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齐海平。
齐海平和大崔的来路有点类似,大崔是老曹拉来北京的,齐海平则是孙军拉来的,只是时间更早两年。
接手公司后,孙军做了两件事:一、公司更名为AAA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孙军觉得AA不吉利,越锋利死得越快,有道是一山容不得二虎,AAA才稳如泰山。孙军相信正规合法的身份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保障。二、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请来了他的初中同学齐海平,任命为公司的总经理兼编辑部主任。
开玩笑!总经理怎么可能我当呢?你自己来。齐海平推辞。
孙军说,我这人没个正形,管理搞不来。我还是负责我的发行,你就放手给我干吧,包括我在内,该管你就管!我看好你!
孙军真不是开玩笑,他的想法很朴素,文化公司当然得让有文化的人来管理。
老曹后来评价说,孙军走的是狗屎运。他的意思是孙军当年之所以能做起来,主要得益于孙青峰、齐海平两位编辑的辅佐。老曹对孙军是有意见的人,他的话听起来不太好听,但话糙理不糙,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不过,能把自己的公司交给别人管,这反映出了孙军的经营水平或者说策略和手段,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在这一点上,孙军则是明显要强于老曹的。
齐海平把孙军带人传销类图书领域实属误打误撞。
在其位就得谋其政。齐海平上任后去图书市场转了几天,什么感觉没找到,脑袋依然空蒙一片。这不奇怪,他不具备孙青峰的学识功底和行业认识,对图书市场的理解和驾控能力都还谈不上,对军事题材的东西也没兴趣,仅是泛泛了解一点。要求他在孙青峰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走,谈何容易。
被孙军追得紧,齐海平只好硬着头皮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军事题材的书不能继续做了,太多,太烂,由于管控得太严,不能揭秘,只能写些无关痛痒、鸡毛蒜皮之事,他认为这类书前途不大。
是,这类书现在市场上的确太多了。孙军觉得齐海平的话有道理,可不做军事类图书我们又做什么呢?
齐海平答不上来,这个……我得再想想。
齐海平来北京之前做发财的梦已经许久了。当大学老师很清闲,相比老曹,他更早关注到传销,隐约感觉到了传销的神奇威力。不同的是,老曹知道传销后,尽管什么都不懂,却立马加人了进去,边干边看,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齐海平则是去找书来看,想先搞明白传销究竟是怎么回事,再从长计议。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相关书籍竟然到处都找不到,连图书馆也没有。所以,他也就一直没有真正参与传销。
正好齐海平家有个台湾的亲戚,说要回来祭祖,那时台湾人还挺牛的,觉得大陆人都是穷光蛋,坚持要给齐海平送份礼物。齐海平毕竟是大学老师,不能太庸俗掉份,于是说那给我买几本传销的书籍吧,我做点研究。这样,他就有了五本从台湾带过来的传销方面的书。这几本书,后来又跟着他来了北京。
台湾出的书相比大陆的书要漂亮许多,纸张质量装帧水平都不能相提并论,孙军见了甚是喜欢,就问齐海平这书怎么样,齐海平当然说很好呀,大陆买不到。孙军说大陆买不到?那我们可不可以做呢?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军随意一说点醒了齐海平。经过一个晚上的思量,第二天孙军还没有起床,齐海平就闯进去建议说,可以先做几本试试。
齐海平做出这个决定,有他自己的小九九。隔行隔山,无论是对图书市场还是对军事类图书,要齐海平迅速产生认识并拿出选题,都是不现实的事情。一本书开机至少也是十多万的投人,关键是最后书必须卖出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责任重大。初人商场的齐海平是有嘴难开口,有想法不敢随便说。而公司需要产品,不能停下来等你熟悉了再做,总经理兼编辑部主任那么好当?做传销类的书恰好可以缓解这一矛盾,第一,这种书属于实用类图书,做传销的人那么多,投放市场后应该不至于泥牛人海,总会有些人买回去看看。何况大陆没这类书,是稀缺物,对销量应该是一种保障。第二,那时两岸交流还不通畅,使用台湾出的书没版权隐患,直接就可以给它嫁接拼凑了,这样既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书稿,又能省下稿费,还不必花太多时间去修改。
减少投资就是减轻责任,节省时间就是彰显能力,齐海平看重的是这个。
齐海平说可以做,孙军说那就做吧。孙军认为既然自己不懂,既然请了齐海平来主持这一块,就必须相信他,是好是坏,干了再说。
那是齐海平第一次编书。别人是怎么编书的,他不知道,他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边编边摸索。他脑子好使,倒腾几下,很快就研制出了一套带有自创性质的“齐氏编书法”,具体流程是:
一、先做好准备工作,去复印店把几本书都复印成单面的。原书保留,怕以后还得用。原书都是双面有文字,不好粘贴。然后买来剪刀、胶水,还有那种500字的大稿纸。这就齐了。
二、根据内容,按自己的思路重新整一个提纲,也可以理解为列一个大的目录。齐海平是大学中文系老师,内容他都熟悉,列目录属于小菜一碟,手到擒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给谁看都挑不出毛病。
三、把复印书摊开,根据目录顺序,找出相关内容,剪下来贴大稿纸上,剪贴件之间适当留点空隙,以便增加连接过渡内容。剪贴之后就变成另外一本书了,而且可以防止内容重复使用。该项工作大概需要花一两天的时间,主要是找出的内容必须比较一下,这有点费事。
四、统稿。删改。串联。前言必须自己写,大的一、二级标题最好自己重新做,力求风格统一。
齐海平最初预计再快也得半个月二十天的,在他的紧赶慢赶下,结果五天稿子就出来了。
看着堆得近两尺多高的大稿纸,孙军吓一跳,好家伙!你这是要集团军作战呀。一共几本书?
齐海平不好意思地摇摇头,那时他对文字数量还没概念,答不上来。齐海平建议多找几家录人排版公司同时进行文字输人,节省时间。
靠!这事还问我?你就安排吧。当时文字输人的行价大概是千字一块到一块二,孙军再困难还没到计较这点小钱的份上。
三家照排公司同时进行文字输人,每家公司专门指派两名熟练打字员负责该项工作,所费时间比齐海平一个人编书的时间还长,六天后,齐海平拿着一个小软盘进了孙军的办公室。
一共有几本?孙军关心的是投资,他担心初来乍到的齐海平下手没轻没重。
应该是三本吧。不过,咱这可以算做套书,用统一书名拿一个书号就可以。
三本书用一个书号?孙青峰也没这么干过。孙军咧嘴笑了,太有创意了!晚上我请你去天上人间潇洒潇洒。
幸亏齐海平手上只有五本参考书。台湾图书版式为竖排,文字少,五本书在我们这也就仅够三本书的文字量,齐海平差不多都给它移植重新嫁接了。
《传销宝典》一套三本,定价68.00,上市一个星期加货的订单就纷至沓来,两个月销量突破十万,由于它是一套实用类图书,市场走势一旦确立,其市场销售的波动性就非常小,后劲十足,难以限量。
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该书读者中很大一部分为培训人员,于是,齐海平一鼓作气,迅速改头换面又赶编了一套《传销培训手册》投放市场,还是一套三本,还是定价68.00。
一套三本定价68.00,在经历了十几年通胀之后的今天看来不算高,但在当时,绝对属于高定价。齐海平解释说这类书,不需要的人送给他嫌沉,需要的人再加二十元也得买。没关系,赚钱就得狠!
《传销宝典》《传销培训手册》成了当时国内最早的也是仅有的两套传销书籍,而传销又是当时新起却如火如茶迅速蔓延的新型销售模式,这两点凑一起被孙军逮住了,孙军想不赚大钱都不行。
图书卖得好,孙军赚得盆满钵满,他乐坏了也忙坏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买了辆奥迪A6,算是晚一年实现了对老婆的承诺。库存青黄不接的时候,他曾经一连七个晚上睡厂长办公室的沙发,亲自监督印刷厂为他赶制加印图书。为了按时把书发给客户,他也曾押运货车去货运站,亲自手提肩扛卸货装车,直至天亮。
孙军赏识齐海平,不光给予充分的信任,公司里面大小事情都交给他打理,任何场合有机会就极力褒奖,而且每天好吃好喝好玩变着花样进行搞劳。齐海平更是钦佩孙军,齐海平说在他认识的老板中,像孙军这么精明的人不多,像孙军这么亲力亲为真干实干的人更少。
两个老板互相欣赏,齐心协力,公司脱胎换骨,成功转型,再次劈波斩浪向市场的纵深挺进。如果说孙青峰时代的AAA文化是一艘精致的鱼雷快艇,那孙军时代的AAA文化就是巡洋舰了,攻击力、影响力、效益规模都不能同日而语。
孙军进人了他个人出版生涯的鼎盛时期。
无近忧必有远虑。即使在传销书卖得最好的时候,孙军心里的那团乌云也始终没有散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越来越浓重。
齐海平是离开孙青峰之后孙军从自己的熟人堆里翻找出来的人选,说孙军一点不赏识齐海平,那不至于,但是,如果说孙军就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非常赏识齐海平,也是不可能的。商场如战场,来不得半点虚假,赏识必须建立在真凭实据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一次次排除对你的否定对你的怀疑过程中。
商场中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先人为主的怀疑、防范和不信任。但作为一个老板,对下级的不信任你必须先掩饰起来,因为你的首要目的是需要他发挥作用,需要他充满热情地去工作,不信任而有才干的人照样可以使用。这和官场略有不同,官场需要先证明你的忠诚度,然后才考虑你的能力和使用问题。
孙军当然不担心齐海平会翻自己的天,也不可能给他这种机会,孙军怀疑的是齐海平的业务能力。
两套传销书卖得如此火爆,孙军还怀疑齐海平的业务能力?怀疑。别人不清楚,孙军心里却透亮得很,那是瞎猫碰见死耗子,撞上的。如果说这期间有让孙军看明白的东西,那就是齐海平小聪明十足,喜欢投机取巧,另外就是编书特别快。这些能力对一个普通编辑而言,是非常可以的,但对一个图书文化公司、对一个总编来说,显然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