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03900000052

第52章

卷第六十三

上来第三重决择有六门。前卷中释三门竟。自下第四定相违法有五如文。第五有三远离如文。第六明定障中初明五种后明八种。前中先标列能所障后别释。初文即以忿等五失为能障。有其五种厚重等持相。由彼忿等五种。如其次第于此五种等持之相障碍而住。说名五种厚重过失。就别释中初列解五失。后对定以配之。前中言不净有三相等者。景云。粪秽相者观在胎时住处不净。谓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彼等流相者父母遗体是种子不净。从彼而生彼等流相。能依所依差别相者。则是三十六物互相依托自体不净。泰云。色身是粪秽资故见秽等流等。观自身不净是能依。观山河大地不净是所依。基云。第一则体是粪秽也。第二是粪秽等流。第三但有四大及造色所依能依也。解身见中有六复次。一由身为欣戚涂染。设欲弃舍欣戚涂染。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如广论说。诸异生类世八法中遇得等四便为高欣。遇失等四便为下戚。如其次第生爱生恚。言恒常执着世法所依无常诸取等者。依蕴界处无常法。立身见。取彼世法所依无常诸法。见变坏时为忧悲等所逼恼。下明八种弃舍近住弟子因缘。测云。前约圣者辨不堪忍。此约异生辨不堪忍。今解不尔判文如初。言八种者泰师判。一于弟子有增恶心。二唯自身受恭敬利养。三以自身不如法故。便令弟子破戒行恶。四于众弟子有受增上戒。教弟子时诸不堪忍勤苦。五于增上戒教授折伏不堪。六于定。七于慧。八于营众务所有扰恼不能堪忍。基判憎恶弟子欲自身受恭敬一。利养二。毁戒须弃舍之三。有饶益师者须损减师者不须四。戒五。定六。慧七。于弟子大众事毁僧事不能堪忍。虽善大众为是弟子故不忍八。又解同泰。自下第四复以九门解释。初举一颂列其九门。后次第释。释初数门中答意。立四静虑为超苦乐。初禅超忧。二禅离苦。三禅离喜。四禅离乐。若不至四离苦乐不尽。若其过四。是则无用。为是义故。但立于四不增不减。第二辨所对治中初定治五。一欲贪者谓五欲贪贪通三界以欲简之故云欲贪。三忧苦者问。初禅除忧苦。何故二定复言除苦。初定断苦自性及二缚。然其粗重不堪任性二定方断。若依毗昙初禅三识是苦所依据断所依说。言二禅断苦。言踊跃者此有二释。一解则是增上之喜也。前是体后是增上用。一解。与喜相应作意支动于喜故名踊跃。定下劣性者。泰云。第二定体。为不巧便慧粗重所随。故性下劣障第三定。基云。定下劣性为此喜随不巧便慧。第二禅有今无故言除定下劣性。初二禅中有此喜。不可言除下劣。然分分亦得除下劣性。测云。以此文知定障通善。第四定治入出息者。彼定细身毛孔合。故出入息断。于乐支悟者。景云。一解则乐取境发动。故名发悟。二解。相应作意策支于乐。故云也。基云。则缘乐作意也。乐极故作意缘之名发悟。则杂心云于缘发悟也。显扬云于乐作意也。第三辨支分。将欲释文。先作三门分别。第一列名出体第二释名第三废立。初列名中禅支多小。说处不同。若广论余师云四禅四空。根本近分各别立支。总有六十八。谓根本静虑有十八支。初二等五。后二齐四故。四近分定亦有十八。数同根本。但近分定彼约舍受建立支分。四无色定根本近分各有四支。名同第四定。故总积数有六十八。若身子对法解四静虑中。若根本定若近分定各有十八。中间定有四。一观二喜三乐四一心。四无色定不立支分。上座正量二部并立十一支。初定有五。名同此论。二定有三除寻伺。三有二。一乐二定。四定有一则一心支。故有十一。大集经明十七支。本业经云有三十八支。四禅十八。同此论解。四无色中各有五支。一想二淡三念四止观五一心。此中舍根名淡。慧名止观。依止发慧。总约自体及所依定作支名故。有三十八支。萨婆多说唯有十八。初二等五。后二齐四。合依此论数同萨婆多。名既十八。体有几种。若依萨婆多即十一。谓初禅有五支。名五体亦五。二禅加内净。净是信为六。三禅加四。念舍正智及乐足前为十。第四定中加不苦不乐。此为十一。若克性论唯有九法。以喜乐舍同是受故。寻伺是地外二法为体。初二定喜。三定乐。第四定中不苦不乐。总是通地受数为体。初二定乐。即用善地轻安数为体。内等净是善地中信数为体。但杂心说用念正智舍为体者。是萨婆多不正义也。三四定中舍。亦是善地舍数为体。念定及正智。亦是通地中三数为体。于此九中四是通地。谓念定慧受。三是善地。谓轻安舍信。二是地外。所谓寻伺。今依大乘名有十八体有十种。谓初定名五。体但有四。喜乐一故。第二定中加内等净为五。第三定中加四。谓念舍正智乐。第四定中加不苦不乐。如此十法克性唯七。以喜乐舍同是受故。彼内等净无别有法。则念正智舍以为体故。但对法说内等净为信者。是随转理门。体即初定寻伺为二。四定之中喜乐舍总是受。足前为三。四地一心总是定体。足前为四。第三定中加正智此为第五。三四地中加念及舍。足前为七。如此七种从何位来。寻伺二法是不定中来。受是遍行中来。念定正智三种别境中来。舍从善位中来。问初二定喜乐同体。云何分二。解云。此喜乐二种一体义说。若令意识心悦适边名喜。若令赖耶及色身适悦边名乐。此依对法文。若依瑜伽直言令所依赖耶适悦名乐。赖耶虽知恒是舍受。然在地狱等苦处亦令所依赖耶不多安适。若在人天乐处。则令赖耶悦适安稳。初二定中虽明喜乐。但喜受性以明功德及烦恼与受相应门。但言初二定与喜根相应。不言与乐相应。次释其名。静心思虑故名静虑。支是分义。相随顺义。亦是因义。名静虑支。萨婆多说。定是静虑支。余是静虑支摄非静虑。如实义者如四支军。各对治故。舍念正智三依于定位。因能除障名内等净。净诸障故。余名可解。下明废立。略有七重。初约百法以明废立。何故色法及不相应法不立禅支。答随顺义是禅支义也。不随顺故不立支。又相应缘境有势用义则立禅支。不相应法不尔故不立支。问若相应缘境有其势用立禅支者。心王何故不立禅支。答不随顺故佛不立支。有何义故而不随顺。答同为欲治障建立禅支。所治障中唯是心所。禅支能治不立心王。又复禅支是出要法。心王通与漏为依。不顺出要。故不立支。问诸心所中遍行有五。别境有五。善中十一。不定中二所谓寻伺。如此二十三数。据善义边并顺出要。何故唯立七法为支。答随顺是支义。以是不随顺支不立禅支。问何故无为不立为支。答支是有为行。无为非行故不立支。第二直就七法废立。问七法之中加彼定数。通四禅地皆立一心。是则无妨。受通四地。立喜立乐立不苦不乐。亦无有妨。寻伺唯至初定。上地不立亦无有妨。如念舍慧三。诸地皆有。何故初定不立为支。答初定念舍慧三。由彼寻伺之所扰乱。不得明显故不立支。故下论云。由寻伺门之所引发虽有不说。第二静虑虽离寻伺。犹有彼喜。随烦恼之所缠缚。是故总立念舍慧三为内等净。三定已离寻伺与喜。故并建立念舍正智。问何故三立智为支。四定不立。答三定自地于生死中有最胜乐。恐退没故。立正智而防护之。四定但有他地留难。无自地难。是故不立正智为支。又正智如明。舍受如无明。明无明相违。故不立支。第三就于四定立支多少以明废立。如婆沙八十。问何故初及第三定俱立五支。第二第四定俱立四支耶。答欲界诸恶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初定建立五支为牢强对治。第二定重地极喜难破难可越度。故第三立五为强对治。初及第三俱无如是难断等法。是故二四唯立四支。复次为对治欲界增上五欲境贪故。及为治第二定五部重地爱故。初三各五。复次为欲随顺超定法故。其义云何。如从初禅超入第三。从五入第二禅超入第四。从四入四。是故初三立五。二四立四间若尔如从三禅超入空处处处亦应立有五支。从第四禅超入识处。识处亦应立有四支。答初超难故从五入五从四入四。后成时易无发亦人如造金时。用多方便始乃能成如穬麦许。即自念言我造金毕。从是已后若化金山不多功力。此亦如是。第四次就三定废立。三藏云。除味定余二定中皆具立支。若有漏净定中。寻伺二种与修慧俱。随何功德时于前方便得有寻伺。若至根本即无寻伺。若在有漏八正道中。则立寻体为正思惟。就无漏八正支中。若后智俱则于寻数立正思惟。起言说故。无分别智同时八正。就一慧体义说为二。离邪见故名正见。离邪思惟故名正思惟。以正证智非言说故。不得就彼寻体立正思惟。云何得知后智起说与寻相应。十地经云何净觉人等于染定中。俱舍二十八云。初染定无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第二染中无内等净。彼为烦恼所扰浊故。第三染中无无正念智。彼为胜乐所迷乱故。第四染中无舍念净。彼为烦恼所染污故。此亦可然。第五诸边无色废立。问诸边无色何故不立支耶。答支所摄禅是其乐道。诸边无色是苦道。故不立支。小论云咸及难得故当知是说苦。又解。唯依根本定慧均故。对法论说。诸无色中不立支。此奢摩他一味性故。第六对治利益。彼二依止三种废立。问何故初禅寻伺为对治。喜乐为利益。二禅但言内净为对治。喜乐为利益。三禅即立念及行舍正智三支。为对治乐为利益。四禅即立净念行舍。为对治不苦不乐为利益等。同是禅地。何故对治利益多少不同耶。答初禅治于欲界。欲界非法最多。故须寻伺二法为治。创离乱始故立喜乐二为利益。初禅过少故二禅中立内等净一法为治。创离定地烦恼。故立喜乐二为利益。第三禅中有自地种种留难。故立三治。为防下喜立念行舍。防自地乐故立正智。于生死中此乐最胜。故立一支乐为利益。瑜伽有说念舍正智。唯防下喜。第四禅中但有他地留难。谓三禅乐故立念舍为治。既离苦乐变法毕竟。是故唯立不苦不乐以为利乐。第七禅支道品对辨通塞废立。如此二法体相流入有其同异。是故对论中先定二法宽狭四句。后就四句以明废立。禅支名有十八。体有其十。谓寻伺喜乐心一内等净念舍正知不苦不乐。道品名有三十七。体但有十。谓信进念定慧喜安舍思戒。于中或有禅支非道支有其三法。谓伺与乐及不苦乐。或有道支非禅支有其四法。谓信精进轻安与戒。亦禅支亦道支者有其六法。所谓寻喜一心念舍正知。俱非除上说。既识四句是非。下辨废立。问伺乐及不苦乐。何故但立禅支不立道支耶。解云。正见是道支体。随顺彼道即立道支。彼伺等三不随顺道。故不立道支。有何不顺耶。解云。伺为寻势所覆。乐为轻安所覆。不苦不乐为行舍所覆。故立禅支不立道支。问何故信进轻安戒等四不立禅支。答禅支据已入法。信是入法初方便门。故信在道品不立禅支。禅支顺住。精进策发故不顺住。故在道品不在禅支。又禅支是乐道精进策勤苦而非乐。故在道品不顺禅支。轻安在道品。由离恶故身心止息故立轻安。禅有受乐覆彼轻安。不立轻安。问何故戒在道品不立禅支。解云。相应缘境有势用义。故立禅支。戒体非缘不立禅支。但戒八正道中道轮为毂。故立道支。次下随文解释。言内等净念正知舍为自性者。谓二定念正知舍不缘外境。于内门中离沉浮。三法平等令心清净名内等净。第四静虑舍念皆言清净者。以离寻伺四受及出入息八上烦恼。故名清净。言第二静虑由彼自性能有作业者。于第二定中有舍念正知。对除寻伺实有作业。然由当地踊跃心随烦恼所乱总立内等净名。第三静虑已远离故显彼自性者。第三定离喜相应随烦恼。显彼念慧舍三有其自性。第四明建立。先问。问意于四静虑建立如是四支五支有何意耶不论等意明一一定中为欲建立对治利益。彼二依三昧三种义故。是以便立四五支。于此文中有六复次。初云住所依等者。即是十地论说对治利益安乐也。住者以定住一境故名为住。由对治支能断定障。令定生起与定为依。名住所依饶益者。是利益支。内有喜乐入定圆满名饶益。自性者是其定体。即是彼二依止三昧。第二复次。云思惟所缘者。观所治障而生厌离。是对治支。受用所缘者。喜乐对缘而有受用。是利益支。于缘不散。是心一支。第三复次。云饶益所依者。由对治障为所依故饶益于定。增上心所依者。谓喜乐等与增上定为依。增上慧所依者。定为慧所依。此则前为后依也。第四复次。为治三杂染住所对治。一染污住者。对治支所除。二苦恼住者。利益支所除。三愚痴住者。由定发慧断彼愚痴。第五复次。约喻以辨。正求财者譬对治支。正受用者譬利益支。于彼自在譬一心支。第六复次。为治自苦行建立静虑支者。谓苦行烦恼能令圣道缺减。名此烦恼为对治缺减。寻伺能治此故名对治缺减对治也。喜乐为身心逼恼对治。心一境性为于外境流散对治。第五解远离中先问。何故经中于彼初禅说离欲已复说远离恶不善法。答中有五复次。初离五欲自相说名离欲。离于恶行名离不善。第二断烦恼欲。断先业染以别于二。第三断彼在家受用事欲。及断出家三恶寻伺以别于二。第四断欲寻思断悉寻思以别于二第五复次中景云。亦同外道说名离彼退已行咒诅等。名离恶不善。泰云。外道初能离欲得五通相。及为显示离彼退已行咒诅。名离恶不善法。第六解其苦门。先问。道理忧苦唯在欲界初禅已断。云何得知初禅有苦二禅方断。下答文之中景云。苦受虽无犹有苦粗重。粗重则是苦根不调柔性不安隐性。二禅方断。如痈肿就断脓血尽。于其身中犹有不安稳不调柔性名为粗重。次则反难。若于初禅苦根已断。与二禅相应无差别。是故下结。泰云。于初定中喜未满故苦根种子有。余定中等种子不调柔性名彼品粗重。是苦根所引粗重性未灭。故初禅不说苦根断。入第二定时喜满足故。一切种子并皆适悦。苦根所引不调柔性无。故说二定灭苦根。若据苦根种子。乃至无学亦不断其苦根粗重。犹如黑铁入火便成赤色出还生黑赤色灭。故其苦粗重亦尔。入二定时灭喜增成故。出二定入初定时还生成喜灭故。基云。粗重者则随所依无堪任性。但以初禅三识尚有喜未满。粗重未尽。三识苦根相随顺故。喜与苦根正相违故。此是断者断苦根上粗重漏依附性等。非谓断种及识相应前已断故。若不善种者。可言初禅已断与识俱故。若善无记者。罗汉犹起。其若有漏二禅。伏苦粗重有漏故。无漏二禅断若粗重无漏喜故。非不退者等有此。入初禅粗重生。第七解散动门。景云然者此文寻伺则在根本地中。故论问言若寻伺等于初禅虑等中皆能摄益胜三摩地又能摄受自地静虑皆令清净何故世尊说名为动。然西方相传唯在方便地中有寻伺也。第八解上支分。问意何故二禅四支胜初禅五支。乃至第四四支胜第三五耶。答有三因。一所治能治。初禅寻伺为能治。欲恶为所治。第二定中内等净为能治。寻伺为所治。第三定中以舍念正知为能治喜所治等。故知上胜。初禅寻伺为对治。望第二禅为所治。乃至三禅乐为利益。望第四禅即为所治。以此故知上胜下劣。证得胜利者。诸地利益亦上胜下劣。所证得者。明一心体亦下劣上胜。言五支所摄随应者。举多兼少故。但言五支也。第九解差别门中。说第二定体圆满胜初定。第三则约利益支满胜于第二。第四则约离染清净故胜第三。上来正决择三摩呬多地有五大段中。前四已讫。自下第五以六门还杂决释。初明四种修定。先举数列名。后约人建立。于中初明依人四立四修定。后随难重辨。景师等云。此修定四诸论并明。然辨所修非无小异。今此文中复举四种行人别四修。余所无文。唯瑜伽有。初苦速通已见谛者。此利根人更不求利根。但未得根本现乐。依未来禅得初二毕竟。但求根本禅现乐而修习定。若迟钝根贪求胜根。以无求彼根本现法之乐。是故不说。二异生未得行迹已得有情缘无量已离欲者。此人虽复可求现法乐。而乐求未来生处。故修天眼见未来事。是故偏说。三乐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钝根罗汉诸事已满。但求转根故修第三分别慧者。即是世间闻思修证。四乐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此利根那含人。已得根本四禅更无所作。唯求漏尽罗汉果。随下难重辨。于四人中初后易解。中二少难论家重辨。此中乃至智见清净。此凡夫人已伏欲界修惑。得根本禅现法乐。修四无量修生死智通。遍观察未来故。言若已证得生死智通是名知见。言若乐迟通行迹转时乃至当起正智者。景云。此明罗汉欲求转根修分别慧定。尔时寻伺受想起于爱见。爱见为本。发业招生。即观苦集。欲求离出即观于灭。如是数数起闻慧修修分别慧。转得利根数观四谛。修分别慧住当正念。是无间道。当起正知是解脱。无学转根有九无碍九解脱。方转成利。此准小乘故作此说。泰云。由软根故。复于欲界起善根法欲受想寻思闻慧等。名利根分别慧。基云。此钝根故。于欲界善法受想寻思。住正念正知分别慧也。即求利根而恐退法。受谓受数领纳义。增受欲法乐等。谓取像诸法境界。寻思者即受想俱寻伺也。于此中起正念想变失念故。当起正知生分别慧。第二明静虑离欲有六。如对法第六有十种。开合不同。第三解静虑四种异名。何故名三摩地乃至任持心故者。泰云。梵音三摩地此云等持。于本识所现事前后相似名同分为同分。为定心本境所缘所知。定心相分有一切影像境起。缘此境时离沉浮住平等持。心住一境名等持。景云。定缘相分影像似彼本质。名为同分。第四明退缘有十。马胜者则旧俱舍云黑齿比丘名阿轮。实应言阿湿缚。此云马。伐多此云胜。与梵王论义比丘也。获敬养故退如提婆达多者。天授利根何故退耶。泰云。见行未必利爱行未必钝。是故不可以见爱行判利钝。何以得知有此道理。准广论云。若利根人依空三昧得入见道。若钝根人依无愿三昧入于见道。而发慧论云。爱行人入见道中。或有成就过去空三昧。见行入见道中。于过去世或有成就无愿三昧。以此将证爱行见行有六种。测光等云。以约圣人说不动不退。若约异生。虽是利根而有退者。是故天授虽是利根而有退者。是故天授虽不动性而有退定。或有寿尽至退没下生者。如生梵天。有不动业牵引本识名言种子。二十劫中功能增长假合命根。二十劫满名为寿尽。能引业势亦尽。名为业尽。又有感彼宫殿衣服等业名福。二十劫满即名福尽。由三种尽退生欲界。第五明进退速迟。即有四人。初人以烦恼下品故多念艰辛方乃退定。善法下品故多念艰辛方乃入定。中二可知。第四人者如广论说。天授速退速入。第六明定间杂不间杂。景云。言已离欲至而转者。散心与定心间杂而转。或于一时不间杂若遇声缘从定而起者。初念耳识在定闻声。当时意识仍未出定。言与定相应至能取此声者。在定闻声自是耳识。意识在定。若缘定境不取此声。若不尔者已下反难外人。若言在定耳识不能闻声。故言若不尔者。言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者。在定耳识若不领受于声。不应由声而出于定住。由闻声故出于定。非彼耳识取声之时则出于定。非彼耳识取声之时则出于定。故言非取声时则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者。在定耳识领受声已。若有寻求此是何声有此希望方名出定。若其在定。虽闻外声意不出定。如佛菩萨。是则耳识一念闻声则灭。但有率尔。无寻求及与决定。问意识相续虽闻声而不出定。傥其外声相续而至。在定耳识相续生耶。若相续者云何论云五识一念不相续耶。为有斯妨。直言法尔五识率尔之心。一念则灭。设有外声相续而至。耳识不得相续而生。问在定闻声。意识出定寻求彼声。必是无记。何从定出。欲界但许方便善心及善得善心为出定心。答三藏云。大乘宗中许有此义。不可持小论以为妨难。泰云。有人已得九无碍九解脱道离欲。从定起已。住胜进道定中。或于一时彼定与散心作意而转。或于一时唯定相续不与散心相杂起。则于定中遇声缘故从定起。此总举大宗。不言则出定在定时与定相应。意识同时余耳识生。独一耳识缘于外声。非则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以此文证意识不必与五识同取五尘。余部小乘云。定中耳识不生。由声导故。即便出定起耳识闻声。今破云。若不在定耳识闻声。若尔者于音声不领受故。不应为声逼故出定。余部又言。耳意二识不并故。耳识闻声时意识已出定。故今破云非取声时则便出定。则于定中耳识领之。基云。谓通凡夫及圣者。得九无间解脱道已。住胜进道中。或于一时其胜进道心与散心相杂而起。此散心或色界系。闻慧等摄故。不然是欲界闻思慧等。或于一时以纯定心住胜进道。非无间解脱道住胜进道中。若遇外强盛声缘。从定起耳识缘之。与定心第六识俱时转。此是唯耳识缘。无第六识与耳识同缘一境。故论云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此义意言。定中闻声从定起耳缘。与意识俱转。然意不与耳识同缘一境。故言非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问如解深密经云。若眼识等随一识起时必与意识俱转。此如何耳识独起意不同缘。释曰。彼经据散心中五识一起时恒常俱语必有意识故。问若尔。对法第七如何言以在定中五识无。故释曰。彼论据无五识定语。又据若任运境定中五识则不起故。若增上新境现在前故。如此文定中有耳识。大义但有此一解。又言。定中一向无五识者非也。问如散心准定心二有五识者与意识同缘不。答不也。以取明了境必现量故。若有别缘者则违集量论等五识同时意识是现量过量过。以散心位识不坚。五识不起则已。若起必同时。不同定中闻强盛境故耳识能缘。意识坚住一境故不与同缘。备等述西方二解。一云。尔时耳识无同缘意识。意识不移前定境故。但由耳识闻声引彼意识次念出定。一云。尔时意识正缘定境。兼亦缘声。今谓五识亦与意识同缘一境

非三摩呬多地

决择分有十二大段之中是第四段。于中初结前生后。次正决择后余不复现。就正决择中初明十二种名不定地。后明十二种修为能对除。初中景云。前六体是不定。后六随义以明不定。或未圆满故名不定地。谓未证得方便究竟作意者。已得未至定中前五作意未得第六。名不定。或杂染故名不定地至多生爱味者。谓根本地四分定中。退分净定与爱相出入故名不定地。或不清净故名不定地谓未永害烦恼随眠者。凡夫伏结得定。以不清净故名不定也。泰云。言或阙轻安名不定地谓欲心心法者。轻安唯与定心相应。欲界散善心无轻安。唯十善俱转。色无色界散心亦应尔。今解以本决俱云在欲界诸心心法。故不可例言上界亦尔。下明十二种修以为能治。如次治前十二所治

有心地

是大段之第五也。初结上生下。次正决择。后余不复现。就正决择中先开五门。后依门解释。于中分二。初辨世俗道理指如意地。谓未立赖耶已前。但五六识名依世俗。具立八识名依胜义。或依世俗门施设八识。名有体性。依胜义门八识一体。不相离故。二辨胜义理。于中初牒章许说。后征问别释。别释之中约胜义理以辨三门。初辨所依能依。先举法喻以辨后总结之。前中泰云。七识次第者如第一末那意为第六依。依意起识名意识。识为第七为皆转识者。以缘境起灭漏缚不定故也。今解亦可此据末那名意识。水浪喻者如楞伽及马鸣论等。镜像喻者如深密等。然此二喻如五十一说。以胜义谛故八识一体。如浪不离水。亦俗谛故八识各别。浪用殊故。如摄论师义以此文为证。次辨俱有门。于中初辨心意识。次辨俱有相。后释已还结。初言此中诸识皆名心意识者。此就通门。八识皆有集起之义故得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不解别名心意识。言不可知一类器境者。泰云。有二义。一理实而言。念念随本识起灭。而一类相续相似。不同同内抑起灭可知。二众人本识所现各别由如众灯现明各别同在一处。一类差别难知。不同内报本识现前差别可知。末那名意执我我所等者。景云。末那但计于我。无别行解计于我所。但计我时谓此之我是我家我义。名为我我。所亦可末那总计赖耶心王数以之为我。计心王边义说计我。计数法边义说我所。识论曰解。第四护法正义。言我我所无别所执。就辨俱有相中。初明识俱转。次问答辨末那名义。后明受俱转相。初云如是三种至八识俱转者。此正辨俱转多少。又一意识至不可思议者。偏约意识。辨取境相。测云。不可定判五识俱起意识所缘必是六境。是故前云定中耳识缘声。意识不缘声。今准唯识此说非理。次辨末那名义。问若彼末那至云何建立者。问意。向前解意言与四惑相应思量我相是其意者。出世末那既无四惑。以无分别又不思量于我。云何名意。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者。景云。答意。诸法立名但假施设。未必如名则有其义。由是义故出世末那虽非思量而得名意。又染末那有染思量。清净末那有清净思量。泰云。以能生意识假施设名意。不必如义有思量名意也。又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等者。景云。此复重释出世末那离颠倒故。正思量故亦得名意。言即此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者。此偏解染末那意义。泰云。对治起时对治彼末那远离我见等颠倒故。与二十一法相应正思量为性。虽非思量我能思量无我。故亦得名意。任持无染意识今分别转。若人空对治起远离非理颠倒。既人空智未起时。人执末那常相续。故知初地法空对治未起时。法执末那常相续。以此证理。人无我无漏观中远离人执四惑。然与法执四惑相应。思量法我无人我染故亦名无染。然有法执所染。是有染。于二乘非染污无明。于菩萨是染无明。以与无明惑俱故。人空无漏。作人无我解故。是无漏。虽未证法空然不别思量诸法有定性。故非法执。下明受俱转相。言又诸转识至俱有而转者。或有六转识并同生乐受。以三受解义竟。地喜受亦名为乐。言所余三受思惟引发非是俱生者。六识三受多分待于作意引发。非任运生。下明染净建立。景云。此中广辨末那有众多义。余处分别不及此中。显扬录此处文总作一颂。彼处分别。一明与四烦恼任运恒行。不共无明者。不与余识相应。故名不共。如十八不共法不与二乘共故名为不共。又以恒行不同余识所起无明。故名不共。二明末那四惑与余三性六识并起而不相违。三唯隐没无记。四唯任运起。言当知诸余分别所起随众缘力差别而转者。五识久习起不用功名为任运。若由意识方便引生名不任运。意识通二。若对末那皆名分别。以彼别根境作意方生起故。末那唯从自种子。不待别根别境作别意故。五明世间治道不能损伏。已离欲者犹现行故。六明末那随自生处则此地系。已离欲者此地烦恼现行不绝。下释所以。以末那共唯种子所引故任运恒生。言非所对治至差别转故者。明末那识不同所治六识。要待根境作意缘力方生。亦不同彼能治圣道要待见真如境解力方起。由此道理世间治道若起不起此惑恒行。七明圣道起时相违不起。有学圣道起此惑不起。出圣道已此惑还起者。对法亦言末那三处不行。谓一起圣道。二入灭定。三在无学。问文中但说离非想欲一时顿断。非如余惑渐渐而断。云何定判与非想第九品惑一时顿断。解云。彼设与非想初一品惑一时顿断不至第九品者。余之八品则无染污根生之过。此人断悲想初品惑竟便出圣道。尔时末那即不现行。何故但言无学不行。末那应有四处不行。上言末那若有心位若无识恒行者。则据法执末那为论。善通达故者。释不行所以。良由圣道通无我真如。是故末那我执不起未来永断者。释还起义。由未断种出圣道时此惑还起。无学不行已断种故。八明断处此惑微细。金刚治道一时顿断。泰云。言不共无明者。护月释云。六识缘外境明了故。见爱等明了便强。无明力弱随见爱起。具相应无明。末那内缘不明了境。无明力强见爱慢弱。无明力用胜余三惑。名不共。理实而言。见爱慢等应名相应。但以小乘无明中立相应不共二无明。故无明中说不共。见爱慢中不说相应名。戒贤师解云。末那无明与三性心。六识则不尔。不与六识共故名不共。释论中引十八不共法释。不与二乘故名不共六识无明亦不与末那无明。应得不共名也。十八不共法不与二乘共。然与同类德俱行。末那无明亦尔。不与六识无明共名不共。然自类见爱使等俱行。不同小乘释不与便共行名不共。依释论引十八不共法释。但可名不共无明。不应得独行无明名。末那见爱慢等亦不与六识共。应名不共。亦不违。小乘中立相应不共二名故。今无明中说不共。见爱中不说。基云。言若诸无学此一切种皆不现行等者。此中人执法执二释。护月云。末那唯有人执故。二乘无漏观唯第八识。第七一向无。戒贤论师云。法执亦有。此据所障法则唯人执故言不行。非法执亦灭。如佛地论。此一类无粗细故一时顿断。不障有学对治道故。所以金刚心断

无心地

是段之第六也。初结前生后。次正决择后结不现。就正决择中。辨心不生因有七种。后明翻此七因诸心得生。前中先问答标列。后次第解释。缘阙中问意根云何名坏。答如遭病者。意根羸劣不能生识。解由未得故心不生中。初以欲界对初定辨。次后七地相对以辨。后生死涅槃相对以辨。前二复次义通小论。后一复次局在大乘。余文可解也

同类推荐
  • 新民公案

    新民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百千印陀罗尼经之二

    百千印陀罗尼经之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蜃楼外史

    蜃楼外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野老纪闻

    野老纪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覆海大圣蛟魔王

    覆海大圣蛟魔王

    他是孙悟空的结义二哥是北海龙族只因倾覆北海的预言而被遗弃他法力高强横向天下在善恶之间徘徊他的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归宿并结识了七个生死兄弟他就是覆海大圣蛟魔王
  •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照亮人间的提灯女神,俄罗斯的“守护神”,从死囚到总统,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斗士,女人统治世界,人民的王妃……这些在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你了解多少?
  • 龙哕天下

    龙哕天下

    冥夜打死都不愿意相信,她穿越了。好吧,穿越她认了;穿越成兽(受),她忍了;穿越进蛋里,她要泪奔了。更惨的是,一出壳,就被四个妖孽拽住爪子,动弹不得。这是要撕裂的节奏啊。真是的,不要抢啊!排好队,待本姑娘一个一个来。(欧巴,你来。)看她如何带着妖孽闯江湖、闹神界……【
  • 养一斋诗话

    养一斋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智力闯关西游记(第2集)

    智力闯关西游记(第2集)

    古老的《西游记》故事加入现代生活元素,重新设计的故事情节,让几百年前的故事犹如发生在你的身边……《智力闯关西游记》犹如一个“现代版西游记作战沙盘”,请你参与故事的设计和问题的解决。英雄和魔鬼与你纠缠在一起,你们之间会发生一件件好玩而有趣的事情,比一比,谁更聪明?谁更智慧?
  • 七宗罪之破晓

    七宗罪之破晓

    总之一句话,是咱们家破晓的成长之路啦~~~
  • 天空飞过一只鸟

    天空飞过一只鸟

    孟小飞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开发人员。他渴望飞翔,工作间隙就会去到窗边看一会儿窗外,如果能看到一只鸟儿从天空中飞过,他就会非常的高兴。后来他竟然长出了羽毛,他有些不知所措。经历了一些磨难之后,他奇迹般的长出了翅膀,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之下,他会飞了。至此以后,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事情有的让孟小飞非常的开心,有的让他非常的痛苦。他将何去何从?
  • 罪大恶极

    罪大恶极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种新型犯罪也在不断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变得更加隐蔽与疯狂。乐天是一个孤儿,父母在一件离奇的案件中死亡,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父母的死因,抓住真凶,他最终做了一名警察。机缘巧合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进入重案调查一科,紧接而来的就是各种诡异而又离奇的各种案件……父母的死因最终还是水落石出,原来……
  • 惘颜不惑

    惘颜不惑

    “这世间,所有都是万恶之人。那些所谓的大义凛然也不过是上位者的措辞罢了。”江湖之上,轩殿四阁早已在暗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天下风云,便是为了这四个女子再次疾转。四个不同的人,四个不同的故事,四段不同的结局。爱与恨,谁迷了谁的眼。迷惘帝星孤鸾命,颜倾不惑怎无双。【谁破解这茫茫棋局】——我曾以为能护你一世君子无双【引弦吹笛琴瑟和鸣】——我曾以为能战后彼此归隐山水【书墨一生尽入汗青】——我曾以为能找到此生执着盼念【为你描画不世技艺】——我曾以为能相守不渝再无遗憾原来,一切还是陌客,走走不停。江山乱马,惑了这美人天下。交友:227022966【琴棋书画】
  • 在手指尖逆流的成河时光

    在手指尖逆流的成河时光

    我在阳光浪漫的4月迟春开始奉上的首部自传。今年我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