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02900000033

第33章 功成身退:急流勇退才是避祸良方(3)

当时,王阳明与谢迁的处境差不多。他在1506年11月被刘瑾投入了监狱中,而这个监狱正巧是当时受皇帝关注的锦衣卫监狱。这里森严恐怖,但是对王阳明来说,在这里要比在被太监们所控制的空间里强一些。王阳明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主要是因为他的那份上疏惹恼了刘瑾。此时,王阳明仍然对大明王朝抱有希望,因为他认为皇上只是一时被刘瑾蒙蔽了,只要能够向皇帝上疏,就能够让圣德复明。其实这正是王阳明“致良知”的一种说法。

通过静思,王阳明发现要想自保就要从容应对。此时,王阳明已经不可能也不能做到急流勇退了,那么能做的只有保全性命。他所谓的从容应对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一种深奥的智慧哲理。他没有像蒋钦那样反抗,也没有像焦芳那样对刘瑾进行谄媚。他所做的就是不卑不亢,从容应对。这或许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种独特智慧。

很快,王阳明被分配到了贵州龙场做驿丞。这个官职虽然微乎其微,但是比起那些被当场杖毙的文官应该算是万幸了。这也很符合王阳明曾经在狱中与难友们离别时写下的诗:“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这流露出了死而复生的乐观情绪和期望感,也流露出了王阳明那种寂然无我、从容应对的智慧哲理。

然而,王阳明的这种为官哲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悟出来的,只有自己真正地去面对和经历的时候才能明白。王阳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说明了不被外物所牵绊,不因逆境而低下,面对急流时从容应对,自然就能够化险为夷,得以自保。

6.功成弗居、全身而退乃是为官大智慧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功成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令王阳明十分感慨,他认为千年前老子就有如此超脱的精神,而且这种一针见血般的犀利让众人在他面前甚是渺小。的确,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有些人却将它们当成是一生追逐的目标,最终沦为功利的牺牲品。而那些真正能够超脱,且能在功利诱惑下功成弗居的人,才是真正的智慧化身。

王阳明能够在平定叛乱之后辞官归乡,专心做学问,十分难得,可以说拥有如此心胸的人才是大智慧者。功成弗居,王阳明正是这样做的。在明末的腐败官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且最终还能够做到全身而退是非常不容易的。上有昏君,下有权倾一时的宦官,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王阳明依然能够立足,可想而知他的确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王阳明的避祸方法就是功成弗居、全身而退。其实在王阳明的内心世界中一直有这样的一种感念,那就是“为官者,无欲无求才是最大的智慧。”其实这也就是告诉人们要想做到功成弗居、全身而退,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能够舍得。舍得放下眼前的一切,这主要包括功名、利益和权势。王阳明认为只要抛弃了这些,那么想要做到避祸自保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回顾历史,那些因政治斗争丧生的官员大都是为了权势和利益而亡。这样的人称不上是智慧的,更谈不上是精明的。王阳明看开了这一切,他将功名利禄完全抛在了脑后,舍得放下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王阳明认为,为官者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放弃名利而隐退是一种避祸自保的有效方式。这可以说是一种彻底的急流勇退,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在乱世之中。

范蠡在帮助越王复国之后悄然退出,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范蠡终究还是个有才之人,他虽然隐居经商,成为富贾,但是其名声还是十分响亮。齐国的大王也看中了他的才气,所以想要让其担任齐国的相国。范蠡意识到了老子的那种功成弗居的精神,所以他婉言拒绝了。

其实,范蠡也深知如果自己成为齐国的相国,那么自己在朝中将会是一国之相,在政治之外自己又是富甲一方的商人,这等荣耀和名利双收的结果的确是令人羡慕的。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树敌无数,最终也不会有好下场。所以,范蠡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齐王的厚待,而且他马上将自己所有的钱财都分给了众人,然后悄悄地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继续隐姓埋名做生意,最后被人们称为陶朱公。其实,范蠡之所以会离开越齐,远离政治,主要就是他能够舍弃那些功利,真正地做到了功成弗居、全身而退,而这最终也就使他能够得以自保。

而与范蠡相反的是战国时期的商鞅。众所周知,商鞅是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他也凭借商鞅变法奠定了自己在秦国的地位。然而不幸的是,商鞅没有及时地做到功成身退。

起初,商鞅在秦国积极地开展变法,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令商鞅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变法深深地触动了当时旧贵族的利益,也就是说,商鞅在朝中不经意间给自己树立了大量的敌人。尽管当时有秦孝公为其撑腰,但是他还是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威胁。根据《战国策》的记载,秦孝公曾经在顽疾缠身的时候想要将王位传给商鞅,但是商鞅辞而不受,这其实只是秦孝公对商鞅的一种试探。显然,这也是秦孝公在暗示和怀疑商鞅了。按照常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商鞅完全可以功成身退。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只有这样,商鞅才能够保全自己,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其实在当时,谋士赵良也曾经劝商鞅全身而退,并且还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威”的典故来提醒他,但是商鞅不听赵良的劝说,依然固执地留在了朝堂。最终秦孝公去世之后,那些反对商鞅的人纷纷在新王面前进谗言,最终以谋反之罪将商鞅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

商鞅之所以会死于祸端,就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老子那种功成弗居的精神,没有做到功成身退。也就是说,他只知道进,不知道退,最终使自己树敌无数,惨死而终。

因此,王阳明认为,智者为官的理想结局就是功成身退,辞官归乡,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哲学。与此同时,王阳明还认为,一个懂得功成身退的人其实也是一个十分识时务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明白如何自保,如何避祸。在王阳明心中,也只有这样的大智者,才能够以儒雅洒脱的风度来笑对官场和人生。

7.功不倨傲、名不恃名——遵循大道的避祸之方

王阳明非常欣赏一句十分犀利的名言:“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在他看来,傲气能够让一个人踌躇满志,也能让一个人走向末路。尤其是在官场中,那些永远不懂得功不倨傲、名不恃名的人最终是不能自保的,反而还会陷入祸端的旋涡。

王阳明提倡功不倨傲、名不恃名的为官方式。这其实就是一种避祸自保的良方,也是一种遵循大道的为官哲学。而那些懂得功成身退的人,往往都能够做到功不倨傲、名不恃名。

明朝正德十一年,王阳明便开始奉命平定全国各地的大小叛乱,一直到嘉靖七年王阳明于征途中病故。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王阳明经历了六次规模较大的叛乱和众多数不清的小叛乱,而且每次王阳明都能以少胜多,几乎从没打过败仗,这样的结果让人们很惊讶。王阳明之所以每次都能够获胜,其原因不仅在于王阳明在军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内心一直坚守一个信念——功不倨傲、名不恃名。

显然,一个赢得多次战争的人是会受到朝廷的奖励的,比如加官晋爵、增加俸禄等。但是,王阳明将这些功利看得很淡。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次升官的机会,其中有五次是因为他平定叛乱有功而得来的,但是他每次都找借口推辞掉。

实际上,在王阳明的哲学观念里,要做到功不倨傲、名不恃名需要一种较高的修为,这不仅是一门哲学,更是一门极深奥的艺术。那些有大智慧的人总能够在声名显赫的时候急流勇退,能够藏锋敛迹,只有这样才能够避祸自保。

王阳明生于明朝晚期,但对明朝前期的一些事情了如指掌,他曾经精心研究过明朝初期的一些历史,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打下江山,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一批有勇有谋的良将。但是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后,却对很多大臣进行了迫害。王阳明也看到了有一些大臣躲过了这场朝堂政变,他们做到了避祸自保,王阳明对这些人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比如,开国第一大功臣徐达就是王阳明十分尊敬的对象。

徐达出生自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幼时曾经与朱元璋一起放牛,徐达从小就十分聪慧,可以说这也直接造就了他的有勇有谋。之后,他跟随朱元璋一路艰辛地带军打仗,成功地帮助朱元璋赢得了天下,为创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深受朱元璋的厚爱。

徐达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明朝建立以后,他本想辞官隐退,但是朱元璋以巩固大明江山为由没有答应他,所以徐达只好继续经常带兵外出打仗。每年的初春,徐达就带兵出征,然后冬天归朝,归来之时徐达都会将帅印亲自交到朱元璋手中,然后回家休息过朴实的日子。

其实,朱元璋对徐达的厚爱也存在着一定的示威性。有一次,朱元璋曾经夸赞徐达的功绩,并且想要将自己的旧宅邸赐予他,想让他好好享福。徐达明白,朱元璋所谓的旧宅邸其实就是前朝吴王居住过的,所以他婉言相拒了。后来,朱元璋请徐达到旧宅邸喝酒,并故意灌醉了徐达,送入卧室休息,徐达半醉半醒间问身边的人自己身处何地,身边的人告诉他是在旧宅邸。徐达当时十分惊讶,连忙从床上跳下来,跪在朱元璋面前大喊着自己该当死罪。朱元璋看到徐达如此谦卑,心中的石头也终于放下了,于是下令在旧宅邸前修建一座新宅邸送与徐达,并钦赐“大功”二字。

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当朱元璋听闻此消息之后十分痛心,并且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并赐予他“大明开国第一功臣”的称号。其实,朱元璋自登基以来杀害的功臣足足有几万人之多,这些人包括战功赫赫的蓝玉以及其他有关的将士。朱元璋为了强化其统治还立下了酷刑和罪名。而徐达早就知道朱元璋的秉性,他也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决定要辞官归乡,全身而退,无奈朱元璋不答应。于是,在朝为官的徐达为了自保从不居功自傲,一直恭谦做人。也正是这一点才让朱元璋意识到了徐达的忠心和不争的念想,所以在朝廷的杀戮之中,徐达才没有被牵连。

由此可见,徐达正是用功不倨傲、名不恃名的方法获得了自保。这是王阳明所看到的大智慧,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徐达的做法对自己是十分有利的。可以说,功不倨傲、名不恃名是遵循大道的一种避祸方式,在朝为官能够做到像徐达这样也算是达到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同类推荐
  • 一代圣贤:杜甫

    一代圣贤:杜甫

    本书对杜甫这样一位唐代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
  • 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梁漱溟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志愿: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在确立了这个志向之后,他的生命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不断地为家国民族而四方奔走,风雨无阻,毫不游移。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呈现在后人面前。
  • 嘉靖阁臣顾鼎臣研究

    嘉靖阁臣顾鼎臣研究

    不是生产力进步的论证,也不是对皇权专制的批评,历史研究是否还有一条其他的途径可走,廖峰编著的《嘉靖阁臣顾鼎臣研究》通过对顾鼎臣这个被现代视野遗忘的人物的研究,来说明,古典政治并非属于封建残余或迂腐文化,其重要作用或许已经超出了想象。本书的目的是以人物揭示历史变迁,涉及内容包括制度史、思想史、经济史、城防等各部分内容,因此,以顾鼎臣经历为线索,笔者又将重点放在搜集对其经历中所涉及各领域,如经筵、嘉靖初年的赋役改革,以及宗族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 名人之死(大全集)

    名人之死(大全集)

    本书记录了许多名人的死亡事件,讨论了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称得上是一本厚重之书。在书中,编者详细地介绍了200多位名人一生中的最后时光,以及他们临终时的一言一行。其中既有奸佞小人的贪生怕死、卖主求荣,也有民族英雄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有千古帝王的劫数难逃,还有治世谋臣的凄凉下场;有孤傲书生的黯然魂销,更有烟花柳巷的绵绵绝唱……有阴谋,也有冤屈;有陷阱,也有泪水;有正气,也有情义……
  • 编年史(节选)

    编年史(节选)

    《编年史》是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热门推荐
  • 青少年成长必知的心理学定律

    青少年成长必知的心理学定律

    本书借鉴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引用了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介绍了当前社会上比较有影响的心理学定律,对帮助青少年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健全向上的心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炮灰重生:仙姝归来

    炮灰重生:仙姝归来

    林语死了,又重生了。那些前世害过她的人,一个都逃不掉!且看她小小仙姝,一步步除掉害她之人,坐拥美男无数,登上九霄揽月!
  • 阴阳剑录

    阴阳剑录

    百年前,铸剑师鲁班偶得神石铸出两柄绝世神兵藏入寒潭,并创下绝世剑谱藏于自己早年修建的墓室之中,世间传言得剑谱者得神兵,得神兵者得天下。百年后,神兵出世江湖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 有一个地方我们知道

    有一个地方我们知道

    顾紫儿去出国学习芭蕾舞蹈时,一些的事情紫儿会怎样的待遇……
  • 上古世纪之灾祸重现

    上古世纪之灾祸重现

    十二英雄之一的奥兰薇雅,拥有不忘夙愿之人、致命的诱导者、艾诺亚的灾祸称号的女人,那场旷日持久的神与英雄之战的始作俑者之一,一切命运都是因蕴含精灵死亡公主灵魂钥匙而改变。旧大陆虽然毁灭,那把金色钥匙却重现浮现在历史之中,命运再一次推动历史的转变,诺亚、兽灵、精灵和哈里兰组成的小队能否阻止这场灾祸的降临····
  • 若为尘世仙

    若为尘世仙

    大道八百,小道三千,佛道妖魔,各有好坏。平凡学生夏凡意外穿越到玄幻世界,为了回到自己的世界拜教三清道,神仙并非都是好人,妖魔也不一定都是内心丑恶;看夏凡如何脚踏三界,面对尘世因果该如何抉择?爆笑修仙,荒诞除妖,没有正气,却有傲骨。
  • 鸢尾爱丽斯

    鸢尾爱丽斯

    翁同龢有想过和高思轩携手共度他的这辈子了,他孤独了这么久,竟然真的有那么个人真的闯入到自己心里,那么就牢牢的抓住好了。没想到相爱三年到头来自己抓住的却是水中月,花开花落,如泡影一般。五年后当翁同龢再次踏在这片土地上,当他面对高思轩捧上那束花时,他突然有点搞不懂了大学那三年里他到底是有多缺爱。
  • 小康奋斗史

    小康奋斗史

    二十八岁全能女博士辛乐乐过劳死了,穿越到了小农家,带领全家致富奔小康,没事儿种种蘑菇,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没事儿养养小鸡,反正空着也是空着。
  • 虚界神道

    虚界神道

    他本是神皇之子,却因神族古老预言“将来必为国祸”,而不得流放到人间。而当他知道自己身世,一心想要回到神族的他,历经磨难,无意间获得阳煞之力,因此让他徘徊与正邪之间。神族国脉最终会为他动摇吗?
  • 绝色佣兵之废柴五小姐

    绝色佣兵之废柴五小姐

    她,21世纪冷酷无情的佣兵女王,一朝穿越,黑眸再现,倾城天下。他,帝国三王爷殿下,风华绝代,与她携手走遍天下。一袭素衣,一抹浅笑,一世深情,淡淡容颜,只愿为你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