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72300000002

第2章 坚定信念,方法总比困难多(1)

第一节QBQ:问题背后的问题

“心智的问题”是一切困难的根源

心智,即人们心理与智能的表现。它包括脑力、才智以及神志。这些最根本的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就决定着人们对待问题和困难的态度。

在问题面前,至始至终面向它的事实上只是我们的内心。一个问题产生了,它是不断成长、延伸、演化,还是被阻止、消融、真正解决,一切都取决于操纵着它的心智问题。

面对困难时的心智问题,主只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心问题:这是最大的问题。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就对自己、家人、工作负有着责任,而承担责任也是面对人生、面对问题的第一步。尤其是工作中的问题,我们都会有明显的感受,愈是躲着问题,愈会被问题揪着不放。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清楚地明白问题所在,但为什么还会把问题的解决一拖再拖呢?这就是责任心的问题。

信心问题:这是战胜困难的自信力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在一颗怯弱的心看来,任何困难都是不可战胜的;而在一颗勇敢的心看来,没有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有时候问题的确不好解决,但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有信心就能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勇往直前,每当遇到难题时,我们都要先从心理上打败它,不去畏惧困难,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决心问题:这是自驱力问题。如果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自己鼓掌,我们每次能够坚持下来,不半途而废,我们所取得的成就都要比现在大得多。

用心问题:这是态度和方法问题。只有有心人会去想“为什么兔子会撞到树桩上”这个问题。这样,通过研究与思考,便会发现兔子选择奔跑线路的秘密,或者发现怎样更合理地排布树桩,才会增加兔子撞击的几率,再或者形成一套驱赶兔子撞树桩的操作流程。

一个记者曾经和李连杰有过这样的对话。

记者:你这些年都是一帆风顺,你是怎么变得这么强大的呢?

李连杰:首先,我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在朋友中有个外号,叫‘死过一百次的生还者’。从小我父亲就过世了,家境实在太差,只好加入武术队,靠每个月微薄的补贴养活全家。

11岁开始我连续5次拿到全国武术比赛冠军,18岁拍了《少林寺》一夜成名,但立马,第二年我就摔断了腿,差点成为废人。

好不容易等到《黄飞鸿》系列电影大卖,我的经纪人又遭黑道枪杀,事业再次陷入低谷……

这些都不说,2004年印尼海啸时,我差点妻离子散命丧异地,当洪水就在你眼前肆虐时,那种内心的惊恐与不舍,又有多少人面对过呢?

记者:这些年你吃了不少苦头,但回过头来想一想,是现在的你强大,还是过去的你强大?

李连杰先是一愣,接着便说:想着自已这半生的经历,的确,那些困难现在看起来都不值一提了,可当时,又何尝不是逼得自已无路可逃?困难的确在让我变得强大,至少,让我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

从那以后,我不再惧怕任何困境,对困境内外甚至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朋友都说我疯魔了,但我心里知道,这不过是在困难中修炼自已。

心智的问题,是决定我们如何面对困难的根本因素所在。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并且坚强面对,这本身也是巨大的收获。正如李连杰自己所说:“困境总会过去,而经历困境的人,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乐观、更有力量。”的确,困境会到来,但也会过去,关键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智来对待它。

其实,在工作之中,很多问题之所以不能得到解决,其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对待问题。人与人之间本身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心智。要么去驾驭困难,要么让困难驾驭你,心智决定了谁是主导。

我们根据对待问题的态度及表现,可以分出这样3种人:

第1种人是担心、害怕问题:这样的人安于现状、害怕改变,不能正视问题,缺少良好心态,并且习惯于在问题不可避免的产生时,去放大问题、畏惧困难。这种人实际上是自己为自己设置了樊笼,并不是问题本身有多可怕。

第2种人是拖延、逃避问题:这样的人缺乏执行力,习惯找理由拖延或者喜欢抱怨来逃避问题。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拖延和逃避。一味拖延、逃避的人显然是不明白问题不解决的严重性,更不知道问题滚雪球似地积累之后,就会更难以解决,甚至成为阻碍自己前行的障碍。

第3种人是积极、有效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有着面过问题的正确态度,他们懂得担心害怕问题无济于事,它依然存在,而且越发展越严重,只有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增强信心,鼓舞士气,迎难而上,与困难作斗争,使问题迎刃而解,或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始终处在能够控制发展的事态,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最终达到胜利的彼岸,获得成功。

综合分析,我们会否定第一种人,批评第二种人,赞扬第三种人。在如何对待问题的态度上,反映的不仅是工作方法上的问题,也是综合反映了一个人心智上的问题。

工作中,很多人遇到问题时,不懂得去追根究底,找出自己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而是期待环境或者他人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改变,即让外在的因素改变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上来,使问题得以解决。

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自己的内心才是问题的根源,自己身上就藏有问题的答案。我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时,最需要的是把镜子转向自己,把眼光投向自身。

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案

在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些人会习惯性地说:我真倒霉,又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了。其实,细想一下,这个说法真的正确吗?是因为倒霉,才碰上问题吗?很多时候,这样说也许更准确:那个昨天就没有解决好的困难,今天终于又找到我了。

今天,问题之所以选择了我们,是因为我们昨天选择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今天遇到的困难,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我们的今天要为昨天错误的或者欠佳的解决方案买单。

被称为“21世纪管理圣经”《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地毯商人,看到他最美丽的地毯中央隆起了一块,便把它弄平了。但是,在不远处,地毯又隆起了一块,他再把隆起的地方弄平。

不一会儿,在一个新地方又再次隆起了一块,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他试图弄平地毯;直到最后他拉起地毯的一角,一条生气的蛇溜了出去为止。

这里就是解决方案的问题。我们常常不知道问题为什么不断产生,明明已经解决问题了,为什么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其实,我们只需要审视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能有所发现。因为通常情况下,今天的问题所呈现的面貌,都取决于昨天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理它。

2012年2月10日,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胶片生产商——柯达公司宣告破产。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使相机变得和铅笔一样方便”的想法,曾指引柯达近百年在创新领域的不断前行。

回顾一个多世纪以前,伊士曼开始接触摄影,当时照相完全是奢侈、复杂、繁琐的工作。相机像微波炉一样大,需要一个沉重的三脚架。摄影前要在玻璃片上涂上照相乳胶,再将玻璃片曝光,然后在其未干之前冲洗曝光板。人们需要随身携带化学药品、玻璃桶、笨重的板架和一壶水。

伊士曼将这一切都简化了。在1880年,他发明了干版配方,又在1888年推出简易相机。伊士曼还设计了“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广告语,让柯达在一年内就在美国家喻户晓。自此,Kodak相机成功地掀起了摄影快照文化。数据显示,柯达的收入和利润分别在1996和1999年达到巅峰,分别为160亿和25亿美元。

随后,数码相机问世,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一位柯达员工回忆,1975年,柯达的工程师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第一台数码相机。不过,公司管理层的反应是:“这非常好,但不要把这个东西告诉任何人。”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柯达的管理层大多来自传统专业,柯达注重的仍然是赚大钱的胶片业务,管理层对制造数码相机并无兴趣。受专业背景的局限,新知的匮乏,令管理层未能充分重视数码时代对传统胶卷的冲击。

因为种种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导致今天,一切属于柯达的辉煌,都成为只能回望的过去。

在这里,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如此显赫的柯达公司会走向落没呢?我们可做以下几点分析:昨天胶卷的巨大成功,让柯达放过了今后数码相机的发展;昨天对细节的过多关注,分散了随后的精力和注意力;昨天传统的管理层适应不了今天新业务的挑战;昨天的高度集权,导致今天的业务分散……

不难看出,一颗明星级的公司的“陨落”,其原因均来自于昨天对待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不仅仅柯达如此,世界上任何一家企业的失败,都来自于过去的解决方案不合理。那么,究竟有哪些不合理的解决方案,会导致今天的问题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第1种情况:昨天孤立地解决方案,导致今天的问题。

有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是把问题从一个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当事者不能察觉,也可能会因解决第一个问题者和承接新问题者经常不是同一人,从而导致了更大的问题产生。

有一份杂志曾刊登一幅漫画:一排排木桩围成了一个圆弧,一个人用力推到左边的木桩,然后他站立着自言自语道“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只是他没有看见刚推到的那块木桩,倒向另一块木桩,后一块木桩又倒向另外一块,一个接着一个,木桩最后从他的右边击中他。

这种只顾眼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马上就能缓解问题,甚至让我们感觉到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可能过了一个月、一年或者两三年,老问题又会回来,或者会出现新的、更加严重的问题。

第2种情况:昨天权宜的方法,导致今天的问题。

很多企业在处理问题时,常常带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想。昨天在处理问题时,就知道这个方案是有巨大的副作用,但还是回去做。西方学者称之为系统性风险,如果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简单处理,不做深层分析;只考虑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等,就会为明天问题的解决埋下很多问题。

比如,酗酒可能从简单的交际性喝酒开始;随后作为消除自尊心缺乏,或工作压力等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渐渐地,这个疗法变得比原来的疾病还要糟糕,它使人感到自尊心比原来更渺小,工作压力也更大了,同时还带来了其他各种问题。

第3种情况:昨天的成功经验,导致今天的问题。

企业容易沦为行动惯性的牺牲品。所谓行动惯性,指的是即使面对最具破坏性的市场变化,仍然沿用过去的成功模式作为应对之策。世界60%的企业的倒下都是因为企业吃老本对新技术不感兴趣,员工躺在功劳簿上失去进取心。

同柯达一样,2012年,手机企业的鼻祖摩托罗拉被收购,也证明了这一点。最先发明手机的摩托罗拉,却在智能手机市场显得无所适从,被苹果、三星等企业超越。但失去乔布斯的苹果,股价下跌、销量下降,谁埋葬苹果,也许不用像柯达等上几十年,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今天,电子网站取代传统商场、文学网站取代传统出版等,都已是大势所趋。

问题面前需要反省,我们有必要经常这样思考:今天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昨天的解决方案带来的?如何改进?我们今天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会给今后带来哪些问题?养成如此询问自己的习惯,昨天的解决方案问题,就会为我们的今天带来更多的积极意义。

企业不找问题,离失败就不远了

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讲,就是要解决一个个问题,把问题一一解决掉了,企业才能发展,员工才能进步。但是问题不会自己站出来,更不会自生自灭。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因为很多问题都是隐藏着的,很多时候,我们没发现问题,不代表没有问题。

那么,为什么说企业不找问题,离失败就不远了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企业不找问题: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少来自外界,大部分危机都是由自身不找问题的因素导致的。因为,不善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企业,必然认识不到市场偏好的不连续性、消费者的习惯发生改变,往往一旦意识到了,已经太晚了,无法作出做出有效的应对。

比如,IBM公司在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时,本应该为这个分散的市场,设定严格的技术标准。但IBM公司的管理者由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压力,没有找出最重要的问题,忽视长远发展的关键点,从而作做出错误的决策。最终,控制这项标准的微软公司,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巨额收益。IBM的管理者未能把握关键的发展机会,这几乎是美国公司有史以来,犯下的最大错误。

其次,员工不找问题:员工是企业方案、策略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很多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员工才真正了解。如果员工不及时发现问题、向公司反馈问题,对公司发展的大局和方向都会产生影响。

而且,问题是机会,找问题就是找机会。很多时候,有问题才有做事业的切入点,通过找问题去抓机会,作为企业的员工,才能带领企业突破固有的模式,得到更大的提升。

同类推荐
  • 学会应变

    学会应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要面对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社会大局势的变化,也可能是生活细节的变化,也可能是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其中有些可能很突然,有许多常人意想不到的变因,要求人们紧急处理,容不得有太多的时间考虑,这个时候就要考验人的应变能力。变化面前,不得不做出应变。
  • 开出最美青春花

    开出最美青春花

    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演讲与口才应用知识大全

    演讲与口才应用知识大全

    人生在世,说话到底难不难?如果说难,两三岁的孩子,还没学会拿筷子吃饭,就会咿咿呀呀说话了,谁记得儿时说话费过什么气力,好像自然而然就会了。如果说不难,为什么许多人登上讲台,面对众人,开口就为难呢?言谈和游泳不同。游泳,不会就是不会,下水就往下沉;而言谈之便,人所共知,凡是健康的人,哪个不会开口说话?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许多人对说话不大在意,以为用不着讲究。然而,公众演讲有别于日常会话,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事实上,学习演讲知识,掌握演讲技巧,不但为公众演讲所必需,而且能为日常会话增添底气和风采。
  • 最励志·最管理·最营销·最理财

    最励志·最管理·最营销·最理财

    企业管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是一个让众多管理者感到头痛不已的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静下心来,学习一下管理大师的管理智慧,就可以逐步从平庸走向卓越,实现管理的梦想。每一个管理大师都有着独特的管理思想,他们能把一些有思想的人聚集在一起研究出顶尖产品,能把一个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能力挽狂澜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这就是管理大师的魅力,他们身体力行,用多年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管理企业,指导人生。 本
  • 给大忙人读的易经

    给大忙人读的易经

    《易经》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我们可以悟不透它,但不可以不读它。即使不能完全还原其本义,至少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体悟它,只要你找到了这样一个“进入”《易经》的门径,你就能徜徉其中,并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读《易经》,哲学家悟得思辩,史学家悟得历史,政治家悟得治世,军事家悟得兵法,企业家悟得经营与管理的真谛,普通人悟得人生处世的良方。悟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收获,是一种追求真理、不断接近真理的享受。《易经》作为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就多数人而言读解之难犹如一部天书,但如果你心有所用,始终抱着“君子终日乾乾,与时俱行”的态度,相信必能悟有所得。
热门推荐
  • 笑在囧途

    笑在囧途

    我是经常和火车打交道的人,我在火车上一般选择看报纸。但往往看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报纸丢到一边,厚厚的一打报纸没有什么正经东西,不是街头小事,就是房产信息,要么就是整版整版的广告,没意思透了。坐火车是郁闷的,能在火车上找点乐子多好?春运是回家的囧途,春运列车是雷人的列车,那拥挤的场面让人透不过气来,那一个个雷人之举让我哭笑不得。《笑在囧途》就是我春运期间坐火车的一段雷事,在一天零一夜的行程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天南地北的人,一路讲述了许多滑稽搞笑的故事,这些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却从没听到过,而且个个精彩,个个爆笑,听了之后,旅途的疲劳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在回家的囧途上笑声不断,爽!
  • 神裔奇侠传

    神裔奇侠传

    您——有没有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小说套路?剧情发展一猜即中?是谁剥夺了我们的创新理念?我——就是不走寻常路,恭候愿意尝鲜的您大驾光临!看——不懂爱的小仙女如何周旋于各界大神之间?读——人魔大战的宏大场面,仙法神功,无与伦比……美丽的蝴蝶,亦能暗藏杀机……阅——真情并蒂的真理!天地爱神、帅气的白雕小生又将如何与你周旋?缘——只有佛才能真正渗透吗,非也……看过此书,便能明白其中真谛。推理成就科学,而科学=神话。那么,你完全有理由去相信发生在上一个文明时代的神仙传。神仙创造了我们,即=我们创造了机器人。那么后来,神却是为何而离我们远去?……
  • 精选成语故事(上)

    精选成语故事(上)

    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掌握成语用法,我们精选了大量具有历史性、故事性、寓意性、哲理性、时代性等特点的成语,按一定类别分为上下两册成语故事图书,既可作为成语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上册分为美德的故事、求知的故事、真情的故事、性格的故事、勤劳的故事几个系列。
  • 风云大宋

    风云大宋

    秦越穿越了,来到北宋元佑四年的杭州,一个距离靖康之耻仅剩三十八年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既富庶又文灿。苏东坡大江东去,李清照细柳黄昏,四学士齐名天下,米狂草一字万金。一句话,实在太好了。然而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既积弱又纷乱。北辽西夏年年岁币仍不免年年内侵,新旧党争此时你谪岭南彼日我亦贬岭南。金虏铁蹄渐闻踢踏,江湖群豪即将啸林。同样也是一句话:好日子快到头了。在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里,我们的主角成为一名大宋最底层的读书人。他将做什么,又将改变什么……市井风情,明月黄昏;佳人舞袖,朝堂纷纷;金戈铁马,寸土万金,尽在《风云大宋》。
  • 所欲心迹

    所欲心迹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创作之诗文70余篇,并配以相应诗文之书法,书法作品为“毛体”,亦诗亦书,有一定的鉴赏价值。
  • 穿梭天使恶魔

    穿梭天使恶魔

    天使恶魔向来没有太明显的分界线,他们既可以平行又可以相交,然而这样似乎也不太平静不知道在酝酿着什么风雨
  • 大劫生

    大劫生

    一列载着数名旅客的地铁缓缓进站,人们下车后才发现整个城市竟然空无一人!甚至狂虐的天气,奇形生物还有未知的旅程也纷涌而至。这究竟是末世降临还是一场阴谋?一次劫难,一次重生。历经横跨欧亚大陆的爱恨情仇,深陷危机重重的另类世界,人类是否还有勇气拯救自己破碎的灵魂,找回原本属于天空的那一抹蓝?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
  • 全身心投入工作

    全身心投入工作

    本书向你讲述了如何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当然不是一点点,而是你的全部精力、心思与智慧;投入也不等于一味“苦干”,它还需要与灵敏、机巧、效率为伴;投入也并非仅仅为了付出,而是为了“产出”。只有产出大于投入,你的投入才愈发有价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而只是企盼好运从天而降,那么,在他年老回首往事的时候,他就会为今生的碌碌无为而悔恨。一个人无论身居何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首先全身心投入其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求得不断地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那些在人生中取得过成就的人,一定在某一特定领域全身心投入过。
  • 打小就很酷

    打小就很酷

    从初中混到后来,一路走来看清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然后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