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找到我们在社会中的坐标,遇到那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没必要大动干戈,以免浪费生命;当遇到了真正值得做的事,就应该像贝尔西蒙和约翰·戈达德那样,坚持下去,尽全力去实现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功。
自我调试
那么,究竟哪些事值得做呢?通常,这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
一般来说,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现实的处境
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3.个性和气质
比如,在企业中,让成就欲较强的员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员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员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热情。
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事或作选择时,我们就能理性地对待内心的“值得”与“不值得”。
05 权威效应:尽信权威不如无
名词解释
权威效应,指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敬,那么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也就是说,人们对权威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常人的信任。
定律由来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由此可见,人们都有一种“安全心理”,即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让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即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因此,这两种心理就形成了权威效应。
现实演绎
南朝的刘勰写出《文心雕龙》却无人重视,他请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审阅,沈约不予理睬。后来他装扮成卖书人,将作品送给沈约。沈约阅后评价极高,于是《文心雕龙》成了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名著。我们在赞赏刘勰聪慧的同时,也不得不折服于心理学中强大的权威效应。
在航空工业界里,有一个现象叫“机长综合征”。说的是在很多事故中,机长所犯的错误都十分明显,但飞行员们没有针对这个错误采取任何行动,最终导致飞机坠毁。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机长综合征”的一个典例。
一次,著名空军将领乌托尔·恩特要执行一次飞行任务,他的副驾驶员却在飞机起飞前生病了,于是总部临时给他派了一名副驾驶员做替补。和这位传奇的将军同飞,这名替补觉得非常荣幸。在起飞过程中,恩特哼起歌来,头还一点一点地随着歌曲的节奏打拍子。
这个副驾驶员以为恩特是要他把飞机升起来,虽然当时飞机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起飞的速度,他还是把操纵杆推了上去。结果飞机的腹部撞到地上,螺旋桨的一个叶片飞入恩特的背部,导致他终生截瘫。
事后有人问副驾驶员:“既然你知道飞机还不能起飞,为什么要把操纵杆推起来呢?”他的回答是:“我以为将军要我这么做。”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权威效应。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或者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的大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权威人士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
例如,某天你眼部不适,到医院就诊,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有一位眼科专家和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大夫供你选择,相信你一定会选择专家。
权威对我们的影响力要超出常人,崇尚权威,迷信权威人士成了社会大众的一个普遍特征。社会中大多数人学识有限,心理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因而盲目相信所谓权威的意见。他们甚至不在乎说什么,只在乎说者本身的权威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擦亮双眼,理智思考,不要让权威成为遮盖事实真相的面纱。
自我调试
不可否认,“权威效应”有它积极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上进的“权威效应”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权威效应”也有其消极、颓废一面。例如,某些虚假的广告,由于聘请了一些权威人士代言,造成诸多消费者受骗上当,特别是那些涉及医药用品与医疗服务方面的广告,造成的危害及恶劣影响更大。要知道,从心理学层面讲,对于大众而言,权威人士代言广告的性质属于“证言广告”,大家虽然没有切身去体验,但因为对代言者的推崇和信任,往往会热心追捧,甚至深信不疑。这也是为何人们再三强调,权威人士或名人在代言广告方面,要强化一种责任感和守法意识。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明白,其实“权威”也是凡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总是跪倒在“权威”面前,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进步。
所以,不要惧怕权威,也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用自信心作为突围那些权威名义下种种圈套的利器。
06 皮尔斯定理:做人贵有自知之明
名词解释
皮尔斯定理,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进步。意识到无知,才使我们充满活力。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弥补不足。
定律由来
皮尔斯定律由美国贝尔电话电报公司实验室著名科学家、“卫星通讯之父”约翰·皮尔斯提出。意思是:意识到无知,是有知的开始。中国有句古话,叫“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面对知识的海洋,个人的见识是多么的渺小。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成熟的管理者应该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管理方式和处世技巧,多一份谦虚就多一个机会。
现实演绎
在古希腊雅典的一个神庙里,有一道神谕,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却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之所以神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天下最大的智慧就是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妄自尊大的人,却缺少那些真正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越是有智慧的人,才越能看到自己的无知。一个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却是个真正一无所知的人。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想想看,孔子本身就是一位智者,但他却并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反而谦虚地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不仅如此,孔子还说要“不耻下问”,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进步的起点,要真正取得进步就要靠不耻下问来填补自己的无知。
大家都知道孔子一生收了不少徒弟,却不知他也拜了不少老师,只要他有不懂的问题就立刻向别人请教。也许,正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耻下问的精神成就了孔子。
美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总统——林肯也是如此。
林肯的父亲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木匠,母亲是一位平庸的家庭主妇,而他却有着超凡的文笔,极强的处理事务和管理的能力。更让人吃惊的是,他一生只进过不满一年的学校。那他是如何获得学识和能力的呢?原来,林肯从小就能看到自己的无知,无论是农夫、商人、律师还是村儒学究,他都能从其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他说:“每个人都可能做他的教师。”正是这种态度,让他的知识不断积累,让他的能力不断增强,只进过不到一年的学校却能成为美国的总统。
为人应谦虚,而真正的谦虚是在对自我进行清晰剖析后,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流露出来的真实态度,不是表面上做做样子而已。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建议,从而改正不足。
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好丢脸的,反而是促进自己弥补无知的前提。无论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雄心壮志是什么,在达成这些之前,首先要把自己给做好了。换句话说,只有先把自己做好了,你才能达成你的人生追求和雄心壮志。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最前面,就是因为这是前提和根本。只有先修好身,才可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修身修什么?首要的就是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去完善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不断地去填补空白。如何修?就是要不断地自省,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不足。慎独,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不要让自大阻挡你前进的步伐。又有言曰:“大智若愚。”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自以为是,而是处处都以“无知”的面目示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谦虚待人,不耻下问。
自我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