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原则性的问题。比如说,朋友以各种理由蛊惑你吸毒,毒品的危害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蛊惑面前,我们是接受还是拒绝呢?这也涉及“迁就”与“适应”的区分问题。显而易见,这样的蛊惑,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接受了是违反某些原则,甚至是某些道德的。我们应当毅然决然地选择拒绝。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迁就”,更不能“适应”。
在类似这样的问题面前,若是选择了拒绝的态度,不“迁就”,是否就是不与人为善,就会得罪人呢?答案也要分场合。诚如季先生所分析的,有的时候,迫于某种形式被迫“迁就”,如此可能没有得罪人,但是却得罪了自己的良心,所以内心会痛苦。而婉言相拒,未必就一定会得罪人,也可能会赢得他人的理解。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那就是坚持了自己的处世原则,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自己,问心无愧。这也不失为与人为善的一种方式。
当然,若是不能两全,一味地“迁就”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长此以往,为人处世没有自己的坚持,没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势必会迷失自我,久而久之,可能只会落个“奸诈圆滑”的恶名。
因此,涉及原则与道德问题的时候,更为可取的方式是有选择性地“迁就”,并且始终有自己坚持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要清楚,“迁就”不等于“适应”,要学会辨别自己所面对的对象的性质。
具体地说,首先须得如季先生所言,分清对象的好坏与是非,进而再从“迁就”和“适应”中去选择。若不然,牛头对马嘴,在涉及原则和道德的问题上选择了“适应”,而对好的事物却选择“迁就”,那么在处世为人的过程中,势必会树敌,难以做到与人为善;而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却渐行渐远。
真正区分“迁就”与“适应”,才能在“迁就”与“适应”中做好正确的选择,才能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与人为善。
容忍是一种美德
季先生语录:
看来容忍的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
一个处于社会中的人,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天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着各种各样的交道。比如,我们去报刊亭买一份报纸或是杂志,也需要与售货员交流,哪怕只是一个一手付钱、一手交货的过程,其实质,也是一个打交道的过程。
可以说,生活中,只要我们与他人接触了,就可能会产生某种关系。而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性,有自己敏感脆弱的地方,所以,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某种冲突或是矛盾。因此,在与他人接触、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是熟人,我们可能会尽可能地规避矛盾;但对方若是陌生人,则难以预防。
如此想来,换位思考,在与人接触或是打交道的过程中,当别人触碰到我们的敏感、脆弱之处时,我们也应当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即能够有一定的容忍度。在发生某些无心的冒犯时,抑或是别人存心找茬的时候,我们也应当适时地拿出自己的容忍来平静地面对。
原因很简单,正如季先生所说,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容忍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与人为善、能忍自安不可缺少的美德。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确如此,纵然生活是一个大磨盘,好似它能碾平一切棱角,但事实上,有很多主观上的矛盾和冲突,它会坐视不管,甚至有的时候,它无能为力。所以,要解决或是缓解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必须从自身出发,学会容忍。
关于容忍这一美德的好处,季先生是深有体会的。
据季先生自己回忆说,24岁那年,季先生乘坐途经西伯利亚去德国的火车,当火车到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的时候,苏联海关例行安检。当检查到季先生的行李时,海关人员把季先生在哈尔滨买的一把铁皮壶当成了检查的首要对象。季先生说:“(他们)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绝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们却敲打不止。”季先生觉得这样的检查是非常过分的,他有些难以接受,即将要发火的时候,他身旁的一位年长的外国人在他的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意即容忍是很大的美德).季先生听后立即心平气和,随他们去检查。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没有任何问题,天下太平。
正因为当时季先生听取了那位老者的劝诫,做到了容忍,所以才没有与海关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最终才没有出现什么摩擦。这不正是“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正面例证吗?
生活中,只要我们与他人接触、打交道,那么,冲突和矛盾就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若是学不会容忍,处处都与人“针锋相对”,那又怎能与人为善?又怎能让自己拥有风平浪静的生活呢?
可是,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其容忍的器量太小,表现为行事鲁莽,为人浮躁。比如,别人骂你一句,你势必要骂回去才甘心,甚至非得打别人一拳才解气。其实,想想又何必。别人没修养,难道自己要更没修养才不吃亏?
对此,季先生叹息说:“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互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并不鲜见。因为做不到容忍,所以人们常常可能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告到法庭,以求一个公正的评判。其实,静静地思考一下,那可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当时若是有一方能容忍下去,也便什么事都没有了。最主要的是,容忍能如季先生所说的,化干戈为玉帛。而这不正是与人为善的表现吗?
人生中,作为一个讲究处世之方,想与人为善,能忍自安的人,我们势必要谨记季先生的教诲——容忍是一件好事,容忍是一种美德。同时,也请诸位都能像季先生那样发自内心地祝愿——容忍兮,归来!
忘记该忘记的
季先生语录: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把人生比作一个涉河的过程,那么我们若想过河,纵然水深火热,我们也要做到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放下心灵的包袱,这样才能成功过河,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否则,结局将如季先生所比喻的:“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
诚如生活可能会多姿多彩,生活的味道也不限于某一种。酸甜苦辣,皆有之。而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五味杂陈,痛苦要多一些,甜头却屈指可数。而又如世人常感慨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痛苦就是压在我们心头让我们的灵魂和生活变得沉重的包袱。人生在世,我们若想走得远,须得卸下这样的包袱才行。
而这样的包袱,除了客观现实强加给我们的,更有我们主观寻找的。在这,我们要强调的重点就在主观方面。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因为某些矛盾或是冲突而与别人发生这样那样的不愉快。比如,相爱多年的人,终究还是分手了,这是一种痛苦。再如,与至亲至爱的人生离死别,这又是另一种痛苦。还如,与最好的朋友产生某种不可逆转的分歧,甚至出现绝交的状况,这也是一种痛苦。除此之外,人生在世,成功少,失败和打击多,这当然也是容易让人痛苦的。
如此说来,是否我们只能痛苦地过一生,一辈子都忍受着某种剧痛,苟延残喘呢?答案是否定的。纵然痛苦得如季先生所说,只剩一点残痕,但还是有人能将这样的残痕开出花来。比如诗人李白、杜甫,因为这所剩的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除了在痛苦中逆道而行之外,若要妥善地处理好因他人而产生的痛苦,要抛却因某种客观现实而获得的痛苦,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对此,季先生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建议,那就是“忘”。季先生说:“如果造物主——如果真有的话——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我宁愿称之为本能——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还能够活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