赏石的状态

唐代赏石文化的资料分为两大类:一是形象资料,包括绘画和出土实物。二是文献资料,包括诗文、史书记载和札记等。上海博物馆藏有晚唐孙位的《高逸图》,据考证为《竹林七贤图》残卷,此画中作者勾勒出两方不同形态的奇石。右面一石呈斜向肌理,上小下大,皱褶、沟壑、孔洞遍布。左边奇石整体饱满、通体洞穴、宛转变化。两石皆配以植物,如高士般坐置地面,与席地而坐的竹林诸贤相映成趣。由于历史久远,唐代形象资料存世甚少,而文献资料却异常非富,这也是研究当代赏石文化的重要基础。

体型

唐代赏石以园林石为主,多为大中型,虽有小型石记载,但为数极少,也鲜有置石于室内的记载。如白居易《太湖石记》:“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太湖石》:“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后人记李德裕礼星石:“纵广一丈,厚尺余。”

品种

唐代赏石品种主要是太湖石。牛僧孺因藏石曾说:“石有族聚,太湖为甲。”时人评说:“唐牛奇章嗜石,石分四品,居甲乙者具太湖石也。”白居易《双石》:“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吴融《太湖石歌》:“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刘禹锡《和牛相公》:“垂钩入空隙,隔浪动晶荧。”姚合《买太湖石》:“我尝游太湖,爱石青嵯峨。”这些诗句,充分说明唐代所赏的太湖石,大都是指洞庭山附近太湖中生成的水生石。此外,浮磬(灵璧)石、昆石、罗浮石、天竺石、泰山石、石笋石等观赏石种,常见有赏咏记载,却都不是唐代赏石的主要品种。

形态

唐代的赏石审美,尊崇石头表面自然的孔洞、褶皱、纹理等形态。白居易《太湖石奇》“风气通岩穴”,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透穴洞太湖”,李咸用《石板歌》“龙泉切璞青皮皴”,刘昭禹《石笋》“形瘦浪冲余”,白居易《双石》“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中国古典赏石审美中的“瘦”、“皱”、“透”、“怪”、“丑”等说法,在这里已经齐备。唐代赏石除山形外,动物、人物、规整、抽象等形态的奇石也经常出现,展现出唐代赏石文化的丰富多彩。

◇唐代赏石的文化内涵

白居易《太湖石记》说:“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园林奇石是微缩的山水,居园林而游赏山岳,是最“适意”的事。李德裕“平泉山庄”中的奇石就是名山大川的移植,群峰众山美不胜收。这也是六朝以来悠悠山水的文化传承。

“君子比德于玉”是中国人格取向的标榜。李德裕《题奇石》“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白居易《太湖石》:“轻敲碎玉鸣”,李勋《泗滨得石磬》“出水见真质,在悬含玉音”,都是以玉比石,喻君子品德。文人还经常以石直接比喻高尚的人格。李德裕《海上石笋》:“忽逢海峤石,稍慰平生忆。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王贞白《太湖石》:“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题庭中太湖石》:“岁寒终不变,堪比古人心。”诵读以石喻德诗文,从中能够感到凛然正气、君子高德、文人风骨,依然是六朝遗风的延续。

同类推荐
  • 动画文化学

    动画文化学

    本书首次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动画影像的文脉,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动画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用优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影像背后的文化现象,诸如女性主义、种族问题、文化地理和文化传播形态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构筑起动画文化生态的理论框架。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诠释出动画文化的力量:文化是动画艺术保持鲜活的血液,是动画艺术创造奇葩的源泉,是动画产业振兴腾飞的翅膀。
  • 世界美术史

    世界美术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我们组织编辑出版了这部《世界文化史》。本书按地域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易懂的散文文化表述,追求一种和谐而有趣味的阅读快感,办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结构上整合串缀,散点透视的方法,有机地把世界文化史中特别耀眼的闪光点组织成绚丽多彩的画卷,每篇文字约千字左右,避免过分的学术化,内容上举凡哲学、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科学、宗教诸方面,皆有涉猎,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
  • 茶具收藏艺术

    茶具收藏艺术

    “言茶必曰唐”,大唐中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茶饮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种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之下,古人对专用茶具的呼唤也日渐迫切。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并能融会古今,博采众长,破旧立新,各具面目,成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这四者中,人们公认他篆刻艺术成就最高,只不过印为小道,到晚年反被他的书画名所掩,他自己也曾说过“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分析了吴昌硕经典印作的技法和创作思想,旨在启发和帮助篆刻爱好者正确认识吴氏印风的演变过程及其艺术精华之所在,把握吴氏印风的本质特征,从而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
  •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2006年6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与前瞻:连接中国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即以此次研讨会上提交的发言论文为主体,同时汇集了近来相关研究成果,是“华语电影研究系列”又一部重要结集。全书共分七辑:跨境交往中的理论建构,“西洋景”中的影响焦虑和主体建构,镜像纠结:扭曲与认同之间,在意识形态疏离背后,和而不同:寻求新的竞合关系,多重指涉:好莱坞与港台电影,泛亚语境,对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渊源、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和意义等进行了缜密追溯与深刻探讨,视角独到,资料全面,为中国电影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热门推荐
  • 红豆所爱相思为谁

    红豆所爱相思为谁

    一个无上的存在,因创建的宇宙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时空发生了紊乱,为了弄清楚缘故,故而化为凡人,进入了那出现问题的空间位面。因一颗红豆的羁绊,开始了宿世情缘,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为了心中的爱,一次次的寻找,一次次的等待......任重而道远的他,在无数的艰难险阻中,顽强奋进。凡是敢于阻挡他的人一个个都倒在了他的脚下,遇神杀神,遇魔诛魔,踏着无数枯骨追寻本源。与天抗争,与人拼杀,战到了是时空错乱……
  • 东瀛识略

    东瀛识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当重生遇上穿越

    当重生遇上穿越

    孤女重生,遇到上一世未曾出现的神奇穿越女,被抢了大好姻缘,她是该退让,还是奋起反击。结果,她选择了自强,这是一条异常艰辛的路,路上有温馨,但更多的是血雨腥风。
  • 李文节集

    李文节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铸巅峰

    重铸巅峰

    他曾经站在这座大陆的巅峰,被誉为洪武大陆的神话。在获得虚空大陆一神秘功法的同时,却不幸被最信任的人毁掉了一切。灵魂不灭的他,成为了一个小家族的私生子。面对新生,他要重新夺回失去的一切,重铸巅峰时刻的辉煌。
  • 宾退随笔

    宾退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琴瑟在御

    琴瑟在御

    那朵明媚鲜妍的蔷薇于夏日恣肆盛放待得夏暮风凉深殿斜阳执手相望才知这一路跌宕是谁相濡以沫细水流长
  • 尺定苍穹

    尺定苍穹

    本书是第一本还望大家多多包涵。主人公扮猪吃老虎。打抱不平伸张正义。
  • 化仙吟

    化仙吟

    一个身世成谜的少年;一段惊心动魄的冒险;一副风景无限的画卷;一则流传千古的传说!!!是缘分的纠缠,还是命运的安排???且看少年苏九,如何在充满荆棘的成仙之路上,披荆斩棘,渐行渐远……
  • 童年的秘密(精典教育)

    童年的秘密(精典教育)

    本书揭示了儿童成长的秘密,论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和表现。作者蒙台梭利揭示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提出了“敏感期”这一教育理念。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智力、运动、工作、节奏、行走、秩序感等方面的发展都有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