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37500000014

第14章

○普賢三昧品第三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來意者。前眾既集光示法主今將說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為近方便。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普賢明說法主。以說普法故。三昧是業用。以非證不宣故。此則人法合舉。普賢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賢所有。又三昧境界。名為普賢。一切如來藏身為普賢故。此則普賢即三昧。揀餘定也。若準梵本。名普賢三昧威德神變品。威德神變。皆定之用。攝用從體。但云三昧也。縱佛加光讚。皆因定故。餘會入定受加。起定即說。同為一品。今此開者。文多義廣。勸修學故。言義廣者。建立普賢之行願故。故此比餘麤相而設四同六異。言四同者。入住加出。六異者。一數異。餘會入起唯一。此會入起俱多故。二類異。類餘法故。三利益異。定起多人益故。四光讚異。如來毛孔光明讚故。五眾請異。從定起已待眾請故。六證相異。餘會經終。方有證相。此品益已。即便地動雨雲等故。四五二種十地雖有而不具六。今此具六。故別立品。以此說果。餘皆因故。又為諸會本故。總故。七八九會。雖是果定。說通因果。又非總故。

三宗趣者。入法界定法界佛加。為宗。令法界眾成法界德。為趣。望於後品。亦說世界海。為趣。

四釋文。文有六分。初三昧分二。初此界入定三初承力入定。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至)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一時。說偈竟時二主。顯佛普德。唯普賢故。三處依如來者。常對佛故。四所依座。大集云。菩薩得蓮華陀羅尼故。說法處皆有蓮華。表所入三昧自性無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謂所入深廣。要承力故。六正入三昧心境冥故。

二彰定名字。

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

毗盧遮那。前已廣釋。復有釋言。廣大生息。具此三義。名如來藏身。身即體也。依也。此有二種。一者修成。二者本性。本性者。凡聖俱成。修成者。唯諸佛有諸佛有者。慈悲無邊。故名為廣。智慧無上。故稱為大。生相已盡。故云生息。涅槃云。離有常住。故名如來。萬德含攝。是謂藏身。即是出纏之法身也。言本性者。謂即藏識。包含種子。建立趣生。故名為廣。本覺現量。與佛等故。名之為大。新新生故。名之為生染淨苦樂所不能動。故名為息。即上法身在纏。名藏。謂空不空。空為能藏。藏不空故。若以光明徧照。解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即是能觀大智。如來藏身。即所觀深理。凡雖理有佛智方照。又毗盧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實識知徧照法界義。故斯囗本覺。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覺此。能無不為。故云一切諸佛。揀非凡也。亦非因也。顯於依正。離如來藏。無別自體。故入此也。賢首釋云。諸佛徧於一切。即顯諸佛無不周徧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諸剎塵中。復有諸剎。如是重重。不可窮盡。言如來藏身者。明即此徧剎之身。包容所徧法界剎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總有四句。一身徧剎海。二剎在身中。三身徧身內剎。四剎入徧剎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是此三昧所作故。以為名。將說此法故。入茲定。三明體相用。此定相用。無量無邊。皆悉依於如來藏說。略舉其要。句有十三。門乃有十。以後二門。收五句故。攝為六對。後之二門。各一對故。文有四節。義唯有三。至下當明。

二別釋。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

體用對。謂無分別智。證平等性。以為定體。影現法界。為勝用也。謂以因因性。證彼因性。成彼果性。顯果果性如是佛性。則具七義。一真。二實。三善。四常。五樂。六我。七者清淨。生佛之性。本末不殊。況佛果。果豈不平等。佛平等性。即如來藏。是故但入如來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性。此為第一契合佛性門。言勝用者。即示眾影像門。謂能現能生身土智影也。

廣大無礙同於虗空法界海漩靡不隨入。

深廣對。廣者無邊。不在內外故。大者無上。究竟實際故。無礙者。無所障故。同於虗空。成上三義。通為廣大無礙門。後句即入法漩澓門。漩深也。

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出納對。初出生三昧門。謂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從此生。此為諸定本故。後攝受法界門。終歸此故。法界體性故。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至)諸安立海悉能示現。

境智對。初句能成佛智門。謂不體此理。非佛智故。後句示現諸境門。然安立言。總有三種。一者世界安立依報。二者聖教安立妙義。三者觀智安立諦相。皆法界藏。顯示現前。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至)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內外含容對。即依正含容門。謂內含因果智力。外令塵容法界。由塵全依。法界藏現。同真性故。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至)流通護持使無斷絕。

成人持法對。即成就攝持門。謂初成果人功德大願。後持法輪令不斷絕。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上言四節者。初四句。明無幽不入。釋上毗盧遮那徧照之義。次四句。無德不生。釋上一切諸佛之義。次二句。內外含容。釋上藏義。後三句。成德持法。釋上身義。言義唯有三者。入平等性。是定體也。廣大同空。是定相也。餘皆定用。此三圓融。總為無礙。普賢三昧。

二類通十方及諸塵道分二。初舉此界。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此三昧。

二類彼方二。初平徧法界十一句。

如是盡法界虗空界(至)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初一總明。謂盡窮法界。後十別指。以彰曲盡一盡虗空界。二於空中。盡十方處。三於十方中。徧三世時。四於三世中。微細物處。謂毛端等。五凡諸小隟無礙之處。六或廣大百千由旬等處。七人天日月光明等處。八盡佛眼見處。九盡神力到處。十佛身能現之處。此第十句。有二義。一結上國土之言。通十一段。二成下以是身內之剎為微細故。

二重疊無盡。

及此國土所有微塵(至)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略有四重。一盡法界塵。言及此國土者。指前十處之國也。二塵中多剎。三剎中多佛。四一一佛前。有多普賢。於上諸處。皆入此定故。普賢身不分。普徧麤細深廣。平滿重疊。此處入定類通既然。法界入定類通亦爾。故約主定。佛前唯一普賢。一切一故。若就類通。佛前各有塵數。一一切故。

二加分三。初口加四。初諸佛現身。

爾時一一普賢菩薩(至)一切諸佛而現其前。

此以口加後無結通故。此總舉重重時處。一一普賢前也。

二讚其得定。

彼諸如來同聲讚言(至)如來藏身菩薩三昧。

此雖果定菩薩門。入故云菩薩三昧。

三得定所由。

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諸佛(至)一切諸佛行願力故。

所由有三。一伴佛同加。佛佛道同故。二主佛本願。此二為緣。三自修行願。是入定因。又上三義。前前由於後後。餘豈無斯行耶。法門主故。表說普法故。

四辨加所為。有十一句。分二。初總。

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

此文二勢。一辨加所為。二顯上行願之相。云所為也。所為。謂何為轉法輪故。

二別。

開顯一切如來智慧海故。

上一。總攝十智。下九。即是十海。

普照十方諸安立海悉無餘故。

即安立海。

令一切眾生淨治雜染得清淨故。

即眾生及業海。

普攝一切諸大國土無所著故。

即世界海。

深入一切諸佛諸境界無障礙故。

即佛海。

普示一切佛功德故。

即名號壽量。及解脫海。變化大用。皆功德故。

能入一切諸法實相增智慧故。

即波羅蜜海。到實相岸故。

觀察一切諸法門故。

即轉法輪海。

了知一切眾生根故。

即根海。

能持一切諸佛如來教文海故。

即演說海。與下十智。令知此十。

二意加二。初加二。初此土二。初一總。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至)能入一切智性力智。

謂與果海之智。而言與者。佛力灌注。令增長故。一切智性。即果海也。智性即力。無傾動故。具十力故。末後智字。即能入也。

二九別。

與入法界無邊量智。

即是世界成就品中十智。由與此智故。後能說彼智觀彼十海。而文少不次。此句。即第三法界安立海智。安立無邊量故。

與成就一切佛境界智。

即第四佛海。佛海。唯佛分齊之境。

與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智。

即第一。

與知一切眾生界廣大智。

即第二眾生業海。業因微細。故云廣大。

與住諸佛甚深解脫無差別諸三昧智。

含二句。一即第八佛神變海。解脫作用。即是神變。神變依定加三昧言。二含三世智。下文云。一念知三世。由佛不思議解脫力故。由加總句。故合此二。

與入一切菩薩諸根海智。

即第五。

與知一切眾生語言海轉法輪辭辨智。

即第九。

與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

即第七願海。以願力故。入法界中一切世界。

與得一切佛音聲智。

即第十建立演說。又菩薩根更有多義。修十善道。有三善根。修諸地度。精進為根。攝受正法。信慧為根。攝養眾生。慈悲為根。為成佛道。悲智為根。種種差別。皆善知故。

二類通。

如此世界中如來前(至)所有普賢悉亦如是。

二釋所因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諸佛有力能與。有慈能普。何以十智偏加普賢。

二釋。

證彼三昧法如是故。

釋云。普賢得此三昧。法爾應與。

三身加二。初此土二。初佛手摩頂。

是時十方諸佛各舒右手摩普賢菩薩頂。

明加被攝受。又準梵本。明十方佛身。皆不來此。舒臂不必長。而同時摩頂。各全觸頂。互不相礙。皆是如來自在業用。

二辨手相用中。十句。以顯無盡二。初五德相圓備。

其手皆以相好莊嚴妙網光舒香流燄發。

謂傭圓纖直等。故云相好莊嚴。

二五妙用自在。

復出諸佛種種妙音(至)所有影像皆於中現。

意明此手亘十方而包三世。收因果而該人法。深廣體用。無邊自在。非言能說也。

二結通。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至)為十方佛之所摩頂。

三起定分。所作事竟故。於中二。初此界二。初起定二。初起主定。

爾時普賢菩薩即從是三昧而起。

二眷屬定二。初一總明。

從此三昧起時(至)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門起。

謂一起一切起。由此妙定。即是一切三昧海故。餘定為門。皆入此故。彼全同此。亦受海名。

二九別辨。

所謂從知三世念念無差別(至)所有微塵三昧門起。

塵數既多。略列其十一。即能知智三昧。謂無一念暫差。故云念念無差。而不廢徧知。為善巧智。二即所知塵境。上能所一對。

從現三世一切佛剎三昧門起(至)舍宅三昧門起。

三現廣剎。四現居處。即於世界。總別一對。楞伽經云。如來藏識。頓現一切身器。及諸受用。器。即廣剎。受用。即是舍宅。

從知一切眾生心海三昧門(至)各別名字三昧門起。

五知心念差別。六知身相名字。即眾生色心一對。

從知十方法界處所(至)廣大佛身雲三昧門起。

七知廣處。八知廣身。即依正一對。雖說微塵。意彰佛廣。虗空無方。有物處則現。唯如來藏。是實有。物依此建立。處所各別。隨菩薩行。剎有淨穢。隨眾生業。趣類別故。微塵中佛。復有一義。謂如來藏。是真佛身。其體廣大。無能知者。恒在六七微塵之中。一一有情。各有藏識。故云各有無邊大身。

從演說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門起。

上八。約事別別門顯。此約理趣總該諸法。故云一切。大般若經理趣分。說諸法皆空。無生。無滅。無自性。性離一切相。不可願求。然第一義。湛然常住。當知即是此如來藏。思益經說。處處避空。皆不離空。深密經說。理趣有六。一真義理趣。謂二障淨智。所行真實。二證得理趣。謂於真義。得如實知。三教導理趣。謂自證已。開示眾生。此三為本。後三解釋。四離二邊理趣。謂有問言。云何。名為真義理趣。應答彼言非有非無。非常非斷。五不思議理趣。謂有問言。云何證得。應答彼言謂不思議。若於諸法。遠離戲論。爾時證得真勝義性。故知言說皆非真義。六隨眾生所樂理趣。謂有問言。云何教導。應答彼言隨諸眾生意樂各異。順彼所欲。方便開示。彼真義者。即此藏身。彼不思議。即此三昧。無著菩薩。說四意趣。釋一切經亦理趣也。如攝論辨。上來九句。唯第三四。從現得名。餘七。皆從所知立稱。如此等類。有一切世界海微塵數。合為一定。即知此定是一切定耳。

二大眾得益二。初標益時。

普賢菩薩從如是等三昧門起時。

亦是得益所由。

二正明得益減數說九。初五得菩薩法門。

其諸菩薩一一各得世界海(至)微塵數修行海雲。

句各一義。皆以前定含此諸義故。又此五句。後後成前前。

二四得佛果法。即如來三業。

世界海微塵數普照法界(至)功德藏智光明海雲。

得照藏身之實智。

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至)無差別方便海雲。

得藏身力用之權智。

世界海微塵數一切如來(至)各現眾剎海雲。

身毛現剎。

世界海微塵數一一菩薩(至)般涅槃等海雲。

應垂八相義兼口轉。亦以藏身。合此義故。普賢出定他人益者。感應道交故。如春萌芽。陽氣久滿。東風一拂。眾蘂齊敷。諸菩薩象。積善已深久。同行願。纔觀勝境。萬德頓圓。冥顯雙資。于何不可。

二類通。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至)一一塵中悉亦如是。

四現相作證分。然得益心喜。喜則地動。及有諸瑞。諸會聞竟得益故。現相居後。此會雖即未聞。已先得益。故先現瑞。以此會辨果。顯殊勝故。文四。初世界微動。

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海(至)三昧力故悉皆微動。

兼出瑞因。由因果二力。言微動者。是前相故。

二眾寶莊嚴。

一一世界眾寶莊嚴。

三出音說法。

及出妙音演說諸法。

四佛會雨寶。

復於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至)周聞十方摩尼王雲。

略舉十種。以顯無盡。前三。事相寶。後七。法化傳通寶。並是出世善根所生。

五毛光讚德分二。初結前生後。

普雨如是十種大摩尼王雲(至)於光明中而說頌言。

二正說偈辭十頌。分三。初總述前定。

普賢徧住於諸剎(至)無量三昧皆能入。

二別顯徧相分二初直述前徧。

普賢恒以種種身(至)彼剎塵中悉亦然。

二舉因顯徧二。初緣力徧。

所現三昧神通事毗盧遮那之願力。

二因力徧四。初即體而用。故徧。

普賢身相如虗空(至)示現普身等一切。

前半體。後半用。身相如空。法性身也。依真而住。法性土也。隨機普應。受用化也。問。法性身土。為別不別。別則不名法性。性無二故。不別則無能依所依。答。經論異說。統收法身。略有十種。土隨身顯。乃有五重。一依佛地論。唯以清淨法界。而為法身。亦以法性。而為其土。性雖一味。隨身土相。而分二別。智論云。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在非情數中。名為法性。假說能所。而實無差。唯識云。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故。謂法性屬佛。為法性身。法性屬法。為法性土。性隨相異。故云爾也。今言如虗空者。唯識論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攝。雖不可說形量大小。然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虗空。徧一切處故。如虗空言。通喻身土。二或唯大智而為法身。所證真如。為法性土。故無性。攝論云。無垢無罣礙智。為法身故。若爾。云何言相如虗空。智體無礙。同虗空故。三亦智亦如。而為法身。梁攝論。及金光明。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此則身含如智。土則唯如。四境智雙泯。而為法身。經云。如來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隨爾。依於此義。諸契經中。皆說如來身土無二。此則依真之言。顯無能所。方曰依真成如空義。五此上四句。合為一無礙法身。隨說皆得。土。亦如之。六此上總別五句。相融形奪。泯茲五。說迥然無寄。以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單就境智以辨。七通攝五分及悲願等。所行恒沙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攝無礙。即此所證真如體大。為法性土。依於此義。身土迥異。今言身相。即諸功德。言如虗空。即身之性。下經亦云。解如來身。非如虗空。一切功德。無量妙法。所圓滿故。八通收報化色相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攝論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攝。然有三義。一相即如故。歸理法身。二智所現故。屬智法身。三當相。並是功德法故。名為法身。其所依土。則通性相。淨穢無礙。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眾生見燒淨土不毀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持。通有四句。謂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性土。法身依法性土。及依色相故。又以單雙互望。亦成五句。謂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等。準以思之。此上猶通諸大乘教。九通攝三種世間。皆為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並此中智。正覺攝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普身。于何不具。此唯華嚴。十上分權實。唯有第九。屬於此經。若據融攝。及攝同教。總前九義。為一總句。是謂如來無礙身土。普賢亦爾。隨義隱顯。不可累安。達者尋文。無生局見。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屬前三身。二雙泯。屬於第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所依。四融三世間。屬於第九。五總前諸義。即第十依。

二大願故徧。

普賢安住諸大願(至)分身住彼亦無量。

兼顯徧於正中之依也。重重皆徧。今不見者。機不應故不見。即是虗空身故。亦徧不見處故。

三所現超勝。

所現國土皆嚴淨(至)令其觀者悉得見。

四果德已滿不捨因門。

一切佛智功德力(至)示己往昔菩提行。

三結所由。

如是自在不思。議(至)佛光雲中讚功德。

自在難思。現無不普。標入一定。實則普游。非佛光雲。安能讚述。

六大眾讚請分二。初說偈儀。

爾時一切菩薩眾(至)承佛神力同聲讚言。

前眾問佛。佛示法主。眾覩定起。故讚請普賢。前但舊眾。此通新舊。故云一切。所問同前。故但略舉。

十頌分三。初八歎主請彰其能說二。初歎普賢因果深廣德。明有說因。

從諸佛法而出生(至)汝已嚴淨此法身。

讚已淨法身。三句明因。一句明果。因有三義。一因修法生。義通緣了。二由大願起。即是緣因。三依如來藏。證真平等。此為正因。真如即是不空。虗空即是空藏。平等與藏。通上二義。

一切佛剎眾會中(至)等照十方無不見。

讚徧住佛剎。第三句徧因。餘皆徧相。因中具智莊嚴。故能等照。具功德嚴。令無不覩。

普賢廣大功德海(至)悉能詣彼而明現。

讚近諸佛。

佛子我曹常見汝(至)一切國土微塵劫。

讚常定。實境中者。不隨想轉故。曹者輩也。

佛子能以普徧身(至)法界微塵無不入。

讚度生曲盡。微塵者。細處有多眾生故。上五各讚一義。

二歎能徧塵剎雨法德。明有說果。

入於法界一切塵(至)演說如來廣大法。

讚常演大法。如空之言下喻廣大。前喻無盡無差。

一切功德光明者(至)說佛所行無等法。

讚說無等法。無等有二。一能說力勝。具二嚴故。二所說無等。說佛所行故。

為度眾生於劫海(至)其音廣大靡不聞。

舉因結果。顯德有由。曠劫因圓。故能雲雨說法。

二舉法請正陳所疑。

國土云何得成立(至)願隨其義如實說。

前品所問。雖有多門。統其要歸。莫過三種世。間故今三句。各顯其一。又前問。總該諸會。此令當會答故。

三歎眾請。明有堪聞之器。

此中無量大眾海(至)一切諸佛皆隨喜。

亦名自述。此有二義。一恭敬一心。內堪受法。二諸佛隨喜。外有勝緣。故應說也。說則上順佛心。下順物欲。

○世界成就品第四

初來意者。前說緣既具。此下正陳所說。總明果相。答法界安立海問。故此品來。

二釋名者。世謂三世。墮去來今故。界謂方分。有彼此故。又世謂隱覆。界亦分齊。謂諸有為可破壞世。即隱覆無為不可壞法。從真性起。同無為法。即隱覆有為可破壞世。各不相雜。是其分齊。故感娑婆者。對華藏而見娑婆。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言成就者。即能成之緣。謂十緣等。能所合目。若以世界之成就。即依主釋。準梵本。云世界海成就。下文辨海。譯人略也。意云。佛果依正。聞修方起。眾生業報。本自有之。故但標世界耳。

三宗趣者。標列無邊勝德。廣釋所知世界海。為宗。然其意趣。乃有多種。一令諸菩薩。發大信解悟入。為趣。謂令知佛及菩薩大悲行海。廣覆無邊。盡眾生界。倣而行故。世界無邊。悉嚴淨故。眾生無邊。悉化度故。剎由心異。當淨自心及他心故。世界重重。無盡無盡。以大行願。悉充滿故。佛界生界。非一非異。能正了知。成大智故。未能了者。熏成種故。皆意趣也。亦為顯此深意。故此品來。故下頌云。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若不聞此無邊無盡無二之境。滯於權小。普賢行願何由可成。故普賢自說。為令眾生等文。皆是此品之意趣也。

四釋文。三品正陳法海。於中分二。初二品明果。後一品辨因。然有二意。一約兼明。則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問。後一品答。前十句因問。說因為欲成果。從多而說。分名舉果。二將前二品。望前品末三問。通答依正。若望下。廣文。正明於依。傍顯於正。留其正報。後分廣明。於中。初品。通辨諸佛及諸眾生所有剎海。後品。別明本師之所嚴淨。又此品。明成剎之緣。後品別辨果相。故此品答安立之問。其中雖明形等。亦是緣故。今初分二。先總標綱要即為本。分二。初承力徧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至)一切如來神變海。

上入三昧。內契其源。今云徧觀。外審其相。十海之義。已如問釋。但小不次耳。但觀於十已。含餘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大願之中。含因等故。

二牒問許說四。初牒問略歎二。初結前生後。

如是觀察已普告一切道場眾海諸菩薩言。

二正牒稱歎。即從後向前。牒上果問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問。觀乃觀海。歎乃歎智者。智之與海。反覆相成。謂前自智觀海。微細難知。唯佛智方能究盡。海難思故。佛智難思。佛智難思故。海為深廣。若爾。何不說智。而但說海。智離海境。安知其相。又表唯所證知。故但說海。十智望海。與問開合小異。名或小差。

二別釋。

佛子諸佛世尊知一切(至)清淨智不可思議。

前問及觀。但云世界海。今加成壞。望前與智中。亦有成壞之言。此乃廣略之異耳。言清淨智者。離所知障。決斷分明故。初句貫下。置清淨言。餘皆略也。然皆以多故。廣故。深故。細故。重疊難知。迥超言念。皆云不思議也。

知一切眾生業海智不可思議。

眾生。即報類差別。業。即善惡等殊。從此別義觀中。開為二句。而因果雖殊。同是所化眾生。故此及問。并與智中。並合為一。

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不可思議。

即世界都稱。或化眾生法。謂安立施設方便軌則等也。

說一切無邊佛海智不可思議。

能化諸佛。數量無邊。

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思議。

即所化根欲。差別難知。而問中。合在後之五海。五海皆須知根欲故。

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不可思議。

即所應之時。前就所觀。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一念能知。其問及與智。皆云佛解脫海者。以一念普知三世。是佛不思議解脫故。

顯示一切如來無量願海智不可思議。

稱性大願。為現身說法徧化之因故。前問。是名號海。及壽量海。與智之中。名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智。皆由願力故也。

示現一切佛神變海智不可思議。

應機作用。神變無方。

轉法輪智不可思議。

轉稱性大法輪海。若據問中。攝法輪海。在演說中。若約向觀。攝演說海。在法輪中。今此開二演說。

建立演說海不可思議。

謂隨方施設。言音差別。及法輪隨機故。與智中亦開。名佛音聲智。

二九句。牒上六根三業十問。

清淨佛身不可思議。

向十。約智明不思議。此下。直就法體。為不思議。又望前問。開合影略。顯無盡故。以總收別。但廣身光等上一句。應機之身。修短難測。

無邊色相海普照明不可思議。

現金銀等。色類無邊。

相及隨好皆清淨不可思議。

十蓮華藏剎塵數相好。過於此。

無邊色相光明輪海具足清淨不可思議。

圓光大小。隨機無盡。

種種色相光明雲海不可思議。

隨緣放光。色類非一。

殊勝寶燄海不可思議。

常光如燄。具眾寶色。

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議。

圓音無盡。深廣難測。

示現三種自在海調伏成熟一切眾生不可思議。

三輪攝化。謂神足等。

勇猛調伏諸眾生海無空過者不可思議。

調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調伏。曲有三種。一者。始終輭語。應將攝者而將攝故。二者。始終麤語。應折伏者而折伏故。三者。有時輭語有時麤語。應成熟者而成熟故。由具此三。故無空過。

三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圓備十問。

安住佛地不可思議(至)無能毀壞不可思議。

前問中。略無變化及自在二句。以攝在無能攝取句中。義如前會。亦以前文十海有故。神變屬身。自在屬智。餘並可知。

二許說分齊。

如是等一切法(至)威神力故具足宣說。

謂具足說故。承佛力者。當會佛也。若言具者。何以下文。唯說安立及世界海耶。經來不盡故。又雖說二世界海。亦已通具三十句問。謂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現故。安立異故。行業感故。餘可意求。

三說所成益。十句攝為五對。

為令眾生入佛智慧海(至)功德海中得安住故。

證智成福對。

為令一切世界海(至)如來種性恒不斷故。

嚴剎紹種對。亦即時處對。

為令於一切世界海中(至)無量解海而演說故。

顯義演教對。

為令隨一切眾生諸根海(至)摧破一切障礙山故。

生善滅惡對。

為令隨一切眾生心行海(至)安住普賢願海中故。

淨業普願對。此亦通為一經教起之所因也。此十亦對前十海十智。恐繁不會。

四讚勝誡聽二。長行辨意。十一句分二。初總標。

是時普賢菩薩復欲令無量道場眾海生歡喜故。

謂令聞法必生喜故。

二別顯喜義。亦為五對。

令於一切法增長愛樂故令生廣大真實信解海故。

樂法生信對。

令淨治普門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賢願海故。

證性立願對。

令淨治入三世平等智眼(至)一切世間藏大慧海故。

了真入俗對。

令生陀羅尼力持一切法輪(至)盡佛境界悉開示故。

持法示佛對。

令開闡一切如來法門故(至)廣大甚深一切智性故。

開法增智對。

即說頌言。

二正顯十頌分二。初八讚二。初佛出現意。

智慧甚深功德海(至)出興一切諸國土。

二辨定法器三。初揀非器。

佛境甚深難可思(至)不能通達佛所悟。

二辨法器。

若有淨信賢固心(至)普賢行人方得悟。

三有一偈。結歸佛力。

眾生廣大無有邊(至)毗盧遮那境界力。

二後二勸。

一切剎土入我身(至)是無所行應諦聽。

然通此十偈。亦是牒問以讚。前長行。總顯難思。此下略示難思之相。而三十句間列不次。含義並足。欲配委釋。恐厭繁文。

二廣陳本義。即是說分二。初結集生起。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大眾言。

二普賢顯說。於三十句果問中。廣釋世界安立海問。餘並攝之。文二。初標舉章門三。初立數顯同。

諸佛子世界海有十種事(至)已說現說當說。

先告佛子者。使時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廣深。目之為海。謂積剎成種。積種成海。海無別體。世界都名。然事類廣多。略舉其十。以表無盡。三世同說。彰其要勝。又顯說決定無改易也。

二徵數列異。

何者為十所謂世界海起具因緣。

攬緣成立。

世界海所依住。

成已依住。

世界海形狀。

外狀區分。

世界海體性。

內體差別。

世界海莊嚴。

寶等莊嚴。

世界海清淨。

垢穢不生。

世界海佛出興。

佛出差殊。

世界海劫住。

劫住脩短。

世界海劫轉變差別。

隨業改變。

世界海無差別門。

包容必均。此十亦攝十八圓滿。後品當會。

三結略顯廣。

諸佛子略說世界海(至)已說現說當說。

言世界海塵者。智猶難測。言豈具陳。非證法雲。安受茲說。然上十事。於一一剎。多少不定。具緣一種。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謂一成一。一成一切等。清淨一種。或一。或多。或亦無定。以有純穢剎故。其次七事。各各唯一。謂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餘準思之。其無差別。一切皆具。以約體性平等。佛力融攝。故說無差。所以染淨皆具也。有云。一切世界。相望互同。名無差者。則違下結文。結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塵數。無差別故。若依相望互同。則無有差別之事。若將此十。望剎種者。具緣一種。多少不定。不得云一。以其種中。含有多類剎故。清淨一事。不得定言有無。以其種中。必含淨穢故。其無差別多少亦均。佛出刧住。隨業轉變。不得云一。依形體嚴。不得云多。以其剎種別有體等故。若以此十。獨望剎海形體依住莊嚴等四。許其唯一。餘必兼多故。經云一一世界海有種種形故。今言有世界海塵數者。約融攝無盡之說也。有云。約一一剎海中所有諸剎。各各一因等故。有剎海塵數者。孟浪之甚。何者。且如剎海中剎雖多。豈如剎海盡末為塵之多。若欲相同。即一塵一緣。方得相似。何得以一剎一緣。充一剎多塵之數。況積具緣等十。有剎海之塵。其一具緣。自有剎海塵數。是則通有剎海微塵。數箇剎海微塵數矣。一剎一緣。一依一體。安得充耶。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說。以下依住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塵數所依住故。

二依章別釋者。十事不同。則為十段。皆有初起具因緣二。初長行三。初標。

諸佛子略說以十種因緣(至)已成現成當成。

略舉十種。通成三世一切佛剎。

二釋。然佛土之義。雖有多種。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變化土。若開受用。有自。有他。則成四土。統唯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融而為一。有異餘宗。又此淨土。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一理齊平。有質不成。搜源則冥。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故形奪圓融。無有障礙。土既不等。因緣亦殊。今文十中分三。初三通顯。

何者為十所謂如來神力故。

謂一切淨穢等土。皆是如來通慧力成。為物而取。擬將普應。佛應統之。皆稱佛土故。蓮華藏海。佛所嚴淨。而內含淨穢。然就佛言之。無國不淨。既即穢而淨。故不思議。

法應如是故。

梵云達磨多。此云法爾。或曰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恒囗變起外諸器界。若云法爾者。謂有問言。何以諸佛眾生。起於剎土。答云。法應如是。不可致詰。若會此二。謂法應如是。藏識變起。

一切眾生行業故。

業有善惡。國有淨穢。故淨名以萬行為因。又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謂法性雖一。隨業成異。佛隨異類。取土攝生。涅槃微善。觀經三心等。其類非一。上三。初因。二緣。三因。

二四別明。有因有緣。

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故。

自受用土因。大圓鏡智之所成故。

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同集善根故。

變化土因。謂眾生菩薩。共搆一緣。各隨行業。來生其國。凡聖同居。下二他受用土因。

一切菩薩嚴淨國土願力故。

即初地已上。如十大願中。修淨土願。是也。

一切菩薩成就不退行願故。

即八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淨土分。

三後三融攝轉變。通於因緣。

一切菩薩清淨勝解自在故。

即八地已上。攪大海為酥酪。變大地為黃金。以染為淨。以淨為染。自在攝生故。十自在中。有剎自在。窮其因者。清淨勝解。勝解印持。隨心變故。

一切如來善根所流(至)成道時自在勢力故。

謂成正覺時。其身充滿十方世界微塵剎土。念劫圓融。一時成立。由二種因。一善根所流。語因中也。二成道勢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變化相融也。即如經初即摩竭陀地堅固等。

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

無問成與不成。常能融攝。又前妙覺。此是等覺。其法性土。通為諸土之體。窮其因而為有助。謂法爾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總以諸因而為緣因故。其後三。亦融前土。非有別體。又此十事。展轉生起。謂諸佛土。總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爾云何而有異耶。業不同故。眾生由業。佛復由何成。一切智之所變故。生佛有異。何以凡聖同居。同搆一緣故。何以復有純菩薩國。菩薩願行力故。既由行業。何可轉變。勝解自在故。云何復得融攝重重。佛及普賢自在力故。

三結。

諸佛子是為略說十種因緣(至)有世界海微塵數。

結略顯廣。如前已釋。

二偈頌。多以果顯因。文有九偈。束為八段。初一頌佛神力。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所說無邊眾剎海(至)智慧神通力如是。

據此無邊剎海。皆遮那嚴淨。則下嚴華藏。猶是分明。理實而言。願周法界。

二一超頌眾生菩薩同集善根。

菩薩修行諸願海(至)菩薩國土徧十方。

三頌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

菩薩趣於一切智(至)廣大剎土皆成就。

前半因。後半果。成惟識云。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配經可見。

四頌第六嚴淨願力。及第七不退行願。

修諸行海無有邊(至)一一土經無量劫。

修諸行海無有邊者。論云。謂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變。上經雖云願力。非無有行。為分功用有無。長行成其二句。皆他受用。故偈為一。初句頌第六。次句頌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佛境故。後之半偈。通其二文。

五一偈。却頌第三眾生行業。

眾生煩惱所擾濁(至)一切剎海斯成立。

加造業因。煩惱所擾。造於穢剎。欲樂非一。感土有殊。前與菩薩同修。必多善業故。此明於煩惱。

六頌菩薩勝解。

佛子剎海莊嚴藏(至)十方所住咸如是。

七有一頌。超頌普賢願力。

菩薩能修普賢行(至)清淨廣大如虗空。

以普賢有三。一位前普賢。但發普賢心。即是非今所用。二位中普賢。即等覺位故。此居佛前。三位後普賢。謂得果不捨因行。故長行居後。

八有二頌。却頌如來自在。

等虗空界現神通(至)此是毗盧所嚴淨。

前偈頌果用。後偈頌善流。略不頌法爾。法爾。即是法法性故略之。又第七偈。囗囗有依。第八偈。正中有依。第九偈。融於三世。故三共囗融攝無礙。然其無礙。通有十種。諸教說土。或謂但是無常。或云心變。理事懸隔。多一不融。故今經宗要辨無礙。一理事無礙。謂全同真性。而剎相宛然。經云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莊嚴悉清淨故。二成壞無礙。謂成即壞。壞即成等。三廣陿無礙。不壞相而普周故。經云體相如本無差別。無量國土悉周徧等。四相入無礙。下文云。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無礙。五相即無礙。文云。無量世界即一界故。六微細無礙。經云清淨珠王布若雲。炳然顯現諸佛影等。七隱顯無礙。謂染淨異類隱顯等殊。見不同故。八重現無礙。謂於塵中見一切剎。剎內塵中。見剎亦然。重重無盡。如帝網故。九主伴無礙。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為眷屬。下經云。毗盧遮那昔所行。種種剎海皆清淨。種種剎即眷屬也。十時處無礙。謂或於一剎。現三世劫。或於一念。現無量剎。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諸莊嚴。摩尼果中皆顯現。此十無礙。同時具足。自在難知。散在諸文。可以六相融之。

同类推荐
  • 石点头

    石点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胎产心法

    胎产心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词洁辑评

    词洁辑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总裁霸爱:猎捕妖娆小甜妻

    总裁霸爱:猎捕妖娆小甜妻

    被男友劈腿,还被说成是没人要的土村姑,陈晓知的人生落入低谷。谁知道转头,遇到李昊臻对她霸气求婚。他曾经暗恋了她四年,因为一场误会之后黯然转学。他霸气回归,果断求婚,只为让陈晓知后悔当年的决定。婚后,他对她冷漠以对,虐身虐心。陈晓知后悔嫁给了一个让她心碎的男人,想离婚,却发现已经有了身孕。面对他的霸道强势,她唯有逃……
  • tfboys之我们愿意走十年

    tfboys之我们愿意走十年

    希望大家支持我写小说,我会写最好的希大家多支持我,谢谢
  • 那年忘记说再见

    那年忘记说再见

    她说:“我爱你,所以害怕失去你。”可他却说:“可我不能爱上你。”因为爱而不得,所以选择了放弃。如果当初他对她不是抱有目的地接近,那结局是否又会有所不同?她所受的伤,落的泪,始终被囚禁在自己的世界。他踏不进去一分一毫。2.24
  • 非洲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非洲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莱雪贵族学院

    莱雪贵族学院

    爱一个人,难吗?……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她将如何去面临?
  • EXO浅爱至深深爱未及

    EXO浅爱至深深爱未及

    女主失忆了(别嫌狗血),刚出医院就撞上了黄子韬,好说歹说和黄子韬合居,没想到他竟然飞去韩国了!好吧,为了活命,为了不被饿死,只好勉为其难一起去了,做了练习生,一个女生加入EXO,真想不明白公司是怎么想的,想让她成为女生公敌吗!?和十二个人一起合居感觉很新鲜,可是总是充满尴尬,暧昧的小情节,十二个人很照顾她,可是,时间消逝,女主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一切的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十二个人还是温暖如初,她却再也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她,冷酷,无情,自私,残忍,再次遇到他们,又会如何,生命的最后,终于想起一切......一切都太晚了,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不,可惜......没有如果了......
  • 白衣卿相.

    白衣卿相.

    落狱峰的陨灭,凉染山的重生,一朝穿越,冰下重生,睁眼,风华再现。身子与灵魂都还是自己的,可这身份为何在这陌生的大陆如此扑朔迷离?于是,某人为了解开自己身份之谜开始了漫漫人生路......一路过关斩将收神兽炼等级,他日益强大起来,可是...他什么时候招惹了这么多桃花??!——————————————————————QAQ苦逼的作者慢慢的码字中......简介无能orz......
  • 剑骨琴魂

    剑骨琴魂

    少年轩尘枫,天赋惊世,却被兄弟偷袭,元海被废,跌落山崖。报仇无望,修为被废,却让他意外的融合了天帝记忆。从此轩尘枫逆天重生,势要一切叛他之人,跪伏脚下。传承太古最强剑诀,修大天神炎体,纵横四灵十荒,九霄七海,无敌天地。以骨成剑,以魂入琴,再踏巅峰,却只为再见她一面。桃花树下,初见成一生牵挂。剑指天涯,万年画骨终成沙。
  •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至痛亲情:我的红狐狸妹妹

    至痛亲情:我的红狐狸妹妹

    你相信吗?我的双胞胎妹妹竟是一只红狐狸!她为了不忘记妈妈和我,死也不肯喝健忘水。为了救红狐狸妹妹,我和何同天不顾一切闯入狐界,但可恶的狐王让我们受尽了折磨。危急关头,为了救我和何同天,红狐狸妹妹奋不顾身地喝下了健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