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03900000024

第24章

发心品

上来已辨种姓持。因种姓故。便能发心愿求佛果及利他事。是故发心以愿为性。如彼初地真证发心真愿为体。今此发心亦愿为体。问已知发心以愿为体。未知此愿以何为体。答曰。萨婆多一处云。法界有二。谓相应不相应。相应者。思愿等。不相应。谓得等。故知以思为愿。一处云。希求。希求与愿相顺。故知是欲。一处云。爱有二种。一染爱是贪。二不染爱是信。谓爱佛菩提等。故知是信。成实云。愿谓思愿。大乘中依无相论。思欲为体。智是助伴。瑜伽四十九卷解愿度云。希求后智殊胜性。当知名愿波罗蜜多。此文说欲是愿。唯识第九有两说。初择法为性。第二有义云。以欲胜解及信为性。景云。道理发心求彼菩提及利他事。同时心聚一切皆此思等三最胜偏为愿体。是故发愿即是发心。发心不退入僧祇。始在十信初。论中据智为前导故。故言方便等四后智为体。施戒等六无分别智为体。测述三藏言。于三法上假立愿故。以三法为体。虽摄论等明十度中愿是后智。不应以慧为体。所以尔者。是通体故。以对法云一切功德皆以定慧为体。此则通体。不可则依彼文云慈悲喜舍等以慧为体。此亦如是。基云。若克法即欲信为体。此发心品即发心持。于此品中文相有三。初有五句释发心体。次有四句释发心异名。第三随义分别。前中先别解后总结。解即有五。初辨自性。昔远公云。愿与发心有何异耶。解云。要菩提果自属名愿。作意趣向名为发心。若作此解。愿与发心二法令别。违此论说最初发心以愿为体。又余经论皆云发四弘愿名为发心。二明行相。希求菩提。三明所缘。即缘彼菩提及利生事。四明功德。景云。善极善即身业是。贤即语业是。妙即意业。泰述两释。能得爱果故善极善。伏现缠故是贤。断随眠故是妙。五明最胜。菩萨下作轮王等化他生死之身亦为第一。于出世法愿成佛果胜彼二乘亦名第一。问曰。第二希求菩提及利他事以为行相。行相即是心之相分是所缘境。与第三所缘之境何异。解云。第三所缘即据本质。第二行相是其影像。问文中既求菩提复为有情而发心者。何故但名发菩提心不说发萨埵心耶。解云。本为救他而求菩提。但云发菩提心。即是发救萨埵心也。又复发心令生同我俱证菩提。故但云菩提心。不得说言发萨埵心。基云。初云最初发心乃至普能摄受其余正愿。下又云最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为上首故等者。此中以最初正愿发心皆猛利故。能摄余愿心。又此初愿心为上首先起。余愿心等皆是此种类。故是初愿心摄。第二释异名中。初解后结。解中四句。初名趣入。三藏云。真证发心所谓初地。如是发心即名趣入无上菩提。菩提数等者。此据世俗言说道理。此之发心亦名趣入。基解意同。泰云。登地已上得真法空无漏智故。是胜义谛大菩提数。地前菩萨但发求心未得法空。故依世俗假名说为大菩提数。意亦大同。第三句云大悲等流者。泰云。以大悲为发起菩提心果。故菩提心是悲等流果。悲是菩提心同类因也。第三随义分别有四。初明发心有退不退。二明发心因缘。三就缘因力等分别有退不退。第四最初初发心坚固菩萨下明不退菩萨摄善离过所得胜利。初中有二。先辨退不退。后遍亦约退辨究竟不究竟。前中泰云。已入十信定无退还。未入十信发而还退。如彼本业经云。十千劫后不退发心。起信论一万劫前发心有退。辨究不究中。景云。旧解据今一身不发故名究竟。后身还有发义。今解。此据无大乘种姓之人虽遇胜缘相似发心。一退已后毕竟不熏发。退已熏发者。不定姓为遇恶缘故退。由有种姓故能熏发。泰云。菩萨种姓及不定人虽退不久更发菩提心。故不究竟。自下第二明发心因缘。景云。四缘是疏。四因是亲。即此因缘和合有势用故名四力。基又云。缘疏因亲力为助伴。通明因缘二种故有三别。四缘之中。初缘即由见佛僧神变增盛所以发心。于中有四。一见闻佛僧希有神变。二由见闻故便即兴念。三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四由信解是故发心。言安住者。即是其佛。修行者。谓诸菩萨。第二缘由闻依菩提故所说正法深信发心。即复有四。一闻正法。二闻已于教生信。三由前二故于佛智慧深生信解。四为得佛智是故发心。第三缘由见正法将灭所以发心。即复有四。初见菩萨法藏将灭。二因见兴念起护法心。三于佛智深生信解。四为得佛智所以发心。第四缘由睹众生为五浊所逼。于中导引令他学我所以发心。即复有四。初明于劫末时见诸众生烦恼缠逼。二因事兴念起引导心。三于菩提深生信解。四因信解是故发心。十随烦恼者。即下十种多字是也。若依旧论。第四名苦恼。第五名秽行。余之八名新旧无异。其中初一是无明。第四是受。第五者景云。但是无堪能不调柔性。测云。依此瑜伽上下文。多以烦恼种子为体。或可上来诸惑皆有无堪任性义。即是粗重。第七恶业。余有六种。是烦恼。彼余九种根本烦恼余随烦恼并在多诸烦恼中摄。基云。忧苦恶行等是随烦恼者。以随他烦恼生故名随烦恼。非体是烦恼。又从多为名名随烦恼。体非是也。在随烦恼门收。名随烦恼。次明四因。初问次答。中先列后解。前中第一种姓具足。第二赖友摄受。第三多起悲心。上云发心是悲等流。第四于苦无怯。问曰前四缘中第一见佛菩萨神变为缘。今明第二赖友摄受即说为因。何差别耶。景解。前者直睹神变所以为缘。今者为佛摄受发生闻慧为发心因。基云。彼缘中但见作神通未摄受教诲。今教诲是亲故是因也。见作神变是疏不教诲故是缘也。故二有别。又云。因中第三于诸众生多起悲心。与缘中第四末劫时等救度众生何异者。缘中但自创发心令他发心。因中代他受苦等是亲故因也。就解中释初因。云六处殊胜等。如前解释。释第二因由四种相善支具足。于中第二放逸。直于五欲境中放逸不必行于杀等。第三恶行。明是杀等。第一第四可解释。第三多悲心。亦有四因。依四境处虽不串习而能发起下中上悲无有断绝者。景云。四中但取三境除自。非悲境故。基云。四境谓前列他自受苦等。若见自若见他随遇一苦起下悲。若见自他随遭一苦起中悲。若见自他受无间大苦起上悲拔济。又或于四境一一皆能起上中下悲。测云。准此文判。既云虽未串习故知初地已上为名发心持者。此非分别世间。释第四于苦无怯亦有四因。有思择力能知我从昔来无利益苦尚能忍。况今有益设苦何畏。下明四力。初一自力。自力势多假外缘少。第二他力。多假外缘自力微少。此之二种由现在力未曾宿习。第三因力。宿习大乘善法者。由宿习力暂见佛等即能发心。名为因力。第四由于现法长时修习种种善法发菩提心。名加行力。第三就前缘因力等辨退不退。中二。初就缘因力辨退不退。后就四因令退。言若诸菩萨依上总别四缘四因等乃至亦非无动者。基公解云。此中意明若前四因四缘中。若别依一因一缘或总由四因缘二发心者。于四力中但依二力谓自因力。此二力中或别依一力或总依此二力而发心者。此皆坚固不动。差别依他力及加行或总二力而发心者。此不坚固亦非无动。若勘四缘中。初缘是遇佛菩萨等。今此文者别依总依皆坚固不动。他力亦是谓佛菩萨。他即在不坚固非无动中收。此何相违。述曰。不然。他力者。谓王及有力者逼令发心。非如见佛菩萨。见佛菩萨。是自发心。此自发心在缘中收。故不动。为他逼发心。是他力故。动中收。又加行力是不坚固。非无动收。如因中第二因善友摄受。是坚固不动收。此何意也。述曰。非也。善友摄受是见菩萨教行行等所遇之缘胜。释加行中小虽遇友乃世间之善士非如菩萨。故有别也。又义且约一义此中判为坚固不动等。如实者。缘因中有动不坚固者。他加行中有不动等者。且约一义别为此论也。次明四因缘能令退菩提心。与前四因相违。勘翻即之。第四明不退菩萨胜利中总有八双十六利。但景公云。有六种二者。以法门聚藏体一故合为一。今以义别故开为三。若开若合于义无伤。第一双中第二摄眷属过所不能染。过有二种谓于眷属饶益损减染污违顺等者。基云。谓于违起损减染污。于顺起增益染污。故名二事。今解。以染污心顺于饶益己者。违于损减己者也。第二双中景云。利益者与他因利。安乐者与他果乐。世出世等亦得别二。今解。利益者拔苦。安乐者与乐也。第三有二加行。一意乐加行者。即是自利利他方便意乐。二正行加行者。正行二利加行业也。第八双中初一由发求菩提心即是世间尊重福田。由生养众生法身故。是众生之父母也。第二无害利中。初解九句后总结之。前中初明现身得护非他所娆。景云。如一轮王即有五百青衣鬼护。发心菩萨得无恼逼故。得于轮王一倍所护即有千鬼所护。测云。旧论云。成就净福者。二转轮王福德所护者。有两解。一云。胜福坚固。菩萨功德。敌二轮王。故称为二。谓古言二轮王义意相似。护二轮王。许兵众及鬼神等。护此发心菩萨。又解。菩萨福德殊胜。非彼轮王倍能敌之。但彼出世俗过世福故。言二轮王福德护。一轮王有千善福之所卫护。发心菩萨有二千故言二护。第二转受余生身无重病。景云。泛辨受生有三。一者系业三界。谓十信已前受三界生为业所系。受命长短不得自在。二者不系业三界。谓十信已去顿悟菩萨至七地已来所受分段。取舍自在。名不系业。三者变化三界。若顿悟菩萨以无漏智为缘。愿留此身三祇不灭名变易身。渐悟菩萨如罗汉回心入大。十信已去乃至十地但受变易。若欲化生但起化身同类化物。第三利他无倦。第四身心粗重转复轻微。第五所用明咒皆有神验。景云。泛尔咒诵词句分明即名明句。基云。诵咒句泛尔。明句即咒有明辨。或此咒有明力。威神大者名明句。第六柔和忍辱。第七摧诸烦恼。第八随所居处灾横不起。第九或生恶趣速脱愍他。基公判释。由此菩萨乃至得倍转轮王护所守护者。似轮王福等。谓诸恶魍魉所不能近福。余身无病福。勇猛作义利福。无倦说法福。粗重转轻福。用咒多验福。悲恼有情柔和忍辱福。随惑微薄福。居国无恐福。速脱恶趣福。能厌诸苦福。下结文。如是一切等别结上所说九句。最初发心已下通结九句。及余胜利皆因摄受无恼害福之所得也

自他利品

从此向下讫功德品。有十六品。总是第三行方便持。于中先结前问后。第二对问解释。解释有二。初开三章。第二依章广辨。依旧远法师云。自下方便持有二。初之五品明所学法。次十一品明其学行。今曰不然。依此论云。有三种所学处。即前五品所学之处。第六一品明如是学指学法也。余有十品明能学人行。故言略说菩萨若所学处若如是学若能修学也。就广辨中。先解五品七法以为所学。于中有二。初总开列五品七法。云何自利利他下随别解释。前中先问答发起。次举偈颂。后长行属当开五为七。初品之内自利利他即分为二。成就品亦开为二。一成就有情。二成就佛法。三依旧之自下解中还束七处以为五品。自利利他合解在此。但为向前总标纲要。无多论文。故将品自贯在首题。基云。此开七法应别处彰。今于自他利品首开者。以从菩提分法持首列也。菩提分法持从最后品持得为名。测云。七法相生次第者。菩萨观行以自利利他为本。故先明自他利。自不住善令他修者无有是处。故先自后他。行必依理。故自他品后明真实义。依证起通。令物生信。故实义后明威力品。力用既成。理须有所成就。故威力后明成就品。菩萨起行以利为先。故先辨利后明自。就胜进因圆得果必尔。故成就后明无上菩提。释初品中初开列十门。次依门辨。后结劝修学。十门之中。远法师摄为五对。初二一对所利差别。次二一对利体不同。次二一对明利时节。因利现在果利未来。次二一对此世他世交赊有异。末后一对真妄别也。依门辨中还有五段。初解纯共。先总问。后别解。解中先纯后共。纯中初开二章。解即为四。言二章者。一于纯自利利他有过应断。二无过应修。解中开二为四。一辨纯自利。于中景云有其十句。一为乐求财。二为希求法。三为生天乐修戒进定慧。戒生欲界定慧生上二。精进通生三界。余七句可知。基云有八。随义应知。二明自利共他。景云。上来第一解纯自利。次即合解纯利他行。以乘前辨自利行中故。即辨共中自利共他之行。两番解释。第二番云。又除如前所说诸相等者。除前所说施忍。其余戒进定慧等行当知皆名自利共他。基云。此中意由起智悲拟利他故求菩提。为利他故生天。亦利物教他众生。非如前应断中执天为胜乐求生天。令他福生即以悲为首。故修施忍等求菩提乐生天。皆乐利他故。名自利兼他。言又除如前所说诸相其余一切等乃至菩萨于此应勤修学以来。此中翻前自利障应唯名自利。今论云翻前名自利共他者。若独翻自利障唯行自利行应唯是自利。以自利是障菩萨不为。今为明唯兼物故。虽翻自利亦有利他义。障中亦尔。若唯望自利行即唯自利障。若意欲兼物亦有他利障。故下解他利故下共自中云又除如前诸说诸相其余一切与彼相违所有利他诸菩萨行当知皆名利他共自。即翻前以邪见修施。以无因果见犯戒离正行为人说法。二法唯利他障为利他兼自。此亦应是翻纯利他障为纯利行。今解。意有兼物之义欲虽翻障行通自利他。上下二文相似也。菩萨以利他为本故。唯利他及共自他利非障。若自利者是障。三明纯利他。于中有二句有过应断。一邪见财施。二不信因果毁戒法施。后有三句无过应修。一诸菩萨已超欲界由悲愿力为利他故舍诸静虑还生欲界。二诸菩萨已得自在起于变化十方利物。三者诸佛自事已满依力无畏于十方界行利他事。如是所说已下简别是非应断应修之相可知。二种即初二句也。四明利他共自。云又除如前所说诸相等者。景云。除前为他舍诸静虑还生欲界等三句。更有其余利他共自劝诸菩萨应勤修学。准基公言。除前邪见修施等二法唯利他障余与彼相违利他行名利他共自也。第二解利益安乐中又分为三。先别解利乐二相。次总约二种明与不与。后总结之。前中先解利益相。基云。利益种类自他者。谓一法自行令他行自他一种行一法故名种类。四法受谓此他世乐苦共为四句名曰法受。如下决择约彼富贵贫贱持戒毁戒以明四句。问此中明自他利种类。何故第四法受此他世俱非利益皆是苦受此中明耶。基云。菩萨不以第四法受为利益自他。若此行无利益自他故菩萨不为之意也。又以四法受信自利知可行不可行故。亦授与人亦知可行不可行。自他俱知可行者行不可行者不行。故俱为利益也。第五相中所有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间等者。即取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道俱名寂灭。基云。此举前第二第三事乃泛明第一第四不取意也。测云。此五相中无罪自利利他三业十善为体。摄受以无染污所摄无记异熟等乐及善喜乐舍三受为体。何以得知舍受无罪名乐者。下文云有漏受乐通三界系。故知舍受亦名为乐。或众具所摄五尘及诸定喜乐舍受是也。言此世他世乐者。四法四法文中此世苦后世乐中一分。全取二世乐。二句为二业体。何故不取此世乐后世苦者。此世乐中取后世苦因即是不善。是故不取。或可泛明此世乐者其中亦有善无记乐。是故亦取小分。寂灭乐者。以涅槃及能得涅槃资粮等五种道。问无罪乐即是摄受乐耶。解云。四句分别。或有无罪非摄受。谓忧苦相应善。或有摄受非无罪。谓无记罪所摄无染污乐等。或有具二句。可知。或非二乐。除上尔所事。对余诸句准此可知。次解安乐相。略出五乐体性者。一者因乐。基云。以三法为体。谓顺乐果业及根尘二法能生顺乐受触者。此三是因果体即通五蕴性。以通取顺乐果业故。相应若有皆因乐体通五蕴为体。测云。因果体以顺乐受五根六尘六触及感现法当来二世可爱果业。又释。现当者举因也。二者受乐。基云。即喜乐受通漏无漏为受体。测云。三受自性为体。谓喜乐舍。何以得知。下文云三界系。故知亦以舍喜为体。三者苦对治乐。基云。如文。谓寒热等苦息所生起乐觉。即以慧为苦对治乐体。又苦无之处义说为此乐。非实有体。以下文中自当简择。即随所应或通五蕴是此受体。测云。古说猗乐为体。是故论云即于如是苦息灭时生起乐觉。是则名为苦对治乐。一云。以能息苦衣食等物以为体性。三藏意存后解。四者受断乐。即以想受灭定为乐体。即是厌心种上立灭定。灭定位中所有厌心种子皆此乐体。论云以定为乐体故。五者无恼害乐有四种。一出离乐。景云。谓出家信戒为体。基云。即出家人。下结文云能随顺故。即随菩提乐也。三远离乐。谓初禅中得离所生喜乐。景云。五支并是。基云。即以受数为体也。三寂静乐。文言二禅已上诸寻伺息名寂静乐。景云。四支五支并是。基云。即以第二禅以上定为此乐体。以除寻伺故。亦以慧为乐体。四三菩提乐。基云。即正觉。谓无分别智乐。或通取后得智为此乐体。以断惑得此智。以所得无为涅槃乐是此乐收。为证寂灭故说寂灭。从心心所收故此乃五乐体性也。又此五乐皆是有为不明无为。故不取涅槃寂灭乐也。测云。无恼害乐有四种中。初一以戒为体。次二是定。后一是慧及断。故摄论及此论云。二断二智名为菩提。此中若约因果分别者。测云。以粗相分别苦对治乐唯因非果。余之四种皆通因果。其果四无恼害乐中前三皆因后一是果。据细分别苦对治乐亦通因果。以化身受大鱼等身息众生饥苦等恼即是对治等。故通佛果。前三无恼害乐就实亦通因果。又若就漏无漏分别者。以粗相分别苦对治乐一向有漏。受断乐一向无漏。余三通漏无漏。若细分别者。苦对治乐亦通无漏通佛果故。文中言因乐者谓二乐品等者。景云。有无漏二义。或身心二乐。下出乐因。诸根境界若此为因顺乐受触及可爱乐果业。四法为因。基云。此言因乐者。即与乐为因即为因乐。谓根境二法能生乐受。故名为二法。是乐因也。又根境亦能生顺苦受触。今取生顺乐触之根境。根境在乐受位中者是有品言。又释。二乐品者。即乐自性中有漏无漏乐为二也。又身心乐为二也。今文中言根境为因能生漏无漏身心二种乐也。不以根境为二但以为因。意举所生之果。谓漏无漏乐取能生之因根境为乐因也。又二乐品取如前漏无漏身心等果二并取因根境二为二乐品也。虽举果乐意取因乐。言受乐者。谓待苦息。由前所说因乐所摄三因缘故等者。基云。三因缘即根境二及顺乐果之业为三也。更别解取如前别义。论简诸乐是自性非自性中。景云。三界系者。欲界喜乐总名为乐。初二静虑四支五支中通有喜乐者同是喜受。据令意识适悦边名喜。令阿赖耶适悦或令所依五根适悦名乐。今明乐受喜亦名乐。又初静虑有三识身乐。第三静虑有意识乐。第四定已上唯舍无乐。而言欲色无色三界系乐者。彼舍受摄益身心通名乐。苦对治乐者乃至即于如是寒热饥渴等苦息灭时生起乐觉者。景云。问曰。如寒得火如饥得食汤浆名苦对治。为当取火及饮食等名苦对治乐。为当取彼火等所生乐受名苦对治乐。若取火等则不异前因乐。谓根尘等能生乐受名为因乐。若取火等所生乐受为体。则不异受乐。下结中云。苦对治乐息苦名乐非乐因故非乐自性。答曰。即取火等所生乐受同时慧数觉众苦灭名苦对治。亦可如为极饥渴苦所逼恼时得恶饮食除饥渴之苦亦不生乐但生舍受。舍受相应慧数觉无饥渴等苦名苦对治乐。灭想受定名受断乐者。景云。以依胜义行苦道理意识舍受是胜义行苦。住灭定时此胜义行苦暂时寂静故名为乐。实无意识觉受断乐。问曰。灭非想游观无漏入于灭定。灭定无漏。是则但灭无漏受体。无漏受体虽复生灭而非行苦。云何而言住灭定时灭胜义苦。解云。住灭定时近灭无漏心及心所。远灭非想有漏舍受。今据远灭名灭有漏。以悲想舍受微细要在观中观苦谛时方觉非想舍受是其行苦名胜义苦。又云。如彼无为。其实无间道已得想受灭无为。后久时方得彼定。于得定时却说前无间道时所得故名想受无为。今此亦尔。定是无漏加行非有漏。从远所厌为名名为厌苦。虽远心亦是有漏善。以胜义理故亦是苦。诸余所有无恼害乐等者。谓出离乐远离乐寂静乐。是随顺菩提乐故。是菩提乐分故。能引菩提乐故。名无恼害乐也。自下第二总约二种明与不与。于中有二。初明念与众生有利益乐不与众生无利益乐。二明菩萨亦自随力受学修行。前中复二。先总后别。别中复二。初明苦乐随益授与不随乐欲。二就五乐明与不与。前中复三。初明菩萨以慧了知劝彼众生舍无益乐。二明有共利益虽无乐欲应舍与之。三明有乐无益应削夺之。何以故下重释与夺之义。是故菩萨于诸众生若乐利益当知义意即乐安乐者。乐是乐欲。乐欲与他利益。即带乐欲与他安乐。此是与他利乐前方便心。言于诸众生若与利益当知义意即与安乐已下辨正与利益安乐之事。下就五乐明与不与。当知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所摄因乐乃至是所宜者于诸众生即应授与者。景云。三乐一分一向授与。以无罪故。于彼受乐及根尘触所摄因果乐或不与。如文可知。基云。此中释前五乐应思择可与不可与众生义。若第一因乐中取顺乐业。第三第四第五之乐应一向与众生不应思择。其因乐中根境二品及第二受乐应观可与不可与方与众生。此中有妨。如第三苦息除乐。有一众生先为贫苦不获造罪。菩萨为息除苦授与财宝。现获财宝乃至放逸造诸罪等。岂不授与此乐时能生诸罪能生诸染。又无恼害乐中出离乐寂静乐是色界定亦通有漏是有为法。若授与众生众生得之不废。虽生色界起贪定味不学内法计为涅槃。复还生恶趣。众生得之非无有罪非无有染。何故不同受乐观彼众生可与不可与乃言于诸众生一向授与耶。又乐受自性中通漏无漏。何故不言有漏者简择思惟无漏者一向授与。如彼因乐顺乐果之业一向授与根尘因乐即不授与。彼因乐有二种有与不与。受乐既有二种亦应与不与。远师云。顺乐之业摄彼决定应与者故说之决定饶益。即有众生起顺苦业菩萨不授。若起顺乐业决定应与。故彼受乐中无漏受者摄决定应利益者不能尽故。不得偏说。所化无量故。如四禅决定应与者之。无漏受不然。问曰。若有根熟欲入见谛堪与无漏者亦是决定。何故不与。前解非也。义曰。若约实理。受自性中亦得如因乐分别。但以有性无性别故无漏受不应一向与。又可入地不可入地别故不应一向决授与。设令入地人一向应授。以与不令入相对故云不为例。若尔断受乐无恼害乐如何通。答思惟漏无漏不受性故。不同因乐体有三种得作分别。又断受乐等一向授与。唯约令得入即知已显无漏受亦令授与。以文影显故不说受乐

同类推荐
  • 武安县志

    武安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广州记

    广州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Running a Thousand Miles for Freedom

    Running a Thousand Miles for Freedom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唐子西文录

    唐子西文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石头记索隐

    石头记索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傲娇七小姐:小子,我宣你

    傲娇七小姐:小子,我宣你

    交往3年,男友劈腿两年,劈腿对象还是最亲爱的闺密,要不要介么打击人,得知真想的楚宣宣痛不欲生发誓要报复这对狗男女,可还没计划便出了车祸,可怎么还没死(⊙o⊙)哇,我怎么在水中?怎么周围有那么多的人?但怎么都不救我?
  • 黄莺之旅

    黄莺之旅

    前世,她是死亡之歌的作者。她没有亲人,朋友。她只有最宠她的师傅。这一世,她的亲人为了她而死去。在朋友眼里,她只是个不能修炼的废物。她被害死在一个寒冷下雪的夜空里。当双眸再次睁开,当宣告死亡的歌声响起时,一只雏鹰,也迈上了它的旅程。PS:本文里面一些歌曲纯属瞎编!
  • 末世袭杀

    末世袭杀

    流感病毒爆发,一日之间末世到来不想饿死?杀了丧尸!不想被吃?杀了丧尸!末日求存,袭杀一切!我记录了这一切,只是想继续活下去。
  • 鬼道法医

    鬼道法医

    继《华人佣兵传》完本之后℃寒冰的第二本小说,这次写的是灵异题材。本书继承《华人佣兵传》的唯一一大特点就是只写一本不分写其他,并且誓不太监^_^内容大概:周正东是一家医学院的学生,一次奇缘与麻烦让他了解到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在毕业后,周正东在朋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实习法医。成为法医后的周正东如何利用灵异手段与科学知识来解决一个个古怪离奇的事件?而事实的真相又在哪里?答案尽在《鬼道法医》中。※本书为℃寒冰本人独立原创,内容纯属虚构,其中部分内容仅为民间传闻。望各位书友切勿与现实挂钩,切勿将书中人物事件对号入坐。书中介绍技法、阵法、符咒等内容切勿模仿,造成危险与其他一切不良后果℃寒冰本人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情之义之

    情之义之

    不一样的体验,残酷的事实,主人公逆天的体验。
  • 明朝新生活

    明朝新生活

    腐朽的明王朝是已经无力回天,实亡于嘉靖,那么就让它不再苟延残喘,加速灭亡好了。满清的建立提前或者延后?那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身为汉人的朱复,一心搞垮明朝是为了更好的重建新朝。自己应该从什么地方起步呢?恩......那就从毒害大众的思想开始。咳咳咳......不对,应该叫做解放大众的思想。(本书属于古装喜剧,而非历史正剧)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
  • 豪门蜜恋:甜宠萌妻100天

    豪门蜜恋:甜宠萌妻100天

    沈希萱跟郁清隐婚了。原因很多——比如当初她的相亲黄了,他的相亲也黄了。再比如她跟他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办公室里擦出了冤家的火花。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某夜过后,他明目张胆来逼婚!郁氏掌权人,高高在上的商业帝王,竟然拿着她欠他的人情来逼婚!他说:“沈小姐,你要对我负责。”沈希萱无语:“郁先生,要对你负责什么?”他挑眉,似笑非笑:“哦?不想负责也可以,欠我的人情,今天带上户口本还我。”“带户口本干什么?”“去民政局登记!”沈希萱默默凝噎!
  • TFBOYS十年后她会来吗

    TFBOYS十年后她会来吗

    她由于种种原因转学去重庆遇见了当代最火组合tfboyd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她善良,漂亮,幸运,天真,高贵,,,,她闯入了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三个发生了很多事情。从而招来了嫉妒,怨恨,一次次的陷害她都不怕,但最忍受不了的就是连他们也不信信她,她决定走了,尽管还爱他们,她放弃了,她会忘了和他们说好的十年之约吗?十年后她会来看他们的演唱会吗?。。。。
  • 天下第一李存孝

    天下第一李存孝

    公元890年秋天,自认武功天下第一的王彦章为保持天下第一的荣誉,不得不与前来淤泥岛的、已经秒杀了近百名自称武功天下第一高手的李存孝一战,不料未出两个回合即被击败。然而,李存孝与王彦章惺惺相惜,都有建立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理想国”的共同理想。于是,李存孝与王彦章结拜为兄弟,并在淤泥岛谈文论武、教授十几天武功后离去。此后,王彦章隐居不出,待李存孝在太原被杀后才投靠梁王,一直做到开国将军。王彦章被杀后,为李存孝守墓的周侗看着李存孝爱着的女人刘翠青、和爱着李存孝的女人李翠青相继在墓前自杀,看着五代君主相继败亡,宋朝建立,感觉自己已经90岁了,生命已经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