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成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是人的心理需求使然。因此,我们总是在追求着成功。然而,那些深谙积极心理学智慧的人就像是拥有什么魔法一般,总是遥遥领先于我们。其实,这种魔法就是积极心理的力量。当学会了发掘、应用内心的潜能,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意气风发地行进。
积极的心理期待对成功不可或缺
在积极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其主要内容是期望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成功,因其提出者是哈佛著名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便由此而得名。
1968年,罗森塔尔与助手来到加州的一所小学,煞有其事地通知老师们他们正在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罗森塔尔给了老师们一份“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其实,这些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并没有通过专业的测验,罗森塔尔之所以要给老师们这样一份杜撰出来的名单,无非是想用自己的“权威性谎言”来让老师们对名单上这些学生的发展和表现充满期待而已。
8个月后,罗森塔尔与助手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仅成绩有突破性地提高,而且其情感、性格较之前更为开朗,求知欲望更强,敢于发表意见,能与他人更加融洽地相处……在各方面的发展中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显然,这些8个月后表现优异的学生一开始都是非常普通的学生,他们的改变是从老师对他们具有期待开始的。虽然老师们并未将自己内心的期待直接向学生言明,但是内心的期待会通过老师们的言行、眼神、表情等体现出来,而接收到这种信号的学生们感到自己获得了社会支持,这正是作为社会化的人所迫切需要的,他们的自信、自尊等积极的心理力量被激活了,并且为了避免让老师失望,维持社会支持的连续性,他们不断运用各种积极的心理力量进行自我发展。
由此,罗森塔尔得出结论:期望对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引导人积极地发展并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在心理学家们看来,期待的力量是神奇的,他们甚至因此而将“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他擅长雕刻。相传,有一次他精心雕刻出一个美女,结果他自己深深地爱上了它,每天他都深情地凝视它,抚摸它,期盼着:“如果你能活过来该有多好啊!我是多么地爱你,多么想让你成为我的妻子啊!”结果在他深情地感染下,这件雕刻品突然有了生命力,成了一个绝色美女,皮格马利翁终于娶到了他的梦中情人做妻子。
这就是期待的力量,它足以让石像化身为血肉之躯,它当然也能够让平凡的人拥有成功的力量。
罗森塔尔为每一位渴望成功、渴望优秀的人揭示了一个开启潜能的有效方法——期待。那么,在我们感叹他人如此成功的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自己有没有很好地运用期待来开启潜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积极的、可以促使自己成功的力量呢?
在哈佛,教授们从来不会吝啬于表现出他们对学子们的期待,他们常说:“我期待着你们成为××的人,期待着你们××的表现……”而哈佛学子的内心里也对自己充满了期待,他们总在为自己描绘着人生的蓝图:“我期待能够建立自己的事业王国,因此我要自律、严谨、理性、自信,我期待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同样应该学会运用期待的力量。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建立起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具体地说,首先我们要展现给他人一个良好的形象,以便他人对我们有一个正面的评价。其次我们要逐步获得他人的信任。当这种信任建立起来以后,在实施计划之前,我们不妨向他人说出我们想要取得的结果,从而让他人对我们有所期待,即使他人的期待非常有限,我们在心理上也容易形成他人的期待假象,进而迸发出巨大的自我潜能。
陈悦是一位非常普通白领女职员,虽然她工作已经2年了,但却一直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她不是不想成功、出色,可是却总有一种无力感,每次公司考核工作业绩时,她虽然不会不合格,但绝对算不上出彩。
后来,陈悦在一本心理学期刊上看到了关于“罗森塔尔效应”的相关论述,她思考了很久,出了一个决定。第二天,陈悦主动来到上司的办公室里,她说:“经理,我知道我在工作上表现平平,但请您相信,我并不是不知进取的人,从今天起我会做得越来越好,这个月我一定会让我的业绩排名进入公司前50名的。请您相信我!”鼓起莫大的勇气说完这番话后,陈悦转身离开,留下了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又有些欣慰的经理。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陈悦积极地向同事们请教经验,即使遭遇了冷脸也会再接再厉,而不像以往一样退缩;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客户联系,不再因怕被客户拒绝而不敢与其联系;对各种工作企划书更是字斟句酌地完善……就这样,她实现了自己在经理面前说的话。而经理也对她刮目相看,经理说:“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激发了你,但是我期待你接下来的表现。”
后来,陈悦表现得越来越出色,它终于像自己期待的那样成为了公司的骨干。
一开始,经理对陈悦的期待并非经理主动给予的,而是陈悦自己制造出来的,并且经理的这种期待是否客观存在也有待商榷,但在陈悦的心理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期待,一旦她没有达成这样的期待,她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就会失去,这是她的意识和潜意识都难以接受的,为了维护社会支持,她的潜意识就会激发出更多的心理潜能来帮助她去达到这种期待,如她后来表现出的勇气及思虑周全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出来的。
现实生活中,像陈悦一样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感到无力的人不少,但像陈悦一样懂得主动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来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并促使自己积极发展的人却不多。如果你也正面临类似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不像陈悦一样行动起来呢?
心理启示录
“罗森塔尔效应”是著名心理学专家罗伯特·罗森塔尔给予人们的最宝贵的心理学财富。它是激发人内心潜能的有效方法,它是人们获得成功的方法,它是推动我们成功的助推器,它对成功的意义非同凡响。
为了成功,尽可能让自己幸福一点
在大多数人看来,成功必然与含辛茹苦、卧薪尝胆等词语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能够取得成功,很多人都非常自律,甚至对自己有些苛刻。他们不允许自己偷懒、懈怠,即使是偶尔的;不允许自己表露情绪,即使内心已经非常压抑……显然,这些人走入了一个误区——苦难造就英雄与成功。然而,这样做的人或许已经发现,这种做法不仅为难自己,而且效果似乎也并不太好。
那么,对此积极心理学家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肖恩·埃科尔,这位Good Think公司创始人、The Happiness Advantage 一书的作者、曾经的积极心理学主讲教授如是说:越幸福越成功!
一次,肖恩·埃科尔给纽约的一家大银行做演讲。在演讲前,肖恩·埃科尔偶然与一位股票交易员谈起了幸福。股票交易员说:“幸福的人都不怎么聪明,他们有好多事都不懂,他们不懂市场的运作过程,不明白公司为何会倒闭……他们根本就不清楚现实的生存法则有多么残酷!如果沉溺其中,没准儿,我也会变得不聪明、不成功。”
肖恩·埃科尔认为,这种观点具有普遍性。人类文化认为,智商不高、自欺欺人或浅薄无知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幸福。“无知是福”这一说法由来已久,而现实中那些普遍存在的聪明但不幸福或者成功但不幸福的人似乎也为此提供了佐证,但事实上,“幸福与成功相对立”的观点是整个社会对幸福的一种误解,是一种错误的心理学认知。
是的,肖恩·埃科尔的观点非常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科学论断。虽然,在各项对《财富》500强企业的研究中都发现聪明但不幸福、成功但不幸福的人广泛存在,但近十年来的研究越来越明确地表明,这两类人所发挥出的聪明才智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这两类人如果能够幸福,能够提高自己积极情绪的水平,他们将会拥有更多的或更大的成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潜能——无论是智力、运动能力、音乐才能、创造力还是生产力方面,当个人心理呈现幸福、乐观、积极的状态,而不是消极或感到无所谓的状态时,个人的潜能往往就能被发掘并被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当我们的内心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释放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化学物质,它能够激活大脑的学习中心,大幅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让我们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体一样吸收知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快考试了,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复习,内心充满了焦虑。我们一面焦虑,一面临时抱佛脚地复习。最后,如果幸运,我们是有可能通过考试的,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通过考试。并且,即使我们通过了考试,那些我们在焦虑状态下学习的知识往往在几天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虽然我们知道那些知识有时候是非常有用的,并且可能关系到我们能否找到好工作、能否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看,消极的心理状态并不利于我们成功。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以愉悦的心理状态去做事,效果就会好很多。比如,对那些让我们愉悦的老歌,我们总是记忆深刻,即使已经过了数十年仍然不会忘记。这就是幸福体验促进了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又激活了我们大脑的学习系统的缘故。
在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们发现:当小孩开心、高兴的时候,他们的空间记忆力将大幅提升,与一般情况相比,他们拼积木的速度最多可以提高50%;与不幸福的医生相比,幸福的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的速度要快19%;在销售领域,销售员快乐时的业绩平均比不快乐时的业绩多37%……无一例外地,当人的心理处于积极状态时,其做事的效率会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对于成功来说,幸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幸福所起到的往往不只是促进作用,它更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心理学家们指出,成功往往只有25%归功于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尽管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两者上面,但其实它们并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而75%的成就则依赖于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乐观心态、创造社会支持、将压力视为挑战而非威胁。
一位叫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心理研究员发现,当个体的心理处于消极状态时,其大脑会选择“抗争或逃避”来应对外部世界;相反,当个体的心理状态十分积极时,其大脑对外界的方式是“拓展和建立”,这使个体往往能够创造新的成功模式并拓宽处理问题的思路。
总的来说,从关于幸福的好处以及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做事效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保持幸福是明智的。
心理启示录
幸福与成功成正比吗?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梵高是在不幸中创作出了艺术经典呢?对此,心理学家埃科尔给出了答案:激发不幸中的人有所成就的并非“不幸福”,而是“深沉”。在逆境中,人很容易产生并意识到消极心理,由于消极心理所带来的不快体验,人们下意识地想要制订出积极应对它的认知策略,而这势必需要开启大脑中更高级的功能区域,在这个功能区域的作用下,成就产生了。也就是说,让梵高创作出艺术经典的不是“不幸福”,而是在逆境中追求幸福所激发出的深层心理力量。
充足的睡眠是优秀绩效的可靠保证
绩效是成功的前提,为了保证绩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废寝忘食地工作,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没有周末,每晚只睡五六个小时,出差频繁,日程安排得非常满,刚从飞机上红着眼睛下来又马不停蹄地赶去参加商务会议……表面看来,如此追求成功是非常积极的,人们显然可以预见一个积极的结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种生活也被大家所提倡、称赞、钦佩。但是从长远来看,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哈佛大学的查尔斯·蔡斯勒教授说:“这样的人看似勤奋、进取,其实是将自己以及他人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查尔斯·蔡斯勒认为,缺乏睡眠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对追求绩效与成功非常不利。他指出,人如果连续24小时不睡觉,或者长时间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的话,人体的反应灵敏度就会大幅降低,就如同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了0.1%的后果一样。这样一来,其认知能力、情绪、决策能力都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不仅绩效无从谈起,而且失误率也会大幅提升。因此,为了追求成功而长时间地“废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要知道你的错误决策和判断很可能给他人带来灾难。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如同喝醉的情况下,因缺少睡眠而出现焦虑、烦躁等一系列负面心理的情况下,不可能出色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创造卓越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