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这两个农民兄弟首先在大泽乡扯起起义反秦的大旗,这一举动,仿佛是项羽、项梁心中一声蓄势已久的回音。
这日子虽然晚点,但终于来了。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在秦朝灭楚的时候,项燕被秦国大将王翦带领的大军困住,最后自杀身亡。这种隔代悲情的映照似乎并没有结束,这是后话。
我们先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在这场战役之前,秦楚曾经交战过多次,楚国王室的主力部队已经被秦军击得溃不成军,这个事实让秦始皇马上骄傲起来,原来楚国只是小菜一碟,灭楚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了。
就在秦始皇春风得意的时候,楚国大将联合其他地区部落的增援部队,组成强大的联军,最终在这场遭遇战中,本来占上风的秦国大败。楚军击败了秦军之后,关东六国大为震惊,嬴政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到手的鸭子怎么就飞了呢?
在这之后,秦国不得不出动大将王翦来和项燕决战。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将领,王翦并没有和项燕正面作战,而是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来消耗楚军的实力。能把不可一世的秦国逼到这个份上,也说明了项燕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这场战争的结果以项燕的失败和死亡告终,秦朝这架疯狂的马车依旧疯狂地向前飞奔。
楚国的失败其实归结于它的一个优势——楚国国土太过庞大。也正是因为幅员辽阔,楚国的中央领导辐射程度非常低,这也就导致很多地方独立性比较强,项燕的联军也就成了一个临时拼凑的补丁联军。这也怪不得大家,因为军队距离较远,平时根本没有在一起演习配合的机会,总不能就因为一个演习而跋山涉水几个月吧。
正是因为军队是临时拼凑的,所以在组织上极为松散,和秦军打着打着,大家一看苗头不对,就立刻做鸟兽状四散撤退。对于这种情况,项燕显然也是无可奈何的,楚国灭亡的命运也就注定没有人能挽救了。
项燕虽然死了,但是他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名声,他自然不会想到,正是自己留下的这个东西成为了灭掉秦国的小火种,项燕亦可瞑目了。
这个项燕就是项羽的祖父。
追溯上去,项羽的父母又是谁,在历史记载中恐怕是找不到的,项羽从小就是跟着他的叔叔项梁长大的。
这个项梁自然也不是普通人,也就是在项羽青年时期,项梁因为触犯了秦朝的律法而被捕入狱,这对本来就是楚国旧臣的项家非常不利,好在当时有一个监狱管事儿的叫曹咎,给监狱的大头儿司马欣写了一封信,通过层层递进的关系,这事情终于是摆平了。
但是项梁这个性格暴烈的汉子终究不是省油的灯,没过多久,他就又犯事了,这次不同以往,项梁杀人了。依照秦朝的刑罚,杀人者是要处以重型的。
项梁这次的境地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必死无疑。
项梁知道自己不能死,何况是死在秦法之下,于是,项梁收拾包袱再拉上项羽,跑了。
这叔侄俩最后跑到了吴巾,也就是今天的苏州。
逃亡生活虽然开始了,但是新的生活也随之而来了。很快项梁就发现,原来这水深火热和鱼龙混杂的底层社会中有这么多的人才。
于是,项梁的打捞计划开始了,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项梁聚拢人才最关键的时期。
但是最让项梁想不到的是,原来最大的人才不是别人,正是他手里拖着的项羽。
项羽继承了前辈良好的基因,从小身材就异常高大,史书中记载八尺有余,如果把古代的尺寸换算成我们今天的标准的话,那争论一定是不休不止,因为你无法清楚这写书的作者到底用的是哪种度量衡,但大概有一米九左右,不管数据准不准确,项羽确实很高就是了。
才高八斗、八面威风、四面八方、四通八达,这个“八”的确是让人仰视的数字。
项羽不仅个子大,而且力气也大,史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这短短三句话的描写立刻给了我们一个直观的信息,项羽是个猛男,而且是个有才气的猛男。
相对于楚汉争霸时期的英雄们,项羽的出生时日是比较久远的了,可以说,项羽的一生是横跨三个时代。他出生于战国末年,成长于秦朝时期,到了正当年华的二十四岁时,又遇上了秦末大起义(楚汉争霸时期)。
项羽、项梁很快就发现原来不仅仅是陈胜吴广和自己有仇恨的火苗,似乎现在的秦国大地随便往哪一扇就能扇起一片大火。
也就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的这一年,项羽所在的会稽郡郡守殷通紧急召见了项梁。这次的碰面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远在大泽乡的这次起义。
项梁其实并没有预料到殷通这一次的谈话是关于起义的事情,因为对于要消灭掉秦朝这么一个强大的王朝来说,需要依附的力量太多了。
这次的会面在不安定、不祥和的气氛中展开了。殷通首先开口,现在依照天下情势,我们是非动不可了啊。
项梁问,此话怎讲?
殷通说:现在整个长江以北已经全部起兵响应陈胜和吴广的起义军了,俗话说得好,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天要秦亡,势不可挡啊。我想尽快起兵,并且让你和恒楚担任起义军的统帅,你看怎样?
项梁没有接话,陷入了沉沉的思考。项梁这个举动让殷通非常紧张,这并不是他预料到的结果。
三分之一炷香的时间过后,项梁猛地站起来说,这事就这么定了,反了他的。
殷通长舒一口气,只是项梁已经起身离去。
起义这把火终于烧起来了,而且是燎原之势。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看似强大的秦国竟然大大小小一共发生了十几次暴动。秦朝就像一架限速的汽车,虽然跑得飞快,但早已超过了迈数。
让我们回到刚才项梁那三分之一炷香时间的思考。他在思考什么呢?
天下苦秦久矣,对秦朝的仇恨,项梁不比别人少,甚至多出很多倍。
项梁的父亲项燕曾是楚国的名将,在秦灭楚的战争中自杀,而且他的祖先项氏很多都是楚国的将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见楚国旧人对秦灭楚的深仇大恨记得有多清楚,况且自己的亲生父亲就是在楚秦大战中被迫自杀的。国仇家恨都决定了项梁是非常恨秦国的。
这三分之一炷香的时间里,项梁想到了自己早年就失去了崇拜的父亲;早年就失去了自己依赖的祖国;想到了这几年间,为了有一天能夺回自己失去的一切而暗中招兵买马、训练兵士;想到了这几年背负仇恨的种种……
殷通自然也是聪明人,作为会稽郡郡守的他是当时会稽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今天看来就相当于一个省级干部,而且是一把手。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深知如果起兵造反,带头的不应该是他,最起码不是最佳人选;也深知,如果不起兵造反,肯定会有人杀他。带头的和杀他的却是同一人,就是项梁。项梁家族反秦的历史原因前述我们已经说过,让殷通看上项梁的另外一点就是,项梁在整个会稽郡的名气是非常大的。人一旦有了名气,那么鼓动个什么事情就非常容易了,况且当时的第二人选恒楚也是非常佩服项梁的,只要项梁愿意,恒楚一定两肋插刀。而且作为一个文官,殷通是不太懂得军事的,比起自幼就接触军事的项梁来说,他自然是比不上的。
这样看来,殷通似乎是想得面面俱到,但他唯独忽略了一点,就是心中藏有深仇大恨的人,是很容易就能辨别出身边的“伪仇恨”者的。对于同盟者的辨别工作,项梁也早已在那三分之一炷香的时间里辨别过了。
殷通只是一根长在权力上的墙头草。现在的风向是往起义军这边吹,一旦哪天换了风向,殷通自然也就换了倒向。对于项梁心中的这个鼓点,殷通自然没有听得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项家的机会终于来了,殷通的死期却也到了。
第二天,项梁又找到了殷通,不同于昨日的是项梁带的不仅是国仇家恨,还有一个杀人的阴谋。
项梁对殷通说,你要我找的恒楚神出鬼没,没人能找到他,只有我的侄子项羽知道(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想要找到恒楚,你必须先见一见项羽。
殷通不知道这是一个圈套,自然答应了项梁。
项梁利用殷通召集项羽的机会,把自己心中要杀死殷通,夺下会稽的想法全部告诉了项羽,项羽自然是赞成。
于是一场谋杀正式开始。
项梁先是让项羽拿着剑,在门外时刻准备待命。不一会儿,殷通就召项羽进入郡守商量找恒楚的事情,这个时候项梁给了项羽一个信号,项羽立刻拔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剑,杀了殷通。
可怜殷通至死都没有想到,本来的缓生之计却成了速死之法。
殷通的人头很快就从脖子上搬到了项梁的手上,整个郡守的人都被这突然发生的一切惊呆了,因为郡守可不是一个小职务啊,一个郡的兵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一场小范围的战斗很快就开始了。
乱战之中,表现最为勇猛地就是项羽了。这一次,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上百人,天天守着太平天下的郡守府的人哪里见过这个架势,一个个都吓得趴在了地上(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
这次小范围的战斗中,项羽正式出场。这个时候项羽才二十四岁。
命运不仅仅给了这个二十四岁青年机会,同时也给了他巨大的考验。
年轻的年龄和巨大的成就会怎样左右项羽,项羽到底要凭借什么本事才能在起义军中树立绝对的威严?
项梁在会稽郡本来就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和郡守府一战之后,他立即召集吴中当地的豪绅和官吏,告知他们自己要起兵反秦的大事。趁热打铁,项梁立刻又向会稽郡发出了征召令,光是这一次,他就召集到了八千精兵。在较短的时间内,项梁实力暴涨。
项羽因为在战争中表现良好,被已经自封为“会稽守”的项梁封为副将。这对于刚刚出道的项羽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头衔。相对于起点较高的项羽,在同一时空下的刘邦就相形见绌了,但历史化成一个老头不断地在我们耳边唠叨,看历史戏,不能只看上半场。
人心的力量
在项梁起义军一步步扩大的过程中,他很快就理解了什么叫“人心所向”。
秦末大起义的初期,东阳县,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天长县的令史叫陈婴。陈婴这个人绝对是概念官吏的“反面形象”,这个人不欺压百姓,没有为虎作伥,为人本分,讲究信用,当地的人都非常尊重他。
当时秦末起义之风疯狂席卷东阳县,东阳县的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很快就杀死了本地县令,并且聚集了几千人起义。但是,聚众可以,如果想要当起义军的首领还真没有合适的人。
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家想起了陈婴,希望他能做带领东阳起义军的首领。一向比较小心谨慎的陈婴断然拒接了大家这个要求,但是无奈民众的要求强烈啊,最后陈婴几乎是被大家逼着当了领袖。
其实这也不怪陈婴推辞,自古以来,对于起义造反做坏事一类的处理情况都是擒贼先擒王,这个王就是“首恶”,顾名思义,为首的恶人。所以,当领导也是有风险的,并且风险是一个人扛。
陈婴当了东阳县起义军的领导人后,队伍迅速扩大,东阳县的小伙子们比起其他起义的小伙子们想法多了很多,譬如,他们就不屑于形式上的雷同,他们要创新,要建立一支与众不同的起义队伍——头裹青巾作为起义军的标志,这一创新发明也被人们称为苍头军。
年轻人热闹着自己的,老人家们就开始担忧了。
这其中最担忧的就是陈婴的母亲了。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陈婴既然是个谨慎老实的人,他的母亲肯定就更是了。
老人家看着这起义军一天比一天壮大,一天比一天有鼻子有眼,这下都统一配饰了,她心里这个急啊。儿子现在是热热闹闹的,但山水轮流转,保不准哪天风向就变了。这带领造反可是大罪孽啊,祖宗十八代都不够杀的。
老人家怎么说也不让陈婴当这个苍头军的头了。陈母也是聪明人,知道道理陈婴都懂,于是就开始搞虚的了,她对陈婴说,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我就从来没有听说过你家祖上有什么富贵人,今天你突然当起义军的头,恐怕日后会有祸害啊,这可不吉利啊。
本来就比较牵强的陈婴听了母亲的话,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陈婴开始找人了,到底谁适合来领导这支队伍呢。
没有多久,陈婴便找到了最好的人选。
最好的人选就是项梁。陈婴清楚地知道,其实造反和起义就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人心所向”是他选拔继任者的第一条件。
首先,项梁所在的项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将,并且项梁的父亲项燕在楚国非常有名,如果能依靠这股力量,不但名正言顺,而且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投靠。
陈婴这个合情合理的提议马上就得到了起义军的认可,因为当时的项氏家族在大家的心里也都是非常了不得的。
有陈婴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在秦末起义军中,还有一支不得不提的力量,这个人就是英布。他因为触犯了秦律,所以受过黥刑,就是犯了罪在脸上刺字。说起这个黥刑,还真不是什么特残酷的刑罚,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文身、刺青也是常有的事情。但却可以算得上最不要脸的刑罚,你让人家脸都没了,还要个什么脸啊,所以受过黥刑的人,心理上的伤害是最大的。
当时的英布带着抹不掉的耻辱被罚到了骊山做苦工,之后便纠集了一些当时的囚犯跑出来做了强盗。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英布也就起兵抗秦,并且在看到陈婴部队归附了项氏之后也就投靠了他们。
这样说来,项氏的起义资本可真是得天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