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唐伯虎
唐伯虎,名寅,号六如居士,是明朝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唐伯虎于1470年出生在江苏吴县。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他六岁时开始上学,虽攻读经书,但更喜欢文学和绘画。当时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常去唐家的酒肆喝酒,见唐伯虎禀赋和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唐伯虎16岁时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因才华出众,唐伯虎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被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也称“江南四才子”。
明弘治十一年,29岁的唐伯虎时参加应天府(现南京)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一时声名鹊起,名震江南,“冒东南文士之上”,春风得意。考中解元后的第二年,30岁的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进京参加会试,路遇同去赶考的江阴巨富家的公子徐经,两人相谈甚洽,遂结成莫逆之交。这位徐经,就是后来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世路难行钱作马”,这富家公子徐经到京城后,以钱财贿赂会试主考程敏政的家僮,得到了试题。徐经文才不行,开考前请唐伯虎帮他写好了文章,而唐伯虎事先并不知情。毕竟纸里包不住火,此事不久就被人告发,两人都锒铛入狱。唐伯虎在大狱中吃了不少苦头。
经过一年多的审讯,案情不明不白,最终虽未判定唐伯虎是考场舞弊案的主犯,但干系是摆脱不掉的。唐伯虎虽被释放出狱,但经过这番折腾已经声名扫地,科举仕途已无望。朝廷革除了他的“士”籍,把他发配到浙江偏远之地为小吏。因才得名,又因名罹祸,而立(30岁称“而立”)之年却“倒立”,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唐伯虎心灰意冷。耻于去浙江当小吏,又感到没有脸面回家,31岁的唐伯虎开始游山玩水排遣苦闷,足迹遍布浙、皖、湘、鄂、闽、赣等省,饮酒作画,流连于市井里巷、山溪楼阁,甘心过着贫困而自由的生活。唐伯虎寄情山水,性格大变,使得他在绘画上独树一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唐伯虎风流多情,自伤自怜,仕女画在他的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仕女画大多清俊潇洒,幽冷艳丽,工整秀美,表现了画家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唐伯虎的花鸟画也卓尔不凡,喜欢水墨写意,飘逸洒脱,富有生气。唐伯虎的画往往配以优美的诗文和飘逸的书法,相映成趣,增添了画的美感。唐伯虎工诗善画,生活上却是家徒四壁,山穷水尽,他只能以卖画度日。有了钱,他就饮酒大醉一场,或者呼朋唤友四处游玩,花个精光。倘若碰上天不作美,刮风下雨,画卖不出去他就挣不到钱。没有钱,他便忍饥挨饿,有时,甚至三天都生不起火。在如此艰辛的岁月里,唐伯虎始终保持着精神上的愉悦,他说:“富非所望不忧急,三日无烟不觉饥。”1523年,唐伯虎在贫困交加中病逝。
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
明武宗因为生活荒淫,31岁的时候就死了。他叔伯弟弟朱厚接着做皇帝,就是世宗嘉靖帝。他在位45年(1522-1566),虽不重用宦官,但崇奉道教给政治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他信用方士,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登位不久,就待在宫中天天祈祷。自嘉靖十三年后,世宗就不再上朝。嘉靖二十一年,乾清宫里发生宫女之变,杨金英等宫女十余人,趁世宗熟睡之际,企图把他勒死,但没有成功,最后全被处死。自此之后,世宗遂移居西苑,不入皇宫内,为求长生,日夜祈祷。
世宗专意修道,喜好青词。青词是道士写在青藤纸上的祷词,用来焚化祭天。凡进青词能让他满意的人,便能入内阁,称为青词宰相。世宗又独断专行、自以为是,拒谏护短,因而直言敢谏者无所容身,只有阿谀奉承者才可受宠升官。所以嘉靖一朝,正直的大臣日少,奸佞之徒日多,以致内阁中相互倾轧,内阁首辅(宰相)之争日趋激烈,终至造成奸相掌握朝纲的局面。
戚继光抗倭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倭”就是矮个子的意思,百姓恨透了倭寇。1553年,王直、徐海勾结,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胆小怯弱,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倭寇侵略气焰越来越猖狂,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叫严嵩想法子对付。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犯,只有向东海祷告,求海神爷防范倭寇,保佑沿海一带。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后来,朝廷派了一位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他的父亲戚景通是一个正直廉明的人,从小戚继光深受父亲影响。
17岁时,他承袭了登州指挥佥事,25岁时已上任都指挥佥事,负责整个山东沿海的防卫。戚继光在军中很有威望。他到了浙江沿海地带,先检阅那儿的军队,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够了倭寇之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方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4000人。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戚继光开始演习“鸳鸯阵”。一个鸳鸯阵由几个人组成,最前面是队长。队长身后每个士兵都拿藤牌,遮挡箭射、刀砍,掩护其他战友。他们身后是身持长竹尖刀的士兵。这样既可以独立作战又可以组成大阵。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
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待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又不深。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2000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戚家军攻下横屿,立刻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懈下来。
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备,匆促应战,禁不住戚家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一连攻下了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到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进兴化城。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慰劳。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1565年,俞、戚两军两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人民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记着俞大猷、戚继光的功绩,称颂他们是“抗倭名将”。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蕲州(今河北蕲春)人,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蕲州有名的医生。父亲李闻言对药草很有研究,他所开的处方和配制的草药,治病疗效很好。李时珍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每次采药回来他都要问问这个药草叫什么名字,那个药草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还经常同伙伴们上山采药。日积月累,各种草药的名称、采摘、炮制方法及其作用、效力,他都掌握了。他的医药知识也不断地丰富了。在封建社会,民间医生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上流社会的人根本看不起医生。李时珍的父亲虽然自己是医生,却不想叫李时珍再当医生让人瞧不起,就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走科举这条路能取得功名,光耀门楣。李时珍对医药兴趣浓厚,哪想去读书做官呢?但父命也不能违抗。在父亲的督促下,李时珍14岁中秀才,后来三次参加举人考试都落榜了。别人都说:“这么聪明好学的孩子没考取,真太可惜了。”而李时珍却没有灰心丧气,一心想当个好医生,为穷苦百姓治病,对医道和药方的钻研更加刻苦。几次乡试落榜以后,李时珍就正式跟着父亲学医了。正好在这一年,家乡闹了一场洪水灾害,水退了之后,疫病流行。
李时珍父子日夜奔忙,救治百姓。生病的大多数是穷人,李时珍父子对穷人都有一片同情心,穷人找他们看病,总是精心治疗,不计报酬。老百姓对他们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满口称颂,都说他们父子是穷人的好医生。李时珍一边行医治病,一边钻研医术,他阅读了大量的医药书籍,从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明朝以前,古代医书就已经有不少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这些书还满足不了李时珍的需要,他经常借给一些王公贵族看病的机会,从那些藏书比较多的人家借阅图书。他的医学知识不断丰富,医术越来越高明,名气也越来越大,请他看过病的人,到处宣传说李医生人好医术高,附近州县没有不知道李时珍的,有个大病小灾的都来请李医生去看。有一次,封武昌的楚王的儿子得了抽风病,楚王府的医官治不好,楚王急得不得了。后来有人告诉楚王,说李时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听了就赶快派人去请李时珍。李时珍来到王府,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看看王子的脸色,号了号脉,确认这是因肠胃不好引起的,找到了病因,就对症下药。
李时珍开了一个药方,王子没吃两剂,病就好了。楚王对李时珍感激不尽,经过三番五次的挽留,把李时珍留在王府。明世宗一共在位45年,但很少关心国事,只是整天尽情享乐,可又怕自己将来会老死,享受不到这快活的日子,那真是太可惜了。于是他就设法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并信了道教,想借神仙的力量帮助自己实现愿望。为了使自己不会老死,明世宗于1556年下诏叫各地官员向朝廷推荐名医。这时李时珍正好在楚王府里,楚王为了向明世宗讨好,就将李时珍推荐给朝廷。这一年,李时珍被调到京城太医院任医官。明世宗虽然招罗了天下各地名医,但对医学并不重视,还是想做道场、炼金丹,认为这些才是使自己长生不老的真正途径。李时珍对明世宗这一套不信科学、只讲迷信的做法看不惯,而且自己本来的意愿是要为穷苦百姓治病,呆在太医院里实在没意思。因此,一年多后,他就辞官回乡了。李时珍在回乡的路上,顺便到许多名山大川去游览。他并不是到各处去欣赏景色,而是为了他的医学,为了对草药的研究,要把他所掌握的草药的药用性质都搞清楚。一天他到了武当山(在今湖北境内),听说山上出产一种叫榔梅的“仙果”,吃了可以使人返老还童,宫廷贵族都当作宝贝,当地老百姓不得采摘。地方官每年都要将这里的“仙果”千里迢迢送到京城,进贡朝廷。李时珍不相信会有那么大功效的“仙果”。
为了弄个明白,他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悬崖绝壁,采到一颗榔梅。把它带回家仔细研究之后发现,榔梅跟一般梅子差不多,只不过是一种鲜美可口、能够止渴生津的水果。李时珍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科学资料,他发现一些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是错误的,经过许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不少古书上没有记载的药草,他就决心重新整理编写一本更加实用可靠的药书。从太医院辞职以后,李时珍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编写书上,对药草的功效一个一个地验证,有的不好拿病人做试验,就自己亲自尝试,有一次误尝了一种毒草,险些丧了性命。经过尝试验证后,李时珍将其逐一地记下来。对搜集来的药方一个个地进行筛选整理。共花了近30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书里共记载了1892种药草,10000多个药方,为我国乃至世界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书以后,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研究医学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