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发现,幽默有时亦不失为一种战斗方法。
一种冷酷的动作和容貌,亦可当面给人以痛击。有时人们能见到某人制服他人的方法,便是只管三缄其口而不理睬他。我们也可采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制服他人,不应战,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像瞄准对手的枪弹后端的火药一样。喜笑怒骂在他们往往是一种战略,只在稳操胜券之时才用它。
真正的战士,知道怎样使用并控制他的喜笑怒骂,他对每一个人、每一种场合,选择最好的攻击之前,预先备好了阵势,尤其重要的是他必须决定采取何种战略来指挥战斗。要对付得法,不仅要知道怎样作战,更要紧的是要知道何时才可作战。
24.说话切忌虚无飘渺
俗话说:“量体裁衣”。日常说话,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作不同的处理,把握好分寸,留有余地。赞扬不要过分,谦虚也应适当。一些人常常将刚演了出好戏的青年演员称为“崛起的新星”;刚发表了一首小诗的人便谓之“著名诗人”,这种赞扬有些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但水已泼出,谁又会来草草收场呢?
同样,谦虚也该实事求是。有则笑话,说的是一个人过分谦虚。
有人到他家夸他家花瓶漂亮,他说不过是一个粗瓶;人家赞美他衣服好,他又说不过是件粗衣。当客人对月饮酒,道:“好一轮明月。”他忙拱手说:“不敢,不敢,不过是我家一轮粗月。”
这种谦虚便近乎迂腐,以致令人觉得不真诚。说话留有余地,就要慎重选择一些限制性词语。开口“当然”,闭口“绝对”,会把交谈者吓退,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实际上是虚张声势,往往使自己陷人被动的境地。
科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人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
即使词用对了,修饰程度不同,说起来分寸就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为“很好”气“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这些比较级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没听天气预报,即使听了,明天还没到,便不可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一个人的文章写得一般,客气地说也只能是“还好”,怎么能说“非常好”呢?
有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里它用了“没有”、“最好”,又用了“更”,烘托出该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展现了该企业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良好形象,不失为一条“绝妙”的广告词,比如所谓的“极品”、“世界一流”来得真实、有力度。
好的修饰词使意思表达完整,恰到好处;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修饰词,则会与客观实际相冲突,陷入两难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已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个“根本”,把话说绝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宁可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一般”等表模糊意义的词,使自己的判断留有余地。
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对象,应灵活处理,掌握不同的分寸,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25.说话也要讲求供需平衡
古代一位财主中年得子,非常高兴,摆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亲戚朋友见了小孩都拣好听的话说,有的说这孩子大福大贵,将来一定会做官,有的说这小孩一脸福相,将来一定家业兴旺。财主听了心里喜滋滋的,偏偏这时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此话一出,财主的好心情也没了,酒席草草结束。
此人讲的确是真话,生老病死,谁也逃脱不了,但他不掌握财主的心理需求,冒冒失失讲出这句话,让人又气又恼。
有一次,相声演员侯耀文对他父亲侯宝林说:“爸爸,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商店里某服务员的态度,常给顾客冷面。我想写段相声讽刺一下。”
侯老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想讽刺服务员,可你了解他们吗?工资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个钟点儿,多辛苦!再说,哪家不兴有个不顺心的事儿?谁能老有笑模样?又没吃‘笑素’!顾客里头也有捣蛋的,遇上那号人,你乐得起来?我不是说服务员有缺点就不能讽刺,得先去搞点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体谅人家的难处,那才能写出感情,批评得入理。”
侯老的一席话,充分体现了对他人心理的理解。只有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喜怒哀愁,才会把握好说话的内容与分寸,才会知道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赞美对方。
那么人的心理需求究竟是什么呢?较全面、有影响的研究要属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如欲望是多种多样,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归纳起来有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吃、睡、性及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工作、身体、老年生活的安全保障,要求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3)群属需要,也叫社交需要。指希望亲友、同事关系融洽,希望自己归属到某个群体或集团,或为其中一分子,有所依靠,得到照顾。
(4)尊重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个性有力和成就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尊重需要的满足程度形成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程度。因此,对他人的尊重和赞扬也许是微小的,但取得的效果却是巨大的。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学对她改变看法,对她表示喜爱和赞扬。于是从这天起这个姑娘周围充满赞扬和热心的帮助。有人夸她,有人说她心灵手巧,有人送她礼物,有人每天与她一起回家……奇迹发生了,一年以后,这个原本默默无闻,自卑感很强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有说有笑,充满快乐,她的学习成绩与仪表风度和以前比也大有改善,像是换了个人。
赞扬和鼓励确实有这样的魔力,只要你懂得一个人最需要什么。
如上面的那个姑娘,她以前是那么卑微、胆怯,这样的人需要、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么是否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一个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人呢?
这样的人同样也需要,并且会时常为之感动,除了那些总在他左右极尽奉承的人。
在日本历史上身为摄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权倾一时,不可一世,这样的人还需要别人的关怀吗?然而下面这件事则体现出他与一般人同样的心理需求。
有一年,他听说松蘑大丰收,便突然提出要亲自去采松蘑。但当时时令已过,哪还有松蘑的影子。家臣不得已,只有在他要去的那块地前一天插上松蘑。第二天秀吉来了,看到满地松蘑,不仅赞叹道:“太好了!”这时,有位善于投机的家臣告诉他这些松蘑都是临时插上的。其他家臣得知有人告密,个个魂不附体,因为他们知道秀吉这个人对不忠诚他的人向来是严惩不贷的。但这次秀吉笑着说:“这是大家为了满足我的愿望才做的,是一片好心。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松蘑了,又勾起我对往昔农村生活的回忆,我很高兴。”
因此,任何人都需要尊重,需要赞美,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一句美好的赞美,能使我们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
26.言谈贵在真情
运用说“真”话策略时,还要有真情。俗语说:“言谈贵在情真,功在情深”,惟有真情的流露,才能产生无与伦比的推动力和征服力。正如李燕杰所言,“在演讲及一切的艺术活动中,惟真情,才能够使人怒;惟真情,才能够使人恼;惟真情,才能够使人笑;惟真情,才能够使人信服。”真情指导言语策略的运用,还应防止出现利用情感言语进行诡辩这种情况,即为了哗众取宠或为了达到卑鄙罪恶的目的,故意迎合听众不良心理,煽动听众不良情绪,造成“诉诸感情”或“诉诸公众”而不讲真理的诡辩去攻击对方的卑劣行径。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1952年严重受挫,后来,他作了一次震撼美国的演说,以真诚和朴实又赢得了人心。
当时,尼克松是年轻的参议员,竞选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他作为竞选的伙伴。正当他为竞选四处奔走时,突然在《纽约时报》上登出抨击他在竞选中秘密受贿的文章。
为此,尼克松被迫在电视台发表了半小时讲话。下午六时半,当尼克松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整个美国都安静下来了。他采取了一个在政治史上罕见的行动,把自己的财务全部公开,从自己的家产,一直谈到他的欠债。紧接着,话锋一转,详细说明自己的经济收支情况,连如何花掉每一分钱都告诉听众——从操心为孩子矫正牙齿到改装锅炉等款项。他还告诉大家,这次竞选提名之后,确实收到一件礼物,这就是得克萨斯州有人送给我孩子的一只小狗。
当他讲完走出广播间时,到处都响彻欢呼声。有一百万人打电话、发电报或寄出信件给他,几乎每个著名的共和党人都给他发了赞扬的函电,从邮局汇来的小额捐款达六万美元。全国听、看这次讲演的达六千万人,演讲使事实得以澄清,还得到了大批同情者。
中国有句成语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量,甚至像金石般坚硬的东西也能被裂开。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心诚则灵”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如同我们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一样,在论辩、演讲中,真诚的语言或行动同样也可以打动人心、征服听众,因为对于一切谈吐,最令人喜欢的正是那种出自真诚而又经过选择的话题。如果我们在论辩、演说中不考虑对方和听众的心理,故意避开主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在上例中,尼克松之所以能够赢得千百万同情者,使自己从被抨击的窘迫中解脱出来,则完全归功于他在演讲中表现出的真诚,正是他的真诚感染了广大听众和观众的心灵,使他们通过闻其声、观其情、见其心而达到了与之心心相撞,情情交融,在感情上发生了共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