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民俗是辛苦的,同时也是快乐的。在深入固原回族聚居区进行民间访谈时,我们听到了许多有趣的话题,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深切地感受到了回族穆斯林独特、有趣而神秘的生活习俗。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许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也创造了新生活。令我们欣喜的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昔日以“苦甲天下”著称的“西海固”的回族群众,今天大部分都已走上了小康之路,不少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固原农村中到处林立着一座座漂亮的中小学、色彩鲜亮的回族清真寺和一栋栋新建的回族住宅,还有那室内琳琅满目的新式家具,接待我们的回族群众热情的笑脸,展现了宁夏固原回汉和谐、国泰民安的景象。回族群众的生活改善、回族村庄的飞速变迁、回族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都给了我们快乐与欣喜,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政策的科学内涵。
民间习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源远流长。民俗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文化现象,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人们的衣食住行、语言心理、行为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一切现实的或历史的相传习用的东西都属于“民俗”的范畴。它表现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外在行为活动之中,根植于人们生活的沃土之中。
研究民间习俗是“复原”性的,同时也是极富现代意义的。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宁夏回族民歌“干花儿”、回族服饰和回族民间器乐,主要流行地为固原一带。这里曾是上述缤纷灿烂的民俗文化的一片沃土。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固原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大都日渐衰落:农村中会唱“花儿”的群众越来越少;传统的回族服饰只能在偏僻的山村才能见到;“口弦”、“咪咪”、“哇呜”这类回族器乐已不被年轻人所认识。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改行及逝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通过文字及图片真实记录和复原、再现固原回族民俗,以出版的方式,永久地保存固原回族文化遗产,从而达到抢救、保护和传承固原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目的。
固原是宁夏回族人口最为集中、民俗最为浓郁的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极其特殊。为了真实地记录与展示现阶段宁夏固原地区的回族民间习俗,让更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宁夏固原、了解古丝绸之路宁夏固原的回族穆斯林独特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风民俗,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05年6月,北方民族大学武宇林博士和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田继忠,研究员解光穆共同组成课题组,以“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为研究方向,申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院校2005年度科研课题。同年8月11日,该课题被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批准立项。
两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多次深入固原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泾源县、隆德县等地展开了民间访谈与田野调查。共拍摄图片千余幅,采访回族各界人士二百余人,终于完成了这本图文并茂的区域民俗学专著。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在宁夏民俗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们,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此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与重要的启示。比如,王正伟先生的《回族民俗学概论》、陶红女士的《回族服饰文化》等等。还要感谢固原各市县区的教育界、文化界的朋友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帮助,是他们提供了许多方便,使我们完成了一次次的田野调查。感谢北方民族大学科研处、学报编辑部的支持。也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地域文化编辑部的各位编辑及印刷厂的全体员工的辛勤工作。
由衷感谢一切给予此书的出版以热情支持和无私帮助的朋友们!
作者:武宇林田继忠解光穆
2007年11月于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