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虚荣心的确是有害无益的。在生活中是如此,在学习上更是如此。但是,季先生对虚荣心却持以别样的态度。季先生认为,虚荣心不见得都是不好的。相反,虚荣心也有好的一面。
“虚荣心恐怕人人都有一点儿的,我自问自己的虚荣心不比任何人小。我屡次讲到,我幼无大志,讲到自卑,这其实就是有虚荣心的一种表现。如果一点儿虚荣心都没有,哪里还会有什么自卑呢?”在《虚荣心作福》一文中季先生如是说。可见,虚荣心的好处之一,便是让人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不能把虚荣心当成一面放大镜,无限地扩大自己的缺陷,否则容易导致过度的自卑心理,这对自己的学习可能难以产生促进作用。试问,一个过于自卑的人,拿什么底气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课堂上回答一个自己明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可能会因紧张过度而回答得含糊不清。
“然而就是这一点儿虚荣心,促使我在学习上改弦更张,要认真埋头读书了。”季先生常说自己“幼无大志”,而从这句话中,我们却看到一个立志要埋头读书的季先生。而促使季先生改变的,不是别的,正是他“这一点儿虚荣心”。由此看来,一定程度的虚荣心,还是有好处的,它能促使人端正态度,以便取得进步。
当年季先生在北园高中读书时,起初虾和蛤蟆对他来说诱惑力比书、比学习大。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结束时,校长王寿彭要公然表彰各班的状元。当时,全年级六个班,只有季先生这个状元符合校长的颁发奖状的要求,因此,季先生得到“状元公亲书的一个扇面和一副对联”。这是季先生从未获得的荣誉,它来之不易,也让季先生感到非常光荣。但是,转念一想,要是下学期考不到第一,就很没面子了。而恰恰就是“这一点儿虚荣心”,让季先生立下了“埋头读书”的志向,自此,不再想着虾和蛤蟆,而是认真地学习了起来。
如此看来,虚荣心也并非完全是不好的,“一点儿虚荣心”对学习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它能给人以动力。比如说,“我下学期想拿一等奖学金”,一旦有了这样的愿望,真正脚踏实地的人,便会一改过去懒散的态度,认真地去学习,以便实现这个愿望。所以说,虚荣心既可以作祟,也可以作福。
那么,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就应当如季先生一样让虚荣心作福,而不是让虚荣心作祟。不仅在学习上如此,工作上,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生中,都应当如此。这才是智者所为。
“笨”是一种诀窍
季先生语录:
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我想改几句中国古书上的话:德国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中,这是一种笨方法,纵然不是人见人爱的方法,但是却是历来为人们所采取并且推崇的古老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许多人认为,将来人们无须再用那些死方法、笨方法去学习了,可以选择更为灵活的、简便的、快速的方法去学习。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若要有个好坏之分,那笨方法与灵活的方法未必就能分出个决然的胜负来。拿找资料来说,现如今互联网铸就了信息时代,人们只要一上网,在百度或谷歌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许多资料,除此之外,各大电子图书馆、期刊网等,无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对比徒手去图书馆翻阅文献、报纸杂志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更为便捷、迅速的。但是,还应当看到,这样得来的资料,很多时候会有讹误。况且,随着网络流行语的盛行,许多资料,特别是古代的经典资料,饶有篡改的痕迹,这样一来,要求真求实,还是笨方法更可靠。
所以说,笨方法未必就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这个讲究效率与速度的时代,更应当看到,于匆忙中放慢脚步,脚踏实地地去查证、去搜集资料,才能有“不折不扣”的收获,否则,落下笑柄不说,更无法厚积薄发,还容易产生浮躁的学习心理,这是学习中的大忌。
当年在作博士论文的时候,季先生就深深体会到了笨方法的好处。当拿到博士论文的题目后,季先生用了三年的时间去搜集资料。这期间,他看了一百多种书刊,经过细心地整理,最终将资料有条理、有系统地写成卡片,以便于自己的论文写作。
当他终于写好论文,并且成功拿到学位以后,学校还要求学生“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
这对任何一个写过学术论文的人来说,都是极为厌恶的事。何况季先生要核对的是三年来看的一百多种书刊上的资料,这是极为繁琐的事,看似也是非常没有必要的事,一句话,是很“笨”的方法,很死板的做法。但是季先生耐心去核对了,最后他的论文没有发生任何错误。
晚年,季先生撰写《糖史》时,他又用那种笨方法把《四库全书》翻检了个遍,然后准确无误地记录了所有有关蔗糖的史料。正是始终秉着这样的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所以季先生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写别人所不能写,提出别人想不到的观点。
这就是笨方法的意义之所在。事实上,我们可以说,“笨”是一种诀窍。通常大家对“笨”都嗤之以鼻,所以,都摒弃这样的做法。但是,真正“逆道而行之”的人,是获益匪浅的。季先生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吗?德国人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采用“笨”方法,所以他们的书中难有错误,甚至没有错误。学习中,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日日伏案找资料,确保每一份资料可靠无误,精确到每个字都不出错,“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十九年里,从未松懈过。提笔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司马光才48岁,书写成的时候,他已经是66岁的老人,可谓呕心沥血。
但,正是司马迁利用“笨”这一诀窍,从一而终地写下来,史学上才有了《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著作。
总而言之,“笨”未必就是不好的,“笨”也是一种诀窍。学习中,我们要勤奋,加之以“笨”这种诀窍,那么我们便可能收获自己意想不到的成就。
一寸光阴不可轻
季先生语录:
光阴,对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必须爱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两句意义深刻的话。
若是世上没有钟表这样的东西,我们可以说,时间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即便我们每天都看见转动着的钟表,我们还是左右不了时间。可以说,时间是世上最恣意妄为的东西。就算我们站着不动,时间它也依然不紧不慢地走着;就算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钟表都粉碎,时间依然会大摇大摆地从我们的指间滑过,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更为残酷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古,就有人求仙访道,但是长生不老始终是人世间的一种神话,实现不了。纵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医学所能做到的地步,不过是有限地延长人的寿命而已,但要如庄子口中的彭祖一样“以久特闻”,是不可能的。
因此,人活一辈子,须知“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所以说,人生在世,必须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然就可能“老大徒伤悲”,几十年一事无成。
而对待学习,更是如此,一寸光阴不可轻。
不论有多大的才华,不论现处的位置有多高,都不可骄傲自满,停滞不前。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况且,自古以来,古人就教导后人,“受益于谦”,而不能自满。
秉着谦虚和虚心的态度,珍惜好每一寸光阴,好学、勤学,读书万卷,有害无益。最后获益的人,是我们自己。与此同时,还能完满和充实自己的人生,何乐而不为?
因此,人生中,我们要知道时间的宝贵性。切不可放任自己,让青春年华在游戏、无所事事中度过,这是非常可怕的,亦是让人痛心的。
季先生年轻的时候,总在同时间赛跑,在他看来,人生在世短如须臾,一寸光阴不可轻。季先生总在争分夺秒地学习、看书。不论是小时候,还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都如此。正是因为季先生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所以,他才能啃透那么多梵文佛典,才能成为一代国学大师。