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饲养员这时才一语道破天机:你喂的那只河马,是太不缺食物,反而拿食物不当回事,根本不好好吃食,自然长不大。我的这一只,总是在食物缺乏中过生活,因此,它十分懂得珍惜,是珍惜使它有所获得,有了健壮。珍惜是一种正常的生命反应,甚至是一种促进,是生活中的需要,而不是离奇的假说。
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费尽心思,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猴子很难吃到。正因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尽了办法要去吃,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后来终于学会了用树枝努力地去够,把东西从树洞里够出来。
别人都很奇怪,对养猴子的人说,你不该如此喂养猴子。
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是很没有胃口的。平时,你给猴子摆在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它也根本不会去吃。你只有用这种办法去喂它,让它很费劲地够着吃,它才会去吃。你越是让它够不着,它才越会努力地去够。正因为猴子们很难得到它,在得到它时,才会珍惜。是珍惜使不好吃的东西变为了好吃东西。
养猴子的人和养河马的人,从日常生活中都发现了一个真理,不能“好好”喂养他们的动物。或说不管怎样,得让他们有点费劲,学会去够,只有努力去够的东西,其实才是好东西。
天下有许多事,一旦容易了,就等于过剩,人们就会抛弃它。不管它是多,还是少,它的原有价值都会被降低,它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会受到限制。所以,很多时候,多不一定是好,反而是少,才能体现事物的价值。
别被欲望所俘虏
“身外物,不思恋。”但在生活中,有些人的欲望还是太多,以至于在物质上永不满足,而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贫穷。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有了一样还想有另一样,永远无法满足。有的人还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惩罚。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到了: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带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这其实正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绝对不愁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借口的。
但是,欲望太盛我们能得到什么呢?除了烦恼外,还可能会失去友谊、健康、自由等等珍贵的东西。
从前,有两位很要好的年轻人,他们非常崇拜花果山的猴王,决定一起到遥远的花果山去朝拜。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发誓不达花果山,决不还家。
两位年轻人历尽艰辛,风餐露宿,走了两个多月后,还未到达花果山。但他们决心要朝拜猴王的消息,早已传到了猴王的耳朵里,年迈的猴王十分感动,便决意亲自上路去迎接他们,顺便想看看他们到底心地有多圣洁,对朝拜自己到底有多虔诚。于是,猴王变成一位白发老者上路了。
这天,两位年轻人边走边向对方表白自己是如何的虔诚时,发现前面来了一位白发老者,便连忙上前招呼,当老者知道他们的去向后,高兴地说:“真是有缘啊,我要与你们去的地方是同一个方向,一路上我们可以为伴,旅途就不寂寞了,并且大家可以相互顾应。”
一路上,两位年轻人与白发老者相处得很融洽。一日,白发老者见快到花果山了,心想对他们的考验也该开始了。于是便停下脚步说:“亲爱的孩子们,从这里到花果山还有三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位年轻人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位年轻人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年轻人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年轻人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
两人互相推让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年轻人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胳膊——断掉!”
很快地,这位年轻人的一只胳膊马上断掉,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两只胳膊也立刻都断掉了!
古人云:“身外物,不思恋。”但在生活中,有些人的欲望还是太多,以至于在物质上永不满足,而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贫穷。
经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我们应该自觉地接受那些积极健康的暗示,让激励心灵的暗示,变成潜移默化的力量,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媒介”,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受到暗示的巨大影响。良好的暗示能把人带进“天堂”,消极的暗示能把人带进“地狱”。
一天,一位老者来到广济堂大药房买一种需要医生处方才能出售的药,老者没有医生的处方,药房当然不能卖给他。但老者赖着不走,老板无奈,只好给了老者几粒没有药性的糖衣片,并一再告诉老者这就是他要买的药,并且对这药的功效还赞不绝口。
过了几天,老者又到药房来找老板。老板吓了一跳,以为闯了大祸,战战兢兢地走出柜台。谁知老者拿出一面锦旗,感谢老板的“药”治好了他的顽症,还说了一大堆感激的话。
糖衣片怎么能治顽症?这是心理的因素起了作用。而这心理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因为老者早已相信这种药能治好他的病,再加上老板对药效的肯定,糖衣片就自然变成了灵丹妙药。
据说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在超市发现一位卖副食的小姐虽然长得十分漂亮,可是对顾客老是摆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这位很有心计的心理医生决定悄悄帮助她克服对人爱理不理的毛病。
于是他按照她胸卡上的姓名,写了一封措词热情的感谢信寄给她。
信中写道:“我是一位退休的医务工作者,每次来到超市,看到你的笑容,我就觉得自己的病减轻了不少。愿你的微笑长存,为每一位顾客带来快乐。”这位小姐自从接到这封信后,受暗示的诱导,服务态度大变样,克服了对顾客爱理不理的毛病,见人不笑不开口。年终,心理医生到超市来调查,发现这位小姐的照片贴在了超市的“光荣榜”上。
当面指责别人,或者不分场合地批评人,这只会造成对方的顽强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则会收到最佳的效果,这就是积极健康的暗示,把人带入“天堂”的明证。
某些心理学家认为: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媒介”,这话很有道理。人的思想行为不可能一切都要有意识地选择和控制,往往是通过经常持久的暗示而产生意识。暗示能使人的意识里面最具力量的意念转入潜意识,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受到暗示的巨大影响,其中有好的暗示,也有不好的暗示。有的人接受了积极健康的暗示,走向成功,走向健康,走向快乐;有的人接受了错误的有害的暗示,却失去了健康,失去了成功,失去了快乐。应该提醒的是,绝大部分人过去并不明白或未意识到这一切是暗示在背后悄悄地起作用。
当我们明白了暗示的巨大能量后,就应该有意识地抵制错误的有害的暗示,自觉地接受那些积极健康的暗示,让激励心灵的暗示变成潜移默化的力量,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把压力转换为动力
有压力不一定是坏事,在冲破压力的同时,我们会明白:只有加倍努力地奋斗,方能脱颖而出,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有两颗绿豆躺在仓库里聊天。
“喂,老弟,听说过两天主人要把我们卖给豆芽加工厂。”绿豆甲对绿豆乙说。
“唉,我正担心此事呢,老哥,你说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呢?”绿豆乙说完,显得无精打采。
“听说有两个豆芽加工厂,但环境决然不同,一处是把我们压在巨石下,让我们发芽生长;另一处是直接放在地上,没有任何压力……”
“那我就选择没有压力的加工厂。”绿豆乙为自己的想法而沾沾自喜。
豆芽加工厂的老板来了,主人把正在聊天的两颗绿豆和其他伙伴一起卖给了这位老板。
在过枰时,绿豆乙从加工厂老板与主人的对话中了解到将要去的加工厂采用的是用石块压在地上,强迫绿豆芽生长的那种方法,便找了个机会,偷偷地从筐里溜了出来,躲在墙角边,它看到绿豆甲和同伴们被加工厂的老板带走时,心里偷着乐了。
第二天,主人打扫仓库时,发现了这颗绿豆,便把它捡了起来,丢进了另一筐绿豆中。后来这颗绿豆和其他同伴一起被卖进了另一家加工豆芽的工厂。
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老朋友在一菜摊上相遇了,只是现在它们都由绿豆成长为绿豆芽了。
“喂,老弟,你是营养不良吗?怎么长得又细又黄又长?”豆芽甲关切地问。
“哪里,我们的老板把我们往地上一摊,便不管了,我们没有压力,自由自在地生长,别提那日子过得多滋润。你看你,长得又大又肥又白,一定是被巨石加身了吧。”
“对,我们被主人压在一块笨重的巨石下,为了要生长,我们只得加倍地奋斗,艰难地破土而出,所以就长得像现在这样壮硕。”
“哟,受这么大的罪可真不值啊……”豆芽乙还准备说点什么,却听到一个来买菜的人说:“这根豆芽菜又细又长又黄,肯定是没有经过压力生长的,这样的豆芽没有多少人喜欢的。”说罢,这根豆芽就被那个人用两根手指头轻轻夹起,丢到了地上,紧接着,又被过路人踩了一脚。
而那根经过巨石压迫长成的豆芽和它的伙伴们则被那个买菜人买走,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
有压力不一定是坏事,在冲破压力的同时,我们会明白:只有加倍努力地奋斗,方能脱颖而出,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学会宽恕自己
对自己适度地宽恕,是让自己改正错误、放松心情的最佳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常要和外人接触。经由密切的互动,我们对大多数人都很亲切,很有爱心,也满宽大为怀的。如果你犯了错,而且真诚地要求他人宽恕时,绝大多数的人不仅会原谅你,他们也会把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使你再次面对他们时一点儿愧疚感也没有。可贵的是,我们这种亲切的态度对所有人都一样,没有什么人种、地域、民族的分别;但就只对一个人例外。谁?没错,就是我们自己。
也许你会怀疑:“人类不都是自私的吗?怎么可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的,人总是会很容易原谅自己,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饶恕而已,如果不这么自我安慰的话,如何去面对他人?但在深层的思维里,一定会反复地自责:“为什么我会那么笨?当时要是细心一点就好了。”或是“我真该死,这样的错怎能让它发生?”
如果你还不相信,请你再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如果想得出来的话,那你一定还耿耿于怀,没有真的忘了它。表面上你是原谅了自己,实际上你是将自责收进了潜意识中。
我们可以对他人这么宽大,难道就没有资格获得自己这种仁慈的对待吗?虽然我们是犯了错。但除了上帝之外,谁能无过?犯了错只表示我们是人,不代表就该承受如下地狱般的折磨。我们惟一能做的只是正视这种错误的存在,由错误中学习,以确保未来不会发生同样的憾事。接下来就应该获得绝对的宽恕,再来就得把它给忘了,继续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