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25900000001

第1章 要书说

古吴 叶桂天士 述 后学 吴金寿子音 校伤寒之病,不外六经,欲明六经,当知其要。要者何。定其名,分其经,审其症,察其脉,识阴阳,明表里,度虚实,之标本者,是也。定其名者,是定其正伤寒、或感冒、与风温、温毒之类也。分其经者,是分其阳经、阴经、直中之类。审其症者,是审其阳症、阴症、表症、里症、虚症、实症、寒症、热症之原。察其脉者,是察其有力、无力、及浮、沈、迟、数、弦、滑之类也。识阴阳者,谓识其阳病、阴病、阳虚、阴虚之候。名表里者,是明其在表、在里、或在半表半里之间。度虚实者,是度其表虚、里虚、表实、里实之病耳。知标本者,欲知其一经之中,而有标病、本病之类也。诚能若是,可谓知其要矣。既知其要,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不出握中矣。何患症之不明,病之难愈哉。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又曰、知其要者,万举万当,不知其要,则支离破碎。犹涉海而问津,故曰伤寒要书。

六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足太阳膀胱经,乃诸阳之首,故多传变受病者为先,其脉起于目内皆,从头下后项,连风府,行身之背,终于左足外踝,故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尺寸俱浮者,太阳经受病也。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风伤囗气,乃表虚,宜解肌,桂枝汤主之。若头痛发热,无汗恶寒,是寒伤营血,乃表实,宜发散,麻黄汤主之。头痛、发热、恶寒者,此太阳表症,标病也。不拘日数多少,便宜发散。若发热烦渴,小便不利者,此太阳本府受病也,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若小便利者,不可再利,利之则引热入里,而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等症。又不可下,下之则表邪乘虚入里,而为痞满结胸、协热下痢等症。故曰太阳经症切不可下,下之则表邪乘虚内陷,而传变不可胜数。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则引邪入里,其害不浅。又曰、有汗不可服麻黄汤,无汗不可服桂枝汤。又曰、有汗不可再汗,汗多不可利小便也。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足阳明胃经、乃两阳合明于前也。胃府者、府居中土,万物所归也。其脉起于鼻,上额,络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终于左足内踝。经曰、尺寸俱长,阳明受病也。若头额痛、目疼、鼻干、不得眠,此阳明经标病也。不拘日数多少,即宜解肌,葛根汤。若身热烦渴,汗出恶热,此阳明经本病也,宜清邪热。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扬手掷足,斑黄便硬等症,此阳明胃本实也,急宜下之。故曰、在经当解肌,在府当平热,府实则宜下。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足少阳胆经、乃前有阳明,后有太阳,居二阳之中,所以主半表半里,以胆为清净之府,无出入之路,不论在经在府,治法俱同。其脉起于目锐皆,上头角,络耳中,循胸囗行身之侧,终于右足外踝。经曰、尺寸俱弦,少阳受病也。其症头角痛而目眩,胸囗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苦,皆少阳症也。此经有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也。只宜小柴胡汤加减和之。

凡头角痛耳烘烘而鸣,耳之上下肿痛,皆少阳所主部分邪火为之也。

足太阴脾经手肺

足太阴脾经、为三阴之首,其脉始于左足内踝大指,行至腹,络于嗌,连舌本,行身之前。若寒邪卒中,直犯本经者,一时便发,腹痛、或吐、或利、俱宜温之。若四五日而发,腹满嗌干,此传经之邪也,又宜和之。如不渴而利者,寒也,理中汤温之。渴而利者,热也,猪苓汤清之。

寒热二症,皆有腹满,以热陷于内,邪气盛而充塞也,寒盛于内,胃气虚而壅滞也。

足少阴肾经手心

足少阴肾经、为人身之根蒂,其脉始于左足内踝足心,上行贯脊,循喉咙,络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若一二日无热恶寒,足冷蜷卧,或厥逆,脉沈无力者,宜温经散寒。若五六日而发,口燥舌干,脉沈有力者,此传经之热邪也,急宜下之。大抵少阴伤寒,多因劳欲损伤肾经而致,切不可妄投凉药。若脉沈足冷,虽发热,急宜温肾以扶元气。经曰、少阴病始得之,其脉沈,其症反热,此少阴自受风寒以起病,当汗之。若一日、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二日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切要记其日子用药。

若三日后,不可妄汗也。经曰、误发少阴汗者,必动阴血,死不治。少阴病不问利不利,当分寒热而治。

若脉沈实有力,此热也,当下之。若脉沈弱无力,此寒也,宜温之。然寒热二症皆令有厥,以阳热内附,致手足冷也,阴寒独胜,亦手足冷也。然寒症亦有渴者,以少阴主水,肾虚水燥而渴,欲引水自救,故少阴虚寒亦有渴症也。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足厥阴肝经,厥者尽也,六经之尾也,其脉始于右足大指,环阴器,抵少腹,循囗肋,上唇口,与督脉会于巅顶,行身前之侧。若本经不足,寒邪直入,一二日便发,吐利少腹疼,脉沈无力,无热恶寒,甚则唇青厥冷,呕吐涎沫,舌卷囊缩,此直中厥阴之寒症,急温之。又曰、脉沈有力,饮水不止,此热也,是即传经之热症,急下之。微细无力,或沈伏不见,此寒也,急温之。然寒热二症皆有舌卷囊缩,以热主煎迫,寒主收引也,须仔细辨之。

伤寒纲领

伤寒一症,虽有活人书、明理论、指掌图、伤寒论全生集等书,其间有论缺方,有分失论,有脉无症,有有症无法者,何哉。盖缘历年既久,遗失颇多,实非仲景之全书也。后之王叔和、以断简残编而补方造论,成无己、以顺文注释而集成全书,所以遗祸至今而未止也。嗟乎,仲景之书失全,伤寒之病枉死。

盖伤寒原无定体,或入于阳,或入于阴,入阳则太阳为首,入阴则少阴为先,故传变不一,治法不同。

而其要总不越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知八者之要,悉在浮中沈三脉有力无力中分辨之,有力者为阳、为实、为热,无力者为阴、为虚、为寒。若能明此八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了然于胸中矣。今之治伤寒者,一二日,不问属虚、属实,便用麻黄、桂枝汤以汗之。三四日,不问在经、在府,便用柴胡、葛根汤以和之。五六日,不问在表在里,便用承气等汤以下之。致令阴阳俱病,变症蜂起。

夫麻桂两汤,仲景专为冬月正伤寒而立也,今人乃以通治非时暴寒温暑。又将传经阴症,与夫直中阴症,混同立论,岂不误哉。学者平时之际,须将脉症讲明,方论详审,临病之时,得心应手,则阳症阴症之别,发汗吐下之宜,了然于心,确然无疑。又须如珠走盘,活泼泼地,见太阳症、直攻太阳,见少阴症、直攻少阴,不可泥于始太阳、终厥阴之论。仲景曰、日数虽多,有表症而脉浮者,宜汗之。日数虽少,有里症而脉沈者,宜下之。囗乎仲景处方立论甚严,曰、可温,曰、可下,曰、与下,曰、急下,与夫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里,切不可执定一二日宜发汗,三四日宜和解,五六日方下。更须审脉验症,辨府定经,一一亲切无疑,方可下手。真知其表邪而汗之,真知其直中阴经而温之,桂枝承气,投之必差,姜附理中,发而必当,可谓得其纲领者也。

伤寒论

寒者、冬月严寒杀厉之气也,然有冒、有伤、有中之不同。冒者、皮肤受寒,鼻寒眼胀,洒淅寒热,微觉拘倦者是也。伤者、即下文传经之症也。中者、因体虚腠理囗豁,寒邪直入三阴之经,不从表传,其症四肢厥冷,脐腹绞痛,脉沈迟无力者是也。盖自霜降后至春分前,乃天令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人触犯之,实时而病者,名为正伤寒。其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而发者,为温病。至夏而发者,为热病。古人均为之伤寒也。然伤寒从表入里,必次第而传,如发于一二日间,便觉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尺寸俱浮,乃太阳经受病也,若以次传经,必传于胃。如发于二三日间,便觉目疼鼻干不得眠,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尺寸俱长,乃阳明经受病也,若以次传经,必传于胆。如发于三四日间,便觉胸囗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尺寸俱弦,乃少阳经受病也,若以次传经,必传于脾。如发于四五日间,便觉腹满嗌干,自利不渴,尺寸沈细,乃太阴经受病也,若以次传经,必传于肾。如发于五六日间,便觉口燥舌干而渴,尺寸俱沈,乃少阴经受病也,若以次传经,必传于肝。如发于六七日间,便觉烦渴囊缩,尺寸微缓,乃厥阴经受病也。则六经之形症已明矣。然六经既明,未可便视为一定不易之序,有始于太阳,以次传入阴经,而终于厥阴者,或太阳不传于阳明、少阳,而及传于少阴者,或不由阳经而直入阴经者,或始终只在一经而不传者,或二阳三阳同受而为合病者,或太阳阳明先后而为并病者,缘经无明文,后人妄治,蒙害者多矣。

伤寒论

伤寒标本

夫标本而曰先受病为本,次传流受病为标,此言标本之大略也。假令病人发热恶寒,头痛身疼,则知是太阳经表症,标病也。若加发热烦渴,小便不利,则知是太阳经入府,本病也]。假令病人目痛鼻干不眠,则知是阳明经表症,标病也。若加烦渴欲饮,汗出恶热,则知是阳明经入府,本病也。若加潮热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扬手掷足,斑黄狂乱,则知是阳明经传入胃府,实病也。假令病人头角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则知是少阳经经病也。缘少阳居表里之间。而胆又无出入之路,故皆以小柴胡汤和解之。假令病人腹中满,嗌干,自利不渴,则知是阳经热邪传入太阴经,标病也。若加燥渴腹满,则知是太阴经本病也。若初起便就怕寒吐利,则知是太阴经直中,本病也。假令病人舌干口燥,大便不通,则知是阳经热邪传入少阴经,标病也。若初起便怕寒蜷卧,腹痛吐泻,则知是少阴经直中,本病也。假令病人囊缩消渴舌卷,则知是阳经热邪传入厥阴经,标病也。若初起就怕寒,呕吐涎沫,少腹疼痛,舌卷囊缩,则知是厥阴经直中,本病也。若总以六经言之,而不分标病本病,谬之甚矣。故曰知标知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如 者失杖而行,有路而不知也。

伤寒论

表里虚实

有表虚,有里虚,有表实,有里实,仲景用麻黄汤,为表实而设也,用桂枝汤,为表虚而设也,里实用承气,里虚用四逆。昔华陀治倪寻、李延,俱患头疼身热,陀曰、寻当下,延当汗。或疑其异。陀曰、寻内实,延外实,是以异也。

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

表有邪则为阳虚,温之所以助阳也,阳有所助,则阴邪由以自消,发表之药用温者此也,即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是也。邪传里则化热伤阴,寒之所以抑阳也,阳受其抑,则真阴得以自长,攻里之药用寒者此也。故经曰阴虚阳盛,下之则愈是也。若阴经自受寒邪,则阳不足而阴有余,故用辛热以助阳抑阴,此温里之药用热者是也。

传足不传手论谓伤寒伤足不伤手,可也,谓伤寒传足不传手,则不可也。盖手之六经,皆属金火,故金火不畏寒者也。其足之六经,曰土、曰木、曰水,以水遇寒则冻冰,木遇寒则叶落,土遇寒则裂不坚,是不能胜其寒也,故能伤之。由是观之,岂非伤足不伤手者乎。传之一字,必是书写之误,有感而云。

十六种治法

仲景伤寒正名十六种,其余发狂、谵语、郑声、结胸、痞满等症,皆系十六种正病传变所致,岂可概论作伤寒称之。

十六种治法

一伤寒

伤寒者,冬时冒寒邪,而病即发者也。其症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不烦躁,无汗,脉来浮紧而涩,若在冬时霜降后及春分前,宜用麻黄汤。

十六种治法

二伤风

伤风者,感冒风邪也。其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脉来浮缓,宜桂枝汤。脉紧而涩,无汗恶寒者,伤寒也,紧为恶寒,涩为无汗。然寒伤营属阴,阴主必藏,是以无汗,故用麻黄轻扬以发表。浮缓恶风者,伤风也,浮为伤风,缓为自汗,故用桂枝甘温以解肌。

十六种治法

三伤寒见风

伤寒见风者,其人初感于寒,续中于风是也。外症寒多热少,不烦躁,脉当浮而紧,今反浮而缓者,此伤寒而见风脉,乃营囗并伤之症也。

十六种治法

四伤风见寒

伤风见寒者,其人先中于风,而重感于寒者是也。外症恶风、发热、烦躁,脉当浮而缓,今反浮而紧者,此伤风而见寒脉,亦营囗并伤之症,俱用大青龙汤、或九味羌活汤加减治之。

十六种治法

五湿

病有伤湿,有中湿,有风湿。伤湿者,湿伤太阳膀胱经者是也。中湿者,湿中太阴脾经或肾经者是也。

风湿者,或先伤于湿,后伤于风,风湿相搏而为病者是也。盖东南窊下之地,水多聚焉,居其处多湿,或中风雨雾露,是名中湿,此脾经与肾经受病也。其症一身尽疼,发热身黄,脉沈而缓,治宜燥胜可也。或素有湿,又中于风,是为风湿。其症肢体疼痛,难以转侧,脉沈而涩,治宜微表以去其风行燥以去其湿。大抵治湿之法,咸用羌防以胜之,二术以燥之,苓泽以渗之,或用附子以温之,看所挟风寒湿热之有无,及上下微甚以治之,切不可大发汗,汗之则风气去而湿气存,又不可下,下之则额上汗出微喘而死矣。

十六种治法

六湿温

湿温者,其人素伤于湿,又中于暑者也。其症两胫逆冷,腹满多汗,头目痛,或妄言,切不可发汗,发汗则使人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处,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重暍宜白虎汤加苍术,去暑燥湿故也。

十六种治法

七风温

风温者,其人素伤于风,复伤于热,风热相搏故也。其症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常自汗出,治在少阴、厥阴。仲景曰、汗出身热者为风温,治宜辛凉,疏风解热为主,切不可汗,汗之则发谵语,又不可下,下之则小便难,更不可温针,温针则耳聋而难言矣。

湿温汗之名重暍,风温汗之多致死,但取小汗,清解表里为佳。

十六种治法

八冬温温毒

冬温者,冬感温气而成,实时行之气也。何者。冬令严寒而反温热,人触冒之,名曰冬温。冬温之病,与伤寒大异,以温则气泄,是失其闭藏之令矣,故古人用补中益气带表药以治之。

温毒者,或冬令严寒,触冒寒邪,待天气暄热而发。或伤寒之热未已,再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治宜寒凉大解其热。若邪热日深,毒气不泄,发为瘾疹斑斓与时气发斑,其病尤重,或升麻葛根汤,或化斑汤治之。

十六种治法

九中暍

中暍者,夏月所得热病也,与伤寒相类,与热病相同。其症身热大渴,自汗烦躁,不甚恶寒,身体疼痛者是也。盖中暍者热伤太阳经,中暑者热伤心脾经也。虽与伤寒相似,切不可作伤寒治之。然手足虽冷,脉息虽虚,又不可用热,宜清心利小便,或用清暑之药可也。

活人书曰、夏日有四症,伤寒伤风,脉症互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然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医者可不明辨。又有饥饱劳役之症,以致肌肤燥热,大渴引饮,面红目赤,脉洪而虚,重按全无者,此血虚发热也。症类白虎,惟脉不长实为异耳,囗服白虎汤者必死,故东垣用当归补血汤治之。嗟乎,中暑果类伤寒矣,殊不知有类中暑者,可不慎欤。

十六种治法

十温病

温病者,冬时感冒寒邪,不实时而病,藏于肌肉之中,至春温暖而发者是也。其症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也。或用升麻葛根汤,或用葛根解肌汤。大抵治温病之法,无正汗之理,此怫郁之热,自内达外,无表症明矣,宜辛平之剂发散之。

十六种治法

十一热病

热病者,冬伤于寒不即发,至春又不发,郁而至夏发者是也。其病身热头痛,烦渴,不恶寒,脉洪而盛。

盖因夏月时热两盛,治宜苦辛寒,清解为主。寒邪郁久化热,经曰、热病者伤寒之类也,故主苦辛寒法以救之。

温病热病,其脉洪大有力,此阳症见阳脉也,可治。若脉来沈微细小,此阳症见阴脉也,必死。经曰、温病攘攘,大热脉小足冷者死。

十六种治法

十二晚发

晚发者,清明后、夏至前、而发者是也。其症身热头疼,或恶风恶寒,或有汗无汗,或烦躁脉来洪数。亦由冬时感寒所致,比之温热二症稍轻耳。不宜峻剂,宜清解邪热,通用槴子生麻汤加减治之。

十六种治法

十三痉病

痉病者,太阳经伤风、重感寒湿而致也。又曰、大发湿家汗,则成痉。其症头项强直,身热恶寒,摇头噤口,背反张者是也。外症发热恶寒,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沈迟弦细,两目圆张,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之状。当视其有汗、无汗,以分刚痉、柔痉,若无汗恶寒,名刚痉,宜葛根汤。有汗不恶寒,名柔痉,桂枝加葛根汤,如汗下太过,重亡津液,以致筋脉失养,不柔和而变痉者,又宜补养气血为主。更有产后或金疮一切去血过多之症,皆能成痉,亦当补养为先。此则似痉而非痉者,岂可一例,而用风药囗之。

十六种治法

十四温疟

温疟者,由伤寒之热未已,再感于寒,变为温疟,或过经坏病变为温疟而寒热羁留者,皆因寒热相搏而成。治宜散寒解热为主,并用加减小柴胡汤。如热多倍加柴胡,寒多,倍加桂枝而或柴胡葛根散其寒、石膏知母解其热也。

十六种治法

十五时行

时行者,谓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是也。盖四时不正乖戾之气,流行期间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相似,此则时行之气也。其外症有类伤寒,治宜解散,并用升麻葛根汤。然时行犹外入之感冒,而瘟疫乃内出之邪毒也。

十六种治法

十六寒疫

寒疫者,非时感冒之暴寒,亦时行之气也。伤寒例曰、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皆时行寒疫也。其症憎寒恶风,头痛身热,或用消风百解散,或用六神通解散加减。大抵此病与温病及暑病相似,但治理有殊耳。然温暑之热,自内而出,寒疫之邪,寒抑阳气,乃外感者也。故治宜解表。若温暑,又兼表里者也。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肺主气属囗,心主血属营,辨营囗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胞,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可以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水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寒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症,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徨、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症。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大凡看法,囗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囗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如犀角玄参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至慌张矣。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

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邪,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则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热邪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屎燥为无湿矣。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症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痛,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再前云舌黄或浊,须要有地之黄,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已虚象,忌前法。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症必无,或十之存一。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沈香色,或如灰黄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如小承气汤,用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若未现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

再黄胎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可也。

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囗透营,两和可也。纯绛鲜泽者,胞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

再色绛而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烁津液,即黄连石膏亦可加入。若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再看其后转变可也。慎勿用血药,以滋腻难散。至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津液,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闭心胞也。

再有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不尔,瘀血与热为伍,阻遏正气,遂变如狂发狂之症。若紫而肿大者,乃酒毒冲心,若紫而干晦者,肾肝色泛也,难治。舌色绛,而上有粘腻似苔非苔者,中挟穟浊之气,急加芳香逐之。舌绛,欲伸出口而抵齿难骤伸者,痰阻舌根,有内风也。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若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火为要。舌绛而有碎点白黄者,当生疳也,大红点者,热毒乘心也,用黄连金汁。其有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此肾阴涸,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其有舌独中心绛干者,此胃热,心营受灼也,当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则延及于尖,为津干火盛也。舌尖绛独干,此心火上炎,用导赤散泻其府。

再舌胎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肾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当疏散之。若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勿忧之,再从里透于外,则变润矣。初病舌就干,神不昏者,急养正,微加透邪之药。若神已昏,此内匮矣,不可救药。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当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轻,旋即生者险矣。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或有伤痕血迹者,必问曾经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为枯症,仍从湿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胀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延口也,用大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矣。

再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者,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榖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若舌上苔如囗者,胃中宿滞挟浊穟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囗煤隐隐者,不渴肢寒,知挟阴病。如口渴烦热,平时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润者,甘温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无也。

若舌黑而滑者,水来囗火,为阴症,当温之。若见短缩,此肾气竭也,为难治,欲救之,加人参五味子勉希万一。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若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

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瘟疫病初入募原,未归胃府,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为险恶之病。且见此舌者,病必见凶,须要小心。凡斑疹初见,须用纸捻照看胸背两囗,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又宜见而不宜见多。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然亦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断之。然而春夏之间,湿病俱发疹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红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脉不洪数,非虚斑、即阴斑。或胸微见数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榖,此阴盛格阳于上而见,当温之。若斑色紫小点者,心包热也。点大而紫,胃中热也。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根据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大用清凉透发,间有转红成可救者。若夹斑带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随其部而泄。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

再有一种白,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也,必得甘药补之。或未至久延伤及气液,乃湿郁囗分,汗出不彻之故,当理气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凶,为气液竭也。

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阴血者色必黄,黄如酱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症还不逆者,尚可治,否则难治矣。何以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囗偏胜也,辛凉泄胃,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若咬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气走其络也。若咬牙而脉症皆衰者,胃虚,无榖以内荣,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而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症,用酸物擦之即开,酸走筋,木来泄土故也。

若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湿浊用事,多死。而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

再妇人病温,与男子同,但多胎前产后,以及经水适来适断。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减用之谓护胎为要,恐来害囗。如热极,用井底泥蓝布浸冷覆盖腹上等,皆是保护之意。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处,用血腻之药不灵,又当审察,不可认板法。然须步步保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至于产后之法,按方书谓慎用苦寒药,恐伤其已亡之阴也。然亦要辨其邪能从上中解者,稍从症用之,亦无妨也。不过勿犯下焦,且属虚体,当如虚怯人病邪而治。总之,毋犯实实虚虚之禁。况产后当血气沸腾之候,最多空窦,邪势必乘虚内陷,虚处受邪,为难治也。如经水适来适断,邪将陷血室,少阳伤寒,言之详悉,不必多赘。但数动与正伤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汤,提出所陷热邪,参枣扶胃气,以冲脉隶属阳明也,此与虚者为合治。若邪热陷入与血相结者,当宗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查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延胡归尾桃仁,挟寒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然热陷血室之症,多有谵语如狂之象,防是阳明胃实,当辨之,血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者。何以故耶。阴主重浊,络脉被阻,侧旁气痹连胸背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络,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原为表里上下一齐尽解之理。看此方大有巧手,故录出以备学者之用。

瘟疫附

瘟疫者,因伤寒之热未已,更感时行之气,而为瘟疫也。其症身热头疼,烦渴呕逆,或有汗,或无汗。皆由温热相合而成,治宜寒凉解热为主。经曰、更遇温气,变为瘟疫。则知是再感温气而成瘟疫,更感温热而成温毒者也。何活人书混注冬温症下,而百病歌强以冬温温疫为一病。不知冬温是感非节之气,长幼之病相似,时行之气为病也。温疫乃伤寒再感温气而成,实相似而非也。敢录之。

瘟疫附

瘟疫者,浑身壮热,惛惛不爽,沿门阖境,递乡传染,盛于春夏之间者是也。虽因时气而得,然所感者皆由恶毒异气而成,非若春寒夏凉秋热冬温之类也。夫天地间之气,升于春,浮于夏,不无有恶毒者在焉。人在气中莫知也,若正气虚者,遂致传染。或病者身热,其气蒸蒸浮越于外,若正气虚者,亦致传染。然感天地之邪者,在春夏间,感病人之邪者,无分春夏者也。是以狱中此病,四时无间,最易传染,其不染者,由正气内实邪不能感也。然感是邪者,从口鼻而入也,由是正被邪侵,怫郁烦扰,而病作矣。虽因天地之邪,实自内出者也。故感受之因,异伤寒,异温暑,异非时感冒之寒疫。其治法亦异也,故丹溪用人中丸,补、散、降三法并施。明医杂着用清热解毒汤,内、外兼施。斯二者,乃治瘟疫之大法也,大率当辟邪散气,扶助正气为主。若与长幼相似之时行混论,则非矣。今人多以温病热病名时行,又以温毒为瘟疫,谬之甚矣。噫,非造道之元,乌能识此。

西山记曰、近秽气,伤真气。孙真人曰、乘马夜行,当沐浴更衣,方可近小儿、使不闻马毒气,不然则多天吊急惊也。钱仲阳曰、步粪秽之履,毋近婴儿。亦此意也。

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属先生制此方,全活甚众,时人比之普济消毒饮云。

先生云、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若壮热旬日不解,神昏谵语,斑疹,当察其舌,绛干光圆硬,津涸液枯,寒从火化,邪已入营矣,用神犀丹。

瘟疫附

甘露消毒丹

飞滑石十五两 淡 芩十两 茵 陈十一两 藿 香四两 连 翘四两 石菖蒲六两白 四两 薄 荷四两 木 通五两 射 干四两 川贝母五两神糊为末。

瘟疫附

神犀丹

犀 尖六两 生 地一斤熬膏 香 八两熬膏 连 翘十两 黄 芩六两 板蓝根九两银 花一斤 金 汁十两 元 参七两 花 粉四两 石菖蒲六两 紫 草四两即用生地香金汁捣丸,每丸重三钱,开水送下。

类伤寒四症

痰症

痰者,津液所化。盖由风伤肺,肺气不清而生痰,湿伤脾,脾气凝浊而生痰。其人亦憎寒壮热,恶风自汗。但胸膈病满,气上囗咽不得息,皆因肺气不舒。故虽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或寸脉浮滑,或沈伏为异尔。宜瓜蒂散或稀涎散吐之。

类伤寒四症

伤食

伤食类伤寒者,以其亦有发热恶寒头疼等症,但非若伤寒之甚者也。其症或兼恶食,或噫气作酸。

或饱闷作痛,气口脉紧者是也。当于消食门中求之。

类伤寒四症

虚烦

烦者热也,心中郁郁不安,故谓之烦也]盖缘其人素弱有劳损。因而损气,气衰则精虚,精虚则火旺,即内经所谓阴虚生内热也。以内有热。则应于外。然虽发热而无恶寒头疼身痛等症。治宜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类伤寒四症

脚气

脚气类伤寒者,以其有发热头疼身痛等症,但起初足胫肿痛,或足膝屈强不能移动为异尔。其病始于受湿,复感挟风寒暑热而成,故陈无泽曰、脚气不专主一气,亦不专在一经,若自汗走注为风胜,无汗挛急为寒胜,肿满重者为湿胜,烦渴热蒸为暑胜,若四气兼中,但推其多者为胜。又曰、足胫焮赤而肿者,湿热也。黄白而肿者,寒湿也。大法用二术以燥湿,苓柏以清热,归芍以调血,木香槟榔以行气,乌附行经络以除湿散寒,羌独利关节以散风胜湿,防己牛膝,行之下引,以去湿消肿。更看所梜风寒暑热之有无微甚,及在表在里,总当于脚气门中求之。切不可用补剂,及汤药淋洗,并冷药摊?,使毒气上入心腹,胸痹气喘,死矣。

添加类伤寒四症

疮毒

疮毒初生,必有寒热交作,不可作伤寒治之。盖痈毒浮于肌表,脉亦浮数,经络为邪壅遏,身亦发热,热毒居表,阳气不能卫外,故亦恶寒,其人饮食起局如常,或偏着一处痛者,此即痈毒病也。当验其头面身体手足,若有痛处,或红肿或坚块,或疔毒者,须疡科治之。

添加类伤寒四症

瘀血

瘀血类伤寒者,以其有寒热故也。盖因素有痰火,或胯缝,或腋下,略有动作,必肿硬疼病,脉来弦数无力者,为异也。宜调养气、养血、活血,有热者、或滋阴、降火、清痰。

添加类伤寒四症

劳发

劳发有类伤寒,以其虚寒虚热故也。其人或因于劳倦,或伤于七情酒色,以致精神疲惫,营卫失司,恶寒发热,骨节疼痛,其脉或浮芤虚数,或弦涩沈紧,或博坚,阶其候也。治当察其阴虚阳虚,上损下损,以分藏性之阴阳喜恶而调理之,总当于虚劳门中求之。

添加类伤寒四症

痘疹

凡幼?之儿,并长成之辈,忽然发热憎寒,头疼身痛,唇红脸赤,嚏欠呕吐,状类伤寒,不可遽施汗下,须问其曾否出痘。如未出,当验其尻骨耳尖并足心皆冷者,再观耳后有红脉赤缕,即令专门调治之。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凡治伤寒,须识阴阳二症。如初起之时,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来浮大,即是阳经之表症也。自此以后,烦躁作渴,或不大便,即是阳经传入阴经之热症也。脉虽沈伏,不可?作阴症治之。如初起之时,脐腹绞痛手足,厥逆唇青指冷,脉来沈伏,即是直中阴经之寒症也。

一、或曾是阳症,其人素弱,不任转下。医者下之太过,忽然脐腹绞痛,洞泄不止,手足厥逆,此阳症而转为阴症也。当温之。

一、或曾是阴症,其人素有内热,医者补之太过,忽然烦躁作渴,大小便不通,此阴症而转为阳症也。

当解之。

凡治伤寒,须识表里,汗下无?。如病在表而反下之,则乘虚入里,微为痞气结胸,甚为肠滑洞泄,此皆?下之坏症也。如病在里而反汗之,则表益虚而里益实矣,或为?血斑黄,甚则亡阳,此皆?汗之坏症也。

凡治伤寒,不论日数,但有头疼身痛,恶风恶寒,脉来浮大,即是表症。虽有便难小便不利,亦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也。

凡治伤寒,不论日数,但有腹痛吐利,脉来沈弱,即是里症也。虽有恶风恶寒,亦当先救其里,后解其表也。

凡治伤寒,先视两目。若黑白分明,内无热也。目不明者,里有热也。

凡治伤寒,须看唇舌。若唇红而鲜湿者,内无热也。唇干而燥者,热入里也。若舌白滑者,表未解也。舌黄者,热渐深也。舌黑者,热已剧也。

凡欲发汗,须审其头真痛,项真强,风寒真恶,即当用汤药汗之,不可妄用水攻火劫之法。

凡欲攻下,须审其头不痛,风寒不恶,其便果硬,其腹果满,即当以汤药下之,亦不可妄用丸药。

凡伤寒在霜降以后、春分以前,名为正伤寒,宜用辛热之药以发之。若至春而发,名为温病。至夏而发,名为热病。宜用辛凉之药以解之。若入里者,宜用苦寒之药以下之。若直中者,宜用辛热之药以温之。其在四时,有辛然感冒,当视其寒暄,或用辛热,或用辛凉要在适中。

凡风寒始伤太阳,必用辛温散之,如麻黄桂枝之类。若传入阳明、少阳,必用辛凉解之,如葛根柴胡之类。至邪传入胃府,必用苦寒下之,如承气之类。夫邪自表而入里,用药由温而渐寒。若?治而致热入,攻之必宜苦寒。

凡服汗药,不可太过,过则反致阳虚。如服一剂无汗,再作汤与之,又复无汗,此营卫乏绝,法当养阴辅正而再汗之,三治无汗者死。

凡服下药,燥屎已来,又得溏泄,此已解也。如服下药,但利清水一二次,又无燥屎,痞满如故,此未解也,再当下之。如服下药二三次而不通者,此肠胃枯苦囗也,当下取之,取之而不通者死。

凡治伤寒,须审胸腹若何。胸满而痛,名为结胸。胸满不痛,名为痞气。如未经下而有之,此传经之邪也已经下而有之,此?下之坏症也。未经下,饮水多而得者,此水气也。

凡治伤寒,须按其腹痛与不痛,硬与不硬。若腹中痛与硬者。此燥屎也。脐下硬而痛者。此燥屎与蓄血也。脐下筑筑然痛,上冲于心者,此奔豚气也。腹中响,气下趋者,欲作泻也。燥屎者,小便不利,而脐下如疙瘩状。蓄血者,小便利,而脐下如怀孕状。

凡治伤寒,须问其渴与不渴。渴而不饮水者,邪在表也。渴而饮水多者,内热甚也。含水不欲吞者,欲作?也。

凡伤寒得死症,其脉尚可治者,则当弃症从脉,虚补之,实泻之。

凡伤寒得死脉,其症有可治者,则当弃脉从症,表急解之,里、急攻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

凡伤寒脉洪大浮数动滑,此阳脉也,阳症宜见此脉,若阴症得此者凶。脉来沈涩弱弦微,此阴脉也,阴症宜见此脉,若阳症得此者凶。

凡伤寒头疼身热,忽然无脉而昏冒,此欲汗之候,如天将明,六合皆晦之象,不须服药。

凡伤寒头疼身热,便是阳症,不可服热药。

太阴,头不痛,身不热。少阴,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有头疼而无身热。

凡伤寒之症,不可骤用补益。

凡伤寒不思饮食,不可就用温补脾胃药。

凡伤寒腹痛,亦有热症,不可概用温暖药,当参脉症治之。

凡伤寒自利者,当看阴阳,不可便用止泻温补。

凡伤寒手足厥冷,当分热厥、冷厥。

凡伤寒若见吐蛔虫者,虽有大热,忌用寒凉。

凡服下药,另用盐炒麸皮于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得热,则行而易通。

凡服药吐出不纳,须用姜汁半钟热饮,其吐即止。

凡伤寒发黄,用生姜周身擦之。若心胸囗下结实、满闷、硬痛,用姜渣炒热,于患处熨之。若加囗水,更妙。

凡伤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如无韭汁,鸡子清亦可。

凡伤寒热病,亢极不解,用黄连煎汤一盏,井中顿冷,浸于青布上,搭在胸中,徐徐易之,候热稍退即除。

凡伤寒腹中痛甚,将河水一钟饮之,其痛稍可,属热,当用凉药清之,清之不已急用寒药下之。若饮水愈加作痛,属寒,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急用热药救之。

凡直中真寒阴症,或痛甚无脉,或吐泻脱元无脉,须用酒酿姜汁各半钟服之,脉来可治,脉不来者,死。

凡直中阴经之直寒症,或腹中绞痛,或呕逆厥冷,或不省人事,或药不得入口,或六脉暴绝,将囗白三寸捣成饼,先用麝半分填于脐中,后放囗饼在上,以火熨之,连易二三饼,稍醒,灌入姜汁,然后煎服回阳急救汤,如不醒,再灸关元、气海,若得手足温和汗出者,生。

凡伤寒阴病,不论热与不热,不分脉之浮沈大小,但指下无力,或重按全无,便是阴病也。最为良法。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症

表症者,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而脉浮者是也。然恶寒者,表症也,恶寒为表之虚,此属太阳,宜汗之。若热多寒少,脉来微弱,或尺脉迟者,不可汗。?血下血者,不可汗也。坏病者,不可汗也。经水适来者,不可汗也。风温者,不可汗也。湿温者,不可汗也。虚烦者,不可汗也。动气者,不可汗也。又有三阴病,不可发汗,发汗则动经血。若太阴症脉浮者,宜微汗之。少阴症发热脉沈者,又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里症

里症者,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腹胀满,大便硬,脉沈而滑者是也。然恶热者,里症也,恶热为里之实,此属阳明,宜下之。若脉浮者,不可下也。虚细者,不可下也。呕吐者,不可下也。不转矢气者,不可下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也。三阴,大约可温而不可下,然有积症,又当下也。如太阴腹满时痛,少阴口燥咽干,或腹满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此积症也。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里俱见症

病人脉浮而大,即是表症当汗之。其人发热烦渴,小便志囗,却当下。此是表里症俱见也,五苓散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即是里症,当下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发汗。此是两症俱见,未可下,宜桂枝汤。

病人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即是里症,当下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此是两症俱见,仲景所谓半表半里,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无表里症

伤寒四五日,或十余日,无表症,无里症,俱用小柴胡汤,随症加减用之。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阳症

阳症者,即太阳、阳明、少阳也。初病发热头疼项强,以后唇焦口燥,烦渴喜冷,面色光彩,语言清亮,手足温暖,爪甲红润,大便或闭或硬,小便或赤或囗,脉来浮洪数大,此阶阳症之候也。其治或汗或和或下可也。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阴症

阴症者,即直中太阴、少阴、厥阴之寒症也。初病无头疼,无身热,无口渴,就便恶寒或战栗,面如刀刮,身体沈重,难以转侧,呕吐泻利,小便清白,蜷卧欲寐,手足厥冷,爪甲青面,面色惨黯而无光,脉来沈涩而细小,此皆阴症之候也。其治或温或补可也。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阳毒

阳毒者,阳气独盛,阴气暴绝所致也。或阳症?服温热之药,或吐下后变成阳毒。其人壮热发躁,或狂走骂詈,妄见鬼神,或口吐脓血而发锦斑,或舌卷焦黑,鼻如囗媒,或咽喉肿痛,下利黄赤,六脉洪大而数。轻者阳毒升麻汤,重则青黛一物汤。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阴毒

阴毒者,阴气独盛,阳气暴绝所致也。或虚症?服寒凉之药或吐泻后变成阴毒。其人脐腹搅痛,身如被杖,或四肢厥冷,六脉沈细微弱。阴毒甘草汤主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冷酷小姐的贴身少爷

    冷酷小姐的贴身少爷

    从小受到妈妈逝世的她们经历了原本她们那个时候不该经历的一切。为了复仇,进行恶魔训练,最后进入了名校和他以前爸爸女儿在同一所学校,.再那,她…………遇见了他。
  • 绵山故事与传说

    绵山故事与传说

    同窗好友融亮及青年作者的又一新作《绵山故事与传说》即将付梓。融亮约我作序,并说:“这件事是你我一起策划的,非你莫属。”看来义不容辞,只好从命了。我和融亮是大学时代的同学。他生长在“三贤故里”(“三贤”指春秋晋国贤臣介之推、东汉太学生领袖郭泰、北宋名相文彦博),是听绵山的故事传说长大的。他小我三岁,当时还是个内秀腼腆的小伙儿。他才思敏捷,学习刻苦,成绩骄人。
  • 苍龙夜蝶

    苍龙夜蝶

    皇家鹰鹫团副团长德尼克?伍泽因为偶遇挚友父亲被杀而开始调查,却发掘出王族黑暗的物种交易,由此引发了王族一系列动荡,而饱受欺凌的异族也开始了疯狂的反扑。亚斯帝国皇格——元老院——鹰鹫团——夜梦族开始了四角争夺,整个大陆陷入一片黑暗。
  • 公子你别闪

    公子你别闪

    陌子曦不小心穿越到楚国公主楚陌祾身上,一般穿越的女主不都能碰到王爷的吗?为什么陌子曦我就不行呢!好不容易喜欢上一个人,却被徐子文屡屡拒绝。尼玛,只好半夜往徐子文住处放火,结果一场风把火势蔓延开来……
  • 正邪世子

    正邪世子

    传说中,有正邪两位世子,千年一出,相辅相成。但他们使命不同:正世子泽被天下,邪世子毁灭世界。时光流逝,正邪世子再次降世,但却身份互换。他们即将创造一段传奇……
  • 穹变苍生

    穹变苍生

    9.8日对于正常人来说是普通的一天,对于主角而是改变命运,从此走上修仙道路,重生在苍穹大陆上,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苍穹大陆的局面,一路高歌,一路破荆斩棘,揭开大陆不为人知的一面。
  • 异世综漫幻想

    异世综漫幻想

    被根源选中的他,在抑制力的帮助下穿梭在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里,不断的磨炼变强着。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春秋悍刀行

    春秋悍刀行

    抽刀出鞘天为摇露风三寸江水立刀头百万神鬼泣腕底乾坤有春秋*******这是一个道士持刀闯江湖,写春秋的故事。谨以此文向雪中和所有经典的高武玄幻致敬。
  • 落跑千金:小丫头的总裁情人

    落跑千金:小丫头的总裁情人

    她是卓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千金小姐。她不仅有着显赫的家世,还有四位将她捧在手心的极品哥哥们。从小到大,她附近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雄性动物,直到有一天她脱离了哥哥们的魔爪“200万一个月,我要你做我半年的男友!”她将一张支票甩在某男的脸上。某男冷着一张脸:“我就只值200万一个月吗?”她皱起了一张小脸,这已经是她所有的零花钱了。“要不这样吧,一千万,我做你5年的老公,如何?”某男不动声色的逼近她。“成交!”小丫头的嘴都咧到天上去了,算下来一个月才十几万,赚大了。某男嘴角划过一丝得逞的笑容,卓心尘,还不快到我碗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